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不孕不育中医治疗学
13340600000063

第63章 其他因素(1)

免疫性不育

免疫性不育是指由男性自身对抗精子的自身免疫反应所引起的不育症。中医学无相应病名,大致归属于“无子”、“求嗣”等范畴。

一、病因病机

1.肾阳不足 先天肾阳不足,或大病久病及肾,损耗肾阳,致肾阳不足,气化失司,精室紊乱;或后天失养,脾运失健,湿浊不化,或居处潮湿,寒湿、水湿之邪内侵,损伤阳气,精宫虚寒,致精室紊乱,精凝不散。

2.肾阴亏损 素体阴虚,或房事过度,肾精过耗,或劳心太甚,或五志化火,耗损精液,或过服温燥助阳之品,而致热盛伤阴,阴虚火旺,扰乱精室,精凝不散。

3.肺脾气虚 久病体虚,或饮食不节,伤及脾胃,运化失司,则肺脾气虚,外邪易侵,常患上呼吸道感染及肠道感染,诱导男子自身免疫反应,故精子凝集不散而不育。

4.阴虚湿热 房事不节,损耗肾阴,过食辛辣醇酒厚味,湿热内生,或外感湿浊之邪,蕴久化热,热又伤阴,致阴虚湿热,精室被扰,精凝不散。

5.肝经湿热 过食辛辣醇酒厚味,湿热内生,湿热下注,或外感湿浊之邪,蕴久化热,熏蒸精室,精室被扰,精凝不散。

6.气滞血瘀 情志刺激,跌仆损伤或手术损伤生殖器等致情志抑郁,气机不畅,肝失疏泄,气滞血瘀,气机阻滞,精凝不散。

二、辨证论治

1.肾阳不足

主症 婚久不育,血清、精浆抗精子抗体阳性,精子密度、精子活动力、精液液化时间异常或正常。畏寒肢冷,面色白,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小便清长,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治法 温肾壮阳。

方药 阳春逐疫丹(自拟)。淫羊藿、巴戟天、菟丝子、肉苁蓉、熟地黄、山药、人参、黄芪、徐长卿、生甘草。

2.肾阴亏损

主症 婚久不育,血清、精浆抗精子抗体阳性,精子密度、精子活动力异常或正常,或精子畸形率高,或精液不液化。眩晕耳鸣,五心烦热,腰膝酸软,口干溲黄,舌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 滋肾填精。

方药 壮水涤疫丹(自拟)。生地黄、麦冬、玄参、白芍、女贞子、旱莲草、龟甲、鳖甲、牡丹皮、徐长卿、生甘草。

3.肺脾气虚

主症 婚久不育,血清、精浆抗精子抗体阳性,常有上呼吸道感染及肠道感染史,平素容易感冒鼻塞,咽痛咳嗽,或有纳少便溏,腹胀腹痛,恶心欲吐,头昏自汗,面色少华,舌淡边有齿印,舌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 补肺健脾,祛邪活精。

方药 土金精泰丹(自拟)。人参、白术、茯苓、黄芪、山药、砂仁、鸡内金、防风、黄芩、金银花、菟丝子、淫羊藿。

4.阴虚湿热

主症 婚久不育,血清、精浆抗精子抗体阳性,午后潮热,五心烦热,口渴喜饮,腰膝酸软,尿黄便秘,夜寐盗汗,舌红少苔,脉细弦数。

治法 滋阴降火,清热利湿。

方药 文武赞精丹(自拟)。生地黄、麦冬、白芍、知母、牡丹皮、枸杞子、泽泻、茯苓、车前子、碧玉散、萆薢、薏苡仁。

5.肝经湿热

主症 婚久不育,血清、精浆抗精子抗体阳性,精子密度、精子活动力多数异常,或精子畸形率高,或精液不液化。胸闷心悸,头晕而胀,口中干黏,渴不欲饮,小便黄少,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 清热化湿。

方药 清化祛疫汤(自拟)。龙胆草、栀子、黄芩、制大黄、生地黄、牡丹皮、萆薢、车前子、白花蛇舌草、薏苡仁、生甘草。

6.气滞血瘀

主症 婚久不育,血清、精浆抗精子抗体阳性,射精量少,常伴外生殖系外伤史或手术史,小腹、会阴时有刺痛,且痛处不移。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苔薄白,脉弦或涩。

治法 疏肝理气,活血破瘀。

方药 柴蛭精春汤(自拟)。柴胡、水蛭、三棱、莪术、当归、白术、川续断、制没药、黄芪、菟丝子。

三、现代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免疫性不育有极大的优势,现将国内著名中医学家关于免疫性不育的治疗与研究归纳如下。

(一)病因病机

徐福松认为在正常情况下睾丸和男性生殖道有坚固的血睾屏障,精子抗原不与人体的免疫系统相接触。自身免疫现象的发生,提示精子逾越正常屏障与人体免疫系统发生接触,诱发了自身免疫反应,出现此种情况多由疾病因素造成,如睾丸损伤、炎症、输精管感染、阻塞等,由于它是自身免疫反应,是出现于人体内部的抗精子抗体,所以处理起来比女性有更大的难度。徐福松认为男性免疫不育症的病位,首在肝、肾,次在肺、脾;病因之本为体虚,病因之标为损伤或感染;病机为正虚邪恋,虚实夹杂。金维新认为肾阳不足、肾阴亏损、肝经湿热是其主要病机。

(二)中医治疗

1.辨证论治 徐福松治疗多从审因求治,辨病与辨证论治相结合,扶正祛邪,消补兼施,阴虚火旺者,用大补阴丸加减(熟地黄、龟甲、黄柏、知母)以滋阴降火;肺虚易感者用玉屏风散(生黄芪、防风、白术)加减以益气固表;脾胃虚弱者用参苓白术散(人参、茯苓、白术、炙甘草、扁豆、山药、薏苡仁、莲子肉、陈皮、桔梗、砂仁)加减,以健脾和胃。徐福松、莫惠等将血清、精浆抗精子抗体阳性分为6型:肺卫虚弱型,方用玉屏风散加减;胆府郁热型,方用苍耳子散(《济生方》)加减;实火上炎型,方用导赤散合玉女煎(《景岳全书》)加减;肺脾气虚型,方用补中益气丸加减;阴虚内热型,方用麻仁丸(《伤寒论》)加减;阴虚湿热型,方用六味地黄丸加减。王琦等分4型:肝肾阴虚湿热证,方用知柏地黄汤加减;肺虚气虚易感证,方用参苓白术散合香连丸加减;气滞血瘀证,方用少腹逐瘀汤加减;阴阳平和证,方用王氏脱敏生育方(经验方)。陈文伯对精室湿热以知柏地黄汤加减;精脉瘀阻以桃仁四物汤加减;精气不足以补肾填精丸。

2.专病专方 徐福松发现不少原因不明的男性不育患者常合并口腔病,中医学认为肾藏精,主骨,齿为骨之余,手阳明入上齿中,足阳明入下齿中,因此,口腔牙周病变与肾阴不足、胃热有余所致的男性不育症有密切关系,基于这一理论的指导,徐福松提出滋补肾阴与清泻胃火相结合,采用“补肾清胃法”治之。方选聚精散合玉女煎化裁。常用药:熟地黄、枸杞子、何首乌、生石膏、知母、牛膝、淡竹叶、连翘、天花粉。以聚精散合玉女煎治疗合并口腔疾病患者43例,总有效率81.4%,精浆抗体转阴率68.75%的疗效。临床研究提示,男性不育症合并口腔病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低下,表现为病久正虚;体液免疫亢进,局部免疫反应则表现为邪恋邪实。

久病及肾,久病必虚,本病以虚实夹杂,上实下虚,肾虚胃实为特点。因而“补肾清胃法”可以增加机体的免疫力,维持免疫自稳功能,祛除毒素,从而使睾丸的生精能力恢复正常。本研究确认口腔病是男性不育症的病因之一,并为其提供了治疗思路。

(三)实验研究

陈晓平等发现知柏地黄丸可能直接、间接抑制循环血中抗体,减少血清、精浆中IgA、IgM的含量,抑制睾丸、精囊、输精管、前列腺中抗原抗体含量,从而达到治疗目的。梁国珍等对SD鼠采用主动免疫法建立血清AsAb阳性的动物模型,并用具有滋肾补肾、活血化瘀作用的助孕1号方、助孕2号方于建模同期灌胃给药,结果二方均有抑制AsAb的作用,这为中医治疗免疫性不育提供了动物实验依据。徐晨等运用扫描电镜及免疫电镜观察了精液解脲支原体培养阳性的不明原因不育男性及正常生育男性的精子,结果发现不育组精子上有较多的支原体吸附,精子畸形率高,精子凝集,精子膜损伤,精子活动力低下等,这提示解脲支原体感染确可引起不育。

(四)小结

免疫性不育症患者临床可能既无症状也无体征,该病的诊断、类病辨别的依据是精子凝集试验。本病属正虚邪恋之证。凡肾阴阳不足、肺脾气虚所致者属虚证,而湿热、气郁血瘀所致者属实证。病久可出现虚实夹杂。尚有无证可辨者。病位主要在肝、肾,其次在肺、脾。治疗以扶正祛邪为原则。该病的诊断与疗效判断标准仍需进一步研究、统一,以利于深入研究与广泛交流。

特发性高泌乳素血症

特发性高泌乳素血症是指未发现任何原因的下丘脑功能失调,泌乳素抑制因子即多巴胺的产生及运行受阻,使垂体泌乳素细胞失去抑制性控制,血中泌乳素水平升高,从而导致不育。大多数分泌泌乳素的垂体腺瘤患者的血泌乳素高于200ng/ml,而特发性高泌乳素血症患者的泌乳素水平以正常值上限的2倍为界限。

本病大致相当于中医学的“溢乳”、“不育”等范畴。临床以出现不育、阳痿和高泌乳素血症症状为特征。

一、病因病机

1.肝郁气滞 情志抑郁或忿怒伤肝,以致疏泄失司,气血失调,血海蓄溢失常,上逆乳房,一则溢乳,二则精血下注失常,精子生成乏源,精液异常,终使血中催乳素升高而不育。

2.肝肾阴虚 禀赋不足,肾气未盛,精气未充,肝血不足,冲任失于充养,精生乏源;或房劳、堕胎,或久病及肾,以致肾精亏耗,肝血虚少,精血匮乏,生精乏源;肝肾亏虚,肝失所养,疏泄失职则致气血逆乱,随肝气上逆乳房而致溢乳。

2.脾虚痰阻 素体肥胖或恣食膏粱厚味,或饮食失节,或思虑劳倦,损伤脾胃,脾虚痰湿内生,痰阻气机,经脉受阻,因脾虚不能化精,经脉受阻导致肾子失去濡养,则生精障碍而不育;脾虚不能摄血归经,气血逆乱,不得下注冲任,上逆乳房化为乳汁,导致乳汁外溢。

二、辨证论治

1.肝郁气滞

主症 婚久不育,血清催乳素增高,乳房胀痛,乳汁外溢或挤压而出。精神抑郁,时善叹息;胸闷胁胀;或少腹胀痛;精液常规示无精子症或少精子症。舌质淡红或暗红,苔薄白,脉弦。

治法 疏肝解郁,康性赞育。

方药 逍遥降乳丹(自拟)。柴胡、当归、白芍、茯苓、白术、香附、牡丹皮、川牛膝、女贞子、麦芽、甘草。

2.肝肾阴虚

主症 婚久不育,血清催乳素升高,乳房增大,乳房胀痛,乳头可有乳汁溢出或挤出,五心烦热,头痛少寐,腰膝酸软,精液常规示无精子症或少精子症。舌质淡红,少苔,脉沉弱或细涩。

治法 滋补肝肾,理精赞育。

方药 济阴降乳丹(自拟)。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枸杞子、桑椹、淫羊藿、茯苓、当归、白芍、香附、甘草、麦芽。

3.脾虚痰阻

主症 婚久不育,血清催乳素增高,形体肥胖,乳房结节胀痛,女性化,乳汁自出或挤压而出。胸闷痰多;纳呆腹胀;便溏;带下量多;口中淡腻;精液常规示无精子症或少精子症。舌淡胖,边有齿印,苔白腻,脉沉滑。

治法 健脾燥湿,豁痰助育。

方药 济脾豁痰丹(自拟)。黄芪、白术、人参、苍术、茯苓、半夏、陈皮、南星、枳壳、生姜、甘草、麦芽。

子痈

子痈是指睾丸及附睾的化脓性疾病。中医称睾丸和附睾为肾子,故名子痈。

临证中分急性子痈与慢性子痈,以阴囊胀痛下垂,睾丸或附睾肿胀疼痛为特征。相当于急、慢性附睾炎或睾丸炎。

一、病因病机

1.湿热下注 外感六淫或过食辛辣,或房事不洁,外染湿热秽毒,或跌仆闪挫,肾子受损,经络阻隔,气血凝滞,瘀久化热,发为本病。

2.气滞痰凝 郁怒伤肝,情志不畅,肝郁气结,经脉不利,血瘀痰凝,发于肾子,则为慢性子痈。

3.阳虚寒凝 久卧冰冷之地,或天寒入水,或过食生冷,或房事后受寒,寒邪侵袭机体,客于肝脉,或久病伤阳等导致阳虚寒凝,肾子受损,发为本病。

4.肝肾不足 禀赋不足,或久病重病失养,或饮食化源不足,或复感疫毒,循经下迫,瘟毒阻于睾络,最易伤及肝肾之阴精等皆可导致肝肾不足,肾子失滋,则日渐痿废,发为本病。

二、诊断依据

(一)急性子痈

1.起病急骤,初起仅感一侧睾丸或附睾胀痛和下坠感,迅速出现肿胀和疼痛。

2.波及子系时,子系呈条索状肿硬疼痛;波及阴囊时,阴囊红肿灼热。

3.化脓时阴囊皮肤紧张光亮,睾丸或附睾肿大,压痛明显。

4.伴有恶寒发热,头痛,口渴,恶心,小便短赤;或有小便刺痛,痛引少腹等症状。

5.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二)慢性子痈

1.多有急性子痈病史,或开始即为慢性,可有急性发作。

2.附睾硬结,子系亦可同时粗肿,有不同程度疼痛,或重坠感。

3.本病无阴囊壁粘连,与窦道、输精管也不呈串珠状,可与子痰(附睾结核)区别。

三、辨证论治

1.湿热下注

主症 多见于成人。睾丸或附睾疼痛,阴囊皮肤红肿,皱纹消失,焮热疼痛,少腹抽痛,脓肿形成时,按之应指。伴有恶寒发热。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 清热利湿,解毒消肿。

方药 枸橘子春汤(自拟)。枸橘、川楝子、秦艽、陈皮、防风、泽泻、赤芍、甘草、制没药、萆薢、龙胆草、栀子。

2.气滞痰凝

主症 附睾结节,子系粗肿,触痛轻微,牵引少腹不适,一般无全身症状。舌淡,苔薄腻,脉滑。

治法 疏肝理气,化痰散结。

方药 橘核肾子汤(自拟)。橘核、海藻、昆布、白芥子、川楝子、桃仁、厚朴、木通、枳实、延胡索、桂心、乌药。

3.阳虚寒凝

主症 附睾结节,子系粗肿,无触痛感,阴囊寒冷。可有腰酸,阳痿,遗精。

舌质淡或有齿痕,脉沉或细。

治法 温补肾阳,散寒解凝。

方药 回阳子泰汤(自拟)。麻黄、熟地黄、白芥子、炮姜炭、甘草、肉桂、鹿角胶、菟丝子、巴戟天、黄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