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解密一九四二
13304300000015

第15章

有关萧寒的事情刚有些眉目,陈志留下极大的悬念走了,焦剑无可奈何地目送着他的背影。在返回的路上,焦剑想起司令员说蜀中派出武僧在川军的护送下前往渔阳接经,何不去峨嵋伏虎寺,打探当年去渔阳接经的武僧与川军是谁,也许沿着这条路查下去,会有意外地收获。]

焦剑问送他回城的小车司机:“师傅,能不能送我去个地方?”

小车司机:“你说,上哪儿?”

焦剑:“去峨嵋的车站。”

小车司机:“没问题!”小车司机在另一条路口掉头,随即向去峨嵋的车站飞奔而去。

在这秋末冬初之时,焦剑上了峨嵋山。

从报国寺下车,焦剑登上盘山小路。初冬的太阳,照得人暖洋洋的,把四野映得一片金黄。

焦剑无心观赏山景,心里一直想着不肯见他的杜原,事隔四十多年,为何对萧寒还耿耿于怀?从七六年到现在,一些历史上所谓的大案、重案、要案都平反昭雪,一个萧寒,或者说一个余彪,就不能还他真实面目?

山林中,突然响起“喔、喔喔……”的吼声,那声音中气十足,在山林中发出强有力的回声。焦剑累了,坐在一旁的石头上休息,等发出吼声的人走拢来。

不一会儿,一个年约七十的老者出现在弯弯的小路上。也许,是岁月在他肩上压得太重,他的背略为弯了;生活也过于苛待于他,脸上的皱纹犹如粗糙的树皮,身着一套洗得发白的中山装,左上衣的口袋里还插着一支钢笔。老人的头发花白了,两眼却炯炯有神。他看见了焦剑,仍然照吼不误。

到伏虎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正好有个伴,焦剑笑着问老者:“老人家,游山?”

老者停下脚步,打量着问他话的人:“你呢?”

焦剑回答:“到伏虎寺。”

老人眯缝起眼:“烧香?看你模样不是信佛的人!”

焦剑笑了:“信不信佛,从外表能看出来?”

老者:“我不是这个意思,你是个有身份的人,当今有身份的人,不会、也不能信佛!”

焦剑苦笑了:“我和你一样,一介草民!”

老者瞪大了眼睛,用地道的四川话说:“你哄别个不懂嗦!你娃儿不是当官的,老子手板心煎鱼给你吃!”

老者看走了眼,新闻记者不是官。但由于职业的特殊,有见官高半级之说,更有人把记者说成是无冕之王,焦剑认为这些都是无稽之谈!

“不说话了?”老者态度缓和了许多:“那就是默认了!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都多,啥子没有看过?”

老者样子不像山民,说话也幽默风趣,民间藏龙卧虎,难免不是个奇人。焦剑引开了话题问他:“老人家刚才吼什么,声音这么宏亮?”

老者感慨道:“年轻时声音还要亮……我不是在吼,是在采气。”

道家讲究养身,阴阳结合,注意采集自然之气,在身体中循环吐故纳新。焦剑问他:“老人家信道?”

老者:“佛也好,道也罢,不一定要去信,是好的就为我所用……”

焦剑赞同道:“说得对,我也是,有时也入乡随俗。”

老者:“对,保持一颗平常心,你看这山路,你爬了多少坡坡,就要下多少坎坎……人生何尝不是如此!”

焦剑有些惊讶地看着老者,他把人生深奥的道理,用浅显的比喻说了出来……

到了半山,下起了雪。这就是大自然的魅力,山下还是金黄一片,山上却是冰天雪地。

黄昏时,焦剑踩着积雪走近伏虎寺山门,拍响了已经关闭的寺门。一个小和尚来开了门。

老者似乎与小和尚很熟,打了个招呼就径直走了进去。

小和尚问焦剑何事。

焦剑告诉他是佛教协会介绍来的,想会见方丈。

小和尚不敢怠慢,请焦剑到一宽敞的禅房稍坐,他去通报。不一会儿,他回来请焦剑到斋堂,方丈在那儿等他。

焦剑随着小和尚来到斋堂,那儿端坐着一个老和尚,一见他就迎上前来,说正是用斋时间,有事儿先进餐,餐后再说。

焦剑四下张望,没有看到老者的身影。

桌上有几样素菜,还有一碗豆花,一盘花生,一壶酒。

方丈指着酒菜说:“寺里推的豆花,自酿的米酒,想喝就随意,我用饭陪。”

闻着酒香,焦剑也不推辞,自斟了一杯。用豆花下酒,别有一番情趣,不一会儿就下肚好几杯。乘着酒兴,焦剑问方丈:“1942年的时候,伏虎寺的主持是谁?”

老方丈略一思索:“慈空长老。”

焦剑放下手里的酒杯:“他还健在?”

老方丈:“1949年圆寂了。”

焦剑略为有些失望:“那,当时管事的师傅,还有没有人在?”

老方丈:“我就是,但不管事儿!”

焦剑心里一喜:“我想了解一件事……”

老方丈指着桌上的酒菜:“你,用好了?”

焦剑站起身来:“用好了!”

老方丈:“那就好,请随我去方丈室。”

方丈室里十分简洁,除了供台上的菩萨,一张供方丈打坐休息的条形木榻,几只蒲团外,别无长物。

室外,隐隐传来大殿上和尚们的诵经声。

方丈请焦剑在蒲团上坐下,叫徒儿沏来清茶,然后开口问:“请问,你打听慈空大师,意在何为?”

焦剑饮了一口清香的茶水:“师傅,我听说1942年的时候,寺中曾派出一名武僧前往渔阳,迎接什么经书?”

方丈注意地看着焦剑:“你问这个是什么意思?”

焦剑答复道:“没什么意思,日本人当年要抢夺这部经书,我想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

方丈:“已经过去四十年了,这还是第一次有人提起这事……有这件事,是渔阳华严寺的长老慈青,主动提出要将经书送到伏虎寺。慈空与慈青是师兄弟,两人同出一门。”

“请问师傅,你还记得欲送来的是什么经书?”

方丈:“不太清楚,那时我还小,只有十多岁。何况,最终经书也没有到达寺里。”

“师傅,寺里派去的僧人是谁,他还在不在?”

方丈:“是我师兄觉慧,他比我大十岁,我习文,他习武。加之他聪慧,又有一身好武功,所以就选他前往渔阳。他没能回来,在潼关菩提寺归了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