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办公室标准文书写作1001例
13339600000041

第41章 事务公文写作(6)

(2)保护明代四重城郭。加强明城外廓遗址保护和两侧绿化建设,在各城门遗址建立标志物。明城墙的保护要与两侧的山水地形作为一个整体统一考虑。保护皇城、宫城遗址的地面文物,重点保护从光华门特别是外五龙桥至北安门桥的中轴线以及明御河、玉带河、各城门遗址遗迹。明故宫三大殿遗址,辟为遗址公园加以展示,不得进行其他建设,选适当位置建明代史博物馆。

(3)结合传统民居和文物古迹的保护,保留部分古街巷和近代形成的民国时期公馆区等特色街巷格局。

(4)加强对城内尚存的古河道及古桥梁的保护,保护玉带河、明御河、内秦淮河、珍珠河、明护城河等古河道及古桥梁、加强环境整治、建设沿岸绿化带。

●城市空间轮廓的保护和高度控制:保护城市空间轮廓,分层控制建筑高度是保护城市传统风貌特色的重要手段。对旧城范围内的重点地段,采取分层控制建筑高度的保护体系,建立三个层次的保护圈。第一层次为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范围。此范围内维持现存保护对象的建筑高度,对不符合高度控制要求的建筑应限期拆除或改造。不得新建与保护对象无关的任何建筑。第二层次为文保单位和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建设控制地带及明城墙两侧各50米地带。此范围内新建建筑的高度原则上不得超过保护对象的高度。第三层次为文保单位、历史文化保护区和环境风貌保护区的环境协调范围以及城南地区和重要的景观走廊、明城墙两侧50~100米范围。上述范围内应严格控制高层建筑,必须建高层建筑时,则应依据城市整体风貌要求有控制地统一安排建设。

(二)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

对文物古迹比较集中连片或能较完整地体现某一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特色的街区、建筑群、古遗址,根据其历史、文化、艺术价值划为10个历史文化保护区,分别是:(1)明故宫遗址区;(2)朝天宫地区;(3)民国总统府(太平天国天王府);(4)夫子庙地区;(5)梅园新村;(6)城南传统民居;(7)南捕厅传统民居;(8)中山东路近代建筑群;(9)民国时期公馆区;(10)高淳淳溪老街。对各历史文化保护区应编制专门的保护规划,确定保护原则、保护主题和保护要点,划定保护范围,提出控制高度及其范围,规定保护方法,制定重要节点或建筑立面整治规划设计,拟定保护整治措施和管理办法,并按程序申报相应的保护等级。

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范围分为两个层次:核心保护区(重点保护区)和风貌保护区(一般保护区),在保护区范围外需设置建设控制区。核心保护区是指由重要的文物古迹、传统建筑物以及连接这些传统建筑物的主要街道视线所及范围的建筑物、构筑物所共同组成的区域。

风貌保护区是核心保护区的“背景”地区,具体划定时应考虑地貌、植物等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及由主要视点视线所及范围景观的完整性,结合道路河流等明显的地理标志确定。

外围建设控制区即风貌协调范围,是为了确保历史风貌的完好,体现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传统风貌特色而必须进行建筑行为控制的地区,包括历史地段赖以生存的环境。

(三)文物保护单位保护

●地面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对已公布的281处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分别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是指文物保护单位的绝对保护区。在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内,禁止新建任何与文物古迹无关的建设项目,不得改变和破坏历史上形成的格局和风貌。建设控制地带是指在保护范围周围可以有控制地进行建设工程的地带。在建设控制地带内不得建设危及文物安全的设施,不得修建其形式、高度、体量、色调等与文物保护单位的环境风貌不相协调的建筑物或构筑物。

●地下文物的保护:将13个历史悠久,地下遗存丰富的地区划为地下文物重点保护区:(1)汤山史前遗址区;(2)薛城史前遗址区;(3)石头城遗址区;(4)六朝宫城及御道区;(5)南唐宫城及御道区;(6)明代宫城及御道区;(7)内秦淮河两岸十朝遗存区;(8)六朝陵墓区(含晋东陵和晋西陵);(9)明代功臣墓葬区;(10)幕府山古墓葬群区;(11)雨花台古墓葬群区;(12)铁心桥古墓葬群区;(13)西善桥古墓葬群区。按照《南京市地下文物保护管理规定》的要求,地下文物重点保护区内的建设工程,在取得建设项目意见书后,必须经过考古勘探,方可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近代优秀建筑的保护:规划将134处列入保护名单的优秀近代建筑,根据其重要程度和历史文化价值分为三个保护级别进行保护。一级保护建筑:凡列为省级以上文保单位的近代建筑,部分已列为市级文保单位,同时具有重大历史意义或科学、艺术价值的近代建筑。二级保护建筑:其余列为市级文保单位的近代建筑,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的近代建筑。三级保护建筑:未列为一、二级保护等级的近代建筑。第一层次是总体格局上的保护,保护的重点是近代城市格局中最具代表性的中山路及道路两侧现存约40处近代优秀建筑与行道树绿化风貌。尤其保护逸仙桥——中山门段北侧区域。第二层次是建筑群体空间及环境保护,较典型的有:中山陵、中央研究院、中央大学、金陵大学、金陵女大、中央体育场、梅园新村等,保护建筑群体的相互关系及原有的空间环境气氛。第三层次是建筑物本体的保护,按其保护等级和文物保护的级别,提出六类不同的保护要求,详见《南京近代优秀建筑保护规划》。

(四)历史文化遗存的展示和利用规划建立广泛的博物馆系列,运用丰富的文物资源,真实生动地反映和展现南京的历史和文化,构筑多方位的历史文化遗产展示体系,重点展示南京六朝、南唐、明朝和民国文化。具体内容包括历史、艺术、民俗和科技四大系列。重视旧城中的历史文化积累,提示隐形文化的内涵,结合旧城改造和环境建设,谨慎修复一批有特色的文物古迹,如石头城、东水关、周处读书台、白下愚园等。对已不复存在的文物古迹原则上不再恢复。建立标志物系列,对于无法恢复的古文化遗址,重要的建筑遗址,都城遗址等,用标志物的方法加以展示,通过简要的文字或图示,将文物古迹的概况、格局介绍给后人,对于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地和重要历史人物活动场所,通过雕塑等手法,进一步增强城市的历史文化氛围和艺术性,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

4.规划实施措施

(1)宣传:组织社会各方面力量,广泛深入地宣传南京“著名古都”的历史文化特点,以及文物古迹、风景名胜、古建筑、近代优秀建筑的价值和地位,增强名城保护意识。

(2)立法:完善现有法规,制定《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对各个层次的保护规划要通过一定法律程序予以批准,并制定相应的技术法规,使其具有法律效力,增强规划的权威性。

(3)深化规划:在名城保护专项规划基础上,通过分区规划、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层层深化,作为规划管理的依据。

(4)理顺关系:建立健全名城保护管理体制,设立包括城市领导、有关部门领导、专家和学者在内的名城保护委员会,作为名城保护的领导、协调、监督机构。

(5)落实资金:广泛筹集名城保护和建设资金,用于①文物古迹的维护和修复,以及直接与之相关的专项工程的建设;②重要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区周围的环境整治;③重点保护地段整治和民居的维修补贴④名城基础资料调查和编制保护规划所需费用;⑤重点地段的保护与建设,以及因名胜保护的要求而增加的投资费用。⑥恢复利用:有计划地修复重点文物建筑。对于近期内修复有困难的古迹、遗址,在设立文物保护标志的同时,要保留其用地,控制周边的建设。文物保护要与利用相结合。经修复的文物建筑,应作为与文化、历史等有关的陈列、展览。对有条件开放展览参观的文物古迹,应做好整治和利用规划,逐步迁出占用的单位或住户,清理整治环境,建设成新的旅游景点。

【例文3:发展规划】

白水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2001年2月4日)

白水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是白水县进入新世纪发展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对白水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快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逐步缩小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差距,具有十分重要意义。根据中、省、市《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和中共白水县委第十三届六次全委会讨论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总要求,结合县情实际,制定本《纲要》。本《纲要》作为我县各乡镇、各部门、各行业、各单位编制和实施“十五”发展计划的蓝本。

一、“九五”发展回顾和“十五”发展环境分析

(一)“九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九五”时期,面对亚洲金融危机和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的严峻形势,全县各级在县委领导下,从我县的实际情况出发,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锐意进取,奋力拼搏,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成就。预计GDP年均增长6.5%,提前实现了人均GDP翻两番的目标;固定资产投资比“八五”增加了1.6倍;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经过“九五”的努力,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巩固,粮食总产稳定在8万吨左右,以苹果为主的果品产量达到30万吨以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城区面貌明显改观;以交通、信息、电力为主的基础设施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化进程步伐加快;企业改革有了重大突破,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科技教育和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经济社会发展的软硬环境有了较大改善;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取得新的进展;精神文明建设迈出新的步伐。这些为“十五”期间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九五”的发展中,全县人民坚持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实事求是,立足县情,积极探索新的发展路子,形成和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做法。一是坚持把结构调整作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不断强化第一产业,提高第二产业,拓展第三产业。二是大力加强基础设施重点项目建设,努力改善投资环境,积蓄发展后劲。三是不断深化改革,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四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确保了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稳定。这些经验的积累,为白水迈向新世纪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十五”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分析纵观世纪之交的国际国内形势,我们有诸多发展机遇。从国际环境分析,经济全球化、网络化和市场化进程趋势增强,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即将加入WTO。这为我县深化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扩大开放,拓宽了新的发展空间。从国内环境分析,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白水的发展提供了进一步解放思想,搞好制度创新,争取优惠政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投资环境等诸多机遇。

面对全新的发展环境和历史机遇,我县在产业基础、科技水平、基础设施等方面还需要提高和完善,面临着不少挑战和困难。主要是农业比重大,经济总量小;苹果面积大,优果面积小;工业门类多,支柱产业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二、三产发展缓慢;财政矛盾多,骨干财源少,煤炭等支柱产业在供需关系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出现重大逆转。经济增长仍未摆脱传统发展模式,城市化、市场化,信息化程度偏低。思想观念、发展环境与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对外开放的客观要求仍不相适应。

面对上述机遇和挑战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的发展环境,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振奋精神,迎难而上,抢抓机遇,善谋实干,以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争取主动,谋求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