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刘永好:民营巨匠独占鳌头的成功奇智
13340800000004

第4章 走进民营巨匠(3)

10月,作为来自企业界的惟一代表,他当选为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开始和全国的企业家成为了朋友。11月,他赴港参加第二届世界华商大会,作为大陆首次派往这个国际盛会的代表,刘永好又开始和来自全球的企业家们交起了朋友。

身份的变化,使刘永好的人生舞台一下子扩大了不知多少倍。这对于一向擅长外交的刘永好来说,真的是如鱼得水。在极短的时间之内,他的身边便汇集了大量的人脉资源,而这个条件却不是每个企业家都能够幸运地遇到的,刘永好深知这一点。

“作为工商联副主席和政协委员,我有机会接触到中国很多优秀的企业家和专家,通过沟通和交流,我的视野更加开阔了。这就像是爬山,过一段时间爬上一座更高的山,就能够看得更远一些。现在我已经不是工商联的副主席了,因为按照规定,我只能担任两届。不过,我现在还是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的负责人,仍然有很多机会和国家经济界的专家人士讨论求教。对于国家宏观经济的状况研究多了,想问题才能更加深刻。”

“事事留心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无论是在企业界、学术界还是政界,与其说刘永好交了很多朋友,不如说刘永好认识了许多老师。一向谦虚谨慎的他将众多智囊纳入他的“知识库”,随时需要,信手拈来。所以,不是一个刘永好在治理企业,而是中国各个领域最优秀的专家在帮助他治理企业。

近20年的路,刘永好带着“希望”一步一个脚印,走得格外坚实,并在此基础上成功地大踏步地实现着产业转型。据说他的新希望目前已初步形成“七八千人搞饲料,年利润两个亿;七八十人搞房地产,年利润两个亿;七八个人搞金融,年回报至少两个亿”的企业格局。

刘永好为这样的产业结构设计了一个飞机的形象:新希望的总部是这架飞机的头,确定方向和实施决策;饲料业是这架飞机的身子,处于主要产业的位置,金融是飞机的左翼,房地产是飞机的右翼,而正在初步踏入的高科技等领域是尾翼。他说,原来我们主营饲料业,有人戏称是“往鸡屁股里投钱”,现在希望集团将插上金翅膀,将房地产看成主要的一翼,将金融业当成另一翼,再加上向国际发展的尾翼,这样就有腾飞的希望。

资源掌控在自己手中而不去运用,这是无形的浪费。利用自己手中的资源为所欲为,那又成了冒险。审时度势,正确地运用手中的资源,这才是最英明的人应该做的事。对于刘永好来说,左手握着政治资源,右手捏着企业资源,不该做的事情,他一件都不做,该做的事情,再困难也要做下去,这才是中国企业界最缺乏的“大智慧”。

亿万富翁继续发财的动力

以刘永好为总裁的希望集团,是中国500家最大规模的私营企业第一名,位居中国饲料工业百强第一。该集团实现主营业务和其他收入达到60亿元人民币。刘永好在中国的一次全国政协会议上曾经作了“私营企业有希望”的大会发言,提出了“国有加民营,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思路,按照这样的思路去运作,集团收购、兼并了多家国有企业,这些企业按照新机制运作后,显示了较强的生机与活力。

刘永好作为富裕起来的民营企业家,致富不忘国家,致富不忘人民。他联合另外9位民营经济人士,发出实施“光彩事业”的倡议,这一倡议的主旨是响应政府提出的“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为此他自己和一批民营企业家到贫困地区投资办厂,开发当地资源,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

1994年,中国政府制定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响亮地提出了“用7年时间解决80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这一年的4月21日,一个春风和煦的晚上。刘永好出席了一个关于扶贫工作的特别会议。就在这次会议上,四川希望集团总裁刘永好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可以通过我们民营企业的投资行为,帮助贫困地区发展经济!”“对,这是个好主意!”与会的9位民营企业家一拍即合,联名向全国的民营企业家发出了倡议:让我们投身于扶贫的光彩事业中来!

光彩事业,这个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民营企业家参与,在中国乃至世界引起了巨大反响的活动,就这样拉开了帷幕。

倡议发出不到一个月,刘永好便前往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考察。1994年的凉山州,还有210万贫困人口,是中国西部最贫困的地区之一。刘永好看到,当地老百姓以农牧业为生,由于采取放养的手段,以及品种的落后,这儿养猪的周期竟长达一年半。他决定把第一个“光彩项目”落实在凉山。当年11月15日破土动工,仅用了63天,1995年1月18日,由希望集团投资数万元、年产10万吨饲料、被誉为“中国光彩事业一号工程”的西昌希望饲料公司,便在当地政府的积极支持和彝族同胞的热切期盼中宣告建成投产。

到2000年,西昌希望饲料公司共培育出500户科技养殖示范户,由他们带动了凉山州贫困人口中的2万人掌握了科学养殖方法,其中的1.5万人通过发展养殖业摆脱了贫困。而西昌希望饲料公司在6年时间里也创造了3亿多元的收入,自身得到了很大发展。

就这样,希望集团以相同的方式,先后投资3.7亿多元人民币,在新疆、甘肃、宁夏、四川、重庆、贵州、湖北、湖南、云南、江西、海南、河南、山西、山东等地建造了20家光彩事业扶贫饲料厂,向农户提供了上百万吨希望饲料,帮助近20万农民走上了致富的道路。与此同时,这些企业也创造了20多亿元的良好收入。除去每年向农民让利3000多万元,企业还得到3000万元的利润。

希望集团的光彩事业是颇具特色的。他们奉行的是科学式扶贫、互惠式扶贫和产业化扶贫。所谓科学式扶贫,就是在把资金带入贫困地区的同时,还派出公司技术人员组成科普小分队,深入到农村,举办巡回讲课,放科普电影,散发宣传资料,普及科学养殖知识,并培养示范户,让他们起带头作用。互惠式扶贫,核心是让利于农民。希望集团奉行10∶1的经营理念,即让农民得到10分利,自己得到1分利。刘永好说:“中国之大,农民之多,1分利看起来小,但合起来就很大。互惠式扶贫繁荣了当地经济,我们也以义利兼顾的经营方式、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使企业获得发展,成为了‘中国饲料大王’。”

产业化扶贫,则是向农民提供优质的玉米种,然后回收作为饲料生产的原料,再把饲料让利销售给农民,并指导农民科学养殖,有的地方甚至还收购农民出栏的猪、禽进行肉食品加工,这样,就延长了产业链,形成了“公司——农户”的产业化扶贫模式。

此外,希望集团在实施光彩事业项目中,还通过兼并、收购,盘活了25家亏损的国有企业,并直接吸纳3000名下岗工人和农村富余劳力进厂工作。

“光彩事业”实施以来,众多的民营企业家广泛参与,直接投资已超过40亿元人民币,项目达到2800多个。刘永好和他的企业在中国西部和西南部,包括广大的少数民族地区,投资兴建十多家扶贫工厂,为这些地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做出了贡献。

说起首富,刘永好说,他并非在第一时间知道。对于这个响亮而诱人的称号,刘永好显得非常平静,他表示:“这只是账面的变化,在合法的前提下取得财富,是对社会的一种贡献,仅此而已。我一向对财富的起起落落泰然处之。我最大的优点就是心态好,可以从容面对失败,面对困苦,面对别人的不理解和今天取得的成绩。我经常想,无论如何现在的生活好多了,所以今天我可以面对一切。即使有一天企业垮了,我仍然是一个很好的劳动者,可以把最普通的事做好。”

面对巨大的财富,刘永好有这样的心得:“当一个人拥有10万元时,他对于财富的渴求最为强烈,钱对他的重要性也达到了顶峰;当一个人的口袋里装着1000万元时,这时他的感觉就是‘要什么有什么’,这一阶段,人最容易丧失进取的动力,幸好他自己没有在这里驻足;当一个人的财富增加到10亿,他会感到口袋里只有1亿元,其他9亿似乎已经与他无关。”今天的刘永好,已经与兄弟们分享着80亿人民币的财富,仅存量资产就远不止10亿。他坦言,再多的钱,在他眼中也只是“符号”而已。“财富对于我个人已经失去了意义,现在积累财富就意味着对社会的贡献。”刘永好解释着他如今的致富动力,“许多人在发财后就不思进取,忘记了对社会发展的责任,我不是那样的人。”

中国“头号新好男人”

我想在这里告诉我的丈夫刘永好,你不但是一个事业的成功者,还是一个成功的丈夫,你还是一个成功的父亲,你实现了一个女人所有的梦想。你以你的智能和胸怀,足以带领新希望集团走向更高的顶峰。

“假如没有吃过苦,人生就不算完整。从某种意义上说,吃苦的历程绝不亚于读MBA和博士学位。”

有记者采访刘永好先生,询问他撷取中国内地第一富宝藏的密钥在哪里、他的成功给仍在最底层奋斗的芸芸众生什么启示。刘永好伸出两个指头:“就两个字,吃苦。我在20岁以前的经历,感受最深的就是吃苦教育,这是人生最大教育。有人说他读过MBA(即工商管理硕士),念过博士,但是,假如没有吃过苦,人生就不算完整。从某种意义上说,吃苦的历程绝不亚于读MBA和博士学位。这些苦难,给了我信念、力量,同时也赋予了我雄视天下克服困难和坎坷的毅力和勇气。”

刘永好的青少年时代,似乎一直在用生命和生活的沉重佐证这个命题。

他父亲是重庆巴县人,出身贫寒之家,因陪地主家的少爷读书,结果竟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考上重庆高等工业学校,是小有名气的学潮领军人物,也是当时重庆地下党年轻的党员,而母亲是黄埔军校第四期战地女护士班的学员。

生活展现给刘永好的多是贫寒和苦难。母亲从小学教师的岗位上病退后,一家7口人全靠父亲那一点儿可怜的工资维持生活,极为拮据。孩子中排行最小的刘永好并没有受到一点溺爱和娇宠,从懂事那天起就帮母亲做事补贴家用。

每天早晨五六点钟,天色未明,刘永好就早早地爬起床,将一只又大又深的背篓背在肩上,手持一根锋利的铁丝,在白杨树相拥的公路上匆匆走过,朝着地上的落叶一下下扎下去,一会儿便串成一根金色的叶串。刘永好每天早晨至少捡两三筐树叶后才赶到学校读书,傍晚放学回来又接着干。就这样早出晚归,他将全家人一年烧火做饭用的树叶全部拾够。

夏天,岷江激流浪浊裹挟着泥沙、石头、野草和树木滚滚而下,刘永好纵身狂澜之中打捞枯树、圆木,一点点堆积成小山,扛回家去晒干后劈成柴火,留够家用再挑到集市去卖。那一年夏天,他居然卖了3.5元。这是刘永好为母亲挣的第一笔生活费。当他把这笔钱塞到母亲手里时,母亲摸了摸他的头:“永好,这可是男人才做的事情啊,你毕竟是孩子。”“妈妈,我长大了,”刘永好回答,“应该帮妈妈做点儿事了。”

1966年深秋,15岁的刘永好跟着红卫兵北上京城“大串联”。临行前,母亲花了两角五分钱从旧货摊上为他买了一双已裂开口子的解放鞋,洗干净后在昏黄的灯下一针一线缝好。这是他多年来梦寐以求的第一双解放鞋。

令他难堪的仍旧是那双最心仪的解放鞋。在接受毛泽东主席接见前,红卫兵必须经过严格的队列训练。有一天操练时,后排的一位同学不小心踩在刘永好的脚后跟上,只听“吱啦”一声,鞋底和鞋帮彻底“分家”了,他一下子成了“赤脚大仙”。刘永好一屁股坐到地上,心情沮丧到了极点,泪水哗地涌了出来。他就这样光着脚走在初冬的十里长街上,步行到天安门广场,作为当年百万红卫兵的一员接受伟大领袖的接见。

喜的是,毛主席接见红卫兵后,天安门广场上遗落了不少被挤踩掉的鞋子,刘永好拣了两只破旧的解放鞋配成对。岂料才穿了几天,那鞋帮与鞋底又脱离了,他只好用麻线把它们扎起来。后来,他穿着这双破鞋,一步一步走回故里。

回望青春年代的吃苦经历,刘永好觉得商战中的艰难曲折胜似闲庭信步。

与童年的艰苦生活相比,刘永好的爱情可谓是浪漫、温馨。有人这么评价刘永好:“刘永好,你是一个事业的成功者、成功的丈夫、成功的父亲。你实现了一个女人所有的梦想。”

说起来刘永好与妻子李巍的相爱还有点儿一见钟情的浪漫。

李巍的父亲是位能源专家,为搞小水电常在巴山蜀水之间奔波。李巍出生不久,就被送到辽宁鞍山老家跟姑妈生活。

1971年,李巍16岁,回到了成都父母身边,遇到导师——阮淑生大夫。阮大夫是四川著名的针灸专家。李巍做了阮老师惟一的入室弟子,她毫无保留地将针灸绝学传授给李巍。一年后,李巍被分到眉山的四川拖拉机厂,因为有针灸技术进了医务室,后来又当上这数千人大厂的第一任团委书记。

1975年华西医科大学要招一批工农兵学员,给了工厂一个名额。竞争的人很多,可投票时李巍居然得了第一名,于是进了大学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