书城医学带教医案实录
13345000000028

第28章 心悸(3)

【按语】

《诸病源候论·风惊悸候》说:“风惊悸者,由体虚,心气不足,心之府为风邪所乘,或恐惧忧迫,令人气虚,亦受于风邪,风邪搏于心,则惊不自安。”指出心中风是在心气血不足之时,风邪直入心脏,而发的一种脏病,表现有心悸、惊恐、心烦等。对于治疗方面,《内经》云:“损其心者,调其营卫。”张仲景说:“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所以治疗原则是补心气,调营卫。小建中汤是其主方。本案所用主方是导师自创的加味建中汤,重用黄芪,并加葛根升清气,远志宁心神止悸,丹参活血通经。

二诊时,风邪客于会厌则声哑,客于咽部化热成毒而咽痛,故加木蝴蝶入咽散风邪,连翘清热解毒止咽痛。

以上所述的心中风为轻证,若感受大邪,则会出现心脏结之证,此属重证,可有生命危险。张仲景云:“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千金翼》描述其症状有“汗出而闷,脉结悸,行动如常,不出百日,危急者十一日死。”治疗用炙甘草汤。风为阳邪,易化燥耗津伤阴,故感受小风邪可用生白芍和阴气,而感受大风邪,会迅速耗阴伤血结于脏,故用生地黄一升为君,可滋阴生津凉血,并有通血脉之功。并加麦冬滋阴益气,人参、阿胶、大枣补益气血,桂枝、生姜温经通阳,麻子仁润燥通便祛风,并佐以炙甘草通血脉、缓惊悸、调诸药。生地黄苦寒腻,大量应用,会动腹泄泻,并使诸药走腑而出。故用酒七升同煎,制生地黄苦寒腻之性,且有畅气血之效。

【病例22】

辛某,女,50岁。心悸时痛,易惊恐,口干,心烦,头晕,身重。舌红苔厚腻,脉细数。

辨证:湿热在经扰心。

治则:通利经中湿热,镇心止悸。

处方:三仁汤加通草5g,生薏苡仁10g,沙参30g,生龙骨30g,生牡蛎50g,甘松20g,柏子仁30g,7剂,水煎服。

二诊:舌红苔厚微黄,脉弦细。处方:上方加百合30g,栀子10g,淡豆豉30g,7剂,水煎服。

【按语】

此属湿热在胸中经络之间,导致胸中气机不利,从而心经气血不畅,故心悸,易恐心烦。清阳不升故头晕,湿热在经,阻碍全身气血周流,故身重。舌红苔厚腻正为湿热之舌象。故用三仁汤清利经中湿热,并加生龙骨、生牡蛎镇心止悸,柏子仁养心,甘松开心窍。加沙参者,恐热耗津伤阴,属未病先防。二诊时,苔转黄,加栀子、淡豆豉、百合清火润燥。若去生龙骨之涩、甘松之温燥则更为合适。

三仁汤导致的心悸动,非心中风(轻症)。虽然两者在症状上可以相同,但前者由湿热而致属经病,易治,传变慢,预后好。后者为中风所致属脏病,难治,传变快,并常有后遗症。

【病例23】

李某,女,55岁。身重,汗多,心悸不适,气短,咽喉痛。舌淡红苔厚腻,脉细。

辨证:上焦气分有湿,又受风邪,风湿郁热扰心。治则:清利上焦湿热。

处方:三仁汤加通草5g,石菖蒲15g,蒲公英30g,20剂,水煎服。

【按语】

此例自汗,是属湿热内蒸而致,不可收敛。

【病例24】

闫某,女,33岁。心悸,乏力,头晕,易感冒,胸闷,少寐。有“鼻炎”史,过敏性哮喘。舌暗红苔白,脉沉细。

辨证:中气不足,日久及心。治则:补中益气,理气,祛伏邪。

处方:黄芪50g,升麻10g,白术15g,当归15g,甘草15g,党参20g,陈皮15g,生龙骨30g,生牡蛎30g,何首乌30g,五加皮50g,柴胡10g,蒺藜20g,7剂,水煎服。

二诊:劳累后胸闷心悸,甚则喘,经前心烦重。脉细,舌红苔少。处方:上方加知母25g,辛夷5g,细辛5g,7剂,水煎服。

三诊:口干。处方:上方加黄精40g,10剂,水煎服。

【按语】

卫外不固,源于中焦不足,此证虽无食少等证,其本在于中焦,传变在于心,故本法补中益气,亦可以归脾汤,然归脾汤为劳伤所致,故方以补中益气汤加龙牡止悸,何首乌、五加皮养血安神,蒺藜疏风气。

【病例25】

郭某,男,69岁。心悸,头晕,少寐。血压180/70mmHg尿常规正常,心电图偶发房性期前收缩,室性期前收缩,窦性心动过缓。舌淡暗有齿痕苔厚腻,脉弦细时一止。

辨证:痰浊阻窍。

治则:利气化痰,宁心止悸。

处方:半夏15g,竹茹20g,枳实15g,陈皮15g,天麻15g,茯苓20g,天南星10g,牛膝50g,五加皮50g,何首乌30g,珍珠母30g,远志20g,15剂,水煎服。

二诊:舌淡苔白厚,脉弦。处方:上方加泽泻15g,白豆蔻10g,15剂,水煎服。

三诊:舌淡苔白,脉弦。处方:五加皮60g,何首乌50g,远志20g,枳实15g,甘草20g,合欢花30g,首乌藤30g,生龙骨30g,生牡蛎30g,瓜蒌15g,半夏15g,夏枯草50g,15剂,水煎服。

【按语】

心悸,头晕,少寐本属血分症状,但该患苔厚腻为湿阻于气分,仿温胆汤法分消其浊,三诊时,苔已不厚,复以养血宁心为法,兼以化浊。

【病例26】

徐某,男,73岁。“时发期前收缩”,胸不闷不痛而悸。舌红苔薄黄,脉滑时结。

辨证:痰热阻心。

治则:养心、清热、化痰。

处方:黄连15g,瓜蒌15g,半夏15g,百合30g,莲子心15g,胆南星15g,豆蔻5g,生薏苡仁20g,三七10g,血竭5g,西洋参15g,黄芪30g,丹参15g,人参15g,珍珠母30g,6剂,为丸,每丸12g,每日3次。

二诊:近1周期前收缩减少,通心络配服10d,舌红苔薄黄,脉滑。处方:上方加水蛭10g,6剂为丸,每丸12g,每日3次。

三诊:期前收缩减少,时有时无,无明显不适,舌红苔薄黄,脉细。处方:上方加莲子心15g,6剂,为丸,每丸12g,每日3次。

四诊:服方可,期前收缩减少。舌红苔薄,脉弦滑。处方:上方6剂为丸,每丸12g,每日3次。

【按语】

心者,血脏,邪在于心,当属实证,邪气入脏,必有所伤,于心则耗气伤血,生瘀,故于清化痰热中加补益化瘀之品,视病情而定用药,本病病情不急,故以丸剂调理。

【病例27】

关某,女,50岁。心烦,汗多,少寐,心悸气短,热多,胸前不适,月经1年两行,便秘。高血压史6年。舌淡苔白而干,脉细。

辨证:冲任不和,少阳郁火,心气不和。

治则:调补冲任,疏解少阳。

处方:柴胡30g,黄芩20g,杏仁20g,生牡蛎100g,女贞子50g,生白术30g,生白芍30g,覆盆子25g,地龙10g,生龙骨50g,山茱萸20g,7剂,水煎服。

二诊: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弦。处方:上方加地骨皮20g,百合50g,郁金20g,杜仲50g,7剂,水煎服。

三诊:汗多,余轻,能食。舌淡苔白,脉细。处方:上方减柴胡加黄柏20g,稻根30g,浮小麦50g,7剂,水煎服。

四诊:汗减,舌淡红苔厚。处方:上方加龙胆草15g,7剂,水煎服。

五诊:近日心烦,汗又多。舌淡红苔白,脉弦细。处方:上方减稻根加浮小麦50g,生石膏10g,7剂,水煎服。

六诊:舌暗淡苔白。处方:生石膏15g,寒水石15g,女贞子50g,生牡蛎100g,覆盆子25g,生龙骨30g,山茱萸20g,杜仲30g,橘叶30g,百合50g,7剂,水煎服。

【按语】

该患者年方50,月事不调,而观诸证,当是冲任不和,任脉血少,冲阳上升。郁在少阳,扰动心神,故以调冲任为主。

【病例28】

柳某,男,52岁。2007年3月、5月、6月发生3次房颤,服速效救心丸缓解。心电图示: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易郁怒,食可,睡眠佳,食后痰多。舌暗红苔薄,脉滑数。

辨证:气郁致心气不和。治则:理气解郁,调补心气。

处方:半夏20g,陈皮15g,乌梅5g,柴胡30g,黄芩15g,生龙骨50g,生牡蛎100g,甘草20g,黄芪100g,丹参15g,7剂,水煎服。

二诊:时乏力。舌暗红苔薄白,脉滑。处方:上方加黄芪50g,14剂,水煎服。三诊:时腰背痛,体力稍好转,汗止。舌暗红苔薄白略滑。处方:上方减黄芩加莲子心15g,7剂,水煎服。

四诊:诸症渐消,舌暗红苔薄。处方:上方减半夏、柴胡加郁金20g,7剂,水煎服。

【按语】

该患者多郁怒而致心悸,属肝病传心,食后痰多,又加脾虚,故以二陈汤调理肺脾,柴胡解郁气,黄芪补心脾,丹参解心郁,龙牡安神。

【病例29】

井某,女,54岁。“阵发性房颤”,入夜多,1年余。现口服可达龙、万爽力,多郁怒。舌暗红苔薄白,脉沉细。辨证:精血不足,心气不畅。治则:补精血,利气和血。

处方:生龙骨50g,柴胡40g,黄精50g,枳实15g,白芍30g,炙甘草30g,桂枝15g,女贞子50g,柏子仁30g,7剂,水煎服。

二诊:停用可达龙加重。腰痛。舌暗红苔薄黄,脉细。处方:上方减桂枝5g,加熟地黄50g,人参10g,7剂,水煎服。

三诊:继用可达龙,病情稍轻,夜间时作。舌暗红苔白,脉沉细滑缓。处方:上方加三七(碎)15g,7剂,水煎服。

【按语】

该患者病久,服西药治疗,不易速愈,多有虚损故应补益,而理气血,服用的西药不宜速停,且中药应用时间较短,未能坚持治疗,故疗效不确定,临证时,很多患者对于服用中药有很大的困难,这也是中药服法剂型应当改革的原因。

【病例30】姚某,女,6岁。“心肌炎”史,乏力,胸闷。舌淡红苔薄,脉细。辨证:心气不足。

治则:补气养心,振奋心阳。

处方:黄芪30g,桂枝10g,白芍20g,炙甘草20g,柏子仁15g,丹参5g,生龙骨20g,生牡蛎40g,皂角刺15g,沙参15g,7剂,水煎服。

二诊:服上方好转,能食。舌暗红苔薄白,脉细数。处方:上方减皂角刺、沙参,加知母15g,15剂,水煎服。

三诊:舌暗红苔薄,脉细。处方:黄芪30g,桂枝10g,茯苓15g,土鳖虫10g,生白芍15g,知母10g,山药20g,甘草15g,7剂,水煎服。

【按语】

小儿感冒后,往往伴有一定程度的体力下降,或心功能的下降,临床“心肌炎”的诊断似过于草率。本例即是如此,以调脾养心调气血法,每每迅速缓解这些症状。

【病例31】

姚某,女,47岁。近日心悸,背沉,头晕项强,血压90/60mmHg,梦多,咽哑。

舌红苔白,脉沉细。

辨证:气虚血不足。治则:补气升阳。

处方:太子参20g,葛根15g,升麻15g,甘草30g,桔梗15g,仙鹤草50g,黄芪30g,远志15g,菊花15g,7剂,水煎服。

二诊:舌淡苔白,梦多。处方:上方加羌活5g,生白术20g,连翘30g,7剂,水煎服。

三诊:胸背痛,左上肢麻。舌淡红苔白,脉弦滑。处方:柴胡15g,枳实15g,白芍30g,鸡血藤20g,丝瓜络30g,郁金15g,羌活10g,黄芪30g,7剂,水煎服。

四诊:服上方仍胸痛闷,上肢麻,心烦悸。舌淡苔白,脉细。处方:上方加瓜蒌15g,三七15g,黄芪20g,石斛15g,7剂,水煎服。

五诊:好转,左耳鸣。舌淡苔少。处方:上方加生牡蛎50g,降香10g,7剂,水煎服。

六诊:好转,排气多。舌淡红苔白,脉弦细。处方:上方加泽漆15g,石斛10g,7剂,水煎服。

【按语】

该患者中气下陷又相背劳伤,筋脉不利,故先补中益气升阳,兼以利项脊筋脉。

【病例32】国某,女,77岁。心悸恸,1月余。舌暗红苔白厚,脉弦。辨证:心气不足,湿邪闭阻。

治则:补气养心,利湿化浊。

处方:通草15g,半夏15g,黄芪80g,远志15g,牛膝20g,柏子仁15g,党参20g,茯苓15g,沙参20g,7剂,水煎服。

二诊:好转,每不适即尿频,鼻塞,舌暗红苔薄,脉弦。

处方:上方加泽泻15g,7剂,水煎服。另方加焦山楂20g,银杏叶20g,3剂为丸,每丸12g,每日3次。

三诊:头昏晕,下肢重而困,健忘,舌暗苔白,脉细。处方:地龙15g,土鳖虫15g,石菖蒲20g,葛根20g,熟地黄30g,桃仁10g,红花5g,柏子仁25g,银杏叶20g,3剂,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