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得舍得,有舍才能有得,小舍不得,大舍大得,不舍不得。虽然人们都明白“凡事有舍才会有得”的道理,可许多人一到真事就犯浑,在得失方面斤斤计较,生怕自己损失点什么。
从客观角度说,一个人只要愿意吃小亏,敢于吃小亏,不去事事占便宜讨好处,日后必有“大便宜”,则必须敢于吃小亏,这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规律,那种事事处处要占便宜的人,不愿吃亏的人,到头来反而会吃大亏,这也是许多历史经验和先人后事所证明了的。
95.凡事有“舍”才有“得”
舍得舍得,有舍才能有得。一件东西,总是紧紧抓在手里,不舍放小,手里就没有多余的空间来接其它的东西。“舍”与“得”是辩证关系,旧的不去,新的不来。虽然人们都明白“凡事有舍才会有得”的道理,可许多人一到真事就犯浑,在求人办事时斤斤计较,生怕自己损失点什么。属于铁公鸡一个,根毛不拔。这种人根本不懂得风险存在于生活的各个角落,遍布和贯穿人生的旅程。
陶朱公范鞋住在陶时,家财万贯,这时小儿子出生了。等到小儿子长大成人之后,陶朱公的二子儿在楚国杀了人,被囚禁起来。朱公知道后爱子心切,说:“杀人理应偿命,这是国法。但我听说家有干金的人可以不在市中被处死,活动活动看吧。”于是备足干金,准备让小儿子去楚国走一趟。此时他的大儿子争着要去救弟弟,谁也说服不了他,真是一点办法也没有。他争吵着:“父亲不让我做长子的去,而让小弟去,一定是认为我是不孝之于,我还有什么脸面活下去?”说着就要自杀。众人赶忙拉住,孩子的母亲也在朱公面前为他说好话,再三劝朱公让长子去楚国。朱公没奈何,只好同意让老大去楚国,还写了一封信,让他到了楚国之后交给自己过去的好朋友庄生,而且再三地叮嘱大儿子:“你到了楚国,要想救你的弟弟,把这干金送到庄生家,一切听他的,他让你干什么你就遵命,千万不要与他争辩。”这样朱公的大儿子到楚之后照其父所嘱去拜访庄生,并送上千金做礼。庄生对他讲:“你赶快回去吧,不要留在这里,即使你的弟弟放出来,你也不要问为什么,千万记住我的话。”朱公的大儿子听了,假装离开楚国,暗地里却住在了楚贵人的处所。
庄生是陶朱公的好友,他虽然很穷,却是一个具有廉洁美德的人,也很耿直,楚国的人都很敬佩他,楚王以下的人都把他当作老师那样,很尊重他。这一次朱公长子送来了干金,他本不欲收,但又怕年轻人沉不住气,就想把钱放在这儿,等事情办成了再还给朱公,作为信守朋友诚诺的凭据。但是朱公长子哪里能明白庄生的深谋远虑呢?由于庄生的努力,楚王决定要大赦犯人。
朱公的大儿子听说了以后,心里就开始合计,“楚乏要大赦犯人,弟弟也就自然而然地会放出来,千金送给了庄生,岂不是白自地丢掉了吗?太亏了。”于是就又去见庄生。庄生大吃一惊问:“你怎么还没有离开楚国呢?”朱公长子说:“我一直放心不下,现在听说弟弟不久就要大赦出来了,我才放心,所以特地向您来辞行。”庄生十分明白朱公长子的意思,就让他自己进屋去取钱,那些金子还原封未动地放着。
这一来,庄生十分气愤,觉得被朱公长子戏弄了,感到万般恼恨,就又进见楚王说:“楚王您大赦是为了修德去凶象,可我听说世人纷纷传言是陶地朱公的儿子杀了人,被关在我们这里,因朱公家极为富有,他们拿了许多金钱来贿赂大王左右的人,所以说楚王大赦并不是为了楚国百姓,只不过是为了陶朱公的儿于罢了。”楚王闻言大怒,下令杀掉朱公二儿子之后,第二天才下赦自然朱公长子带着弟弟的亡命通知而还。家人都十分悲伤:只有朱公笑着说:“我早知道,你一定会害死你二弟。”朱公对自己的儿子了如指掌,知二子不能保,又怕害死长子,只好任他去,不与他争辩,知道只有他自己亲身经历,有血的教训,他才能明白道理!不是不教,而是教法不同。
《老子》中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失孰病?是故甚受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是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主讲人的一生之中,名誉、名声和生命到底哪个更重要呢?自身三财物相比,何者是第一位的呢?得到名利地位与丧失生命相衡苎起来,哪一个是真正的得到,哪一个又是真正的丧失呢?所以过分追求名利地位就会付出很大的代价,你有庞大的储藏,一旦有变则必然是巨大的损失。对于追求名利地位这些东西,要适可而止,否则就会受到屈辱,丧失你一生中最为宝贵的东西。老子的话极具辩证法思想,告诉我们应该站在一个什么样的立场上看得失的问题。也许一个人可以做到虚怀若谷,大智若愚,但是事事吃亏,总觉得自己在遭受损失,渐渐地就会心理不平衡,于是就会去计较自己的得失,再也不肯忍气吞声地吃亏,一定要分辩个明明白白,结果朋友之间.同事之间是非不断,自己也惹得一身闲气,而所想得到的也照样没有得到,这是失的多还是得的多呢?
春秋战国时期的宓子贱.名不齐,是孔子的弟子,鲁国人。有一次齐国进攻鲁国,战火迅速向鲁国单父地区推进,而此时宓子贱正在做单父宰。当时也正值麦收季节,大片的麦子已经成熟了,木久就能够收割入库了,可是战争一来,这眼看到手的粮食就会让齐国抢走。当地一些父老向宓子贱提出建议,说:“麦子马上就熟了,应该赶在齐国军队到来之前,让咱们这里的老百姓去抢收,不管是谁种的.谁抢收了就归谁所有,肥水不流外人田。”另一个也认为:“是啊,这样把粮食打下来,可以增加我们鲁国的粮食,而齐国的军队也抢不走麦子作军粮,他们没有粮食,自然也坚持不了多久。”尽管乡中父老再三请求,宓子贱坚决不同意这种做法。过了一些日子,齐军一来,把单父地区的小麦一抢而空。
为了这件事,许多父著埋怨宓子贱,鲁国的大贵族季孙氏也非常愤怒,派使臣向宓子贱兴师问罪。宓子贱说:“今天没有麦子,明年我们可以再种。如果官府这次发布告令,让人们去抢收麦子,那些不种麦子的人则可能不劳而获,得到不少好处,单父的百姓也许能抢回来一些麦子,但是那些趁火打劫的人以后便会年年期盼敌国的入侵,民风也会变得越来越坏,不是吗?其实单父一年的小麦产量,对于鲁国的强弱的影响微乎其微,鲁国不因为得到单父的麦子就强大起来,也不会因为失去单父这一年的小麦而衰弱下去。但是如果让单父的老百姓,以至于鲁国的老百姓都存了这种借敌国入侵能获取意外财物的心理,这是危害我们鲁国的大敌,这种侥幸获利的心理难以整治,那才是我们几代人的大损失呀!”
宓子贱自有他的得失观,他之所以拒绝父老的劝谏,让入侵鲁国的齐军抢走了麦子,是认为失掉的是有形的、有限的那一点点粮食,而让民众存有侥幸得财得利的心理才是无形的、无限的、长久的损失。得与失应该如何舍取,宓子贱作出了正确的选择。要忍一时的失,才能有长久的得,要能忍小失,才能有大的收获。
96.有非常之舍才能得非常之利
富有经验的求人办事高手都知道,凡事有大付出,才会有大回报。因而在关键的时候,他们特别敢于“舍”为了得到最大的利益,在“舍”的方面能做出会所有人想不到的非常之举,哪怕是自己最心爱的东西也在所不惜。
吕不韦为了使异人能获得安国君嫡子的宝位,耗费数千金,上下活动,奔走于秦赵之间,终于打动了华阳夫人。华阳夫人便向安国君大扇枕头风,谈异人的贤能之处。安国君爱美情浓,只要华阳夫人喜欢,言听计从,当即表示赞同立异人为嫡子,并刻符为记,永不反悔。华阳夫人还说服安国君拜吕不韦为异人的老师,负责培养异人执掌国事。
吕不韦将成功的消息带回赵国国都邯郸,告诉异人。异人自然十分高兴,也十分感谢吕不韦。二人自然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这日,二人又在吕不韦家里狂饮作乐,为助酒兴,吕不韦命自己买来作乐的赵国美女在酒席间歌舞。谁知,异人一眼便看中了能歌善舞、楚楚动人的赵姬,便乘酒兴向吕不韦索要赵姬。吕不韦一听异人竟然向自己索要最喜爱的美人,不觉大怒,可又一想,万贯家财已为这个异人耗费殆尽了,今后的荣华富贵就系在这个异人身上了,千万不能因为一名小妾得罪了他。这个异人是要成为秦国国王的,得罪了他,不仅万贯家产白白丢失,恐怕还会有不尽的后患;况且,那位赵姬已经怀上了自己的孩子,何不趁此机会来个顺水推舟,将赵姬许配给异人,今后,如果赵姬生了位男孩,这秦国的天下不就在不知不觉中易主了吗?异人看到吕不韦先是愤怒之极,后又陷入深思,酒也醒了不少,立即行大礼向吕不韦赔罪,深恐得罪了这位多财多智的救命恩人,影响自己顺利登上太子之位。
不料,吕不韦闻言,连连摆手,说:“这么说见外了。您能看中我家小妾,是她的幸福,也是我家的荣耀,怎能不答应您呢?我看,今日便是良辰,我们请公孙乾做为媒证,在今晚便成了这门良缘吧。”
异人意想不到吕不韦会仗义让美,高兴得不知说什么好。
异人得到赵姬后,自然是男欢女爱。后来赵姬果然生下一子,取名为“政”。他就是后来统一中国的秦始皇,而吕不韦后来也就成了秦始皇的“尚父”。没想到,秦国经过几十代人,数百年努力得来的天下,就这样轻而易举地变成了吕氏的天下,这就是占不韦的“非常之舍”换来的。
史学家范晔说:“天下皆知取之为取,而不知与之为取。”正是对“取”与“与”辩证法的精辟论断。有时候,舍不得“与”不但“取”之无门,还会失去你已经拥有的东西,南宋时的韩佗就是最明显的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