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艾灸疗法治百病
13338200000025

第25章 内科疾病(8)

灸法:上列6方,随证选方,按法施灸。①用艾炷隔姜灸,每次取3~5穴,各灸3~5壮,每晚灸1次,7次为1个疗程。此法适用于心脾不足,心肾不交型失眠。②用艾条温和灸,每次取3~5穴,各灸10~15分钟,每晚灸1次,7次为1个疗程。此法适用于心脾不足,心肾不交,心胆气虚,心肝火旺,痰热扰心和胃气不和型失眠。③用艾炷隔芹菜根灸,每次取3~5穴,取鲜芹菜根切成0.2cm的薄片置穴位上,放艾炷灸3~5壮,每晚灸1次。此法适用于心肾不交型失眠。④用温针灸,每次取3~5穴,各灸3壮(或10~15分钟),每晚灸1次,7次为1个疗程。此法适用于心肾不交,心肝火旺,痰热扰心和胃气不和型失眠。

主治:失眠。

附记:引自《实用常见病艾灸疗法》。一般于睡前1小时施灸,疗效更佳。

又预防失眠:可经常在神门、三阴交、申脉、太溪施艾炷隔姜灸或艾条温和灸,可以预防失眠。效果很好。

配穴方四主穴:脾俞、心俞、神门、三阴交、太溪、行间、气海、足三里。配穴:多梦者,加魄户;健忘者,加志室、百会;眩晕者,加风池;耳鸣者,加听宫;遗精者,加志室;目赤者,加太阳、阳溪。

灸法:①用艾条温和灸,每次取2~4穴,各灸5~15分钟,每日临睡前1~2小时灸1次,5~7次为1个疗程;②用艾炷隔姜灸,每次取3~5穴,各灸5~10壮,每日或隔日临睡前1~2小时灸1次,5次为1个疗程;③用温针灸,每次取2~4穴,各灸2~3壮(或5~10分钟),每日临睡前1~2小时灸1次,7次为1个疗程。上法每疗程间休3日后,再行下1个疗程。

主治:失眠。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屡用效佳。

中风(脑血管意外)

中风,现代医学称之为脑卒中。因本病发病急骤,变化迅速,如风之猝中使然,故名中风。且病势凶险,后遗症又比较多,是中、老年人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主要包括脑出血和脑梗死,发病率和病死率都很高,治疗颇难。

【病因】

古人论中风,有外风和内风之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实《内经》早有明训。真中风,以外风为主,所中为轻,如面瘫一类;类中风,以内风为主,所中为重,即这里所讲的脑血管意外。内风多因心火暴盛;或肝郁化火,肝阳上亢;或正气自虚,血液运行迟缓,瘀血阻遏经络;或因肾阴亏虚,肝阳偏亢,阳动化风等因所致。致因虽多,而热极生风、阳动化风与虚风内动是导致风自内生而致病的主要原因。

【症状】

突然昏倒(或不昏倒),不省人事,口眼喎斜,舌强语涩,半身不遂等症状。根据临床表现,一般分为风中经络和风中脏腑两大类。风中经络为轻,风中脏腑为重(古分中经、中络、中脏、中腑4种)。重者如脑出血,如治不及时,每易恶化而致死亡或留有后遗症。

【疗法】

配穴方一①人中、内关、劳宫、足三里、丰隆、太冲。②百会、肾俞、命门、神阙、气海、关元、足三里。虚汗不止者,加阴郄;虚阳浮越者,加灸命门、气海俞、涌泉。

方①灸法:①用艾炷无瘢痕灸,每穴灸5~7壮,每日灸1次,中病即止;②用艾炷隔巴豆糊灸,取巴豆末适量,用醋调成糊状,纳满脐窝,上放生姜片,再置艾炷施灸,壮数不限,灸至苏醒为止;③用艾条温和灸,上穴各灸20~30分钟,每日灸1或2次;④用温针灸,上穴各灸3壮(或15~20分钟),每日1次。

方②灸法:①用艾柱隔盐灸,在神阙、关元,以大艾炷隔盐灸之,壮数不限,以阳回厥苏为度;②用艾炷隔姜(或附子饼)灸,每次取3~5穴,采用大面积灸法,持续4~8小时,壮数不限,每日灸1或2次,以灸至苏醒为度。③用雷火针灸,在气海、关元穴各按灸9次,每日灸2次。

主治:中风(中脏腑闭证用方①,脱证用方②)。

附记:引自《实用常见病艾灸疗法》。作为辅助疗法之一,可提高治疗效果。

配穴方二①以循经取穴为主,上肢瘫痪取肩髑、肩髎、曲池、外关、阳池、后溪、合谷等,下肢瘫痪取环跳、髀关、伏兔、风市、阴市、阳陵泉、足三里、绝骨、解溪、昆仑等;②神阙、颊车;③百会、神阙、气海、关元、中脘、三阳络、尺泽、足三里、绝骨、涌泉。

方①灸法:①用艾炷无瘢痕灸,每次取3~6穴,各灸5~7壮,每日灸1次,5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3日。②用艾条温和灸,每次取3~6穴,各灸15~20分钟,10次为1个疗程。③太乙神针、百发神针灸,每次取3~6穴,各灸10~15分钟,每灸5~7次为度。

方②灸法:取皂角末适量,用食醋调制成小圆饼,置神阙、颊车穴上,上放艾炷各灸5~10壮,每日灸1或2次。同时可参照面神经麻痹治疗。

方③灸法:①用艾炷瘢痕灸,每次取2~4穴,各灸5~7壮,灸后以起小水疱为度,待灸疮愈后再行复灸。每年可灸1或2次。②用艾炷隔盐(或隔姜)灸,用食盐填满脐窝或再覆盖姜片,上放艾炷灸5~7壮,每日或隔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5日。③用艾条温和灸,①从冬至起灸关元,每次灸15~20分钟,以局部温热舒适为度,每日灸1次,连续灸100日;②选足三里、绝骨、涌泉各灸10~20分钟,隔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5日。

主治:中风、中经络(半身不遂用方①,口眼喎斜用方②、预防中风用方③)。

附记:引自《实用常见病艾灸疗法》。临床屡用,确有较好疗效。临床应以综合治疗为宜,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

配穴方三曲池、手三里、阴市、足三里。

灸法:用微波针灸法,采用华北光电研究所制的DBJ-1型微波针灸仪,以28号或30号针若干支。嘱患者仰卧位,用针刺入上穴后,运用手法使之得气,然后将微波导管接到针柄上,并将支架固定好。而后按下电源开关,再分别按下输出分路开关,调整好输出功率,以患者无刺痛为适度。每次15~20分钟,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脑出血。

附记:引自《百病中医针灸疗法》。用此法治疗100例,痊愈37例,显效33例,进步2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7%。

配穴方四①百会、风池、太冲、丰隆、劳宫、足三里、人中;②神阙、气海、关元、命门、足三里、百会。配穴抽搐甚者,加合谷、阳陵泉;尿失禁者,加中极、太溪;排痰不爽者,加天突;血压高者,加人迎;虚汗不尽者,加阴郄;昏睡不醒者,加申脉。

灸法:上列二方,随证选用,按法施灸。①用艾条雀啄灸,每次取5或6穴,各灸20分钟左右,每日灸1次。②用艾炷无瘢痕灸,每次取5或6穴,艾炷如黄豆大各灸6壮,每日灸1次。③用温针灸,每次取6~8穴,各灸6壮(或20分钟),每日灸1次。④用艾炷隔盐(或姜片)灸,将食盐炒黄待冷后填平神阙穴上,再用艾炷灸之,壮数不限。另取4~6穴,用艾炷隔姜灸之,艾炷如黄豆大,各灸5~10壮,每日灸1次。此法用于脱肛。

主治:中风中脏腑(闭证用方①、脱证用方②)。

附记:引自《艾灸疗法》。临床屡用,均有一定效果。

预防中风:可用艾条温和灸双侧足三里穴,每日或隔日灸1次,每次灸10~20分钟,7日为1个疗程。每疗程间休3日。有中风先兆者,加灸双侧涌泉、悬钟穴。

面神经麻痹

面神经麻痹,简称面瘫。中医称之为口眼喎斜。多见于青壮年,为脑神经疾病中的常见病。

【病因】

多因面部着凉受风,风邪阻遏经络,致使面神经管的骨膜发炎肿胀,致面神经受压而麻痹所致。

【症状】

口眼喎斜,或眼不能闭合。病侧呈松弛状态,口歪向健侧,笑时口角喁斜更加明显,做鼓腮、吹哨,露齿等动作时则喁斜加重。

【疗法】

配穴方一地仓、颊车、睛明,瞳子髎(均取患侧之对侧穴)。

灸法:用麝火灸法,麝火药块的制备:取麝香3g,明雄、朱砂各2g,硫黄50g。先将硫黄置于铝锅内,取文火熔化,至锅内产生蓝色火焰时,将研细和匀的其余3昧药倒入锅内,迅速搅拌均匀,待锅内再度产生黄色火焰时起锅,立即倒在备好晾干的土砖上摊平。此时药料似在燃烧,用备好的黄草纸盖在药料上,火焰即灭,冷却后分成小块装瓶密封备用,勿漏气。

拔毒膏的制备:取麻油100ml,黄丹40g,同置于铁锅内,文火煎熬20分钟左右,至滴水成珠,不粘手即成。用干净竹片取少许药膏,薄摊于1.5平方寸的油纸上备用。

操作方法:选取穴位,将麝火药块(如绿豆大小)点燃它,用镊子夹好,迅速放在选好的穴位上,使其继续燃烧,用指头在所烧的皮肤周围轻轻揉按,以减疼痛,8秒钟左右药尽火灭。再于烧后第2天所烧处(呈1度烧伤)将拔毒膏贴上,每天换药1次,3~5日伤口自然愈合。

主治:面瘫。

附记:引自《百病中医针灸疗法》。①注意事项:烧后少言语,少笑,吃软食,避风寒。②疗效:用此法治疗30例。在发病1周内接受治疗的28例,烧后口角立即恢复正常。发病1个月内接受治疗的2例,烧后1~2日内口角恢复正常。一般3~5日内,伤口愈合而痊愈。

配穴方二耳道。

灸法:用苇管灸器灸。苇管灸器制法:目前应用的有两种,一种是一节形苇管灸器,其苇管口直径(粗)0.4~0.6cm,长度6cm,苇管的一端做成半个鸭嘴形,另一端用胶布封闭,以备插入耳道内施灸。另一种是两节形苇管灸器,放艾绒端口内,连接成灸器,故称两节形灸器。插入耳道端用胶布固定,以备施灸用。

施灸方法:将半个花生仁大小一摄的细艾绒,放在苇管器半个鸭嘴形处,用线香点燃后,将胶布封闭苇管器内端插入耳道内,施灸时耳部感温热,一般皮肤温度升高2~3℃为宜。灸完1壮,再换1壮,每次灸3~9壮。在门诊或自己施灸均可。每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此法对幼儿或惧怕者更为适宜。

主治: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附记:引自《百病中医民间疗法》。①注意事项:施灸时,要防止艾火烧坏衣服或皮肤。自己在家灸,最好对着镜子看到艾火燃烧情况。幼儿或老年患者,最好有人帮助施灸。②疗效:用此法治疗51例,其中痊愈(症状完全消失,面部表情完全恢复正常)33例,显效(症状明显好转、面部表情有显著改善)8例,有效(症状及面部均有好转)9例,无效(经治5次无改善者)1例,总有效率为98%。

配穴方三地仓、颊车、下关、翳风、阳白、外关、养老、合谷、足三里、昆仓、内庭。

灸法:①用艾炷无瘢痕灸,每次取3~5穴,各灸3~5壮,每日灸1次,7次为1个疗程。②用艾炷隔姜灸,每次取4~6穴,各灸5~7壮,每日灸1次,7次为1个疗程。③用艾炷隔蒜泥灸,每次取3~5穴,将大蒜泥涂于穴位上,再置艾炷施灸,每次各灸1壮,每日灸1次,7次为1个疗程。如掺入麝香少许效果更佳。④用艾条温和灸,每次取4~6穴,各灸10~15分钟,每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⑤用温针灸,每次取3~5穴,各灸3壮(或10~15分钟),每日灸1次,7次为1个疗程。

上法一般1个疗程即可见效或痊愈,若未痊愈待休息2~3日后,再行下1个疗程并至愈。

主治:面神经麻痹。

附记:引自《实用常见病艾灸疗法》。屡用效佳。

此外,用艾条温和灸,经常在颧髎、地仓、下关、颊车、翳风穴上施灸,可预防口眼喎斜或面肌痉挛。效佳。

配穴方四主穴:翳风、颊车、地仓、合谷、阳白、下关、足三里。配穴:恶风寒者,加风池、大椎、外关;胸脘痞闷者,加中脘、丰隆;胁肋胀痛者,加血海、膈俞、太冲;鼻唇沟平坦者,加迎香;颏唇沟歪斜者,加承浆;目不能合者,加申脉、照海等。

灸法:①用艾条温和灸,每次取5~7穴,各灸20分钟,每日灸1次,1周为1个疗程;②用艾炷隔姜(或蒜泥)灸,每次取3~5穴,以黄豆大的艾炷,各灸3~5壮,每日灸1次,7次为1个疗程;③用苇管器灸,将半个花生仁大小一摄细艾绒放在芦苇管半个鸭嘴形处,用线香点燃后,用胶布封闭苇管器内端插入耳道内,施灸时,耳部有温热感,每次灸5~8壮,隔日灸1次,至愈为止。

主治:面瘫。

附记:引自《艾灸疗法》。此外,还可用马钱子敷灸:将马钱子研为细末,取0.2g撒于胶布中心,敷于患侧面部穴位上。每次取2或3穴,每次贴敷4~5天。未愈可再敷。

关节炎

关节炎又分风湿性关节炎与类风湿关节炎。属中医痹证范畴。是临床常见多发病。

【病因】

经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寒痹,湿气胜者为着痹。”又三气杂至,非寒不成,虽有风有湿亦附于寒而已。又寒从阳化热,遂成热痹。种种不一,皆因从化之故也。又三气杂至,非虚不受,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奏,其气必虚。”所以本虚标实而以标为急,邪客关节,痹阻不通,不通则痛,遂成斯疾。

【症状】

关节炎皆以痛、酸、麻、重为主要临床特征。或有屈伸不能,活动受限,或红肿灼热;或关节变形。其痛多游走不定,或固定不移,或沉重胀麻。

【疗法】

配穴方一大椎、命门、阿是穴,相应经络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