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艾灸疗法治百病
13338200000032

第32章 内科疾病(15)

灸法:用艾炷无瘢痕灸,两组穴交替,每日取一组。每穴灸7壮,每日灸1次,星期日停灸。主治: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附记:引自《百病中医民间疗法》。用此法治疗5例,经治6~8周,全部有效。其中1例临床基本治愈,其余4例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配穴方二①风池、肝俞、肾俞、阴陵泉、太冲、神门;②风门、脾俞、命门、天突、内关、手三里、三阴交。

灸法:每用一组,交替使用,按法施灸。①用艾炷无瘢痕灸,每次取一组穴,各灸3壮,每日或隔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②用艾条温和灸,每次取一组穴,各灸10~15分钟,每日或隔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屡用有效。若能配合方药内治,其效颇佳。具体方药可详见《秘方求真》一书。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简称甲减。属中医虚劳、水肿范畴。患者多以30岁以上女性较多。

【病因】

多因甲状腺激素不足,长期缺碘所致。中医认为,多因肝脾两虚,肝虚气郁,脾虚失运,痰气交结,阻遏颈项,功能降低所致。与饮食、环境和情志因素有关。

【症状】

初起食欲缺乏,畏寒乏力,纳差,水肿,月经不调,嗜卧,健忘;渐则皮肤水肿而肥厚,尤以颜面肌肉肥厚为甚。眼睑肿胀,颊部下垂,表情淡漠呆钝,口唇隆起,容貌丑恶为本病之特征。项肌、手足背肌、皮肤干燥肥厚,易疲劳,反应迟钝,指甲脆裂,毛发干枯脱落,体重增加,关节僵直疼痛等。

【疗法】

配穴方一主穴:大椎、风池、肾俞、命门、天突、膻中、气海、关元、丰隆。配穴:精神症状明显者,加百会、四神聪、神门;脾阳虚明显者,加脾俞、胃俞、中脘;水肿者,加肺俞、脾俞、三焦俞。

灸法:①用艾炷无瘢痕灸,每次取3~5穴,各灸3~5壮,隔日灸1次,15次为1个疗程;②用艾炷隔附子饼灸,每次取3~5穴,各灸3~5壮,隔日灸1次,15次为1个疗程;③用温针灸,每次取3~5穴,各灸3壮(或10~15分钟),隔日1次,15次为1个疗程。

主治: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附记:引自《实用常见病艾灸疗法》。艾灸能调整免疫功能和甲状腺功能,治疗甲减有较好疗效。对缺碘引起的甲减在艾灸的同时应补充碘。病重者应结合药物治疗才能收效。

配穴方二①风池、膏肓俞、三阴交、足三里、中脘、关元;②翳风、脾俞、肝俞、阳陵泉、神门、中极、气海。

灸法:上列两方,交替使用,按法施灸。①用艾炷无瘢痕灸,每次取一组穴,各灸3~5壮,每日或隔日灸1次,15次为1个疗程。②用艾炷隔姜(或附子饼)灸,每次取一组穴,各灸3~5壮,每日或隔日灸1次,15次为1个疗程。③用艾条雀啄灸,每次取一组穴,各灸10~15分钟,每日或隔日灸1次,15次为1个疗程。

主治: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久治缓图,其效始著。若配合药物治疗,则疗效更佳。

白细胞减少症

白细胞减少症又称粒细胞缺乏症。中医无此病名,多属于中医虚劳、气血虚范畴。

【病因】

多因心、肝、脾、肾四脏偏虚所致,尤与脾肾关系最为密切。

【症状】

白细胞减少(持续低于4×109/L),常伴有头痛、头晕、四肢无力、食欲缺乏、低热、失眠等,或无自觉症状。

【疗法】

配穴方一大椎、膈俞、脾俞、足三里、气海、关元、肾俞、血海。

灸法:①用艾条无瘢痕灸,每次取3~5穴,各灸3~5壮,隔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②用艾条温和灸,每次取3~5穴,各灸15~30分钟,每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③用艾炷隔补中益气丸(或归脾丸)灸,每次取3~5穴,取药丸切成薄片置穴位上,再放艾炷其上,点燃,各灸3~5壮,每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白细胞减少症。

附记:引自《实用常见病艾灸疗法》。艾灸可以提高白细胞,但对原因不明的白细胞减少症,应配合营养疗法及补充维生素C。对继发性白细胞减少症,还应配合药物治疗原发病,其效始著。

此外,取大椎、脾俞、足三里、三阴交施以艾炷灸或艾条灸,对预防白细胞减少症有效。

配穴方二大椎、膈俞(双)、脾俞(双)、胃俞(双)、肾俞(双)。灸法:用艾炷隔姜灸,将艾绒放在平板上,用手搓捏成半个大枣大小的艾炷。把鲜生姜切成直径2~3cm,厚0.2~0.3cm的薄片,置于穴上,再放上艾炷,施以隔姜灸。当艾炷将燃烧尽,患者感到灼痛时更换新艾炷再灸。每穴灸3壮。灸完后,以局部皮肤红润、但不起疱为度。每日灸1次,连续灸1~9天。每灸3天,查血液常规1次。经查验证白细胞升至4×109/L以上者,则随时停止治疗。治疗时间患者停用任何有提升白细胞作用的药物。

主治:化疗引起白细胞减少。

附记:引自《百病中医民间疗法》。①治疗效果:用此法治疗114例,其中男79例,女35例,年龄最小15岁,最大76岁。显效(连续灸治1~3次,白细胞上升至4×109/L者)51例,良效(连续灸治4~6次,白细胞上升至4×109/L者)34例,有效(连续灸治7~9次,白细胞上升至4×109/L)19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91%。表明绝大多数患者的白细胞可在短期内得到迅速回升。②诊治体会:采用艾炷隔姜灸脾俞、胃俞以调补脾胃,增强食欲,以资生气化血之源。灸肾俞以温阳,补骨生髓,促使骨髓造血功能的恢复。膈俞为血之会穴,灸之可理血补血。大椎为督脉与元阳经之交会,具调理诸经之功能,研究资料表明,隔俞、大椎两穴有明显提升白细胞的作用。以上诸穴相配,使绝大多数患者的白细胞值可较快地恢复正常,具有疗效高,见效快,经济简便,无副作用的特点,与药物提升的白细胞的治疗方法相比较,有其独特的优点。

配穴方三①主穴:足三里(双)、三阴交(双)。配穴:内关、阴陵泉、关元、气海、血海。②大椎、膈俞、脾俞、胃俞、肾俞。除大椎外,余穴均取两侧。

灸法:①方①用温针灸,穴位常规消毒,双侧足三里用1.5寸或2寸长28号毫针针刺,得气后将毫针留在适当深度,于针柄口插置一段长2~3cm的艾条,点燃施灸。三阴交施以提插与捻转相结合的补法。根据患者临床症状每次取配穴2或3个,施以相应的提插捻转补、泻手法。每日治疗1次。②用艾炷隔姜灸,取第2组穴,将艾绒捏成直径约1.5cm,高1.8~2cm的圆锥形艾炷27个,把鲜生姜切成直径2~3cm,厚约0.3cm的薄片备用。患者取俯卧位,暴露背部,选取以上诸穴。每穴置鲜姜一片,把艾炷点燃后分别放在姜片上,使其自然燃烧,当艾炷燃烧到4/5,患者有烧灼感时,易炷再烧,每次连灸3次。灸后以穴位局部皮肤红润,但不起疱为佳。每日治疗1次。

主治:化疗引起白细胞减少症。

附记:引自《百病中医针灸疗法》。用此法治疗376例,显效(治疗6天内白细胞值上升至4×109/L以上者)温针组共89例,艾炷组共173例。有效(治疗7~9天白细胞值上升至4×109/L以上者)温针组共18例,艾炷组共28例。无效(治疗9天后白细胞值仍在4×109/L以下者)温针组共14例,艾炷组共20例。

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简称出血热,是一种急性传染病,属中医温病范畴。

【病因】

多因外感温邪疫毒所致。初在卫表,渐入血分。

【症状】

初期发热,继则周身发斑疹,呕血、鼻出血、咯血、尿血等,甚则小便异常,低血压、休克。根据临床表现一般分为轻型、中型、重型和危重型等4型。

【疗法】

配穴方一阿是穴(压痛点)、大椎、三阴交、三脘(上脘、中脘、下脘)、巨阙(或至阳)、内关、复溜、百会、阳陵泉、膈俞、血海、尺泽、鱼际、列缺、照海。

灸法:①用熏灸,采用艾条熏灸器(自制),根据辨证原则,熏相应孔穴,取1或2穴,每次熏灸为1.5~2小时,时间太短无效,每日灸1或2次。②用火针代灸,与传统的火针不一样,仅是刺及表皮、真皮,灸疮既小又浅,可以收到灸与针的双重作用。故火针代灸,也常称之针,而统称则为灸。

(1)深浅:可分为Ⅲ度,Ⅰ度深为1~1.5mm,Ⅱ度深为2~3mm,Ⅲ度约深为5mm。

(2)轻重:手法应轻巧稳准,用力均衡,可分快、中、慢三种。快刺用力轻,一触即去;慢针停针时间较长,用力稍重;中等手法则是介于快慢之间。

(3)壮数:点刺一下为1壮,两下为2壮,三下为3壮。

(4)选穴:①舍症求穴,流行性出血热的患者,约有半数在背部能出现压痛反应,因之无论症状表现如何,只对这种反应穴进行灸治,均可收到不同程度的效果。②因症选穴,大椎5针(火针代灸,下同),或熏灸,在流行性出血热之早期,头痛发热,颜面青紫或水肿,球结膜充血等,以此解表泄热。三阴交4针,以此止腰痛。三脘5针,以此宽中除痞,止呕进食。巨阙或至阳熏灸,以此升压复脉,抢救休克。亦可配合火针代灸,点刺内关与复溜。百会5针,以此醒脑安神,对谵语昏迷,烦躁发狂,惊悸抽搐等症,颇有效。阳陵泉3针,口渴,口苦,唇焦咽燥,胸中烦热等症,常入针它即可缓解或消失。膈俞与血海,常用于鼻出血、牙龈出血及内脏腔道出血。上部出血可配尺泽、鱼际;下部出血可配血海、三阴交。列缺、照海,对小便黄赤短少,尿血及尿道刺痛效果明显,特别是以尿道刺痛最为有效。局部取穴,火针代灸,对局部红肿青紫,硬结肿痛,疗效较好。

熏灸与火针代灸交替使用,以火针为主。每日灸治1或2次。

熏灸以1穴为准,火针一般不超过5穴。间或采用普通针刺及三棱针点刺出血,也常采用刮法相配合。

主治:流行性出血热。

附记:引自《百病中医针灸疗法》。用此法治疗79例,痊愈:症状与体征全部消失,饮食恢复,尿蛋白(-),其他检查均在正常范围者56例;显效:症状与体征基本消失,但仍有轻度食欲缺乏,尿蛋白(±),其他检查接近正常范围者21例;无效:灸治15天以上,症状与体征均无改善,或虽经灸治,但中途停灸又改用其他方法治疗者2例。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与自身免疫有关的疾病。属中医的血证、虚劳等范畴。好发于儿童与青年,女性多于男性。

【病因】

原因至今未明,一般认为与自身免疫功能异常有关,与体液免疫的关系尤为密切。中医认为多因外感邪气,或内伤饮食而致热毒内结,气血受损而发病。在急性期多由热毒内伏营血,或胃热炽盛,化火动血,灼伤脉络,迫血妄行,溢出常道,而发为紫癜及多种出血之证;若病延日久,脏腑气血亏虚而转成慢性。

【症状】

皮肤(常先出现于四肢)和黏膜(多见于鼻、齿龈、口腔及舌面)的自发性紫癜(瘀点、瘀斑)和出血。颅内出血虽不多见,一旦出现常危及生命。急性起病急骤,多伴有畏寒、发热;慢性可持续数月或数年。血小板计数常低于50×109/L。

【疗法】

配穴方一肝俞、肾俞、上髎、次髎、三阴交。

灸法:用艾条温和灸,每穴灸10~20分钟,每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阴虚火旺型)。

配穴方二大椎、风门、膈俞、曲池、血海、筑宾。

灸法:①用艾条温和灸,每次取3~5穴,各灸10~20分钟,每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②用温针灸,每次取3~5穴,各灸3壮(或15分钟),每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热盛迫血型)。

配穴方三腰阳关、中脘、神阙、气海、关元、足三里。

灸法:用艾炷隔姜灸,每次取3~5穴,各灸3~5壮,每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气不摄血型)。

附记:上三方均引自《实用常见病艾灸疗法》。艾灸主要用于治疗慢性紫癜,对改善出血症状,提高血小板均有一定效果,但需配合中西药物治疗,才能达到治愈的目的。

配穴方四①大椎、膈俞、脾俞、中脘、三阴交、气海、关元;②曲池、风门、血海、肾俞、腰阳关、次髎、足三里。

灸法:①用艾条温和灸,每次取一组穴,两组穴交替使用。各灸5~15分钟,每日或隔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②用艾炷隔姜灸,每次取一组穴中的3~5穴,各灸3~5壮,每日或隔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③用温针灸,每次取一组穴中的3~5穴,各灸2~3壮(或5~15分钟),每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上法中急性灸治时间宜短些,壮数宜少些,或间加用针刺,用泻法。

主治: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附记:笔者经验。治疗本病,应以药物治疗为主,本疗法为辅,内外并治,可缩短疗程,提高疗效。具体方药,可详见《秘方求真》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