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背针疗法治百病
13339900000037

第37章 内科疾病(13)

八、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又称震颤麻痹。是一种常见的中老年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临床以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张力增高为主要特征。中医学归属于“脑病”、“颤证”范畴。

【病因病理】

原发性帕金森病的黑质变性原因至今不明。由于黑质纹状体神经细胞变性,多巴胺制造减少,而乙酰胆碱的作用相对亢进,而产生临床诸多症状。而脑炎、动脉硬化、颅脑损伤、基底核肿瘤、甲状旁腺功能减退或基底核钙化,以及慢性肝脑变性、一氧化碳、二硫化碳或锰等化学物质中毒引起的临床症状或病理改变与帕金森病类似。中医学认为,本病多为肝肾不足,气血两虚,虚风内动,夹痰阻络,筋脉失养,致头、肢体震颤、摇动;风痰上扰,清阳之气不能上升,脏腑髓失于滋养而成。

【诊断要点】

1.中年以后发病,起病缓慢呈进行性。

2.震颤每秒4~6次,呈捻药丸样,静止时可常见从一侧开始。

3.震动,动作缓慢少变,呈面具脸。

4.肢体肌张力高,肢体近端重,有铅管样强直,运动时消失。

5.自主神经症状及姿势反射障碍,便秘,出汗异常,血压低,面部脂肪多。

6.左旋多巴治疗有效。

【治疗方法】

方一

1.取穴膈俞、心俞。配穴:风府、健侧舞蹈震颤控制区。上肢严重加大椎;下肢严重加命门。

2.操作用穴位注射法。取维生素B12注射液进行穴位注射,每穴0.5ml,隔日1次,病程长病势重者每日1次,舞蹈震颤控制区以1.5寸毫针平刺,捻转2min,每分钟200次,留针15min,每日1次。

方二

1.取穴身柱、灵台、脊中、悬枢、腰阳关、肝俞。配穴:上星、神庭、百会、四神聪、风府、阳陵泉。阳亢者加风池、太冲;痰多者加丰隆;虚证者加肾俞、足三里。

2.操作用毫针刺法。每穴用毫针刺入,得气后肝俞、百会用补法,余穴均用平补平泻法。每天针1次,20次为1疗程。中间休息1~2d。

【治疗效果】

刘帅洲用方一治疗17例,基本痊愈8例,好转6例,无效3例[刘帅洲.吉林中医药,2001,(3):48]。李小军用方二治疗30例,对照组30例,分别显效10、12例,有效16、15例,无效4、3例,总有效率86.7%、90.0%[李小军.中国针灸,2003,23(80):445]。

【处方荟萃】

取肝俞、筋缩、肾俞、大椎、风门。血虚加膈俞、再配四关、三阴交。用常规针刺法。有较好的息风镇痉的作用[郄玉兰.中国针灸,2002,22(3):200]。

【按语】

帕金森病是一种难治的疾病,虽用药物治疗可有效地改善症状,但不能阻止病情发展,且不良反应大。用针刺治疗,与常规西药剂量对照,差异无显著性变化,针刺可明显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作为辅助治疗手段,能减少多巴胺制剂的用量,减轻药物的不良反应。是临床值得推广的一种疗法。

九、老年痴呆

老年痴呆是一种慢性进行性智能衰退的器质性病变。中医学称之为“痴呆”或“呆病”。

【病因病理】

现代医学认为老年性痴呆可能与脑动脉硬化、脑组织缺血、缺氧、脑细胞退行性变和弥漫性脑萎缩有关,故临床智能障碍逐渐加重,伴有人格改变、自知力丧失,CT扫描以脑萎缩为主要病变的疾病。中医学认为,老年痴呆症多由肾精不足,瘀血阻滞,气血不能上荣于脑,脑髓空虚所致,正如王清任《医林改错》所云:“高年无记著,脑髓渐空”,“元气者,肾气也,乃肾精所化元气既虚,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从而导致本病。

【诊断要点】

1.轻者可有善忘、性格改变,如沉默寡言、神情淡漠、烦躁易怒等;重者神态失常,行为不轨,甚至生活不能自理。

2.所有的情感活动,如羞耻感、责任感、道德感均有不同程度的减退,严重者可卧床不起,甚至衰竭死亡。

3.根据病史、症状和体检及实验室检查,排除其他导致痴呆的可能原因外即可诊断。

【治疗方法】

方一

1.取穴大椎。

2.操作用拔罐法。先将健身罐扣在大椎穴上,在背部督脉循行部位来回缓慢推移3次,将罐留拔于大椎穴上,另取罐分别从左右肾俞穴向上至大杼穴来回推移3次,将罐留拔于肾俞穴上,如此反复走罐至皮肤潮红为度,最后留罐30min。主治老年痴呆。

方二

1.取穴肾俞。配穴取足三里、三阴交。

2.操作用穴位注射法。用5ml注射器、6号针头,抽取醋谷胺2ml、复方当归注射液(含当归、川芎、红花)4ml,将两液混合。然后将针分别刺入上述穴位。针刺主穴用补法,即进针缓慢,得气后快速小度提插3次,再快速注入药液,每穴1.5ml,然后快速出针。配穴用泻法,即进针疾速,进针后即缓慢注入药液,每穴1.5ml,再徐徐出针。隔天1次,10d为1疗程,休息3d后行第2疗程。

【治疗效果】

杨正志用方一治疗老年痴呆18例,显效6例,有效10例,无效2例[杨正志.新中医,1996,(12):31]。董俊峰用方二治疗86例,治疗1~3个疗程后,痊愈56例,好转28例,无效2例[董俊峰,上海针灸杂志,1997,16(3):9]。

【处方荟萃】

取穴肾俞。配穴足三里。用醋谷胺注射液进行穴位注射,每穴1ml,每日1次,20次为1疗程[陈业香.上海中医药杂志,1990,(6):14]。

【按语】

本病使用该疗法具有改善智能老化,恢复脑功能,提高体力及适应能力和思维、记忆、感觉、运动等功能。方一中5例伴有高血压病的患者在使用降压药的同时,使用该疗法观察治疗期间,血压下降至正常后一直保持平稳,该疗法简便经济,易于坚持,只要掌握好走罐的方法和穴位,在家里也可治疗。

实验表明,针刺有激发中枢5-羟色胺神经元功能,改善大脑皮质功能,通过改善血液循环,增强神经元能量代谢,增加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等作用。加上药物的作用,可以使本病减轻症状,减少中西药用量,增强体质,减慢病程。但本病症较为顽固,疗程一般较长,故应增强信心,持续治疗,以取得良好效果。

第五节神经系统疾病

一、面神经炎

面神经炎是茎乳突孔内急性非化脓性炎症,引起周围面神经麻痹。中医学称本病为“面瘫”、“口眼喎斜”。

【病因病理】

本病可能与病毒感染或风寒袭击有关,由于炎症或缺血引起神经水肿并在茎乳突孔内受压,导致面神经麻痹。中医学认为,本病多由正气不足,脉络空虚,风寒之邪乘虚侵袭,以致阳明、太阳之脉经气阻滞,气血运动不畅,经筋受病而致。

【诊断要点】

1.发病突然,或有面部受凉、风吹病史。

2.部分患者起病后有耳后下方痛,常因颜面部不适或说话不便被他人发现患病。

3.患侧鼻唇沟平坦,口角低垂,额纹消失,鼓气时漏气,齿颊面内常有食物存积。

4.角膜反射、眼轮匝肌反射减退。

【治疗方法】

方一

1.取穴神道。

2.操作用粗针刺法。用1.0×100mm针,快速破皮后与皮肤约成10°进针,沿督脉向下平刺直至针根部,不用手法,患者无针感,留针4h,每周5次,10次为1个疗程。

方二

1.取穴长强、腰俞、腰阳关。

2.操作用三棱针刺络法。在穴位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放血数滴,然后在腰阳关至长强穴之间施以温和灸,前6d灸至中等度出汗为止,6d后灸至微汗为止,每天1次,6~10d为1个疗程。

【治疗效果】

宣丽华用方一配合维生素B120.5mg肌注、起病10内用激素治疗30例,对照组39例,治疗前后面神经电图比较显示,粗针组的疗效优于西药组[宣丽华.上海针灸杂志,2004,23(7):30]。朱广运用方三治疗98例,病程1~4d78例,1疗程治愈51例,显效20例,有效6例,无效1例,7d后复诊治愈74例,病程5~8d20例,治疗1个疗程休息7d后复诊,治愈16例,显效2例[朱广运.上海针灸杂志,1997,16(5):46]。

【处方荟萃】

1.大椎、大杼、膏肓俞、神堂。配穴:翳风、风池、阳白、攒竹、四白、地仓、颊车、下关、颧髎、合谷、太冲、足三里。先用泻法刮主穴至出现紫红色痧痕为止,然后刮配穴(颜面部穴位不一定要全取)。每日1次,用补法刮治配穴,至愈为度[程爵棠.刮痧疗法治百病,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245]。

2.脊柱两侧、肩上区、颈椎1~7与胸椎1~5及其两侧,颈侧区、肘弯区和患侧阳白、颊车、地仓、翳风、牵正。用刮痧法配以点揉叩刺法。先在脊柱两侧自颈椎至胸椎10轻刮3行至皮肤出现潮红为止,再刮颈侧、肩上区1行,中刮至出现痧痕为止,然后刮颈椎1至胸椎10及其两侧,重刮5行,至出现痧痕为止,中刮肘弯区。最后先点揉患侧阳白、颊车、地仓、翳风、牵正各3~5min,以有得气感为度,再用梅花针各叩刺20~30下。每日1次[程爵棠.刮痧疗法治百病,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245]。

【按语】

用背针疗法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面神经水肿,减轻神经的缺血和神经管的压迫,从而对功能失调的面神经起“催醒”作用。同时观察到病程的长短直接影响着预后,发病一周内治疗者,疗效较好治愈率高,甚至1个疗程治疗即可治愈。

另有人认为,面瘫的第1周内,针刺疗效不显著,在面部穴位过早过强的刺激反而不利于病情的转归,刺血疗法可早期使用,但刺激强度要轻,拔火罐也不宜久留。在进行背针的同时,最好配合患侧面部轻浅的针刺,可以提高疗效。治疗期间,注意冷暖,配合面部功能锻炼,有助于尽快康复。

本病治疗关键,在于早期治疗,病程越短,疗效越好。及时合理治疗,痊愈率可达85以上,病情轻者可在半个月内痊愈,病程超过6个月,病情则难以完全痊愈。

二、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是指三叉神经分布范围内反复发作的剧烈疼痛。中医称为“面痛”、“颊痛”、“面游风”。

【病因病理】

原发性者病因不明,病变部位分中枢部(三叉神经脊束核)和周围部(半月节至脑桥间)。继发者多由三叉神经本身病变或邻近组织病变波及、损伤、压迫三叉神经而致。中医学认为本病主要由风邪侵袭、肝火亢逆、气郁不畅,血运行失于通畅,上拢清窍,阻于经络。病久可致气虚血瘀而面部作痛。

【诊断要点】

1.呈发作性剧痛,持续时间短,一般数秒至2、3min。

2.疼痛局限于三叉神经分布区内,不超越其分布范围。

3.颜面部有扳机点。

4.间歇期间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所见。

【治疗方法】

方一

1.取穴背部阳性反应点。

2.操作用刺络拔罐法。在患者背部寻找阳性反应点。反应点一般隆起如粟状,呈粉红或紫红色,或呈卵圆形,散在地发生,不高出皮肤。可找出5~8个点,用三棱针垂直刺入2~3.35mm,迅速出针,随后用闪火法于点刺点拔罐10min左右。出血3~5ml黑血,每天治疗1次,每次重新选取反应点,刺后不按不揉,3~5d为1疗程。

方二

1.取穴胆俞、肝俞。配穴:太阳。

2.操作①药垫拔罐法。用白芷15g,川芎6g,细辛3g,共研极细末,再加冰片0.3g同研,然后加面粉6g和匀备用。每取15g用白酒调和成药膏状,做成3个中空药饼(药饼大于罐具口径),分贴于3个穴位上(每次取一侧穴位),然后进行拔火罐,留罐15~20min,每日1次。起罐后,药饼仍贴于原处,3~4h后取下。同时配用塞鼻方(细辛0.9g,公丁香3粒,瓜蒂7个,赤小豆7粒,冰片0.2g,麝香0.1g,白芷3g。共研细末,贮瓶备用)。每取黄豆大的药末塞入鼻孔内,左侧痛取右鼻,右侧痛取左鼻,每日2次。②针刺后拔罐法。

先用毫针刺入,留针10min,出针后,再进行拔火罐10~15min,每日1次。③刺络拔罐法。先用三棱针点刺,以微出血为度,然后拔火罐,留罐5~10min,隔日1次。

【治疗效果】

徐刚用方一治疗26例,痊愈12例,占46.2%;显效11例,占42.3%;有效2例,占7.7%;无效1例,占3.8%。总有效率96.2%[徐刚.中国针灸,2005,25(8):576]。程爵棠多年使用,经验甚多,效果满意(程爵棠.拔罐疗法治百病,1997:96)。

【处方荟萃】

1.取脊背夹脊穴。取坐位。操作者将两手拇指桡侧偏峰紧触脊背夹脊穴皮肤,示中指前按皮肤后相对捏起。随捏随提,两手交替前进。时间为3~5min(周荣.捏脊疗法,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61)。

2.取胸8,位于背部正中线,第8胸椎棘突上缘。采用拇、示指捏法。患者俯卧,使背部肌肉松弛。操作者将两手示指屈曲,以示指中节背面紧触脊柱胸8两侧皮肤,拇指前按皮肤后向后捏起,随捏随提,两手交替向前推进,自龟尾至大椎处。此法具有补益脾胃,扶正祛邪的作用(周荣.捏脊疗法,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61)。

【按语】

三叉神经痛是一种顽固难治之症,至今尚无特效治法,它的病程长短与治疗疗程并不成正比,而与患者身体健康及有无合并症密切相关。情绪波动、劳倦均可直接影响疗效。如身体健康无合并症者,治疗时间则短,反之治疗时间则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