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艾灸疗法治百病
13338200000028

第28章 内科疾病(11)

上法每疗程间休3日后再行下1个疗程。

主治:黄疸(阳黄用方①、阴黄用方②)。

附记:引自《艾灸疗法》。屡用有效。

配穴方三①至阳、腕骨、肝俞、胆俞、阳陵泉、阴陵泉、太冲、内庭。热重者,加大椎;腹胀便秘者,加天枢、大肠俞;神昏者,加人中、中冲、少冲;脘闷便溏者,加足三里。②脾俞、胆俞、至阳、中脘、足三里、三阴交。神疲畏寒者,加气海、命门;大便溏泻者,加天枢、关元。

灸法:上列2方,随证选用,按法施灸。①用针灸法,用毫针刺,方①用泻法,留针20~30分钟,间歇行针2或3次,并在至阳、胆俞、阳陵泉穴各灸3壮(或10~15分钟);方②用平补平泻法,留针20~30分钟,间歇行针2或3次,并在脾俞、中脘、胆俞穴各灸3壮(或10~15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此法适用于阳黄、阴黄。②用艾条温和灸,每次取3~5穴,各灸3~5壮,每日或隔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阳黄加刺配穴用泻法。此法适用于阳黄、阴黄。

主治:黄疸(阳黄用方①、阴黄用方②)。

附记:引自《外治心悟》。屡用有效。

慢性肝炎

慢性肝炎属中医学的胁痛、黄疸、湿阻、虚证等病范畴。在临床上较为常见,且病程缠绵,较难根治。

【病因】

多由急性肝炎失治或治疗不彻底转化而成。病由实致虚,终成肝郁脾虚,肝肾不足,脉络瘀阻等虚实夹杂的病理表现。

【症状】

肝区(或胁)作痛,头晕乏力,面色少华,肝大,口苦,胁胀或脘腹胀满;或纳谷不香;或形体消瘦;或睡眠不佳。化验检查有肝功能异常。

【疗法】

配穴方一膈俞、肝俞、脾俞、右期门、承满、天枢、足三里。灸法:用艾炷无瘢痕灸,每次取2或3穴,用小艾炷各灸3~5壮,隔日灸1次。

主治:慢性肝炎。

附记:引自《实用常见病艾灸疗法》。屡用有效。若在肝俞、阳陵泉穴经常采用艾条温和灸,可以预防肝炎。

配穴方二肝俞、胆俞、期门、中脘、足三里、三阴交。

灸法:①艾条温和灸,每次取3~5穴,各灸10~15分钟,每日或隔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②用艾炷隔姜灸,每次取3~5穴,各灸3~5壮,每日或隔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③用温针灸,每次取3~5穴,各灸3壮(或10~15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上法每疗程间休息3日后再行下1个疗程。

主治:慢性肝炎。

附记:笔者经验。治疗本病、应以药物辨证治疗为主,以本疗法为辅,内外并治,疗效颇佳。

配穴方三内关、孔最、膈俞、肝俞、胆俞、脾俞、右期门、天枢、承满、足三里、行间。

灸法:①用艾炷无瘢痕灸,每次取3~5穴,用米粒大艾炷着肤直接灸,各灸5~7壮,灸至以局部皮肤灼热红润,但不起疱为度,隔日灸1次;②用艾条温和灸,每次取3~5穴,各灸5~10分钟,以局部皮肤红润灼热为度,隔日灸1次。

主治:病毒性肝炎。

附记:引自《百病中医奇穴疗法》。屡用有效。但可作为辅助疗法,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

肝硬化

肝硬化是以肝脏损害为主的慢性全身性疾病。根据临床表现,一般分为早期肝硬化和晚期肝硬化(肝腹水)两大类。早期其证较轻,晚期其证较重。属中医臌胀、癥积范畴。是中医内科四大证之一,治疗颇难,至于晚期(中医称单臌胀),治疗尤为困难。

【病因】

多因肝脾肾三脏受病而导致气滞、血瘀、水蓄、蛊毒所致。是由慢性肝炎等转化而成。终形成肝郁脾虚,脉络瘀阻,水湿内停等病理变化。久病及肾,则肾亦伤。诸因互累,臌胀由起矣。

【症状】

早期则见食欲缺乏,腹胀,乏力,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或隐痛,面色萎黄,面颊、上胸、背部、两肩及上肢出现蜘蛛痣,或毛细血管扩张,手掌发红(称为肝掌),肝大,表面光滑,脾脏亦有轻、中度大,进而诸证进一步加重,形体消瘦,疲乏无力,面色灰暗,腹胀痛,肝脾大,而肝脏由大缩小,质地较硬,腹壁及脐四周静脉曲张。腹部膨大,击之如鼓,鼓之有声者为气聚;鼓之成实者为水停。前者为气、血、蛊,后者为水,故中医又有气臌、血臌、蛊臌、水臌之分。病之早期(即前三臌),多属肝脾,至晚期(即水臌)腹水形成,病属肝、脾、肾三脏受害,病多危重。

【疗法】

配穴方一①膻中、气海、足三里、内关、中脘;②水分、水道、通里、中脘、天枢、足三里;③大肠俞、足三里、阴陵泉、三焦俞;④膈俞、肝俞、章门、期门、中封;⑤中脘、天枢、足三里、复溜、涌泉。⑥肝俞、中脘、足三里。

灸法:上列6方,随证选用,按法施灸。用艾炷隔葱白饼灸,每次取4~5穴,将大葱白捣烂敷于穴位上,上置艾炷,点燃灸多壮,使局部皮肤红润不起疱为度。每日灸1次,7次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间隔7日。

主治:肝硬化(气滞湿阻型用方①;寒湿困脾型用方②;湿热蕴结型用方③;肝脾血瘀型用方④;脾肾阳虚型用方⑤;肝肾阴虚型用方⑥)。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屡用有效,久治效佳。

配穴方二①肝俞、脾俞、大肠俞、中脘、气海、足三里、太冲。胸闷气短者,加膻中;便秘者,加大横、支沟;尿黄者,加阴陵泉。②脾俞、肾俞、水分、水道、阴陵泉、复溜。畏寒者,加命门、关元;腹胀者,加大肠俞、小肠俞、上髎、次髎。③至阳、肝俞、脾俞、期门、章门、石门、痞根、三阴交。腹胀甚者,加中脘、梁门;便溏者,加神阙、大横。

灸法:上列3方,随证选用,按法施灸。①用艾炷无瘢痕灸,每次取3~5穴,各灸5~7壮,每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此法适用于气臌、水臌。②用艾炷瘢痕灸,每次取1或2穴,各灸7~9壮,每日灸1次,5次为1个疗程。此法适用于血臌。③用艾条温和灸,每次取3~5穴,各灸10~15分钟,每日灸2次,10~20次为1个疗程。此法适用于气臌、水臌、血臌。水臌腹胀甚者同时灸命门、关元、上髎、次髎、每穴灸20~30分钟。④用温针灸,每次取3~5穴,各灸3壮(或10~15分钟),每日或隔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此法适用于气臌、水臌、血臌。⑤用艾火针衬垫灸,取桂枝、白芷、急性子、王不留行、公丁香各等份,共研细末,加面粉和水适量,拌匀调成薄浆糊状,制成药材衬布。施灸时,每次取3~5穴,用点燃艾条隔药物衬布对准穴位各按灸3~7次,每日或隔日灸1次。按灸时防止烫伤皮肤。此法适用于水臌。⑥用艾炷隔姜灸,每次取3~5穴,各灸5~9壮,每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⑦用太乙神针(或百发神针灸,消癖神火针)灸,在中脘、神阙、天枢、气海、足三里穴各施灸10~15分钟,每灸5~7次为度。此法适用于血臌。

上法每疗程间休息3~5日后再行下1个疗程。

主治:肝硬化[初期(气臌)用方①,中期(水臌)用方②,晚期(血臌)用方③]。

附记:引自《实用常见病艾灸疗法》。坚持施灸,确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配穴方三主穴:肝俞、脾俞、期门、督俞、血海、阳陵泉、三阴交、阿是穴。配穴:腹水加复溜、水分、水道;利尿加肾俞、筑宾;体弱、食欲缺乏加足三里;失眠加神门。

灸法:①用艾炷隔葱白饼灸,每次取3~5穴,用大葱白捣烂分敷于穴位上,上置艾炷,壮数不拘,灸至局部皮肤现红润、不起疱为度,每日或隔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间休5日。②用艾条温和灸,每次取3~5穴,各灸10~20分钟,每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间休3~5日。③用温针灸,每次取3~5次,各灸3壮(或10~15分钟),每日或隔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间休3日。主治:肝硬化。

附记:笔者经验。坚持施灸,确有较好疗效。若能配合方药对证治疗,内外并治,可缩短疗程,提高疗效。具体方药可详见《秘方求真》一书。

脂肪肝

脂肪肝,中医无此病名。近年来本病在临床上并不少见。肥胖型体质者尤易诱发。

【病因】

本病之作,多因肝郁脾虚,湿热内蕴;或饮食不节,长期营养不良等因而致肝胆湿热蕴结,瘀血阻滞所致。慢性感染或中毒时,肝内脂肪大增,易形成脂肪肝。

【症状】

脂肪肝。

【疗法】

配穴方一①肝俞、脾俞、大椎、至阳、足三里;②期门、章门、中脘、膻中、石子头(太渊穴上3寸处)。

灸法:上列两方,交替使用。①用艾炷无瘢痕灸,每次取2~4穴,用麦粒大艾炷各灸5~7壮,隔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②用艾炷隔姜灸,每次取3~5穴,用麦粒大艾炷,各灸7壮,隔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③用艾条温和灸,每次取1组穴,各灸10~15分钟,每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脂肪肝。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屡用有效。

配穴方二至阳、期门、阳陵泉、足三里、肝俞、石子头。

灸法:①用艾炷无瘢痕灸,每次取3~5穴,用麦粒大艾炷各灸3~5壮,每日或隔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②用艾炷隔姜灸,每次取3~5穴,各灸5~7壮,每日或隔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③用艾条温和灸,每次取3~5穴,各灸10~15分钟,每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④用温针灸,每次取3~5穴,各灸3壮(或10~15分钟),每日或隔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上法每个疗程间隔3日后再行下1个疗程。主治:脂肪肝。

附记:笔者经验。屡用效佳,若配合中西药物治疗,则疗效更佳。

急、慢性肠炎

急、慢性肠炎属中医泄泻、腹泻范畴。一年四季、男女老幼皆可发病,是临床常见多发病。

【病因】

多因湿邪所侵和脾胃功能障碍引起。急性者多因湿邪侵袭、寒凉内犯或饮食所伤引起,且以实证居多,慢性者多因脾胃虚弱或肝木侮土,或命门火衰,不能腐熟水谷等因所致。病在肠胃,但与肝肾有关。

【症状】

腹痛、肠鸣、大便次数增多(一日数次或数十次),稀便,甚至泻物如水样,但无脓血和里急后重之证。外邪(寒湿或暑湿)、饮食所伤,多为急性肠炎,且发病急骤;脾肾不足,多为慢性肠炎,且反复发作,日久不愈。

【疗法】

配穴方一神阙、关元。

灸法:用艾炷隔盐灸,先将艾叶搓绒,做成16个似鸽蛋大小圆锥形堆,备适量精盐。嘱患者仰卧屈膝,取盐填2穴位上,稍高于皮肤2mm,直径大于艾炷底平面,点燃艾炷,分别置于2穴盐层上。待患者感到灼热时,另换艾炷,如此每穴灸8壮。每天灸1次,急性肠炎,一般灸1或2次即愈。

主治:急、慢性腹泻。

附记:引自《百病中医针灸疗法》。用此法治疗急性腹泻58例,经灸治2次,痊愈51例,有效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5%。

配穴方二①天枢、关元、足三里、三阴交、公孙;②天枢、关元、足三里、三阴交、太溪。

灸法:上列两方,随证选用,按法施灸。选用32号1.5寸毫针刺入。其中关元、天枢用艾炷隔附子饼灸,各灸2壮,留针20分钟,每周3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慢性泄泻(脾胃虚弱型用方①,肾阳不振型用方②)。附记:引自《百病中医针灸疗法》。用此法治疗20例,痊愈7例,好转9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0%。

配穴方三中脘、神阙、关元、天枢(双)、足三里(双)。

灸法:用艾炷无瘢痕灸;①艾炷制备:将陈艾叶、细辛以10∶1的比例混合捣绒,将艾绒放在平板上,用手指搓捏成圆锥状,其高约2cm,底直径为2cm。②方法:先将施灸穴位涂以少量京万红软膏,以增加粘附作用并可防烫伤,再放上艾炷点燃,为艾炷烧剩2/5左右,病人感到有疼痛时,即更换艾炷再灸,每穴灸5壮,以局部皮肤充血起红润为度。每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3天,一般灸1~4个疗程,2个疗程结束后,复查粪便,真菌阴性者停灸观察,阳性者继续施灸。

主治:真菌性肠炎。

附记:引自《百病中医针灸疗法》。用此法治疗59例,经过1~5个疗程的治疗,其中痊愈32例,显效19例,好转8例,总有效率达100%。

配穴方四①大肠俞、神阙、天枢、大横、足三里、上巨虚、阴陵泉,合谷。②大肠俞、中脘、天枢、足三里。脾虚加脾俞、胃俞、关元、水分;肾虚加百会、肾俞、命门、章门、关元、太溪。

灸法:上列两方,随证选用,按法施灸。①用艾炷隔姜(或附子饼、胡椒饼)灸,每次取3~5穴,各灸3~7壮,每日或隔日灸1次。方②为10次1个疗程。此法适用于寒湿泄泻、虚泻。②用艾条温和灸,每次取3~5穴,各灸15~30分钟,每日灸1或2次。方②为10次1个疗程。此法适用于寒湿泄泻、虚泻。③用温灸器灸,每次取3~5穴,各灸15~30分钟,每日灸1或2次。此法适用于寒湿泄泻。④用温针灸,每次取2~4穴,各灸3壮(或10~15分钟),每日1次,中病即止。此法适用于寒湿泄泻。⑤用灯火灼灸,在天枢、长强、隐白穴各灼灸一下,3日灸1次。此法适用于虚泻。

⑥用太乙神针灸,每次取3~5穴,各按灸5~7次,隔日或3日灸1次。此法适用于虚泻。

主治:泄泻(寒湿泄泻用方①,虚泻用方②)。

附记:引自《实用常见病艾灸疗法》。临床屡用,对于上述泄泻疗效甚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