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背针疗法治百病
13339900000008

第8章 取穴与配穴

第一节取穴方法

背针疗法是在背部进行各种治疗的方法,而背部的解剖情况和腧穴分布规律具有其特殊性,所以它与一般的体针疗法并不完全相同,主要有以下几种取穴方法。

一、神经节段取穴

这是现在背针疗法临床选穴最主要的依据之一。人类的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是各种神经元集中的部位。脊髓是仅次于大脑的第二级神经中枢,通过其灰质中各种不同的功能细胞核及由此发出的各种神经纤维束,指挥全身组织和器官的生理活动。脊柱是人体的控制器,一旦大脑和躯干之间“神经冲动”的正常传导出现障碍,就可能导致多种疾病。31对背脊神经和自主神经系统在背部都有广泛的分布,其中丰富的表皮神经分支还依一定的规律由表皮到内脏,起全面联络作用。临床上,就可以根据这种理论进行选穴治疗。如治疗胃病,选胸7~9夹脊穴,因为胸7~9脊神经与胃相连。治疗心脏疾病,选胸1~5,因为心脏的交感神经与胸1~5节段有联系。

二、辨证取穴

辨证取穴是指根据脏腑经络理论选取背腧穴的方法,临床主要包括按“背腧穴的功能取穴”和“按脏腑所属关系取穴”两种。

1.按背腧穴的功能取穴按对应脏腑取穴。“腧者输也”,背部腧穴是五脏六腑之气输注于背部和各经的精气从这里流注到脏腑去的地方。背腧穴与脏腑有着直接的联系,是诊断、治疗内脏疾病的重要、有效的部位。因此脏腑受邪而病可取脏或腑相应的背部腧穴。《素问·长剌节论》说:“迫藏剌背,背腧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阴病治阳”等,说明五脏有病多刺背腧穴治疗,如临床上肺脏病变取肺俞治疗。如咳嗽,病在肺而取之肺俞穴;胁痛,病在肝,则取肝俞;腰痛,病在肾,则取肾俞等。由于夹脊穴与背腧穴相邻近,功效相似,为了针刺安全,也可在相应背腧穴内侧取相邻夹脊穴。

2.按脏腑所属关系取穴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整体,人体的任何组织器官均隶属于相应脏腑,于是,任何器官出了毛病,都可责之于相对应的脏腑。如肝开窍于目,其华在爪,肝主筋,所以筋脉挛急,目疾可取肝俞。目赤肿痛用泻法,眼目干涩,夜盲等用补法。肾开窍于耳,其华在发,肾主骨,齿为骨之余,所以耳鸣耳聋,牙齿松动,脱发等可取肾俞,多用补法。肺开窍于鼻,鼻塞流涕泻肺俞,鼻干嗅觉减退等补肺俞。口舌生疮,消化不良可泻心俞,补脾俞。

三、阳性反应点取穴

《灵枢·背腧》取背腧穴多是根据压痛点来取穴的:“则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俞也”。这在历代临床中,屡试不爽。《素问·缪刺论》

就记载:“邪克于足太阳令人拘挛背急,引胁而痛,刺之从项始数脊椎背脊,疾按之应手而痛,刺之旁天宥,立已。”就是根据阳性反应点选取穴位的典型例子。由于脊椎旁压痛及阳性反应物常反映相应脏腑的病变,因此,取该穴进行治疗常获速效。病位在脊柱及邻近组织或病虽远离脊椎,但在脊椎附近有阳性体征者可取相应夹脊穴;病在四肢、胸腹者,可按神经节段或脏腑经络理论确定夹脊穴的分布区域。

第二节配穴方法

由于背穴疗法只限于对背部腧穴进行刺激以产生治疗效果,故其配穴方法有别于体针的配穴方法,主要通过脏腑之间、背部经络之间的生理和病理关系来进行配伍,但是,除在背部腧穴之间进行配伍外,还应注意与背部以外腧穴特别是特定穴的配合使用,以利于提高疗效,扩大治疗范围。背穴疗法常用的配合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对应配穴法

本法即根据患者病情,单纯选用与患病内脏及相关器官相对应的背部腧穴或阳性反应点进行治疗。脏腑有病,首先选取疾病累及脏腑直接相应的足太阳经第1、第2侧线的腧穴、亦可选用相应的夹脊穴,对有阳性反应点者,也可选用。如胃痛,可单纯选用胃俞,也可单独选用压痛点,也可二者配合选用。

二、表里关系配穴法

即根据脏腑的表里关系进行配穴。脏和腑,一阴一阳,一表一里,二者相互配合,相互影响,构成表里关系。临床上可根据这种关系,选取相表里的脏或腑的腧穴相配进行治疗,特别是当一个脏或腑单独受病时,在取受病脏腑的背腧穴的同时,加取与之相表里的脏或腑的背腧穴,这样可以增强疗效。如患胆囊炎,病在胆,取胆俞穴,配用肝俞穴针之;胃脘疼痛,病在胃,取胃俞穴,配脾俞穴。若出现相表里的脏腑同时发病或某一脏腑病变影响到相表里的脏腑功能时,可同时取相表里的背腧穴进行治疗。如外感热性病出现发热咳嗽,咽痛,胸闷伴大便干燥,乃肺与大肠皆有郁热,取肺俞、大肠俞用泻法,针后点刺加拔罐放血,宣泄肺与大肠热邪,多可快速奏效。再如心悸脉数,舌红尿赤者泻心俞及小肠俞均可增强疗效。有人通过对背腧穴的椎体间力学相关性研究,表现为表里的两背腧穴之间产生的应力分布比较均匀、平衡。证明了腧穴表里相配对的合理性、分配的合理性,绝非偶然,是与其所处的椎体解剖位置有关[陈以国.北京生物医学工程,2004,23(2):126]。

三、五行生克配穴法

由于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脏腑之间更是相互联系,生理上相互资助,病理上相互影响,致病因素是多方面的,病理变化是多层次的,往往有多个脏腑同时受累,相互影响,临床上,当脏腑患病时,常会根据五行乘侮规律相互影响和传变,出现“子病及母”和“母病及子”及相克、相侮、相乘的现象。遇上这种情况,就应通过辨证,找出病因病理及其传变规律,选出相应的背腧穴进行配伍,以防止脏腑不良转变。如对肝脾失调引起的胸胁满痛,腹胀便溏之症,可取肝俞以疏肝,取脾俞以健脾。也可根据“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原则进行配穴。这种依五行生克制化的理论指导治疗,可协调脏腑之间的平衡,抑强扶弱,以增加补虚泻实的途径。其应用的基本原则是相生则旺之,相克则弱之。“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四、异经配穴法

异经配穴法即将背部的足太阳经、督脉、手太阳经、手少阳经经穴及背部经外奇穴等相配合,共同组成一个针灸处方。如治疗感冒发热,可选取督脉的大椎以退热解表,同时选取足太阳经的风门以祛风,肺俞以宣肺,共同配合达到疏风清热,解表宣肺的目的。

五、主辅配穴法

即根据脏腑在临床上发生的生理与病理联系选取腧穴进行配伍。如治疗哮喘,除了“肺司呼吸”之医理配取肺俞、膏肓外,还要根据其不同的病因病理以配穴。因气候突变,饮食不当、情志失和,脾虚失运所致痰湿内阻,气道失畅者,要配以脾俞;久病及肾,纳气失职,上累于肺,还要加取肾俞。

六、邻近配穴法

由于相邻背腧穴经气互通,常有互治作用。邻近背腧穴相配合,可增强疗效,临床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本经邻近配穴法,如《资生》记载:“胃俞、脾俞治腹痛不嗜食”,胃俞和腺俞均为足太阳经穴。二是异经邻近配穴法,如针刺背腧穴斜向督脉穴刺,相针督脉穴向背腧穴透刺是督脉穴与膀胱经邻近穴相配。

七、特定穴配穴法

本法实际上是将背部腧穴与背部以外腧穴相配合使用的方法。目的是以背部腧穴为主,通过辨证,配以其他部位腧穴,发挥其远近、前后、上下的整体联通作用,以使疗效得到提高。主要表现在与特定穴的配伍上。

背腧穴也是针灸学上的特定穴之一,在临床上,特定穴之间往往相互配合治疗疾病。同样,在背腧穴基础上,根据辨证,选用一些其他的特定穴配合,共同组成一个针灸处方,往往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和募穴配合募穴是脏腑之气汇集于胸腹部的腧穴;而腧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背部的腧穴。二者相配,正是一种传统的配穴方法——腧募配穴法。

滑伯仁在《难经注》中说:“阴阳经络,气相交贯,脏腑腹背,气相通应。”腧募相配,前后相通,可增强调节脏腑功能失调的作用。

2.和八会穴配合八会穴即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的精气聚会的八个腧穴。是治疗这些组织疾病的要穴,当这些组织发生病变后,通过辨证,确定这些组织的所属脏腑,选择相应背部腧穴,再配以相应的八会穴,可取得较好疗效。如胃脘胀痛,病变部位属胃,选胃俞穴,其病性属胃气不通,配气会膻中。

3.和五输穴配合五输穴即“井、荥、输、经、合”穴,是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以下的五个特定腧穴。在临床上是较为常用的治疗脏腑病、经络病的重要穴位,使用时,可以背部腧穴为主,根据辨证选配1~2个五输穴。

4.和原穴配合原穴即脏腑原气所经过和留止的穴位,“五脏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也。”原穴均为四肢穴,背腧穴则为躯干穴,二者远近相配,相得益彰,可明显增加其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