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背针疗法治百病
13339900000014

第14章 背针常用疗法(1)

第一节拔罐疗法

拔罐法是一种以杯罐作工具,借热力排去其中的空气产生负压,使之吸着于皮肤,造成毛细血管出血的一种疗法。

一、罐的种类

1.竹筒火罐取坚实成熟的竹筒,一头开口,一头留节作底,罐口直径分3、4、5cm三种,长短为8~10cm。

陶瓷火罐:用陶瓷烧制的火罐叫陶瓷火罐。陶瓷罐,里外光滑,吸拔力大,经济实用。

2.玻璃火罐玻璃火罐,是用耐热硬质玻璃烧制的。肚大口小,分1、2、3种号型,清晰透明,便于观察,罐口光滑吸拔力好。

3.抽气罐用青、链霉素药瓶或类似的小药瓶,将瓶底切去磨平,瓶口的橡皮塞须保留完整,便于抽气时应用。

二、吸拔方法

1.火罐法利用燃烧时的火焰的热力,排去空气,使罐内形成负压,将罐吸着在皮肤上。有下列几种方法:

(1)投火法:将薄纸卷成纸卷,或裁成薄纸条,点燃后,燃着到1/3时,投入罐里,将火罐迅速叩在选定的部位上。

(2)闪火法:用镊子或止血钳等夹住乙醇棉球,或用纸卷成筒条状,点燃后在火罐内壁中段绕1~2圈,或稍作短暂停留后,迅速退出并及时将罐扣在施术部位上,即可吸住。

(3)滴酒法:向罐子内壁中部,滴入1~2滴乙醇,将罐子转动1周,使乙醇均匀地附着于罐子的内壁上(不要沾罐口),然后用火柴将乙醇燃着,将罐口朝下,迅速将罐子扣在选定的部位上。

(4)贴棉法:用大约0.5cm见方的脱脂棉一小块,厚薄适中,薄蘸乙醇,紧贴在罐壁中段,用火柴燃着,马上将罐子扣在选定的部位上。即可吸住。此法多用于侧面拔。

(5)架火法:准备一个不易燃烧及传热的块状物,直径2~3cm,放在应拔的部位上,上置小块乙醇棉球,将棉球燃着,马上将罐子扣上,立刻吸住,可产生较强的吸力。

2.水罐法一般应用竹罐。先将罐子放在锅内加水煮沸,使用时将罐子倾倒用镊子夹出,甩去水液,或用折叠的毛巾紧扪罐口,乘热按在皮肤上,即能吸住。

3.抽气法先将青、链霉素等废瓶磨成的抽气罐紧扣在需要拔罐的部位上,用注射器从橡皮塞抽出瓶内空气,使瓶内产生负压,即能吸住。或用抽气筒套在塑料杯罐活塞上,将空气抽出,即能吸着。此法适用于任何部位拔罐。

三、拔罐法的运用

1.单罐用于病变范围较小或压痛点。可按病变或压痛的范围大小,选用适当口径的火罐。

2.多罐用于病变范围比较广泛的疾病。可按病变部位的解剖形态等情况,酌量吸拔数个乃至十数个。

3.闪罐罐子拔上后,立即起下,反复吸拔多次,至皮肤潮红为止。多用于局部皮肤麻木或功能减退的虚证病例。适应于肌肉比较松弛,吸拔不紧或留罐有困难处,以及局部皮肤麻木或功能减退的虚证患者。

4.留罐拔罐后,留置5~15min。罐大吸拔力强的应适当减少留罐时间,夏季及肌肤薄处,留罐时间也不宜过长,以免损伤皮肤。

5.推罐又称走罐,一般用于面积较大,肌肉丰富的部位,须选口径较大的罐子,罐口要求平滑,最好用玻璃罐,先在罐口或皮肤上涂一些润滑油脂,将罐吸上后,以手握住罐底,稍倾斜,即后半边着力,前半边略提起,慢慢向前推动,这样在皮肤表面上下或左右来回推拉移动数次,至皮肤潮红为止。

6.药罐常用的有2种。

(1)煮药罐:将配制成的药物装入布袋内,扎紧袋口,放入清水煮至适当浓度,再把竹罐投入药汁内煮15min,使用时,按水罐法吸拔在需要的部位上,多用于风湿痛等病。

常用药物处方:麻黄、蕲艾、羌活、独活、防风、秦艽、木瓜、川椒、生乌头、曼佗罗花、刘寄奴、乳香、没药各10g。

(2)贮药罐:在抽气罐内事先盛贮一定的药液(为罐子的1/2~2/3)。常用的为辣椒水、两面针酊、生姜汁、风湿酒等。然后抽去空气,使罐吸在皮肤上。也有在玻璃罐内盛贮1/3~1/2的药液,然后用火罐法吸拔在皮肤上。

7.针罐先在一定的部位施行针刺,按病情需要施以补泻手法后,将针留在原处,再以针刺处为中心,拔上火罐。

8.刺血(刺络)拔罐法用三棱针、陶瓷片、粗毫针、小眉刀、皮肤针、滚刺筒等,先按病变部位的大小和出血要求,按刺血法刺破小血管,然后拔以火罐,可以加强刺血法的效果。

四、操作方法

1.先用干净毛巾,蘸热水将拔罐部位擦洗干净,然后用镊子镊紧棉球稍蘸乙醇,火柴燃着,用闪火法,往玻璃火罐里一闪,迅速将罐子扣在皮肤上。

2.留罐时间:根据身体强弱的浅层毛细血管渗出血液情况,可以考虑留罐5~10min。

3.起罐:用一手拿住火罐,另一手将火罐口边缘的皮肤轻轻按下,或将火罐特制的进气阀拉起,待空气缓缓进入罐内后,吸力消失,罐即落下。切不可硬拔,以免损伤皮肤。

4.火力大小:乙醇多,火力大则吸拔力大;乙醇少,火力小则吸拔力小。

罐子扣得快则吸力大;扣得慢则吸力小。这些都可临时掌握。

5.间隔时间;可根据病情来决定。慢性病或病情缓和的,可隔日1次。

病情急的可每日1~3次,但留罐时间却不可过长。

6.疗程。一般以12次为1个疗程,如病情需要,可再继续几个疗程。

7.拔罐数量:可根据病情,疼痛范围,可拔l~2个火罐,或4~6个甚至10个玻璃火罐。

五、适应证

拔罐具有温通经络,行气活血,祛湿逐寒,散淤消肿止痛的作用,常用于痹证(如腰腿痛、肩背痛),胃肠道疾患(如胃痛、腹痛),肺部疾患(如咳嗽、哮喘)。

刺络拔罐法适用于急性扭伤有瘀血者,疮疡、某些皮肤病,如丹毒、神经性皮炎、牛皮癣等。

六、禁忌证

高热、抽搐、痉挛等;皮肤过敏或溃疡破损处,水肿及大血管分布部位;肌肉瘦削或骨骼凹凸不平及毛发多的部位不宜应用;孕妇腰骶部及腹区均须慎用。

有自发性出血和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使用拔罐法。

七、注意事项

1.患者体位要舒适,注意选择肌肉较丰满,没有毛发和骨骼凹凸的部位,以防火罐脱落。

2.拔罐时要根据所拔部位面积的大小而选择大小适宜的罐。拔罐时火力要足,罐口靠近拔罐的部位,操作时必须迅速,做到稳、准、快,才能使罐拔紧,吸附有力。否则影响疗效。

3.用火罐时应注意勿灼伤或烫伤皮肤。若烫伤或留罐时间太长致使皮肤起水疱时,小的无需处理,仅敷以消毒纱布,防止擦破即可。水疱较大时,用消毒针将水放出,涂以甲紫(龙胆紫)药水,或用消毒纱布包敷,以防感染。

4.一般局部呈现红晕或发绀(瘀血),为正常现象,会自行消退。如局部瘀血严重者,不宜在原位再拔。

5.在背穴上用此法时,应注意针长度,避免火罐将针压进胸腔引起气胸。

第二节电针疗法

电针法是毫针刺法与脉冲电流相结合作用于腧穴或特定部位的一种针刺方法。

一、电针器的选择

电针器的种类较多,目前较常见的有蜂鸣式电针器、电子管电针器、半导体电针器等数种。电针器具有刺激量大,安全,可用干电池,不受电源限制,耗电少,体积小,携带方便,耐震,无噪声的特点。

二、操作方法

1.电针多用不锈钢毫针。一般选用26~28号粗细的毫针。

2.电针仪器在使用前,必须先把强度调节旋钮调至零位(无输出)。再把电针器上每对输出的两个电极分别连接在两根毫针上。一般将同一对输出电极连接在身体的同侧,在胸背部的穴位上使用电针时,更不可将两个电极跨接在身体两侧。

3.通电和断电时应注意逐渐加大或减小电流强度,以免给病员造成突然的刺激。

4.针刺穴位有了治疗所需的“得气”感应后(神志失常、知觉麻木、小儿患者例外),将输出电位器调至“0”度,负极接主穴,正极接配穴,(也有不分正负极,将两根导线任接两支针柄),然后拨开电源开关,选好波形,慢慢调高至所需输出电流量。

5.通电时间一般5~20min,如感觉减低,可适当加大输出电流量,或暂时断电1~2min后再行通电。

三、电针的选穴

与毫针刺法治疗大致相同。但须选取2个穴位以上,一般以取用同侧肢体1~3对穴位(即用1~3对导线)为宜,不可过多,过多则会刺激太强,患者不易接受。电针的选穴,既可按经络选穴,又可结合神经的分布,选取有神经干通过的穴位及肌肉神经运动点。穴位的配对一般根据受损部位的神经支配。

四、脉冲电流的作用

密波:能降低神经应激功能。先对感觉神经起抑制作用,接着对运动神经也产生抑制作用。常用于止痛,镇静,缓解肌肉和血管痉挛,针刺麻醉等。

疏波:其刺激作用较强,能引起肌肉收缩,提高肌肉韧带的张力。对感觉和运动神经的抑制发生较迟。常用于治疗痿证,各种肌肉、关节、韧带、肌腱的损伤等。

疏密波:是疏波、密波自动交替出现的一种波形。能克服单一波形易产生适应的缺点。动力作用较大,治疗时兴奋效应占优势。能促进代谢,促进气血循环,改善组织营养,消除炎性水肿。常用于止痛,扭挫伤,关节周围炎,气血运行障碍,坐骨神经痛,面瘫,肌无力,局部冻伤等。

断续波:是有节律地时断、时续自动出现的一种疏波。机体不易产生适应,其动力作用颇强。能提高肌肉组织的兴奋性,对横纹肌有良好的刺激收缩作用。常用于治疗痿证、瘫痪。

锯齿波:是脉冲波幅按锯齿形自动改变的起伏波,其频率接近人体的呼吸规律,故可用于刺激膈神经作人工电动呼吸,抢救呼吸衰竭(心脏尚有微弱跳动者),故又称呼吸波。并有提高神经肌肉兴奋性,调整经络功能,改善气血循环等作用。

五、适应证

电针的适应证基本和毫针刺法相同,故其治疗范围较广。临床常用于各种痛证,痹证,痿证,心、胃、肠、胆、膀胱、子宫等器官的功能失调,癫狂,肌肉、韧带、关节的损伤性疾病等,并可用于针刺麻醉。

六、禁忌证

1.对极度衰弱、病情危重的患者如恶性肿瘤晚期、败血症等难以耐受电针刺激,故不宜轻易使用电针。

2.孕妇避免用电针刺激小腹和腰骶部穴位,以免发生流产。对有习惯性流产史的孕妇、妇女月经期、骨盆狭窄性难产者禁用电针。

3.体内埋有按需式心脏起搏器的病人慎用。

4.对于电针过于恐惧,既往有晕针史者,不可用电针。

5.患有严重心脏病者,在应用电针时应严加注意,避免电流回路经过心脏,以防意外。

七、注意事项

1.每次治疗前,检查电针器输出是否正常。治疗后,须将输出调节电钮等全部退至零位,随后关闭电源,撤去导线。

2.电针感应强,通电后会产生肌收缩,故须事先告诉病员,让其思想上有所准备,便能更好地配合治疗。电针刺激强度应逐渐从小到大;不要突然加强,以免出现晕厥、弯针、断针等异常现象。

3.患有严重心脏病者,避免电流回路经过心脏。在邻近延髓、脊髓部位使用电针时,电流的强度要小些,切不可作强电刺激,以免发生意外。

4.在左右两侧对称的穴位上使用电针,如出现一侧感觉过强,这时可以将左右输出电极对换。对换后,如果原感觉强的变弱,而弱的变强,则这种现象是由于电针器输出电流的性能所致。如果无变化,这说明是由于针刺在不同的解剖部位而引起。

5.曾作为温针使用过的毫针,针柄表面往往因氧化而导电不良,有的毫针柄是用铝丝绕制而成,并经氧化处理成金黄色,导电性能也不好。这类毫针最好不用,如使用须将输出电极夹在针体上。

6.在使用电针时,如遇到输出电流时断时续,往往是电针器的输出部分发生故障或导线根部有断损,应修理后再用。

7.毫针经多次使用后,针身容易产生缺损,在消毒前应加以检查,以防断针。

第三节火针疗法

火针是用火烧红的针尖迅速刺入穴内,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一、针具

一般用较粗的不锈钢针,如圆利针或24号2寸不锈钢针。也有用特制的针具,如弹簧式火针、三头式火针及用钨合金所制的火针等。弹簧式火针进针迅速并易于掌握针刺深度,三头火针常用于对体表的痣、疣的治疗。

二、操作方法

1.选穴与消毒火针选穴与毫针选穴的基本规律相同,根据病症不同而辨证取穴。一般宜少,实证和青壮年患者取穴可略多。选定穴位后进行严密消毒。消毒方法宜先用碘酒消毒,后用乙醇棉球脱碘,以防感染。

2.烧针烧针是使用火针的关键步骤,在使用前必须把针烧红,才有作用。较为方便的方法是用酒精灯烧针。

3.针刺与深度针刺时,用烧红的针具,迅速刺入选定的穴位内,即迅速出针。火针针刺的深度要根据病情、体质、年龄和针刺部位的肌肉厚薄、血管深浅而定。一般而言,四肢、腰腹针刺稍深,可刺2~5分深,胸背部穴位针刺宜浅,可刺1~2分深。

三、适应证

本法具有温经散寒,通经活络作用,因此在临床可用于对虚寒痈肿等症的治疗。主要用于痹证、胃下垂、胃脘痛、泄泻、痢疾、阳痿、瘰疬、风疹、月经不调、痛经、小儿疳积及扁平疣、痣等。

四、禁忌证

火针是针炙方法中的一种,故禁忌证与针炙疗法的禁忌证基本相同,对不明原因的急腹症要慎用火针,对早期的恶性肿瘤及大月份孕妇要禁用火针,对经期孕期妇女的腹部及三阴交、血海等俞穴应禁用火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