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常见疾病首选药物方略
13341900000002

第2章 常见内科疾病首选药物方略(1)

一、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系指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起病急骤,以全身症状为主。流感根据核蛋白抗原性不同,可分为甲、乙、丙三型。

【临床表现】

根据主要临床表现可将其分为四型。

1.单纯型畏寒、发热(体温可高达40℃),全身不适,腰背酸痛,头痛(以前额、眼球或颈后最重),鼻塞,咳嗽,少痰,胸痛,颜面潮红,眼结膜及咽部充血。

2.肺炎型发热,剧(阵)咳,咳黏液脓痰,痰中带血,气促,发绀。

3.中枢神经型持续高热,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明显,严重头痛,头晕,呕吐,谵妄,虚脱,甚至昏迷,并可出现脑膜刺激症状及脑炎体征。

4.胃肠型除全身症状外,有明显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

【诊断】

流感流行季节,根据接触史和集体发病史,典型的症状及体征,白细胞计数常呈减少,免疫荧光、聚合酶链反应等病毒抗原检查即可做出诊断。

【治疗】

1.首选药物

(1)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口服,每日4次,每次0.3~0.6g(一日用量不宜超过2g)。

(2)金刚胺片(金刚烷胺):口服,每日2次,每次0.1g。

(3)利巴韦林(病毒唑):口服,每日3次,每次0.3g。

2.次选药物

(1)流感疫苗:适宜时间使用。

(2)对症、支持治疗及同时应用抗生素:以预防继发性细菌感染。

3.中医药治疗

(1)板蓝根冲剂:每次1袋,每日3次。

(2)桑菊感冒片:每次3片,每日3次。

(3)中医方剂一(大青龙汤加减)

组成炙麻黄9g,桂枝9g,甘草6g,杏仁9g,生石膏30g,生姜9g,大枣3g。水煎服,每日1剂。如表虚有汗,去麻黄,若头痛,肢节烦痛,加白芷12g,羌活12g,葛根16g。

(4)中医方剂二(银翘散合麻杏石甘汤加减)组成金银花30g,连翘16g,桔梗6g,薄荷6g,竹叶6g,淡豆豉9g,麻黄9g,杏仁9g,石膏30g,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若咳喘明显,痰黄稠,加浙贝母9g,百部9g,鱼腥草18g。若咽痛,可加马勃6g。

二、上呼吸道感染

上呼吸道感染(简称上感),是指自鼻至喉部之间的感染。也是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常见病因为病毒和细菌。

(一)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

【病因】

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最多见,约占上感发病率的90%。常见的病毒有腺病毒、冠状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等。一般通过飞沫或污染的用具而传染。

【临床表现】

1.普通感冒型是最常见的上感。主要发病季节多在夏末秋初,可持续至次年春天。主要症状:咽部不适或咽痛,继之流涕、鼻堵、喷嚏、咳嗽、肢体酸痛、乏力、头痛,有时伴有不同程度的发热。病程3~7天,多能自愈,但亦可持续数周以上。

2.咽炎型主要症状是咽痛,并有流涕、鼻堵、头痛、咳嗽和全身不适。咽红肿,扁桃体淋巴增殖,可有少许渗出物,下颌下淋巴结常肿大并有触痛。病程3~7天,多自愈。

【诊断】

发病季节出现咽部不适或咽痛、流涕、鼻堵、喷嚏、咳嗽、肢体酸痛、乏力、头痛、咽红肿、扁桃体淋巴增殖,可有少许渗出物,下颌淋巴结常肿大并有触痛。有时伴有不同程度的发热。白细胞计数多呈减少或正常。

【治疗】

发热或病情较重者,需卧床休息、多饮水。

1.首选药物

(1)白加黑(美息伪麻片):口服,每日3次,每次1~2片(早、中各1~2片白片;夜晚1~2片黑片)。

(2)新康泰克(复方盐酸伪麻黄碱缓释胶囊):口服,每日2次,每次1粒。

(3)吗啉胍(病毒灵):口服,每日3次,每次0.1~0.2g。

(4)溶菌酶含片:口含,每日4~6次,每次1片。

2.次选药物

(1)金刚胺片(金刚烷胺):口服,每日2次,每次0.1g。

(2)利巴韦林(病毒唑):口服,每日3次,每次0.3g。

(3)华素片(西地碘):口含,每日3~5次,每次1片。

(4)喷托维林(咳必清)片:口服,每日3次,每次25mg。

(5)溴己新(必嗽平片):口服,每日3次,每次8~16mg。

3.中医药治疗

(1)板蓝根冲剂:每次12g,冲服,每日3次。

(2)抗病毒口服液:每次10ml,口服,每日3次。

(3)中医方剂一(银翘散加减)

组成金银花30g,连翘16g,荆芥9g,豆豉9g,薄荷9g,牛蒡子12g,桔梗9g,竹叶9g,芦根30g,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

(4)中医方剂二(桑菊饮加减)

组成桑叶9g,菊花9g,杏仁9g,连翘9g,薄荷9g,桔梗9g,生甘草6g,芦根30g。咽痛甚者,加山豆根9g,玄参16g,以清热利咽;咳嗽吐痰较甚者,加炒杏仁9g,川贝母9g,黄芩9g,以清肺化痰。水煎服,每日1剂。

(二)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

【病因】

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多由于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嗜血流感杆菌等引起,也常常继发于病毒感染之后。

【临床表现】

1.起病急、畏寒、寒战、高热、咽痛、头痛、乏力及肢体酸痛。全身症状较重。

2.检查咽充血,扁桃体红肿,可有脓性分泌物,常伴有颈淋巴结肿大、触痛。

【诊断】

畏寒、寒战、高热、咽痛、头痛、乏力及肢体酸痛。全身症状较重。咽充血,扁桃体红肿,可有脓性分泌物,常伴有颈淋巴结肿大、触痛。血白细胞增高至15×109/L左右,中性粒细胞增多,核左移。

【治疗】

1.首选药物

(1)对症治疗:同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

(2)复方磺胺甲恶唑(复方新诺明)片:口服,每日2次,每次2片。

2.次选药物

(1)红霉素片:口服,每日3次,每次0.4g。

(2)头孢氨苄:口服,每日4次,每次0.25~0.6g。

(3)青霉素:肌内注射,每日2~3次,每次80~160万U(注意皮试)。

3.中医药治疗

(1)双黄连口服液,每次1支,每日3次。

(2)通宣理肺丸,每次2丸,每日2次,用于风寒咳嗽。

(3)中医方剂一(荆防达表汤加减)

组成荆芥9g,防风9g,苏叶9g,白芷9g,杏仁9g,陈皮9g,茯苓12g,神曲9g,生姜3片。水煎服,每日1剂。若恶寒重,无汗,加麻黄6g,桂枝6g,以增强发汗解表之力。

(4)中医方剂二(银翘散加减)

组成金银花18g,连翘16g,桔梗6g,薄荷9g,竹叶9g,荆芥9g,豆豉9g,牛蒡子9g,芦根30g,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若咽喉灼痛,可加马勃6g,山豆根6g,以清热利咽。咳痰黄稠者,加杏仁9g,浙贝母9g,前胡9g。

三、急性气管炎与支气管炎

急性气管—支气管炎(acutetracheobronchitis)为常见的呼吸道疾病,多继发于病毒性或细菌性上感。气管—支气管黏膜呈急性炎症。

【病因】

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是病毒、细菌感染,物理、化学刺激或过敏反应所引起的气管—支气管黏膜广泛急性炎症。多由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或嗜血流感杆菌引起。冬季发病率最高,有自限性。

【临床表现】

起病开始常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如鼻塞、流涕、咽痛、声音嘶哑。全身症状轻微,可有轻度畏寒、低热、乏力,并有咽喉发痒、刺激性咳嗽及胸骨后疼痛。早期痰不易咳出,2~3天后咳痰,由黏液性转为黏液脓性。咳嗽在受凉、吸入冷空气、早晚起床和睡下时加剧。咳嗽可为阵发性,也可终日咳嗽。体检可发现粗的干性啰音,咳嗽后消失;肺底部可听到湿性啰音,伴有支气管痉挛时,可听到哮鸣音。白细胞计数多正常。痰涂片或培养可发现致病菌。X 线检查大多正常,少数有肺纹理增粗。

【诊断】

全身症状多较轻微,如畏寒、发热、头痛,呼吸道症状较明显,除上感症状外,主要症状为咳嗽,初为刺激性咳嗽,1~2天后咳出黄绿色黏液脓性痰。早、晚、体位改变时明显。重者咳嗽可持续数周。严重时可有气急,两肺不同部位可听到易变性的多样的干、湿性啰音。湿啰音于肺底部较易听到。X 线检查:多示肺纹理增多。

【治疗】

1.首选药物

(1)交沙霉素:口服,每日3次,每次0.2~0.4g。

(2)头孢氨苄:口服,每日3~4次,每次0.25~0.6g。

(3)喷托维林(咳必清):口服,每日3次,每次25mg。

(4)溴己新(必嗽平):口服,每日3次,每次8~16mg。

2.次选药物

(1)青霉素:肌注,每日2~3次,每次80万~160万U;静脉滴注,每日2~3次,每次480万~800万U。

(2)氨茶碱:口服,每日3次,每次0.1~0.2g。

3.中医药治疗

(1)急支糖浆:每次20~30ml,每日3~4次。

(2)二母宁嗽丸:每次2丸,每日2次,用于风热咳嗽。

(3)中医方剂一(杏苏散加减)

组成苏叶9g,杏仁9g,前胡9g,半夏9g,茯苓12g,陈皮12g,枳壳9g,桔梗9g,甘草6g,生姜3片,大枣3枚。水煎服,每日1剂。适用于风寒咳嗽。

(4)中医方剂二(桑菊饮加减)

组成桑叶9g,菊花9g,桔梗9g,金银花30g,连翘12g,杏仁9g,浙贝母12g,薄荷9g,芦根9g,甘草6g。若身热汗多加石膏30g,知母9g。水煎服,每日1剂。适用于风热咳嗽。

四、慢性支气管炎

慢性支气管炎(chronicbronchitis)(简称慢支)是指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临床以长期或发作性咳嗽、咳痰和(或)喘息症状为主。冬季尤甚。病情进展,可并发肺气肿及肺心病,是一种严重影响劳动力与健康的常见病。

【病因】

发病机制复杂,与感染因素、理化因子、过敏体质、免疫功能低下等有关。感染病原以流感杆菌、肺炎链球菌、甲型链球菌等最多。

【临床表现】

1.咳嗽早期咳嗽清朗有力,白天多于晚上。病情发展时痰量增多,咳声变重浊,多为连声阵咳。继发肺气肿时咳声低沉无力,夜间多于白天,尤以睡前或起床时咳嗽更多。轻症在气候转冷或突变时发病,气候转暖时咳嗽减轻或消失;重症四季均咳,冬春季加剧。

2.咳痰部分患者起病前有受凉、感冒史。痰多呈白色黏液泡沫状,以病毒感染为主;如痰转为黄色黏液脓性或黄绿色,多系继发细菌感染所致。偶有痰中带血。痰量以夜间或清晨较多。

3.喘息由支气管痉挛引起,也可由支气管黏膜水肿、管壁肥厚、痰液阻塞所致。伴发肺气肿时有劳力后气短。早期可无异常体征。急性发作期可在肺底部及背部听到干、湿性啰音。喘息型者可听到哮鸣音。急性发作期并发肺部感染时可见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多。痰培养可明确致病菌。

4.X 线检查早期无异常改变;以后可有肺纹理增粗、增多、模糊,呈条索状或网状。以下肺野明显。肺功能检查:早期病变在小呼吸道,闭合气量可见增大。发展至后期有呼吸道狭窄时,第一秒用力呼气量、最大通气量、最大呼气中段流速均降低。

【诊断】

咳嗽、咳痰等为主要症状,伴有或不伴有喘息,每年发作3个月或以上,连续2年以上,并能排除心肺其他疾病所致上述症状者。X 线示肺纹理增多、粗乱。合并感染时,支气管周围有片状模糊阴影。呈支气管周围炎改变,病程较长者多有肺气肿影像。

1.分型单纯型:主要表现为咳嗽、咳痰;喘息型:除咳嗽、咳痰外尚有喘息,并伴有哮鸣音。

2.分期急性发作期:指在慢性咳嗽、咳痰或喘息的基础上,1周内症状加重,出现脓性或黏液脓性痰,痰量明显增加,或伴有发热等炎症表现;或1周内“咳”、“痰”或“喘”等症状任何一项明显加剧。临床迁延期:“咳”、“痰”、“喘”症状迁延1个月以上者。临床缓解期:经治疗或自然缓解,症状基本消失保持2个月以上者。

【治疗】

1.急性发作期

(1)首选药物

①交沙霉素:口服,每日3次,每次0.2~0.4g。

②头孢氨苄:口服,每日3~4次,每次0.25~0.6g。

③罗红霉素:口服,每日2次,每次0.126g。

④复方甘草合剂:口服,每日3~4次,每次10ml。

⑤嗅己新(必嗽平):口服,每日3次,每次8~16mg。

(2)次选药物

①青霉素:肌注,每日2~3次,每次80万~160万U;静脉滴注,每日2~3次,每次480万~800万U。

②氨茶碱:口服,每日3次,每次0.1~0.2g。

2.缓解期

(1)预防感冒:可使用核酪、酯多糖注射液、流感疫苗等。

(2)消除致病因素:戒烟,消除烟尘,避开有害及刺激性气体。

(3)清除病灶:如鼻炎、鼻窦炎、咽炎等。

(4)其他:积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如呼吸操、耐寒锻炼等。

3.中医药治疗

(1)牡荆油胶丸:每次1~2丸(每丸20mg),每日3次。

(2)补肺丸:每次1丸,每日2次。

(3)中医方剂一(治咳喘十三味汤)组成麻黄9g,杏仁9g,茯苓18g,半夏6g,陈皮9g,炙甘草6g,苏子6g,白芥子6g,莱菔子6g,板蓝根9g,瓜蒌皮16g,北沙参9g,生姜3片。水煎服,每日1剂。

(4)中医方剂二(玉屏风散合六君子汤加减)组成黄芪16g,白术9g,防风6g,党参12g,茯苓12g,炙甘草9g,陈皮9g,半夏9g,炒杏仁9g,桔梗9g,山药16g。若湿痰化热加黄芩16g,苇茎30g,鱼腥草16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