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隼一般在4~6月繁殖。游隼经常在林间空地、河谷悬崖、地边丛林以及土丘,甚至沼泽地上筑巢。有时,游隼也利用其他鸟类如乌鸦的巢,有时甚至会在树洞与建筑物上筑巢。游隼很少到没有林间空地和悬崖的茂密森林中营巢。游隼主要是用枯枝筑巢,巢内放有少许草茎、草叶和羽毛,不过,有的游隼巢内并无任何内垫物。游隼一般每窝产卵2~4枚,多的有5~6枚。游隼的卵的颜色为红褐色,卵的大小为49~58×39~43毫米,孵化期为28~29天。游隼有着非常强的领域性,常常积极地保卫自己的巢。
游隼的分布地相当广泛,在国外,游隼主要分布于北美洲、南美洲、欧洲、非洲、俄罗斯、日本、伊拉克、蒙古、印度、斯里兰卡、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巴布亚新几内亚和澳大利亚等地。在中国,游隼主要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北京、河北、内蒙古、山西、上海、浙江、台湾、广东、广西等地。
空中超级猎手——鸢
中文名:鸢
英文名:glede
别称:黑鸢、老鹰、鹞鹰
分布区域:世界各地
鸢,又叫黑鸢、老鹰、鹞鹰等,是一种中型猛禽,栖息于开阔的平原、草地、荒原和低山丘陵地带,也常在城郊、村庄、田野、港湾、湖泊上空活动,偶尔也出现在2000米以上的高山森林和林缘地带。
鸢的体长54~69厘米,体重684~1115克。虹膜暗褐色,喙黑色,蜡膜和下喙的基部为黄绿色;脚和趾为黄色或黄绿色,爪为黑色。上体为暗褐色,颏部、喉部和颊部污白色,下体为棕褐色,均具有黑褐色的羽干纹,尾羽较长,呈浅叉状。具宽度相等的黑色和褐色相间排列的横斑,是它与其他猛禽相区别的主要特征之一。另外,它在飞翔时翼下左右各有一块大的白斑。
鸢白天活动,常单独在高空飞翔,秋季有时也呈两或三只的小群。飞行快而有力,能将尾羽散开,像舵一样不断地摆动和变换形状以调节前进的方向,熟练地利用上升的热气流升入高空和在高空中进行长时间的盘旋。有时在高空翱翔时,将两个翅膀平伸不动,如同悬挂在空中一样,所以在农村中,人们常常利用这一特点,将鸢的尸体或者仿造的模型挂在高高的篱笆上,用以吓唬来到田地中偷食的麻雀等小鸟。
鸢分布于欧亚大陆、非洲、印度、日本,一直到澳大利亚和巴布亚新几内亚。我国各地皆有分布。鸢在全世界共分化为8个亚种,我国有2个亚种,其中东亚亚种的分布范围几乎遍及我国内地以及台湾地区和海南岛,是我国猛禽中分布最为广泛的一个亚种,在黑龙江、吉林、内蒙古等地为夏候鸟,在内蒙古、辽宁、北京、河北为夏候鸟或者留鸟,在其他地区均为留鸟。另外一个亚种为印度亚种,主要分布于云南的部分地区,此外还偶见于福建的福清,是罕见的留鸟。鸢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空中霸主——金雕
中文名:金雕
英文名:golden eagle
别称:鹫雕、金鹫、黑翅雕、浩白雕
分布区域:亚洲东南部、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土耳其、阿富汗、巴基斯坦、美国、墨西哥等地
金雕属于鹰科,是一种性情凶猛、体态雄伟的猛禽,又可称为鹫雕、金鹫、黑翅雕、浩白雕等。金雕的成鸟体长约为7.85~10.15米,两翼展开长达2米多,体重约有2~5.5千克。金雕有着栗褐色的虹膜,嘴的端部为黑色,基部为蓝褐色或蓝灰色,黄色的蜡膜和趾,黑色的爪。金雕的上体为棕褐色,它与其他雕类明显不同地方在于它的后头、枕和后颈等部位都有很尖锐的呈披针状的金黄色羽毛;金雕的下体为黑褐色,又长又圆灰褐色的尾羽上分布有有黑色横斑和端斑,而尾羽的根部以及双翼的下面具有白斑,当金雕空中翱翔,可以很清楚的看到。
金雕的爪十分锐利,能够像利刃一样同时刺进猎物的要害部位,撕裂猎物的皮肉,扯破猎物的血管,甚至扭断猎物的脖子。除了利爪外,金雕也可以用巨大的翅膀攻击猎物,有时一翅膀扇过去,就可以将猎物击倒在地。
金雕是一种分布十分广泛的留鸟,其分布地区遍及欧亚大陆、日本、北美洲和非洲北部等地。在中国,金雕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西北、西南以及东南的局部地区。
金雕多在草原、荒漠、河谷,尤其是高山针叶林中生活,甚至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地也能存活。金雕活动时一般单独或成对,在冬季,金雕有时会结成较小的群体,不过,偶尔也能见到20只左右的大群金雕聚集在一起捕捉较大的猎物。在白天,金雕经常在高山岩石、峭壁之巅以及空旷地区的高大树木上歇息,或在荒山坡、墓地、灌丛等处捕食。
金雕十分擅长翱翔和滑翔,它在高空中翱翔时,会一边呈直线或圆圈状盘旋,一边俯视地面寻找猎物,两翅呈“V”状上举。金雕有着柔软而灵活的两翼和尾,这有利于调节飞行的方向、高度、速度和飞行姿势。金雕一旦发现目标,就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从天而降,牢牢地抓住猎物的头部,将利爪戳进猎物的头骨,猎物往往在此刻立毙当场。
金雕经常捕食的猎物有雁鸭类、雉鸡类、松鼠、狍子、鹿、山羊、狐狸、旱獭、野兔等,有时金雕也会捕食鼠类等小型兽类。金雕经过训练后,是放牧人的最佳助手,因为它可以在草原上长距离地追逐狼,并将狼捕杀,曾经有过一只金雕先后抓狼14只的记录。
相比于金雕的捕猎能力,它的运载能力较差,只能背负少于1千克的重物。
金雕有一双大大的眼睛,它眼球的最外壁为一层角膜,前面壁内生有能够支撑眼球壁的巩膜骨,能够保障金雕在飞行时顶住气流的压力而不使眼睛变形。金雕的眼内生有一层具有供给眼球营养、调节眼球内的压力、帮助注视移动的物体等作用的栉膜。因为金雕眼内睫状肌的活动能力很强,可以迅速改变水晶体的形状,所以,金雕远观近看的能力都很强,可以在极短的时间里,有效地调节远近视力,从而提高高速运动时的视物本领。
金雕喜欢在崖峭壁的洞穴里筑窝,有时候,金雕也会把窝筑在一棵孤零零的大树上。金雕的卵有蛋白色和褐色两种颜色,每窝大约产1~4个,不过较为常见的是2个。雄雕和雌雕会轮流孵卵,小雕在40~45天后出壳,3个月以后,小雕开始长羽毛。一般,一窝只有1~2只小雕能够存活。
金雕是墨西哥的国鸟。因其勇猛威武,古巴比伦和罗马帝国也都把它当作王权的象征,在中国,古代强悍的蒙古猎人曾驯养金雕捕狼。时至今日,金雕还被科学家驯养用于捕捉狼崽,在研究狼的生态习性时起了不小的作用。不过,为了防止金雕把狼崽抓死,在放飞前要先套住它们的利爪。据说,有只金雕曾捕获14只狼,它的凶悍程度可见一斑。
草原卫士——玉带海雕
中文名:玉带海雕
英文名:band-tailed fish-eagle
别称:黑鹰、腰玉
分布区域:亚洲中部
玉带海雕,又名黑鹰,是隼形目鹰科的大型猛禽。身长76~84厘米,翼展200~250厘米,体重2500~3760克。空中展开双翅达2米长,张着一双凶狠发光的眼睛。虹膜淡灰黄色到黄色,嘴暗石板黑色或铅色,蜡膜和嘴裂淡色,脚和趾暗白色、黄白色或暗黄色,爪黑色。头羽较短为赭褐色,呈矛纹状羽饰;颈和身体前上部为暗褐色,下部棕褐;背和腰部褐色,翅膀和尾部呈黑色,又有黑鹰之称。尾中部具有一条宽约10厘米似白色玉带状的横带,所以叫玉带海雕。雌雄鸟相似,但雌鸟体形稍大。
玉带海雕栖息于河谷悬崖或山岳开阔地带,常到荒漠、草原、高山、湖泊及溪流附近静等猎物。在青海高原的农田草原上,人们常见到它那萎缩的身躯,无精打采地静卧在田埂、土丘上,好像在睡觉,实际上它那两只凶恶发光的眼睛无时不在窥视着鼠类和旱獭。一旦发现猎物出洞,便立即展开双翼猛扑过去,用那锐利的大爪抓进肉里,带钩的嘴不住的叼咬着猎物的头和眼部,任猎物百般挣扎也无济于事,只能作为玉带海雕的口中佳肴。玉带海雕也捕食淡水鱼和雁、鸭等水禽,偶尔也捉食羊羔。
玉带海雕繁殖期从11月~翌年3月,每年3月开始营巢,一般把巢窝筑在高大的树权间,也有筑在芦苇丛中或高山崖缝里。多以树枝搭巢,内铺兽毛、马粪保温。玉带海雕的巢体较大,高60~70厘米,直径1米以上,内部深约20厘米。有时侵占乌鸦等其他鸟类的巢。每窝产卵2~4枚,白色壳具光泽,光滑无斑。主要由雌鸟孵卵,孵化期为30~40天。雏鸟为晚成性,由亲鸟共同抚育70—105天后离巢。
玉带海雕在繁殖期十分凶猛,一般动物不敢轻易接近它的巢区,如果人无意走近巢区,也常会受到突如其来的攻击,不是被强劲的翅膀打翻在地,就是被它那锐利的嘴、爪叼咬抓伤。
玉带海雕主要在新疆、甘肃和青海繁殖,另外西藏、四川和内蒙古东部和东北北部等地也有分布。它不但体态威壮,可供观赏,且尾羽可做珍贵的装饰品,翅羽是良好的工业原料。近年来,由于草食性动物日趋减少,其分布数量已有明显下降。因此,国家已将它列为二类保护动物,严加保护。
空中强盗——白头海雕
中文名:白头海雕
英文名:bald eagle
别称:白头雕、白头鹰、美洲雕
分布区域:北美洲
白头海雕是鸟纲、鹰科下的一个属,又叫“白头雕”“白头鹰”等。仅分布于阿拉斯加、加拿大西部、美国和墨西哥的西部沿岸一带。它是一种外形美丽、性情凶猛的大型猛禽,体长为68~76厘米。嘴、爪十分锐利而钩曲,目光敏锐。双翅展开近2米,在展开双翅,搏击长空,凌空翱翔时,总是那样英姿威武、威风凛凛。全身的羽毛大都是深棕色,但头部为白色,并且一直覆盖到颈部,闪闪发光,同身上的羽色形成鲜明的对比,远远望去,常给人以没长羽毛的“光秃秃”的感觉,所以俗称为“秃鹰”。它的虹膜、嘴和脚均为浅黄色。尾羽也是白色的,闪烁着类丽的银光,更显得气度不凡。
白头海雕具有捕杀动物用的利爪和撕裂动物用的钩嘴。像其他大多数猛禽一样,是日间捕食性鸟类,常成对出猎,凭其异常敏锐的视力,即使在高空飞翔,亦能洞察地面、水中和树上的一切猎物。
白头海雕的食物主要是大麻哈鱼、鳟鱼等大型鱼类,野鸭、海鸥等水鸟以及生活在水边的小型哺乳动物等。白头海雕有很强的飞行能力,它在飞行时常发出类似海鸥的叫声。白头海雕的视力很好,尤其是对移动物体的反应视力更是令人侧目。白头海钓常常盘旋在空中,俯视下面以能及时发现并捕获猎物。有时,白头海雕也会成双成对地合力追逐捕捉受伤的或瘦弱的水鸟,偶尔还会攻击天鹅,或者把浮在水面附近的大鱼拖到岸边。
白头海雕除了靠自己狩猎获得猎物外,还会经常采取“拦路抢劫”的手段获取食物。白头海雕的抢劫对象主要是有名的捕鱼能手——鹗。鹗又叫鱼鹰,鱼类是它的唯一食物。鹗的外趾能向后面反转,趾下还长着棘刺般的鳞片,可以十分牢固的抓起黏滑的鱼。由于鹗的体型没有白头海雕大,白头海雕往往会在它捕到鱼,准备飞到树杈上进食的时候突然杀出,凭借体型优势向鹗发动迅猛的攻击,迫使鹗抛弃口中的食物,使其成为自己的美餐。
到了繁殖季节,白头海雕常成群地集中到一些食物比较丰富的地区,将巢筑于悬崖峭壁上,或者参天大树的顶梢上。筑巢的材料主要是树枝,里面也铺垫一些鸟羽和兽毛。白头海雕和其他鹰类一样,也喜欢利用旧巢,并且在繁殖期间不断地进行修补,使巢变得越来越庞大,一般直径可达2.8米,厚可达6米,重量可达2000克。
雌鸟产卵一般在11月上旬,有的早些,有的晚些,时间可以相差几个月。每窝产卵2枚,孵化期为1个月左右。雏鸟由雄鸟和雌鸟共同觅食抚育。通常都是喂给它们小鱼或小型哺乳动物,在喂给雏鸟之前要先将食物撕成碎片。随着雏鸟不断长大,饲喂的食物块也越来越大,最后便将整个的食物放在巢中,任其啄食。到了育雏期的晚期,每次喂给的食物的量增多了,但喂给的次数却逐渐减少。
鸟类通常在孵化开始之后便再不产卵,但白头海雕却与众不同。雌鸟在产下第一枚卵后就开始孵化,在孵化初期再产第二枚卵,这样雏鸟出壳的日期先后可以相差几天,因此先出壳的雏鸟往往比后出壳的雏鸟大许多。当食物极端缺乏时,便导致同窝雏鸟自相残杀的悲剧。先出壳雏鸟如果没有食物可吃,便会把后出壳的雏鸟当做食物吃掉。由此可见白头海雕雏鸟的长大要经过多么严酷的生存竞争。
出壳后的雏鸟长成幼鸟,一般需要经过4个月的时间。白头海雕的幼鸟的的体型已经与成鸟差不多大,体重甚至比成鸟还大。幼鸟与成鸟的差别是幼鸟全身都被有栗褐色的羽毛,而成鸟的头部和尾部被有白色的羽毛。在亲鸟的诱导下,白头海雕的幼鸟首先开始练习用双脚捕捉猎物或抓取巢材。幼鸟的肌肉力量会在练习过程中不断增强,这时,幼鸟的体重也会有所下降。不过,幼鸟羽毛需要5年左右,才能变成成鸟的羽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