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带教医案实录
13345000000015

第15章 胃痛(2)

此患者胃脘痛,手足寒,为阳虚而致。口干渴、少寐、苔薄白,脉弦细又为阴血不足之象。故所选之药当以不易伤阴为要。故方中选花椒之辛温而不燥烈,弃干姜之烈改炮姜之柔。用党参、山药补中,党参性平质地柔润,补中气而生津益血,山药敦厚柔和,补气益阴不生火。行气活血则忌用辛苦燥烈之品,而选味甘性平之品。行气选佛手性平和,活血则用蒲黄,味微甘性平,不伤阴血。

【病例12】

杨某,女,57岁。近日因冷食而胃痛,便稀,恶心。舌暗红苔白厚,脉弦。

辨证:寒邪袭胃,阳气受损。治则:温胃散寒止痛。

处方:藿香15g,干姜15g,生白术15g,党参15g,甘草15g,高良姜15g,吴茱萸10g,半夏15g,4剂,水煎服。

二诊:症减,苔白。处方:上方减藿香、高良姜、吴茱萸、半夏加陈皮15g,4剂,水煎服。

【按语】

此患者因冷食而胃痛,寒邪袭胃无疑。胃阳骤损,则湿气生,故苔白厚。本方以理中汤为底方。理中者,理中焦,一温(干姜)、一运(生白术)、一补(党参)、一和(甘草)谓之理也。再加吴茱萸辛温,温阳明而下经气,高良姜大辛大温,散寒止痛,善除暴冷,即《别录》所谓“主暴冷,胃中冷逆。”半夏止呕,藿香温而芳香,祛浊化湿醒脾气。二诊时,症减,故去藿香、高良姜、吴茱萸、半夏加陈皮畅理中气,以善其后。

【病例13】

栾某,女,29岁。胃脘痛,初夜侧卧痛,畏寒,大便稀,背酸,或吐。既往痛经10余年。舌淡红苔白,脉沉细。辨证:寒邪袭胃、阳气受损治则:温胃散寒止痛。

处方:干姜10g,白术30g,高良姜10g,丁香15g,党参30g,茯苓15g,半夏15g,炙甘草20g,艾叶15g,7剂,水煎服。

二诊:脘痛轻,大便好转。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处方:上方加菟丝子30g,吴茱萸10g,7剂水煎服。

三诊:近日腰痛。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处方:上方加独活15g,7剂,水煎服。

【按语】

与上例同,但此患者虚证较重,故重用党参补中,又伴痛经(由寒而致),故加丁香入中下焦,艾叶走下温经止痛。

【病例14】

张某,男,65岁。胃隐痛不适,空腹重,食后略轻,口干夜甚。舌暗红苔薄,脉细。

辨证:胃阴不足,不荣则痛。治则:益阴止痛。

处方:麦冬30g,沙参15g,石斛15g,生白芍20g,炙甘草15g,党参15g,14剂,水煎服。

二诊:症减,苔白。处方:上方加生山药30g,黄精30g,土鳖虫10g,4剂为丸,每丸12g,每日3次。

【按语】

胃隐痛,空腹重此属虚象,苔薄,脉弦细,口干夜甚又为阴虚之证。用法取沙参麦冬汤合芍药甘草汤。二诊时,阴气渐充,再加黄精、山药填胃腑精气,加土鳖虫活络化瘀,炼蜜为丸,以图缓治。

【病例15】杜某,男,30岁。胃脘痛,窜气感,口干,大便不调。舌红苔薄,脉弦。辨证:胃阴不足,气机郁滞。

治则:益阴行气、止痛。

处方:枳实15g,佛手20g,生白术30g,旋覆花20g(包煎),石斛30g,玉竹30g,麦冬30g,甘草15g,白芍30g,7剂,水煎服。

【按语】

此例同为胃阴不足,但患者有窜气感,脉呈弦象,此属气滞,故一面滋阴,一面行气。

【病例16】唐某,男,8岁。时脘痛,多发于食前,手心热,排便难,面色不泽。舌淡苔白,脉细。辨证:食积胃痛。

治则:消积化滞,畅腑止痛。

处方:胡黄连5g,炮姜5g,白术20g,枳壳10g,厚朴10g,白芍15g,延胡索10g,槟榔15g,鸡内金20g,10剂,水煎服。

【按语】

此小儿属胃阳不足,食滞于中,郁而化热,热走于经,流于手心,故手心热,腑气不行故便难。食积于胃,气不斡旋,脾气被约,精血不得化,故面色不泽。故用白术运脾健脾,炮姜温中阳,鸡内金消食,枳壳、厚朴行气,槟榔通腑消积,胡黄连清经火,白芍和血止痛,又俱补血益阴之功,再加延胡索治其标。诸药合用,攻补兼施,药虽九味,却信手拈来,面面俱到,病焉不除?

【病例17】

张某,女,53岁。脘痛,时胀,多郁怒,便不净,腹满,畏寒多年,今年加重。2月份结肠息肉,手术切除。舌暗红苔白,脉弦细。

辨证:肝胃气滞。

治则:疏肝和胃,理气止痛。

处方:干姜10g,生白术30g,枳实15g,柴胡30g,黄芩20g,半夏15g,甘草15g,佛手15g,郁金15g,鸡内金20g,谷芽20g,旋覆花25g(包煎),7剂,水煎服。

二诊:痛胀均轻,不寒,便急轻,舌淡红苔白,脉弦细。处方:上方减柴胡、黄芩加蒲黄15g(包煎),7剂,水煎服。

三诊:上方未服,前症又作,右胁背痛,便不净。舌暗红苔薄黄,脉沉弦。处方:原方加鸡内金20g,7剂,水煎服。

【按语】

此患者胁胀多郁怒,病涉肝经。法取小柴胡汤合理中汤。

【病例18】

许某,男,39岁。胃镜示浅表性胃炎,胃脘疼痛10余年,近日加重,恶心,呕吐。舌红苔厚腻,脉弦细。

辨证:气分湿阻,血分瘀滞。治则:行气化湿,活血止痛。

处方:枳实15g,瓜蒌15g,半夏20g,连翘30g,蒲公英30g,延胡索15g,蒲黄15g(包煎),生薏苡仁30g,通草15g,豆蔻15g,厚朴15g,20剂,水煎服。二诊:恶寒,舌红苔厚,脉弦。处方:上方加黄连5g,20剂,水煎服。

三诊:服方好转,右胁下略痛,得劳累加重。处方:上方减豆蔻、黄连、加旋覆花25g(包煎),15剂,水煎服。

【按语】

本患者苔厚,本是湿重,胃痛10年,定有血瘀。故用瓜蒌、半夏、枳实、厚朴、生薏苡仁、通草、豆蔻、厚朴走气分,行气除湿散结气。用延胡索、蒲黄入血分活血止痛,再加连翘、蒲公英清热解毒治其标。

【病例19】

徐某,男,23岁。胃脘痛,大便时黑,饥时重,大便干。舌暗红苔白,脉弦细。

胃镜示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炎。

辨证:胃虚络瘀。

治则:建中补虚,清热化瘀,止血。

处方:加味建中汤加生白芍10g,连翘30g,蒲公英50g,海蛤30g,三七15g,7剂,水煎服。

二诊:好转,梦多。处方:上方加茯苓10g,白及5g,7剂,水煎服。

【按语】

本证系胃络伤损出血,一派虚象。血络之伤,必有结热,故于建中汤重用白芍和营血,以止痛通便,连翘、蒲公英清热消积,海蛤、三七化瘀止血生肌。二诊加茯苓以安神,白及助三七、海蛤。

【病例20】

金某,女,29岁。胃脘痛日久,大便2~3日一行,畏寒,食后脘胀,易饥,欲呃不能。舌暗红苔厚,脉细。

辨证:湿热,郁积在胃。

治则:清热化湿,理气止痛。

处方:半夏15g,黄连5g,黄芩20g,干姜10g,甘草25g,党参25g,生白术20g,延胡索15g,生薏苡仁30g,石菖蒲15g,泽泻15g,7剂,水煎服。

二诊:不呃逆,排便不爽。舌淡红苔白,脉滑。处方:凌霄花20g,生白术30g,茯苓15g,甘草15g,党参20g,葛根15g,7剂,水煎服。

【按语】

本证系湿郁欲成痞之候,故以半夏泻心汤加石菖蒲、薏苡仁等,以化湿清热,加白术运湿,延胡索理气和血止痛。二诊脉由细转滑,舌苔大减,系湿祛气行,故易方以运脾胃为法,重用生白术运理脾胃,行大便,凌霄花活血清热,其性平和,葛根、党参、茯苓、甘草补脾胃,升清阳。

【病例21】

崔某,女,6岁。时胃胀痛,食纳稍差,便可,心下按之痛,面色不泽。舌暗红苔白稍厚,脉滑。

辨证:积滞在胃。治则:健胃消积。

处方:炮姜5g,白术15g,连翘30g,半夏10g,生白芍15g,延胡索7.5g,槟榔7.5g,甘草5g,4剂,水煎服。

二诊:已不痛,现3日没便。处方:上方改白术为生白术,加党参15g,槟榔2.5g,2剂,水煎服。

三诊:脘略痛,不便。舌暗红苔白,脉弦。处方:炮姜2.5g,生白术20g,连翘30g,半夏10g,生白芍20g,延胡索10g,甘草10g,槟榔10g,4剂,水煎服。

四诊:时脘痛,便已调。舌红苔白厚,脉细。处方:上方加炮姜2.5g,佛手15g,7剂,水煎服。

【按语】

小儿胃脘疼痛,多由饮食不节所致,本证胃脘胀痛,拒按,食差苔厚,为积滞挺溜,气机不行,故以健胃消积之法。

【病例22】

郁某,女,30岁。食后脘痛,入夜口苦,时痛泻,得冷甚,易饥。舌红苔薄白,脉细。

辨证:胃虚郁火,大肠寒滞。治则:健胃清热,行大肠滞气。

处方:蒲公英50g,海螵蛸10g,白及5g,枳实15g,生白芍20g,桂枝5g,泽泻15g,三七15g,7剂,水煎服。

二诊:口仍苦,舌红苔薄黄。处方:加味建中汤加蒲公英50g,海螵蛸10g,白及5g,泽泻15g,三七15g,连翘30g,五灵脂15g(包煎),14剂,水煎服。

【按语】

本例患者系胃与大肠同病,中焦系胃气不足,郁火内生,大肠系寒,气血不和,故中下二焦同治,小建中汤加味。

【病例23】

沈某,女,42岁。时脘痛,呃逆1月余,食后重,畏寒,排便困难。舌暗淡红苔薄,脉弦细。

辨证:脾胃阳虚,气滞。治则:健脾胃湿,运气机。

处方:蒲黄15g(包煎),黄芪30g,桂枝10g,生白芍30g,干姜10g,生白术25g,党参20g,炙甘草20g,7剂,水煎服。

二诊:便调,症轻。舌暗大有齿痕苔白,脉细。处方:上方加焦三仙各15g,7剂,水煎服。

三诊:排便略难,舌暗红苔暗黄。处方:上方加黄芩15g,旋覆花20g(包煎),7剂,水煎服。

四诊:微呃,大便干,每日2次,带下多。舌暗红苔白。处方:上方加土茯苓50g,蒲公英50g,14剂,水煎服。

【按语】

本患者系胃寒气逆,中阳不运,又兼带下之疾,先治其中焦,虽中焦寒滞,但舌苔薄,湿气不重,化生者少,故以小建中汤合理中汤,加蒲黄行血止痛,后以蒲公英、土茯苓治其带下,是此虚损之体,血自不旺,带下为邪气,又伤精血。傅青主等将带下作湿气,而以健脾收涩之品治之,似是有误,完带汤虽有其名方之谓,临证其效难显。尤当治其邪气,故常以蒲公英、土茯苓之祛邪不伤冲任之品。

【病例24】

姚某,女,33岁。胃脘痛,畏寒时冷,大便3日一行,口渴。舌淡红苔薄,脉弦细。

辨证:脾虚胃寒。

治则:健运脾胃,和血理气止痛。

处方:黄芪30g,桂枝10g,生白芍30g,知母15g,山药30g,延胡索15g,远志15g,黄精15g,佛手15g,蒲黄15g(包煎),7剂,水煎服。

二诊:痛减但胀,食后重,舌淡红苔薄。处方:上方减黄精、蒲黄加枳壳10g,厚朴15g,海蛤20g,7剂,水煎服。

三诊:服方不胀,食后脘痛,舌淡红苔薄,脉弦细。处方:黄芪30g,桂枝10g,生白芍30g,生白术30g,干姜7.5g,延胡索15g,蒲黄15g(包煎),知母20g,山药30g,10剂,水煎服。

【按语】

中焦寒滞,本宜理中,今反口渴,系津液已伤,予理中汤,必易化热,故以小建中,阴阳均解,加佛手、延胡索、蒲黄等,以助气血运行二止疼痛,待解后不渴。于三诊又稍合理中之法。

【病例25】

崔某,女,54岁。易饥,胃脘痛,食后缓解,多郁,口苦,脘喜温。舌淡红苔白,脉沉细。

辨证:胃空郁火。治则:温胃清热。

处方:生麦芽50g,延胡索15g,半夏15g,黄连5g,黄芩15g,蒲公英50g,生牡蛎50g,党参30g,干姜10g,甘草15g,14剂,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