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草原猛士的旅程
13341200000021

第21章 草原上的两栖爬行动物和昆虫(4)

为了使子女出世后马上就能有充足可口的食物,雌草蛉还要把自己的卵产在蚜虫最多的植株上。但是,蚜虫多的植株上蚂蚁也多,因为蚂蚁喜欢吃蚜虫的排泄物——蜜露。因此,草蛉的这种独特的产卵方式就达到了避免蚜虫的天敌和蚂蚁将卵吃掉,以及孵化出来的幼虫们互相蚕食的目的。

雌雄草蛉相遇后,都显得异常的兴奋和亲热。它们首先相互对视,当双方都觉得比较合意时,便双双飞到附近的植物枝叶上,开始了它们的恋爱生活。雌草蛉和雄草蛉都兴奋地使两对翅不停地发出快速的振动,大约2分钟后便向对方爬去,爬到一起后就开始嘴对着嘴互相亲吻,并且在亲吻时相互口吐泡沫,显得十分亲热。而这种互换白沫的现象,被人们称之为“交哺”。交哺是草蛉在交配之前的一段相互热恋的过程中发生的行为,交哺过程大约需要1分钟左右,只有经过这一过程才能达到婚配。这种奇特的现象在昆虫界,乃至动物界都是很少见的。然后,草蛉便进行真正的交配,这个过程也只有1~2分钟。因此,草蛉从“恋爱”到“结婚”的整个过程也就是4~5分钟的时间。每个雌草蛉只交配1次,并把获得的精子贮存在体内的贮精囊内,这样就保证了它能够产下受精卵。

草蛉的幼虫叫做蚜狮,跟成虫一样,也是捕食性,特别喜欢捕食水稻、稀花、蔬菜、果树、森林上的蚜虫等很多种农业害虫的卵和幼虫。蚜狮十分活跃,捕食凶猛,虽然没有翅,不能随意飞翔,但却能不停地在植物上爬行,四处寻找猎物。一旦发现蚜虫,它们就张开上下颚,低头猛冲过去,用下颚将蚜虫夹起。它们的下颚结构特殊,有两个中空的大刺。当蚜狮捕获到猎物时,就用这两个刺将蚜虫高高地夹起,深深地刺入蚜虫体内,再用它们吸管一般的猎食工具将蚜虫的汁液吸干。这样,用不了几秒钟,刚才还在贪婪地吸取树的枝液的又肥又大的蚜虫,顷刻之间就变成了一团褶皮。更有趣的是,有些草蛉每当把蚜虫吃尽吸光后,还把它们吸空的蚜虫外壳背在背上,四处行走。

蚜狮每天的进食量都很大,平均一天可以吸食100多只蚜虫。因此,它是生物防治中很有利用前途的一类昆虫天敌,不仅要加以保护,而且要进行深入的研究,从面把它们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去。

大刀客——螳螂

中文名:螳螂

英文名:mantis

别称:刀螂

分布区域:除极地外,广布世界各地,尤以热带地区种类最为丰富

螳螂是惯于静静地埋伏着对猎物进行突然袭击的食肉昆虫,它的身体构造干这个正合适:大大的复眼、咀嚼式口器、三角形的头部在狭长的前胸(胸部第一节)顶部能自由旋转;前胸的附肢像钩子一样,被一排刺武装起来,具有抓取的功能,好似齿夹式捕捉器,猎物一旦被捉住,逃生的机会就很渺茫了。

所有的螳螂都是肉食性动物,主要捕食其他昆虫,包括自己的同类。年轻的螳螂自相残杀的情况很常见。但它们都是独行侠,有可能那些被观察到的它们同类相残的现象只有部分可靠性。对于会守护卵鞘的种类来说,雌性螳螂在自己的后代们从卵中孵化的时候不会去攻击它们。人们还不清楚是不是在这个时期螳螂母亲的食肉本能完全被“切断”了,还是它能够把自己的后代和其他潜在的猎物区别开来。

除了有敏锐的视觉和强大的进攻性武器之外,大多数螳螂都有与植物颜色相似的隐匿性保护色。利用这种保护色,它们能暗中守候猎物。在非洲的干旱季节,许多绿色的螳螂体色会根据所处的环境变为棕色。非洲和澳大利亚的有些螳螂种类,这种顺应环境的变色有时非常突然,比如经常发生的林区大火把地面变得一片焦黑之后,当地的螳螂会让自己的体色变得与周围的环境非常匹配(像得了黑变病一样),并且保持多日。

不仅仅只是保护色的变化,它们能把自己变成环境的一部分,而且是活动的。有些螳螂能把自己变成草尖或绿油油的树叶,有些甚至能够惟妙惟肖地模仿一片死树叶,令人叹为观止。非洲和马达加斯加的鬼螳螂在进行这种伪装的时候,你简直就无法把它和一片破破烂烂的枯树叶子区分开,这其实是它把身体倒转过来守候猎物的姿势。许多枝形螳螂,会把前肢向前伸长,头向下低,摆在两前肢之间,保持一个树枝的造型;非洲的有些螳螂,前基节上甚至长有一个V形凹口,正好可以把脑袋放进去。许多热带的螳螂还能以相当高的逼真度模仿花朵,非洲巨眼螳螂的若虫最擅长这个,它们选定了要模仿的花朵后,能一连好多天随花朵变化体色,如粉红色、黄色或白色。如果把它们放在植物的茎上,看起来就好像这棵植物长出来的花,要是某只前来采蜜的昆虫上了当,通常就是有去无回。

在非洲和亚洲北部沙漠地区栖息的方额螳螂科成员,是无翅的伏兵,能惟妙惟肖地模仿石头,除非它们在动,否则很难发觉。

螳螂在埋伏的时候会保持一动不动的姿势,或轻轻地摇摆身体,好像什么东西在随风摆动似的,前肢举在胸前,模样看上去像是在做祷告,因此有人称它们是“祈祷的螳螂”。如果此时有猎物经过,它的脑袋和前胸会跟随目标缓慢移动(螳螂对静止的昆虫通常不予理睬,即使经过它们面前,螳螂也会自顾自地走过去)。一旦目标进入捕捉范围,螳螂生满刺的前肢会猛地伸出去抓住猎物。有些螳螂对移动的物体非常敏感,能在空中抓住飞行中的苍蝇或其他昆虫。被螳螂钳子般的前肢攫住的猎物,会立即被送进口中。猎物被螳螂的前肢抓得如此之牢,根本没有逃生的机会。于是螳螂开始一点一点地随意啃吃还活着的猎物那肥嫩的身体,直到最后把它消灭。

得益于保护色和高明的伪装手段,螳螂不仅是厉害的捕猎者,还能与敌人(如鸟类、蜥蜴和食虫的哺乳动物等)对抗。一旦发觉敌情,螳螂会使用多种防御策略,比如飞快地逃走,或者飞走;有的会把身体直立起来,把前肢向后方举高,展示前肢内侧的鲜艳色彩;有的则会猛地展开后翅,露出翅膀上或腹部顶端鲜艳的色彩和眼状斑纹。如果与敌人的距离太近,它们会突然发动攻击,长满刺的前肢会给敌人带来痛苦的伤痕。如果是对付体型巨大的敌人,比如人类,它们不会使用色彩防御策略。这种策略只适合对付比较小和较容易应付的敌人,比如鸟类、猴子或蜥蜴。

一旦遭擒,螳螂会把前肢向后弯曲覆在前胸,利用前肢上的刺来使敌人放开自己,但这也会导致敌人以一种更小心翼翼的方式抓牢它。为了逃生,螳螂也会采用丢弃后肢的策略。这种自割行为是通过附肢基部的肌肉收缩实现的。但行抓取功能的前肢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对螳螂来说,失去了前肢意味着很快会被饿死。如果自割时螳螂尚幼,失去的附肢会很快再长出来。

狠如恶狼——狼蛛

中文名:狼蛛

英文名:tarantula

分布区域:世界各地

蜘蛛的种类繁多,分布广泛,适应性强,水、陆、空都有它们的踪迹。在这个庞大的蜘蛛家族中,有一类蜘蛛不但身上长着狼一样的毛,还能像狼一样捕猎食物,享有“冷面杀手”的称号,它就是狼蛛。

狼蛛在北美洲有一百二十五种,欧洲约五十种,属中小型,最大的长约三厘米,步足也同样长。它们体色多变,从浅灰色到暗褐色,并有条带、白毛和黑点等斑纹。头部通常狭窄,前面两对足上有很多坚硬的刺。狼蛛有四只大眼,后边的两只朝向侧面,前边相邻的两只朝向前方,除此之外,它还有四只小眼。

狼蛛的视力非常好,能有效地进行捕猎,常在夜间沿着地面或在落叶内搜寻猎物。狼蛛对食物的要求很高,每天都要吃新鲜的食物。它们像凶残的屠夫一样,一捉到猎物就将对方活活地杀死,当场吃掉。

有的狼蛛的毒性很大,它的毒素是一种相当厉害的暗器,能毒死一只麻雀。麻雀受伤后,伤口会很快变成紫色。不过,麻雀不会感到痛苦,直到两天后,毒性发作,麻雀的羽毛开始零乱,身体缩成一个小球,偶尔发出一阵痉挛,最后死去。

狼蛛非常警惕,并不是见了猎物就上去捕捉。特别是面对强大的对手的时候,它们一般都会守在安全的洞里,直到找到一个最好的机会和最佳的袭击方位,才会冲出去,否则绝不用自己的生命去冒险。

雄狼蛛在求偶时,会非常小心,百般讨好。它要先纺织一个小的情网,把精液撒在上面,然后用脚须捞取精液,含情脉脉地靠近雌蛛。并在靠近之前不断地挥舞脚须,试探雌蛛的反应。如果雌蛛伏着不动,雄蛛才能靠近与之交配,用脚须把精液送进雌蛛的受精囊中。一旦交配完成,它就会被凶残的雌蛛吃掉。

虽然雌狼蛛嗜杀成性,但却是一个好母亲。为了防风避雨,它在产卵前会先用蛛丝铺设产褥,产卵后再用蛛丝覆盖。为了防止意外,它干脆把卵囊带在腹部下面,用长长的步足夹着它随身带走。即使在小狼蛛出世后,雌蛛仍然爱护有加。直到幼蛛第二次蜕皮后,雌蛛才肯放心地让它们离开自己,各自谋生。

在众多蜘蛛中,狼蛛的毒性虽然不是最大的,但是也足够让一些小动物们毙命。关于狼蛛的毒性,意大利人有一个传说。狼蛛的刺能使人痉挛而疯狂地跳舞,而治疗这种病的唯一妙药是音乐,而且只有固定的几首曲子才能奏效。这虽然只是一个传说,但是也有人认为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狼蛛的刺也许能刺激神经而使人失去常态,只有音乐能使他们镇定,剧烈的跳舞能使人出汗,从而把毒驱赶出。

草原功臣——蜣螂

中文名:蜣螂

英文名:dung beetle

别称:屎克螂

分布区域:世界各地

在广阔的牧区草原上,每当牛马群经过以后,到处都留下一堆堆的粪便,盖住了绿色草地,或是污染了道路,使人恶心和讨厌。但是,一夜过后,第二天再到这里,往往只剩下一些零星的粪渣,那些牲畜粪便到哪里去了呢?

仔细观察,就会看到地下有许多大小不等的洞穴,有时还可看到身披黑甲的“武士”,这原来就是辛勤清除粪便的清洁工——蜣螂,有人叫逐臭之夫、铁甲将军、夜游将军,欧洲人叫西赛福斯——一个希腊神话被罚推巨石上山的苦命人。

蜣螂的俗名叫屎克螂,全世界约有1.5万种。它们身体大小差异很大,最大的几乎有3厘米,最小的则只有1~2毫米。它们有的能钻进粪内,将粪吃掉或是破坏粪的结构,叫内育型蜣螂,有趣的是它们“入臭粪而不染”,爬出粪堆时背甲光亮如旧,展翅即飞;有的蜣螂在粪堆下或近旁挖掘坑道,然后将粪拖进洞内;还有的蜣螂将粪切成小块,滚成球形,推到1~15米远的地方埋藏起来。

蜣螂中,最有趣的是能滚粪球的屎克螂,它体长约2厘米。头顶硬角,浑身披黑褐色甲胄。当它们在“恋爱”时,雄的便在粪里切出一个大粪球来,当做“结婚的礼物”,招引雌的前来成婚,此后雄的在前面拉,雌的倒栽葱似的用后腿推。这个粪球,便是它们“爱情”的象征,也是它们生儿育女的摇篮,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屎壳螂推粪球”。

它们齐心协力,能把比身体重几十倍,直径有它两个长的粪球,推过小土包,有时多次一同滚下“山”来,也在所不惜,毫不气馁。常常滚数十次才能翻过“山”包,找到一个合适的安乐窝。有的“新娘”很懒,只是紧紧地爬在粪球上,让“新郎”推。“新郎”对“新娘”的关怀,则是无微不至,推粪球时自己常在粪上面,暴露在外,埋粪球时,也把危险留给自己,它在上面推,雌的在下面挖,因为在上面往往容易变成鸟类的点心。它们把粪球埋入地下,交配后的雌蜣螂产卵于粪球中,才心安理得地离去,有时也把多余的粪球当做食粮。

在推粪球过程中,有时,会遇到“强盗”拦路打劫,两只雄蜣螂便苦斗一场,“新娘”则爬在粪球上“观战”,若“强盗”胜利了,便取代“新郎”,把粪球和新娘掠为己有,而“新娘”却无动于衷。

不同的蜣螂种类对粪便的要求是有区别的,它们从不“乱吃”,而是各有各的“口味”,有的专吃马粪,有的专吃羊粪,有的则只吃牛粪。它们分工协作,将草原上白天牲畜拉的粪便很快吃掉或转移到地下,不但清洁了草原,更重要的是加速了草原物质的循环,疏松了土壤,这是草原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因此,蜣螂可以说是草原的功臣。

由于澳洲大陆原来没有牛羊,而有袋类动物很多,所以只有吃袋鼠粪的蜣螂,而缺少吃牛、羊粪便的蜣螂。从欧洲引入牛羊后,多年来因草地到处是牲畜粪便,自然风化又很慢,几亿堆牛粪覆盖着数百万亩草场,很不卫生,且影响牧草生长。为此,1978年澳大利亚从我国进口了大批吃牛粪的蜣螂,它们在那里大量繁殖,清洁了草原,已收到很明显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