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艾灸疗法治百病
13338200000054

第54章 皮肤科疾病(4)

腋臭

腋臭又名狐臭,或体气,俗名臭汗。本病好发于腋下,多见于青年男女,尤以女性为多见。

【病因】

多因湿热内郁或因遗传所致。

【症状】

汗液带有特殊臭气。轻症不汗出则无臭气,甚则在乳晕、脐、腹股沟、阴部等处均闻到臭秽之气。

【疗法】

配穴方一腋下(黑点)、极泉。

灸法:①用艾炷无瘢痕灸,先剃去腋毛,取淀粉适量用水调成糊状,敷于腋下,6~7日后腋下淀粉糊表面出现针尖大小黑点,即为大汗腺所在部位,然后取小艾炷放在黑点上直接施灸,每次灸3~4壮,每周1次,至治愈为止;②用艾条隔药灸,取密陀僧末12g,加面粉适量,用水调成糊状,敷于极泉穴上,用艾条点燃悬灸10~20分钟,每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主治:臭汗症。

附记:引自《实用常见病艾灸疗法》。临床屡用,可减轻汗臭味。

配穴方二取极泉穴及其周围处。

灸法:用艾条熏灸法,先将腋毛剃掉,取密陀僧细末扑之,揉搓5分钟,再以艾条点燃对准上述穴位熏灸10~20分钟,灸后取除臭散少许揉擦之,每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狐臭。

附记:笔者经验。屡用效佳。除臭散方药可查阅《百病中医熏洗熨擦疗法》一书。

疥疮

疥疮之名始见于《刘涓子鬼遗方》,沿用至今。是由疥虫所引起的一种接触传染性皮肤病。本病好发于手指、指缝、腕屈、肘中、妇女乳房下、下腹及外阴等处;亦可见于颜面及头部。

【病因】

多因接触疥疮病人被传染所致;或因风、湿、热、虫郁于皮肤所致。

【症状】

局部皮肤始起针尖大小的丘疹或水疱,有条状黑线,瘙痒,夜间在被中或受热则尤甚,抓之则遍布抓痕、结痂、黑色斑点等。

【疗法】

配穴方取阿是穴(患部)。

灸法:用药条熏灸,取砒霜0.5g,硫黄、薄荷、焦艾叶各5g。上药烘干共研为粗末,用较厚草纸卷药末或纸卷香烟状,点燃烟熏患处,每次灸15~30分钟,隔日灸1次,温度以病人能耐受为宜。一般只需灸2~5次即可。

主治:小儿疥疮。

附记:引自《百病中医针灸疗法》。①疗效:用此法治疗34例,治愈32例,显效2例;②注意事项:病变部位局限,只需局部外熏,若病变遍布全身,可睡卧在床上,脱光衣服,外用被单覆盖于身躯上,裸体熏治,头部暴露于外,可戴口罩。女性熏治时,阴道口要用物遮盖。方法简单,经济实用,易于操作,临床实践证明,疗效可靠。对于成年人患此病,方法同样。未见不良反应。熏灸完后,往往上面有一层油烟脂,不要立即擦掉,保护时间越久,疗效越高。由于卷条内有砒霜,其药物中主要含三氧化二砷,砷有原浆毒的作用。能麻痹毛细血管,抑制含硫基酶的活性,并使肝脏脂变,肝小叶中心块死,心肝肾肠充血,上皮细胞坏死,毛细血管扩张,因此,对孕妇、久病体虚、急性炎症皮损者禁用。

面生粉刺

面生粉刺简称粉刺。又名痤疮、青春痘。本病多发生于男女青春期,尤以颜面部为多,亦可见于胸背上部及肩胛部。临床尤以女性为多。

【病因】

多因肺热或血热郁滞肌肤所致。或过食膏粱厚味,脾胃积热上蕴皮肤;或因腠理不密,外涂化妆品刺激;或沥青粘着皮肤等因素所致。

【症状】

初起为疙瘩,形如粟米,多呈分散与毛孔一致的小丘疹或黑头丘疹,周围色赤肿痛,用手挤压,有米粒样白色粉汁,有的顶部发生小脓疱,有的可形成脂瘤或疖肿。病程缠绵,此愈彼起。一般在28~30岁自然消失。因此,化妆品等引起的即停用3个月可渐渐消失。

【疗法】

配穴方一主穴:曲池、合谷、血海、足三里、三阴交。配穴:风热者,加大椎、肺俞;湿热者,加内庭;痰湿者,加丰隆、脾俞;便秘者,加支沟、天枢等。

灸法:①用艾条雀啄灸,根据辨证每次取3~5穴,各灸10~15分钟,每日灸1次,7次为1个疗程;②用艾炷无瘢痕灸,每次取2或3穴,取如枣核或蚕豆大小之艾炷,着肤直接灸,各灸3~5壮,隔日灸1次,5次为1个疗程;③用艾炷隔姜灸,每次取3~5穴,各灸3~5壮,每日灸1次,7次为1个疗程。

主治:粉刺。

附记:引自《艾灸疗法》。治疗期间,禁食辛辣、油腻之物,多食水果,保持大便通畅。

配穴方二肺俞、肾俞、曲池、合谷、血海、足三里、丰隆、三阴交。

灸法:①用梅花针艾条灸,每次取3~5穴,先用梅花针叩刺至点状微出血为度,再用艾条点燃悬灸或雀啄灸,各灸10~15分钟,每日或隔日灸1次,7次为1个疗程。②用艾炷隔姜灸,每次取3~5穴,先各按揉3~5分钟,再用艾炷隔姜灸,各灸3~5壮。每日或隔日灸1次,7次为1个疗程。

主治:痤疮。

附记:引自《外治心悟》。屡用效佳,一般1~2个疗程可愈。

阴囊湿疹

阴囊湿疹古称绣球风或肾囊风,亦属湿疹范畴,在临床上较为常见。

【病因】

多因久坐潮湿之地,被湿气所侵,湿郁化热;或下焦湿热,风邪外袭,而致风、湿、热邪客于阴囊所致。

【症状】

肾囊瘙痒,抓破后流黄水、结痂,久而皮肤变厚,皮上生结节,甚至感染化脓。

【疗法】

配穴方一主穴:血海、足三里。配穴:犊鼻(不宜灸)、曲池、三阴交、囊底(禁针)。

灸法:用针后加艾灸法,根据所取穴位,依次用毫针刺入,用泻法,针后加灸5~10分钟,囊底穴灸10分钟,每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阴囊湿疹。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用此法治疗23例,经治1个疗程后,全部治愈。

配穴方二取阴囊下(即会阴穴略前一些)。

灸法:用艾条雀啄灸(或熏灸),先将患部用温开水洗净,用消毒纱布拭干。令患者坐在床沿或凳子上,将艾条点燃熏灸会阴前部,每次灸10~15分钟,于临睡前灸效果尤佳。每日灸1次。

主治:阴囊皮炎。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屡用效佳,一般灸3~5次,最多7次即愈。如患部发痒时,可直接灸患部,灸后即不痒。

配穴方三关元、曲骨、会阴、会阳。

灸法:用艾条温和灸,在上述穴位各灸10~15分钟,每日灸1次,7次为1个疗程。灸后配合用熏洗方:苦参30g,黄柏、蛇床子各15g,独活9g。煎水,趁热先熏后洗患部。每日1剂,洗2次。

主治:阴囊湿疹。

附记:笔者经验。多年使用,效果甚佳。

冻疮

冻疮多发生在严冬寒冷季节,好发于手、足末梢掌侧和足跟、耳郭等处。且容易复发。

【病因】

多因严冬季节静坐少动,严寒侵袭,致气血运行不畅,寒凝瘀滞,阻遏肌肤所致。

【症状】

初起患处冰凉苍白,继而红肿痒痛;或麻木,如钱币硬结斑块,边缘焮红,中央青紫,灼痛,甚则呈大小不等水疱,由暗红变紫,变黄,至天气转暖方渐渐而愈。

【疗法】

配穴方一取阿是穴(患处)。

灸法:用艾炷隔药灸,取苍术、白芷、没药、乳香、威灵仙、生川乌、生草乌、丁香、羊脂、透骨草、干姜各50g,防风25g,二甲亚砜(或丙二醇)1000ml。将上药共研细末,入二甲亚砜调和做成药饼状多块,备用。将药饼置于施灸部位上,上置艾炷,点燃施灸数壮,每日灸1或2次。

主治:冻疮、软组织损伤及各类痛症和骨质增生症。

附记:引自《百病中医民间疗法》。用此法治疗上述诸症34例,痊愈15例,显效15例,有效4例,总有效率达100%。

配穴方二主穴:阿是穴(患部)。配穴:病发手上加合谷、后溪、中渚、曲池。病发脚上加行间、内庭、足临泣、足三里。

灸法:用艾炷隔附子饼灸,取主穴灸5~7壮,同时随病位在配穴上用艾条雀啄灸,各灸15~20分钟,每日灸1次,中病即止。

主治:冻疮(未溃者)。

附记:笔者经验。屡用效佳。一般3~7次可愈,若配用中药煎水浸泡,则效果更佳。

鸡眼

鸡眼又名肉刺,大多生于足底前端和足趾间。

【病因】

多因穿紧窄的鞋子或足骨畸形,使足部受到长时间的间歇性挤压、摩擦而引起。

【症状】

鸡眼数目不一,通常只是1或2个,大小似豌豆,初起受压处皮肤增厚,表面黄白色,疼痛较轻,继则根陷肉里,顶起硬凸,受压则痛,步履不便。

【疗法】

配穴方一取阿是穴(患处)。

灸法:用艾炷无瘢痕灸,先用温水4℃(左右)浸泡患处30~45分钟,使皮肤软化,然后用75%乙醇棉球消毒皮肤,再用刀片削去老皮为目的,但不要削痛、出血。然后将艾炷直接放在鸡眼上(艾炷按鸡眼大小而定),点着艾炷尖端,自行燃烧,待局部有灼痛时,用镊子夹掉,再放1壮,连续灸5~7壮,每日灸1次,下次做法仍按前面程序进行。

主治:鸡眼。

附记:引自《百病中医针灸疗法》。用此法治疗307例,全部治愈。治愈标准是局部皮肤柔软,色正如常,无压痛。

配穴方二取阿是穴(患部及周围根脚处)。

灸法:用刺血艾灸法,先用温水浸泡患处,使鸡眼老皮软化,并用刀片削掉,再用三棱针(或毫针)在鸡眼根脚处环绕点刺一圈,每距0.3~0.5cm点刺一下,针尖斜向鸡眼中心刺入并使之出血少许,然后再用艾炷直接放在鸡眼上,点燃施灸,每次灸5~7壮,隔日治疗1次。

主治:鸡眼。

附记:笔者经验。灸后再撒鸡眼散少许,并盖敷料包扎。多年使用,治验甚多,疗效满意,通常1或2次即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