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艾灸疗法治百病
13338200000050

第50章 外科疾病(3)

配穴方三主穴:上巨虚、大肠俞、阑尾穴、压痛点(右下腹麦氏点)。配穴:寒热者,加大椎;高热者,加十宣穴;恶心呕吐者,加中庭、内关;疼痛剧烈者,加公孙、内庭。

灸法:①用艾炷无瘢痕灸,每次取主穴各灸3~5壮,灸至以局部皮肤红润,但不起疱为度,每日灸1次;②用艾条雀啄灸,每次取主穴各灸10~20分钟,每日灸1或2次;③用艾条温和灸,每次取主穴各灸10~20分钟,每日灸1或2次。

同时各随证加用配穴,用毫针针刺,用泻法,高热则用三棱针点刺十宣穴各放血少许。

主治:急性阑尾炎。

附记:笔者经验。多年使用,治验甚多,两法并治,效果尤佳。必要时加配药物外敷患处;若已化脓者则转手术治疗。

痔疮

痔疮是肛门疾病中的常见多发病。根据发生的部位不同一般分为内痔、外痔和混合痔三种。

【病因】

多因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胃肠燥热,伤津耗液,燥屎内结,下迫大肠;或因湿热下注,蕴聚肛门,气滞血瘀,经络壅遏,筋脉弛纵而致病。而肛门不洁者尤易诱发。

【症状】

肛门脱出肿物,肿胀疼痛,时而便血。内痔生于肛门内(齿状线以上),外痔生于肛门外(齿状线以下),混合痔则生于肛门内外。若便血反复出现,可导致贫血而出现头晕、目眩、乏力等症状。痔疮日久不愈,又可形成痔核、痔漏。

【疗法】

配穴方一主穴:长强、次髎、承山、大肠俞、足三里、二白。配穴:肛门坠胀甚者,加秩边;便秘者,加天枢;肛门肿痛者,加飞扬;脾气虚弱者,加脾俞、三阴交。

灸法:①用艾炷隔姜灸,根据辨证每次取3~5穴,取姜片置于穴位上,再取适当大小艾炷复置姜片上,点燃施灸,各灸5~7壮,每日灸1次。②用艾炷隔盐灸,取神阙穴,将适量青盐撒入脐窝,再置蚕豆大小艾炷于盐上,点燃施灸,每次灸7~10壮,每日或隔日灸1次。③用灯火灼灸,每次取2或3穴,各灼灸一下,有“喳”响声即操作成功,每日灸1次。

主治:痔疮。

附记:引自《艾灸疗法》。屡用有效。

配穴方二取阿是穴(病灶部位)。

灸法:用艾烟熏灸,熏治时嘱病人暴露病灶部位,先用消毒钳子摄取生理盐水棉球,将疮口渗液或脓液拭去,如有脓痂必须除去。然后将事先准备的灶式上带弯管的熏灸器(由白铁皮分两部焊接而成,上部如喇叭状,顶端略带弯头,下部如茶缸,中间分炉灶带有护罩)。将艾条放进点燃待冒浓烟时将熏灸器盖上,让艾烟从熏灸器的上端弯管冒出,对准阿是穴(疮面)熏灸,使灼热感向深肌肉透入。熏灸器与疮面的距离,应根据病人的耐受程度而定。每处连灸5~10分钟,待疮面等烟油晾干后,用消毒纱布覆盖疮面,胶布固定,以防再感染。每日熏治1次。

主治:痔疮。

附记:引自《百病中医民间疗法》。用此法治疗10例,治疗2次结痂者5例,3次结痂者3例,5次结痂者2例。总有效率达100%。

配穴方三主穴:大肠俞、次髎、长强、会阴、承山、二白。配穴:内痔偏气虚者,加气海、足三里;痔核脱出不收者,加百会、关元、神阙;外痔炎症较重者,重灸承山;便秘者,加支沟、上巨虚;便血者,加脾俞、血海;湿热偏重者,加阴陵泉。

灸法:①用艾炷无瘢痕灸,每次取3~5穴,各灸3~5壮,灸至以局部皮肤红润,但不起疱为度,每日灸1次。②用艾炷隔姜灸,气虚下陷者,每次取3~5穴,各灸3~5壮;每日灸1次。③用艾炷隔盐灸,取神阙穴将细食盐填满脐窝,上置艾炷,点燃施灸,每次灸3~5壮,每日灸1次。④用艾炷隔葶苈饼灸,每次取3~5穴,各灸3壮,3日灸1次,3次为1个疗程。⑤用艾炷隔矾灸,外痔、瘘管取煅皂矾500g,煅木鳖子8g,炮穿山甲3g。共研细末,每取适量用冷水调制成小圆饼,置患处,上放艾炷灸3~4壮,每日灸1次。⑥用艾条熏灸,每穴灸10~15分钟,灸至以局部皮肤潮红为度,每日或隔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⑦用灯火灼灸,每次取2或3穴,各灼灸一下。⑧用药酒熏灸,痔疮瘙痒取柏树锯末适量,全蝎1只(研碎),艾叶31g。共研匀,放桶内点燃生烟,令患者坐桶上熏灸。每日灸1或2次。

主治:痔疮。

附记:引自《实用常见病艾灸疗法》。灸法有镇痛、消炎、止血的功效,对痔疮坠痛、出血、发炎等疗效较好。若配合其他疗法,可提高疗效。同时注意:痔疮患者平时应少吃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并养成定时大便的习惯,保持大便通畅。

此外,经常在长强、承山穴施以艾炷灸或艾条温和灸,可防治痔疮发病。

臁疮

臁疮现代医学称为下肢溃疡。本病好发于小腿下1/3,踝上3寸内臁或外臁的部位上。病程缠绵,收口颇难。

【病因】

多因长期站立或负物过重,而致络脉不畅,气血运行受阻,复因湿热下注,气滞血凝而成;或因皮肤破伤、虫咬及湿疹等因而诱发所致。

【症状】

初起先痒后痛,焮红漫肿,继则破烂,形成溃疡,日久不愈;或疮口下陷,形成缸口,经年累月,不易收口,时流清水,终成瘘管。

【疗法】

配穴方一取阿是穴(疮面)。

灸法:用艾条围灸法,先在疮面上放盐水棉球,将艾条点燃围绕疮面灸之,使患者感到温度适中即可。每次灸30~40分钟,每日或隔日灸1次。灸后外敷下列方药。

生肌橡皮膏:药用当归68g,血余炭65g,象皮169g,生地黄、生龟甲各200g,生石膏250g,黄蜡750g,香油400ml,炉甘石375g。依法制成膏药备用。

地榆油纱条:生地榆30g,香油200ml,将香油熬开,放入地榆,待地榆呈焦黄色时捞出,存油冷却,制成油纱条。

先将地榆油纱布插入瘘管内,外盖生肌橡皮膏。此方适用于疮面分泌物较多,周围皮肤有湿疹样改变者。

主治:臁疮。

附记:引自《百病中医民间疗法》。用此法治疗8例(其中伴静脉曲张6例,糖尿病1例,其他损伤1例),结果:痊愈7例,显效1例。疗程最长10周,最短4周。

配穴方二阿是穴(疮面)、足三里、关元。

灸法:用艾条温和灸,在上述穴位各灸5~15分钟,其中阿是穴(疮面)填淡生理盐水棉球,沿疮面周围灸,每日或隔日灸1次。灸后疮口按外科处理。

主治:臁疮。

附记:笔者经验。坚持调治,多获痊愈。

褥疮

褥疮在长期卧床的慢性病患者中并不少见。

【病因】

多见于长期卧床不起的慢性疾病患者的背脊、尾闾、足跟等处因受压迫及摩擦致损所致。尤其是病人卧床时不经常翻身、起坐、不勤擦洗致皮肤不洁者,每易诱发。

【症状】

初起如小红斑,色暗红,渐黑色肉腐而形成溃疡、流脓,甚则脓臭稀薄,形似粉浆、汗水,并伴有气血大亏等全身症状。

【疗法】

配穴方一取阿是穴(病灶处)。

灸法:用艾烟熏灸,先让病人暴露病灶部位,再用生理盐水棉球清洗疮口脓液,脓痂必须除尽,然后将事先准备好的灶式上带弯管的熏灸器(由白铁皮分两部焊接而成,上部如喇叭状,顶端略带弯头)。将艾条点燃,放入熏灸器内,待冒烟时,对准患处(病灶)熏灸之,各灸10~30分钟,每日灸1次,至治愈为止。

主治:褥疮。

附记:引自《百病中医民间疗法》。用此法治疗10例,均获良效。

配穴方二阿是穴(疮面处)、足三里。

灸法:用艾条温和灸,先用生理盐水清洗创面后,再用艾条点燃,以艾烟熏灸各灸10~15分钟,每日或隔日灸1次,灸后即用京万红软膏或湿润烧伤膏或桂林西瓜霜(均为中成药,药店有售)涂搽或喷撒患处,或用敷料包扎固定。

主治:褥疮。

附记:笔者经验。用上法治疗数例,经治2~5周后,均获痊愈。

配穴方三①天枢(双)、肾俞(双)、足三里(双)、命门;②脾俞(双)、关元俞(双)、三阴交(双)。

灸法:用针灸法,每次取一组穴,交替使用。针刺手法均用针补艾灸,每次温灸2壮。

创面用过氧化氢溶液清洗后再用0.9%生理盐水清洗,患者取侧卧位,然后用艾条灸重做雀啄食样动作(避免艾灰掉入创面),使局部感到红润灼热即可停止,然后按外科无菌换药法处理消毒敷料包扎。以上每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褥疮。

附记:引自《百病中医针灸疗法》。用此法治疗15例,痊愈13例,好转1例,无效1例。其中痊愈者最短时间为10次,最长为30次。

腱鞘囊肿

腱鞘囊肿中医称为腕结筋、筋聚等。临床上以腕关节背侧发病者为多见。

【病因】

多因劳损或伤后,气血阻滞,血不养筋,夹痰瘀聚结而成。现代医学认为,是由滑液由关节囊或腱鞘内向外渗出,使腱鞘囊肿由小而大;或由关节囊或腱鞘的自然向外膨出而形成的疝状物;或是结缔组织内局部胶样变性等因素所致。

【症状】

是一种发展缓慢的小肿块,呈圆形或椭圆形,高出皮面,初起质软,触诊有轻微波动感,日久纤维化后则可变为较小而硬,按之有酸胀感或自觉无力感。发于腘窝内者直膝时呈鸡蛋大,屈膝时则在深处,不易摸清楚。有部分腱鞘囊肿可自消,但时间较长。

【疗法】

配穴方一取阿是穴(囊肿处)。

灸法:用针刺加隔姜灸法,先将囊肿部位常规消毒后,继用不锈钢针呈三角形扎进囊肿内,以强刺激手法,然后在囊肿上用一块生姜盖上,再用艾炷在姜上点燃施灸,每次治疗20~30分钟,拔针后将囊肿向四周挤压,使内容物溢出囊外,最后将患处包扎,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

主治:腱鞘囊肿。

附记:引自《百病中医针灸疗法》。用此法治疗12例,治疗3次而痊愈者3例,7~10次而痊愈者8例,16次而痊愈者1例。2个月复发者1例,继续治疗获愈。

配穴方二取阿是穴(囊肿处)。

灸法:用火针灸,术者右手持血管钳子,夹住三棱针,呈注射姿势,拇、示、中指扣住钳子。左手拇、示指挤住囊肿,将内容物推至一边,避开血管,使囊肿突起,将三棱针在酒精灯上烧红,对准囊肿迅速刺入深部,快刺快出针。两手持干棉球在针孔周围挤压,放出黏液,挤压干净。用酒精棉球擦干消毒后再用挤干酒精棉球压迫包扎。3日内不要沾水,3日后取下敷料即愈。

主治:腱鞘囊肿。

附记:引自《百病中医针灸疗法》。①疗效;用此法治疗160例,结果1次治愈者152例,2次治愈者2例,3次治愈者1例,160例全部治愈。追访2~3年未见复发,在治疗中无一例感染。②注意:将针烧红,迅速刺入,则不感觉疼痛,若不烧红刺入,疼痛难忍。针刺入要深刺到囊肿基底部,较大的囊肿浅刺表皮,虽然挤出黏液,但可能复发。同时也不可过深,避免刺伤骨膜和血管。囊肿过小不明显,又在深部不宜用火针治疗,以免刺不到囊肿,达不到治疗目的。过小的可用毫针治疗,亦可待长得稍大后再用火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