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10秒钟打造说话高手
13333700000021

第21章 你这样批评最不得罪人

批评也要悦耳动听

在一般人看来,老师对学生的批评肯定是苦的,而且因为“苦”,被批评的学生还会屡屡产生抵触情绪,使批评的效果大打折扣——此即批评的“负面效应”。

但,也有一些老师挺聪明,总能把批评变成阳光雨露。

不信请看一个例子。

有一次,几个属鼠的男同学在期中考试中考了满分,挺得意,有点飘飘然,他们的班主任发现了,就对他们说:“怎么,得意了?你们知道得意意味着什么吗?请注意今天下午的班会。”那几个学生猜想:糟了!在下午的班会上,等待他们的准是狂风暴雨!可奇怪的是,在班会上,班主任的批评却妙趣横生。他是这么说的:“树林子要是大了,就什么鸟儿都有,自然,天下大了,就什么老鼠都有。我就听说过这么一个故事。有只小老鼠外出旅游,恰好两个孩子在下兽棋,小老鼠就悄悄地看,还发现了一个秘密,这就是,尽管兽棋中的老鼠可以被猫吃掉,被狼吃掉,被虎吃掉,却可以战胜大象,于是立刻认定,我才是真正的百兽之王呢!就这么一想,小老鼠就得意起来了,从此瞧不起猫,看不起狗,甚至拿狼开心。有一天,他还大摇大摆地爬到老虎的背上,恰好老虎正在打瞌睡,懒得动,就抖了抖身子。小老鼠于是更加得意,他还趁着黑夜钻进了大象的鼻子,大象觉得鼻子痒痒,也就打了个喷嚏,小老鼠立刻像出膛炮弹似地飞了出去,就这么飞呀飞呀飞,好半天好半天,才扑通一声掉在臭水坑里!好,现在就请大家注意一下,‘臭’字的写法,怎么写的?‘自’‘大’再加一点就是‘臭’。有趣的是,今年正好是鼠年,咱们班有不少属鼠的同学,那么,这些‘小老鼠’们会不会也掉到臭水坑里呢?我想不会,但必须有一个条件,这就是永不骄傲!”说到这,这位班主任还特意看了考了满分的那几位属鼠的同学,他们都深深地低下了头。

还有一位老师更幽默,他的批评简直就是艺术,那是在一次数学考试之后,他发现班上的女生普遍考得比男生好,就在班会上给大家讲了个故事:“昨天我做了个梦,梦见我的老师在课堂上问我,来生当男生还是当女生,我就回了一句:当女生!我的老师就问我,为什么?我就说,男生与女生下棋时,要是女生赢了,她就会立刻被大伙称为女才子,要是输了,人们也不会责怪她;可男生就惨了,要是他下赢了,肯定没人说他是男才子,可要是下输了,人们又立刻说他是个大草包。天!亏不亏!”听到这个奇怪的梦,大家全都笑出了声,而他也就从从容容地接着说:“不过今天我不说梦,而是要表扬咱们班的女生,为什么?因为她们考得好,超过了男生!这说明,不仅下棋,考试也一样,女才子特别多!因此,我既要为我们班女生们的胜利而骄傲,也要为我们班男生们的谦虚而骄傲!”哄的一声,大家又一次快活地笑了!女生们笑,是因为老师在夸她们;男生们笑,则是因为老师的妙侃是对自己的一个极巧妙的批评!

忠告亦应不逆耳

忠告,对于帮助他人和建立真诚的人际关系,起着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反过来讲,不能给予他人忠告人不是真诚的人,这种人不会将自己的真实感受忠告于对方。也就是说,不爱别人的人不会给予他人忠告的,不被爱的人也同样得不到忠告。因此,我们应该欢迎忠告,更应该给人以忠告。

尽管如此,为什么一般人都讨厌忠告,忠告为何听起来总不顺耳呢?

究其原因,就在于一般人容易受感情支配,即使内心有理性的认识,但仍易受反感情绪的影响而难以听进忠言:

例如,一位在外游荡尔后感到后悔,暗暗下决心回家学习的中学生一走进家门,当母亲的就急不可耐地忠告儿子:

“你又到哪里野去了?还不快去复习数学,看你将来还考得上大学!”

“哼,上大学,上大学,我就不信不上大学就混不出人样!”

受逆反心理驱使,一气之下,儿子又跨出了家门,母亲的一番苦心白费了。

看来,仅有为别人着想的良好愿望还不行,忠告也需要技巧,否则就会收到反效果。

如果我们注意忠告的三个要素,你的忠告就会被人接受,忠言也就顺耳起来了。

1.谨慎行事

说到底,忠告是为了对方,为对方好是根本出发点。因此,要让对方明白你的一番好意,就必须谨慎行事,不可疏忽大意,随便草率。此外,讲话时态度一定要谦和诚恳,用语不能激烈,也不必过于委婉,否则对方就会产生你教训他,你假惺惺的反感情绪。

2.选择时机

选择适当的场合和时机,是忠告的第二个要素。

例如,当部下尽了最大努力而事情最终没有办好时,此时最好不要向他们提出忠告。如果你这时不适时宜地说“如果不那样就不至这么糟了”之类的话,即使你指出了问题的要害且很在理,而部下心里却会顿生“你他妈没看见我已拼出死命了吗”的反感,效果当然就不会好了。相反,如果此时你能行说几句“辛苦你了”、“你已做了最大的努力”、“这事的确比较难办”的安慰话,然后再与部下一起分析失败的原因,最终部下是会欣然接受你的忠告的。

除此之处,在什么场合提出忠告也很重要。原则上讲,提出忠告时,最好以一对一,避开耳目,千万不要当着他人的面向对方提出忠告。因为这样做,对方就会受自尊心驱使而产生抵触情绪。

3.不要比较

忠告的第三个要素,就是不要以事与事、人与人比较的方式提出忠告。因为此时的比较,往往是拿别人的长比对方的短,这样很容易伤害对方的自尊心。例如,“我说三郎呀,你看隔壁家的正夫多有礼貌,多乖啊!你和正夫同年生,可你还比他大两个月哩,你要好好向他学习,做个好孩子哟!”

一位母亲这么忠告自己的儿子。

“哼,嘴里整天是正夫这也好那也好,干脆让他做你的亲生儿子算了!”

儿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母亲的忠告效果是适得其反的。

再如,“我说,你看铃木太太哪天不是整整齐齐的,而你总是不修边幅,你就不能学学人家的好样吗?”

丈夫对不整洁的妻子提出了忠告。

“学学人家?你的收入有人家丈夫赚得多吗?你有了钱,难道我还不会打扮?”

虽然妻子明明知道自己的弱点,但出于自尊心,她没好气地回敬着丈夫,丈夫的忠告失败了。

不要让批评成为负面力量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种批评如果反复进行,就会失去激励的作用。有的人在批评他人时,总以为自己占了理,批评个没完没了。其实这是低下的批评方法。有经验的人在批评他人时,总是“见好就收”,适可而止。

注意:批评别人时,每次只提及一点或两点,切勿“万箭齐发”,让人难以招架。批评的问题大多会使对方难堪,批评的话更不宜反反复复,一经点明,对方已经听明白并表示考虑或有诚意接受,就不必再说下去了。如果只图“嘴巴快活”,说个没完,势必适得其反。

要想一个人对一次已知的过失引起注意,一次批评也就足够了。批评两次完全没有必要,要是再有第三次,那就成了唠叨了。总是把别人过去的过失拿出来唠叨个没完,对对方是一个很沉重的心理压力,对你自己来说也是愚不可及的。这样会加深对方与你的对立情绪。所以要记住:你所批评的他人的过失一旦得到纠正和解决,就永远把它忘掉。

批评他人时,切忌用讽刺、挖苦对方的言辞,比如“就你了不起”、“你不就是……”等,因为这是一种轻视他人的态度,也是缺乏修养、没有沟通风度的表现。有经验的沟通者,在批评他人时,会采用上述各种技巧提出事实,讲道理,循循善诱,但不会用讽刺、挖苦的言词和粗话等其他有辱对方人格的方式。

借别人的口说出来

人们最怕自己的意见被反对,所以当你有不同意见时,一定要巧妙地道出,不要让对方感到丢了面子,或感到你想与他辩论等。

有不同意见时,可以借别人的口说出来。如:“我们领导认为这件事不该这么做。”在对方刚谈出自己的观点时,不要马上表示反对,要等对方说完以后,等你表态时,再发表意见。可以先讲理由,再讲结果。这样使对方先有个心理准备,而且他先明白了原因、理由,自然也就明白你有不同意见了,也好接受。

先赞同,再提出不同意见。在听完对方的见解以后,对双方一致的观点表示肯定和赞赏,然后再道出自己的不同意见来,肯定一部分,反对一部分,这样比较客观,对方容易接受。

给批评穿上表扬的外衣

有一首歌里唱到:“哪个爸爸不骂人,哪个孩子不挨骂。”这里说的骂,其实更多的是指批评,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是离不开家长批评的,但是怎样批评,却各家有各家的高招。

一位家长谈到他的亲身感受:

我儿子属于自尊心较强,脸皮较“薄”的孩子,常常会因为当众被老师批评几句而垂头丧气。针对这个特点,我们借鉴老话“响鼓不用重锤”,尽量不“人前教子”,而是在事后单独批评,甚至于给批评穿上表扬的外衣。

就拿读外语来说吧。自从3年级开始有了外语课,我们给他报了个少儿剑桥英语班,这个班的教学思想是寓教于乐,让孩子在玩中学习,不留作业,只要求听熟课文,最好达到顺口说出的程度,因此我们要求他每晚听3~5遍课文,不懂的地方可以和我一起听,就是这个要求,儿子也不能完全做到,连着听上两三天,就坚持不下来了。

这样下去怎么行呢?我忍了几天,一看情况依旧,这可得批评一下了,但是怎样批评呢?思考再三才拿定主意。

这天晚上儿子做完作业又蹭到客厅,准备看电视。他刚一进来,我就先发制人:“儿子,是找妈妈读外语吗?”

儿子愣了一下,只好顺水推舟:“是。”

我马上对老公说:“瞧咱们儿子,多知道上进呀!前两天没见到他听、读英语,我还以为是忘了,现在看来,肯定是功课忙,没有顾上。这不,作业一做完,就知道赶紧练了。”

老公会心地一笑,说:“嗯,这儿子不错,要是能这么天天坚持,一定有收获。儿子,和你妈互相提醒,有时你妈一忙就忘了,你得追着她,别让她耽误了。”

“好!”儿子回答得干脆。我们回到小屋听了半小时英语,母子两个连听带读,很快结束。我说:“去看电视吧!”儿子也学着一休的样子,怪声怪气地说:“休息,休息一下吧。”

第二天晚饭后,儿子主动对我说:“我的作业在学校里做完了,一会儿散步回来,咱们就赶紧练英语。”我知道,儿子惦着看电视,可毕竟知道先完成任务了,于是继续表扬:“真不错。如果每天坚持抓紧时间,就能学习、娱乐两不误呀!”就这样儿子在表扬声中,慢慢改掉了毛病,我自然也达到了目的。

这位家长的事情可能很多人都碰见过,这并不一定是太宠爱孩子。虽然良药苦口。但是苦药包上糖衣,更容易被人接受。尤其是对孩子,给批评穿上表扬的外衣,就是考虑到孩子的自尊心,从正面引导他,修正自己的不足,不断前进。这也是一种批评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