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常见疾病首选药物方略
13341900000041

第41章 常见皮肤科疾病首选药物法略(2)

2.局部治疗

(1)外用全反式维A 酸:0.1%、0.05%、0.025%全反式维A酸霜(迪维霜),每晚1次,避光使用。

(2)外用糖皮质激素:0.1%丁酸氢化可的松(尤卓尔)霜剂,每日2次。

(3)脱色剂:3%氢醌霜,每日2次,此类药为抗氧化药,本身易在空气中和日光中氧化,保存时应封闭和避光。

3.美容外科激光(包括Q 开关红宝石激光、氩离子激光、铜蒸汽激光、染料脉冲激光等)、液氮、磨削术主要用于祛除真皮中黑素颗粒,但操作人员须经过专门培训,患者术后严格防晒,否则将导致瘢痕增生或色素沉着,达不到治疗效果。

4.中医药治疗

(1)用白芷、白附子、白矾、生栀子各6g,白丁香5g,蜜陀僧2g,用法共粉细末,加白蜜调膏备用,外涂患处,每日2次。

(2)用补骨脂、月季花、桃花、梨花等量,共研细末,加入蛋清调匀,每晚睡前外敷患处。

(3)中医方剂一(疏肝活血汤)

组成柴胡12g,薄荷9g,黄苓9g,栀子12g,当归9g,赤芍15g,红花9g,莪术30g,陈皮、甘草各6g。水煎服,每日1剂。

(4)中医方剂二(滋水抑火汤加减)

组成熟地黄12g,山萸肉9g,山药15g,白茯苓9g,白芍15g,牡丹皮9g,栀子12g,泽泻9g,怀牛膝9g,丹参30g。水煎服。每日1剂。

五、头癣

头癣(tineacapitis)是指累及毛发和头皮的浅部真菌感染性疾病。根据致病真菌和临床症状的不同,一般分为黄癣、白癣和黑癣3种。本病在我国流行较广,建国后由于采取了一系列防治措施,此病已得到有效控制,有的地区已趋于消灭。但近年来家养狗、猫等宠物逐渐盛行,本病又有重新蔓延之势,应引起重视。

【病因】

头癣:许兰氏黄癣菌引起黄癣,铁锈色小孢子菌及羊毛状小孢子菌引起白癣,紫色毛癣菌及断发毛癣菌引起黑癣。

头癣由直接或间接接触患者或患癣的猫、狗等家畜而传染。如白癣可由动物传染给人,引起强烈炎症反应。理发也是传染的主要途径之一,也可由互戴帽子或共用枕巾及梳子等而传染。

【治疗】

1.系统治疗

(1)首选灰黄霉素,口服,普通微粒化15~25mg/(kg/d),每日3次,饭中服用,因脂餐可加强吸收。超细微粒化10~15mg/(kg/d),每日3次。疗程应持续至患者临床和真菌学均正常为止,一般黑癣2~4周,白癣4~6周。每月随访1次直至疗程结束。

(2)次选特比萘芬、伊曲康唑和氟康唑。

①特比萘芬:体重<20kg 者,每日62.5mg;体重20~40kg 者,每日125mg;体重>40kg者,每日250mg,共用4周。

②伊曲康唑:每日200mg,15~30d为1个疗程。

③氟康唑:每日3~5mg/kg,成人每日50mg,用4~6周以上。

2.局部治疗

(1)首选5%~10%硫磺软膏,5%水杨酸软膏,1%特比萘芬霜,1%联苯苄唑霜,每日2次,共8周。

(2)2%酮康唑香波或硫化硒洗剂,药液在患处至少停留5min,至少每周3次。

(3)每周剃头1次,共8次,剪掉的头发应包好烧掉。

(4)每周消毒患者接触的生活用品,如衣、被、帽子、毛巾、梳子、理发工具及玩具等。

3.中医药治疗

(1)外涂雄黄膏或5%~10%的硫磺膏,每日2次。

(2)大枫子30g,白矾20g,白鲜皮50g,土槿皮20g。用法,水煎取药液1000ml,外搽患处,每日2次。

(3)中医方剂一(解毒祛风杀虫汤)

组成茵陈、蒲公英、金银花各20g,土大黄12g,土茯苓15g,苦楝根皮12g,蛇床子9g,苦参30g。水煎服,每日1剂。

(4)中医方剂二(五味消毒饮加减)

组成地丁、野菊花、金银花、半枝莲、半边莲各20g,连翘、黄芩各15g,山栀子12g,土大黄9g。水煎服,每日1剂。

六、体癣

体癣(tineacorporis)又名圆癣或钱癣。指发生于除头皮、毛发、掌跖、甲板以外人体光滑皮肤上的浅表性皮肤真菌感染。

【病因】主要由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许兰毛癣菌、紫色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铁锈色小孢子菌、石膏样小孢子菌等引起。发病可由于直接接触患者或发病动物引起,也可由接触患者用过的物品而引起,部分患者可由原有的手癣、足癣、股癣、甲癣、头癣等蔓延引起。糖尿病、消耗性疾病等机体抵抗力下降者属易感人群。

【临床表现】

1.皮损特点原发损害为小红斑、丘疹或小水疱,继之脱屑,遗留色素沉着,在此周围继续出现新发疹,随后脱屑,遗留色素沉着,此过程周而复始,逐渐蔓延扩大,呈环状,边缘高起呈圈状,故称圆癣、圈癣或钱癣。逐渐扩大后,可互相融合重叠或交错,呈现花环状、不规则环形等特殊表现。

2.发病部位好发于颜面、颈、腰、腹、躯干及四肢等处。自觉瘙痒,剧烈搔抓时可引起继发感染或局部苔藓化。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在夏季发作或加重,冬季症状可减轻。

【诊断】

通过临床及真菌检查,体癣的诊断并不难。

【治疗】

1.首选局部治疗

(1)兰美抒霜(特比萘芬):外涂,每日2次,此药为杀真菌药,可短程治疗,1~2周即可。

(2)孚琪(联苯苄唑乳膏):外涂,每日2次,持续3~4周。

(3)派瑞松霜(复方益康唑霜):外涂,每日2次,持续3~4周。

2.系统治疗皮损广泛,炎症显著及治疗抵抗或有免疫功能缺陷的病例,可选用系统抗真菌药内服,如:

(1)伊曲康唑:每日100mg,共15d。

(2)特比萘芬:每日250mg,7~14d。

(3)氟康唑:每周150mg,连续2~3周。

3.中医药治疗

(1)用白鲜皮、白矾、苦参各30g,水煎20min,取药液外搽患处,每日2次。

(2)二号癣药水外搽,每日2~3次。

(3)皮损糜烂疼痛者,用青黛膏或黄柏霜外搽,每日2次,糜烂消失后,用二号癣药水外搽。

(4)生黄柏20g,地肤子30g,白芷15g,水煎25min,取药汁,外搽患处,每日2次。

七、股癣

凡由致病性真菌引起的腹股沟内侧环状或半环状皮损,统称为股癣,实际是体癣在腹股沟部位的特殊型。

【病因】

本病常由絮状表皮癣菌、须癣毛癣菌、红色毛癣菌等引起。有时,白色念珠菌也好侵犯腹股沟部位而呈红斑脱屑性斑片,其边缘可有丘疱疹。

【临床表现】

1.皮损特点初起为小片红斑,上有脱屑,逐渐扩展而向四周蔓延,呈环状或半环状,边界清楚,其上有丘疹、水疱、结痂。中心可自愈,有色素沉着或脱屑。久之局部皮肤发生浸润增厚而呈苔藓化。

2.发病部位常发生于阴囊对侧的大腿皮肤,单侧或双侧,初起位于股上部内侧,严重时扩展至股内侧、会阴或肛门周围,偶可波及阴囊、阴茎根部等处。

【诊断】

根据临床和真菌学检查常可确诊。

【治疗】

治疗与体癣同。由于股癣好发部位多在腹股沟部周围,皮肤较娇嫩,通风差,易出汗,使局部潮湿糜烂,应注意避免使用刺激性外用药,中医药治疗略有区别。

中医药治疗:

(1)黄柏霜加白矾、苦矾等量,研成细末,用香油调匀,外搽患处,每日2次。

(2)生栀子20g,密陀僧6g,共粉细末,用凡士林调匀,外搽患处,每日2次。

(3)茵陈60g,地肤子30g,蛇床子20g,苦参20g,用法,水煎20min,取药液2000ml,外洗患处,每日2次。

八、手癣及足癣

手癣(tineamanus)及足癣(tineamanus)是皮肤癣菌侵犯掌、跖、指(趾)间表皮所引起的浅部真菌感染性疾病。手癣俗称“鹅掌风”,足癣俗称“脚气”,两者彼此传染,相继发病,亦可单独发生。

足癣最为常见,在我国江淮流域以南,潮湿温暖地区,夏季成人患病率达50%~60%。

【病因】

主要由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玫瑰色毛癣菌等引起。

【临床表现】

1.手癣临床表现与足癣大致相同,分型不如足癣明显。以鳞屑角化型多见,损害常单侧发生,初期于掌心或2指、3指的尖端发生小水疱,干涸后脱屑,范围日渐扩大,久之皮肤粗糙增厚,皮纹深宽,失去正常光泽与柔韧性。自觉症状不明显,冬季干裂加重,自觉疼痛。

2.足癣

(1)水疱型:趾间、足跖及其侧缘深在性水疱,疏散或成群分布,疱壁厚,不易破裂,伴瘙痒,数日后疱液干涸、脱屑,瘙痒随之缓解。

(2)擦烂型:常见于4~5或3~4趾间,浸渍、泛白、松离甚至糜烂,渗液多,奇痒难忍。

(3)鳞屑角化型:常见于足跟、足跖及其侧缘,角质层增厚、粗糙、脱屑、干裂、无汗,冬季易并发皲裂疼痛。

【诊断】

根据临床和真菌学检查常可确诊。

【治疗】

手、足癣应按不同临床表现类型分别处理。

1.擦烂型可用枯矾粉、脚癣粉;渗出明显者可用3%硼酸溶液或1∶8000高锰酸钾溶液湿敷,待干燥后,改用1%~2%益康唑霜、咪康唑霜、克霉唑霜、1%联苯苄唑霜(孚琪)、1%特比萘芬霜(兰美抒)外搽。

2.水疱型可用复方雷锁辛搽剂、10%~30%冰醋酸液外搽。

3.鳞屑角化型首选抗真菌的软膏或霜剂,如1%~2%益康唑霜、咪康唑霜、克霉唑霜、1%联苯苄唑霜(孚琪)、1%特比萘芬霜(兰美抒)、1%酮康唑霜。对角化严重者可做封包,加强药物渗透。

4.顽固病例可口服抗真菌药物,如:

(1)伊曲康唑:每日100mg,共7d。

(2)特比萘芬:每日250mg,连服1~2周。

(3)氟康唑:每周150mg,连续2~3周。

5.中医药治疗

(1)擦烂型:先用半枝莲60g,苦参30g,白矾20g,花椒20g,煎汤待温,泡患处20min,次以皮脂膏或雄黄膏外涂,每日2次。

(2)水疱型:用大枫子30g,大皂角20g,白矾20g,白鲜皮20g,赤芍30g,茵陈40g,苦参30g,白芷20g,黄柏20g,煎汤待温,泡患处20min,每日1~2次。

(3)鳞屑角化型:用生何首乌60g,当归30g,苦参30g,煎汤待温,泡患处15min,每日2次。

九、花斑癣

花斑癣(tineaversicolor)俗称汗斑,是一种侵犯浅表角质层的慢性皮肤真菌病。

【病因】

本病的病原菌为一属双相、嗜脂酵母样真菌,称为马拉色菌属(异名包括圆形糠枇孢子菌和卵圆形糠枇孢子菌),现已被分为7种,包括糠枇马拉色菌、厚皮马拉色菌、合轴马拉色菌、限制马拉色菌、球形马拉色菌、斯洛菲马拉色菌和钝形马拉色菌。

【临床表现】

1.皮损特点初起损害为围绕毛孔的圆形点状斑疹,逐渐扩大至甲盖大小,边缘清楚,邻近损害可融合成不规则片状,周围不断有新发疹。表面少量灰色或褐色糠样鳞屑,极易剥离。

疹色呈肤色、灰白色、淡红色或浅褐色,甚至多种颜色共存,状如花斑。

2.发病部位好发于胸背部,也可累及颈、腋、腹部、四肢近心端。幼儿面部也可发生。

以青壮年男性多见。病程呈慢性,冬季皮疹减轻或消失,遗留色素减退斑,夏季可复发。

【诊断】

根据典型临床表现,真菌直接镜检见弯曲或弧形菌丝和簇状圆形厚壁孢子,以及皮损在滤过紫外线灯下呈黄色荧光,诊断不难。

【治疗】

1.首选外用药物治疗可先搽40%硫代硫酸钠溶液,稍干后再搽4%稀盐酸,每日1次;亦可外用2%克霉唑霜、1%萘替芬霜、2%酮康唑霜、1%联苯苄唑霜,用药期间应减少洗澡次数,以保证药物在局部的浓度。

2.中医药治疗

(1)取密陀僧30g,研细末,用凡士林调匀,外搽患处,每日2次。

(2)用二号癣药水外搽,每日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