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处理人脉关系必知的九大玄机
13342900000035

第35章 说话中的玄机:一条巧舌,一团和气(4)

女侍者听后就温柔地说,“请问您一下,那只母鸡的名字叫阿珍,不知道能否适合您的心意呢?”

在这个小幽默故事中,那位女侍者用的就是幽默式的提醒技巧。她在面对这个爱挑剔的女顾客时,她并没有用直接的方式表达出自己对女顾客所提出苛刻要求的不满,她是依照对方的思路,从而提出了比她更荒唐的一个可笑的问题来提醒对方:我们难以满足您过分的要求。用一个幽默的反问从而明显地表达对这位女顾客的过分要求不满。

另外,对怀有恶意之人,自不必拼个鱼死网破,打动草丛惊走这条蛇就可以自卫;那些粗鲁的家伙冒犯你,这样只需敲响山石吓跑老虎,那么才可及时松松手。置人于死地的事最好不要做,要做一位可方可圆之人,就能立足于这个世上。

客气暖人心,更是你的推荐信

玄机解读:客套话既要懂得说,又要习惯说。客套话是人际关系中说话必备的应酬之一。它是一种生存智慧,并不是欺骗,而是现实生活中的一种“必要”。擅长交际的人们像精通交通规则一样,熟谙客套得体的客套同美好的仪容一样,是你永远的推荐信。

打通关系有着八股般起承转合的优美,不仅有风格,而且有结构,其结构大致可分为四段,第一段就是寒暄和客套,最后一段就是提出所求之事。可见客套在求人办事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环节,起着前叙铺垫的作用。

你可曾有过这样的经验,当你偶然走入一个地方时,那里有你熟悉和不熟悉的朋友,他们看见你来了,立即起身相迎,对你表示欢迎,然后请你坐下,给你冲上一杯茶,再接下来,双方寒暄几句,客套一番。这样一来,对方的感觉会很好,自己的感受也会很好,双方可以由此变得更加融洽,增进好感,从而使友谊更进一步,不知不觉中,为你求人办事打开了方便之门。

也许许多人会对此不以为然:“既然是朋友,还在意什么客套?”这种想法是千万要不得的。客套是人与人之间最起码的一种礼貌,是求人办事的前奏曲。如果你去找人办事,别的不讲,就直接说出你要办的事,对方肯定会觉得有点突兀,感情上也接受不了,办起事来就会大打折扣。

著名幽默大师林语堂总结中国人求人办事时,像写八股文一样,寒暄和客套是少不了的。如果“此来为某事”那样直截了当地开题,就显得不风雅,如果是生客就更加显得冒昧了。

有人说,客套多,朋友多;朋友多,好事多。这话是很有道理的。因为客套和寒暄可以帮助你认识许多朋友,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从而促成两人的交往。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诸如“谢谢您”、“多谢关照”、“劳驾”、“拜托”之类的客套话。这样的客套话可以向别人表示感谢,能沟通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建立融洽的人脉关系。在运用人脉关系之后,应真诚地说一声“谢谢”。如果你不说一声“谢谢”,只把感激之情埋在心底,对方会有一种不快的感觉,他的劳动没有得到肯定,或认为你不懂礼貌,今后也不会再帮助你。同样,在打搅别人,给别人添麻烦时能真诚地说一声“对不起”,对方的气就会削减一半。在人际交往、求人办事时,客套的作用不容低估。

很多时候,客套能表示尊重对方,表示礼节和谦虚,比如有人作报告或讲话,总要借助这样的客套话:“我水平不高,研究不够,恐怕讲不好。”或者是“我讲得不好,请大家批评指正。”诸如此类的客套话,表面上看是随口而出,是习惯用语,实际上起着表达讲话者谦恭愿望的作用。

客套话是润滑人脉车轮的润滑剂,能减少“摩擦”、“噪音”。请人办事,说一声“劳驾”;送客临别,讲一句“慢走”,能显示出你礼貌周到,谈吐文雅。擅长交际的人们,像精通交通规则一样熟谙客套,正如培根所说,得体的客套同美好的仪容一样,是永远的荐书。

客套要自然,真诚,言必由衷,富有艺术性。

这位服务员当受如此表扬。他并非学舌鹦鹉,见客只会一声“欢迎光临”,而能根据交际情境的变化运用不同的客套,表现出他对工作的热爱和说话的艺术。

有些人往往容易把应酬、客套、寒喧甚至是聊天这些基础的交往行为看作是虚伪、庸俗和毫无意义的东西,在思想上加以排斥,在行动上加以抵制。这样的人违背了人类的某些本性,在交际上屡屡受挫,连连吃亏,是天生不会求人办事的人。

客套当然不一定都在语言上,一个眼神、一个手势,或者点一下头,微笑一下,或给对方送些小礼物,凡此种种,都属于客套的范畴。可以说,客套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客套是一种礼节,如果客套运用得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日本松下电器公司的松下幸之助是个很讲客套,很会运用客套的人。他在交托下属去执行某一件事时,会说:“这件事拜托你了。”遇到员工时,他会鞠躬并说“谢谢你”、“辛苦了”之类的客套话,有时会亲自给员工斟一杯茶,或者送给员工一件小礼物。

松下就是善用这种客套来激励员工为公司毫无怨言地效力做事的。

人是有感情的社会性动物,人脉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出于人类感情交流的需要。客套是暖人的,能加深双方的了解,建立亲密人脉关系,增加友谊。彼此之间的关系因为客套而发生变化,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缩短了,感情就有了呼应和共鸣。对方在兴奋欢悦之余会给予更多的关照,更好的回报。

背后不说人,闲谈莫论人是非

玄机解读:口不择言,后患无穷,闲谈莫论人是非。背后说人最终损坏的是自己的形象。只要待人处世都能表现出一股高尚节操与涵养,即使你的死对头也会对你口服心服,推崇备至。要做一个处处受欢迎的人,首先要管好你的嘴。

经常在背后说别人坏话的人,肯定不会是受欢迎的人。因为凡是有点头脑的人都会自然而然地这么想:这次你在我面前说别人的坏话,下次你就有可能在别人面前说我的坏话。

中国有句俗话:“宁在人前骂人,不在背后说人。”意思就是说,别人有缺点有不足之处,你可以当面指出,令他改正。但是千万别当面不说,背后乱说,这样的人,不仅会令被说者讨厌,同样也会令听者讨厌。

当面不说,背后乱说,这种人不仅令人讨厌,同时也会无事生非。特别是在人际关系复杂的单位里,当面不说拿到背后去说,会制造出一些误解和麻烦。

某公司企划科李某荣升为办公室主任,同一间办公室坐了几年的同事忽然升迁了高位,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刺激与震动。平日不分高下,暗中竞争的同事成了自己的上司,总让人有那么一点儿酸酸的感觉,企划科李某的几个同事背后嘀嘀咕咕了:“哼!他有什么本事,凭什么升他的官?”一百个不服气与嫉妒就都脱口而出了,于是你一句我一句,就把李某数落得一无是处了。

王新是分配到企划科不久的大学生,见大家说得激动,也毫不顾忌地说了些李某的缺点,如办事拖拉,疑心太重等,他说的都是事实。可也偏有一个阴奉阳违的同事A,背后比谁骂得都厉害,当面又比谁都会趋炎附势。

第二天,A把办公室的议论转达给李某,李某想,别人背后说我倒可以理解,你乳臭未干的有什么资格说我?从此对王新很冷淡。王新刚大学毕业满怀热情得不到重用,还经常受到李某的指责和刁难,成了背后说人坏话的牺牲品。

一个正直的人有话说在当面,不在背后乱说别人。如果你经常在背后说别人的坏话,一旦被对方知道了,免不了要对你抱怨一番,甚至会同你发生争吵。如果你们以前关系很好,或者是好朋友,你在背后说他坏话,也会影响你们之间的交情,即便是以前对你印象很好的人,也会在他心中出现阴影,以前的好感顿消。因此,我们要时常提醒自己,莫让嘴巴破坏了自己的好名声,破坏了朋友之间的关系。

“谁人背后无人说,谁人背后不说人。”这话虽然说得有些绝对,却也说明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大多数人都多多少少地在背后说过别人,只是所说的是好话还是坏话无从考证了。不过有一点,经常在背后说别人坏话的人,肯定不会是受欢迎的人。因为凡是有点头脑的人都会自然而然地这么想:这次你在我面前说别人的坏话,下次你就有可能在别人面前说我的坏话。这样一来,你在别人的印象中就不可能好到哪里去。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遇到别人在你面前说另一个人的坏话时,你千万要端正自己的态度,不要被他的话语左右了你的思想,更不能学习他的做法,应用辩证的思维去考虑这种情况,把握好应对的分寸。更重要的是自己不要背后说人,这样才能做一个受人欢迎、受人尊敬的人。

古人有“闲谈莫论人是非”的警语,我们在与别人闲谈的时候,最好不要谈论别人的是非。在单位里,即使你的老板或同事有什么公开的秘密,你也别去议论,别人爱怎么说就怎么说,你能不听就不听,能溜就溜。同样,有些类似“公司福利不好”、“公司老让加班,就是不给加班费”,这种话在同事之间说也白说。如果传来传去被人添油加醋地传到老板耳朵里,你连解释的机会都没有。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今天你和同事议论“某某没有能力,办不成事”,过不了几天就可能被他知道了,你还不知怎么回事就可能把人给得罪了。

如果你跟同事议论如何整治老板,如何工作偷懒的“技巧”,那你就要更加小心了,你这样毫无禁忌,说不定下一个裁员对象可能就是你了。

耳语,就是在别人背后说的话。有时,你可能不小心成为“放话”的人;有时,你也可以是别人“攻击”的对象。这些“耳语”,比如领导喜欢谁?谁吃得开?谁有绯闻等等,就像噪音一样,影响一个人的心情。

生活中总有一些人,只要有空就闲不住,到处打听小道消息,然后四处发布。他们不管这些消息真实与否,只希望能引起轰动效应。尽管这样可能会伤害别人,但他们也乐此不疲。

你要避免做这种人。要知道,这种人会毁坏自己的荣誉,失去良好的人际关系,别人也会找你讨个说法,从而失去对方的信任。传播耳语不只给别人带来痛苦,还会给自己带来无情的烦恼。所以,一个人想在社会上吃得开,就要懂得:该说的就勇敢地说,不该说的绝对不要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