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老板最喜欢这样的员工
13244800000005

第5章 做事职业化,成为公司范本

既享受生活,又不被反感

小刘是一名销售人员,每天都忙着出差、见客户、拉订单。虽说规定的上班时间是8小时,但是小刘感觉自己就像“卖给了公司”,因为她每天有12小时花在工作上。

有一个月,小刘提前完成了半年的销售计划,她心情非常好,很想放松一下。可是,不久老板就批评她工作状态不如从前,态度懒散。

小刘感觉很委屈,说:“我前段时间为工作焦虑了几个月,现在提前完成了任务,放松一下有何不可?”可是老板批评她说:“一个对职业发展有长远眼光的人,任何时候都不会放松自己,因为他还会对自己提更高的要求。”

挨批的小刘顿时清醒了。她发现自己的悠闲明显给其他还没完成任务的同事带来了压力,甚至在老板为了提高部门业绩连轴转的时候,她却穿着新买的衣服、鞋子,光彩照人地出现在灰头土脸的老板面前。

吸取教训后,小刘开始注意让自己与老板处在同样的氛围中。即使请假去海南玩,她也带了自己的名片,在旅行途中与不同的人结识,发展自己公司的业务关系。

在这里我们能看到,老板对员工的要求是无限的,他希望员工能够持久不断地为公司创造价值。

站在个人的角度来说,一个成熟的人应该对自己的生活尽可能地掌握和规划,就像小刘,在业绩已经完成的情况下,花些时间在生活上,也是应该的。但是,她也必须兼顾公司的要求和老板的心理需求,不能让自己成为公司不和谐的声音。

规划你的生活而不是被生活绑架

每一个老板都希望手下的员工始终具备充足的精力,永远不犯错误,可是除了机器人,没有人能达到老板的要求。况且员工也没有必要以超出正常人的标准为老板奔命,要自己调配好生活的节奏,避免最后真的落到只有老板没有家人,只有工作没有生活的地步。

如何协调这其中的矛盾呢?不得不承认,对于刚进入公司的年轻人而言,在还没有给公司创造经济效益的时候,过多地追求自己的生活品质近乎泡影,哪有“事少、钱多、离家近”的好工作呢?而哪一项工作能力不是需要付出艰苦的劳动才能培养出来的呢?

但是如果一个人工作多年,对工作游刃有余,同时希望自己的生活也是有品质的,那就要学会科学合理地安排生活,而不是被公司的氛围和环境“绑架”。

丁磊工作三年了,刚进入公司时,他就靠着自己的多才多艺,受到了同事们的欢迎。很多人总是有意无意地拉拢他,约他下班后出去吃饭、唱歌等。可是,他慢慢发现,同事们和他拉近距离都是有目的的,他被夹在了不同的“派系”之间。丁磊感觉应酬得很吃力。

最后他终于发现,他与同事的这些活动等于是在加班,让他疲惫而焦虑,况且由于每日在人际关系中周旋,他逐渐变得圆滑世故起来,读书、听音乐等爱好也渐渐被搁置。而且,由于要处理这些关系,他的工作一点进展也没有,啤酒肚也喝出来了……这让丁磊的心情糟透了。

他意识到要将上下班分离开。于是,白天上班的时候,他依然礼貌待人,努力工作,但很少参与同事间的闲聊;下班后,同事找他出去聚会,他往往借口“有事”推辞。

没想到,远离复杂的人际关系之争和“办公室政治”,非但没有让他遭到排挤,反而迎来了新生活。他感觉浑身轻松,下班后看书、运动、和朋友聚会,生活变得简单而充实。

上下班本该如此,工作与生活也本该如此,没必要被老板和同事“绑架”。一个真正对自己负责任的人,不会永远追求公司的效益最大化,而是会让生活与工作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

为公司充电才值得赞许

无目的地学习就是浪费时间

有这么一个故事。大唐盛世的时候,长安城里有两个很要好的朋友,白龙马和小毛驴。在长安城里,白龙马每天拉车,小毛驴每天拉磨,等到了晚上它们就会聚在一起聊一聊当天的所见所闻。

有一天,唐僧师徒路过长安城时,突然发现了白龙马。唐僧觉得这匹白龙马身形健硕、脚力十足,可以驮着自己到西天取经,于是就把白龙马买了过来,骑着它到西天取经去了。

很多年之后,白龙马再次回到长安城,遇见了它多年不见的好朋友小毛驴。

于是白龙马兴冲冲地奔向小毛驴,和小毛驴聊起了这么多年来的所见所闻。

白龙马说:“毛驴兄弟,你知道吗?这些年我驮着唐僧一共走了十万八千里,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现在已经取得真经,成为佛了!”

小毛驴说:“白龙马,你能够有这么丰富的经历,而且都已经成佛了,我真是太羡慕你了!你走了这么远的路,我连想都不敢想。”

白龙马说:“小毛驴你错啦,其实咱俩走的路是一样远的。”

小毛驴很疑惑,问道:“你走了这么远的路,我怎么能和你相比呢?”

白龙马微笑着说:“我每天驮着唐僧是从早到晚不停地走,你每天拉磨也是从早到晚不停地走,这些年下来,咱俩都走了十万八千里。只不过我白龙马走的是一条直线,而你小毛驴是在原地转圈啊!”

同样是走路,终点却是不同的。同样是辛苦,评判它的价值也是不同的。同样是学习,效果是不同的。在公司里,无目的地前进,哪怕你觉得自己是在“学习”、在“成长”,实际上也只是在浪费时间而已。

老板要的是成果和效益,可偏偏有很多人交不出老板想要的东西,反而一味地热衷于考证。盲目地相信考证和考研,是希望借助证书增加自己在职场的筹码。这种人典型的借口是“艺多不压身”,考个证,以备不时之需,说不定什么时候能用上。

“证”能不能代表“艺”实在不好说,但是每获得一个证书都要投入一定的时间和金钱,如果所获得的证书本身无助于你职业目标的实现,岂不是一种时间和精力的浪费?如果把这些时间和金钱投入到最有助于你职业发展的领域,就能产生更高的收益,为你带来安全感。

多数人因为考证越来越忙,越考越穷,但他所获得的薪酬远远达不到自己的期望值。如果把考证和考研比作投资的话,至少是投资收益率不高,没有获得和他们的投资相匹配的回报。也就如同故事中讲的那样:绕了一圈,又回到了原点。

有的努力在老板看来就是“不务正业”

公司雇用员工,目的就是让他来创造效益,就算他学习,也应该是学习对创造更多企业效益有用的东西,而非其他。

老张是个很单纯的人,一见到老板,就会说自己在努力学习,努力成长。而实际情况是,他无非是读了一些自考的书,准备考个证而已。对于这种情况,悄悄利用周六、周日努力就可以了,并不适合拿出来当作自己好学上进的光荣事迹到处宣传。

想想看,如果老板认为一个员工满脑子想的都是学习英语、学习计算机、学习其他各种和工作不相关的技能,他会怎么想?他肯定会想:一个把心思都用在读书上的人,工作一定不会用心。

所以,虽说老张工作业绩也不错,但老板总说他工作还不够努力,还可以做得更好。

老张开始认为老板是在勉励自己,他还很高兴,可是,老板每一次都是那样的眼神和口气,让他不免疑惑,不知道哪里还要做得更好,哪里不够努力。

有一天老板又一次听到老张讲正在读什么管理名著的时候,便说了一句:“你可以把公司的业务资料多读几遍,跟工作结合一下,收获也会很大。”

老张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老板是觉得他把心思大半都放在一些对工作没用的学习上,工作自然不够努力了,如果他把学习的劲头都放到工作上,岂不是会做得更好?

学习和成长是必需的,但凡事都有度,千万别把自己弄成个不务正业、空闲时间很多的反面典型。

当老板不管是有意问你最近忙什么,还是路上遇见没话找话打个过场时,你都要汇报你做了哪些事,为企业创造了什么效益,再说几句正在努力学习业务技能等的话。

深入研究工作的本质

与其东奔西走充电,不如静下心来深入研究工作的本质,同样也可以快速提升自己。

如果你从事的是软件行业,就可能会把自己定义为写代码的人,这是对工作最表面的理解,还不够了解这个岗位更深刻的意义。

美国一家软件公司的老板曾写过一篇文章,表达了他对这个岗位的理解,他有这样一个观点:别人雇你的目的,是让你创造利润,不是让你编程。商业公司最关心的(或者说唯一在乎的)事情,就是增加收入、降低成本。因此,它们实际上需要的不是程序员,而是能够帮助它们增加收入、降低成本的人。所以,不要自称为程序员。

如果你自称为“程序员”,当公司需要压缩成本的时候,某些经理首先就会想到解雇你。有一家公司叫Salesforce,口号是“没有软件”,意思就是如果经理们购买了他们的服务,就不再需要别的软件管理销售业务了,也就是说,不再需要自己雇用程序员了。

正确的做法是,你应该把自己描述成与增加收入、降低成本有关系的人,比如“××产品的开发者”或“改进者”。有一个Google Adsense程序员的自我介绍是这样写的:“Google公司97%的收入,与我的代码有关。”

以上文字适用于任何岗位上的人学习和思考,当你想透了自己工作的意义,才是老板最希望你做的事。

你要的完美不敌老板要的效率

客户利益与公司利益不一致

老板常常会对外宣称把客户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这并非虚言,只有把客户服务好,才能提高企业的信誉,扩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获取更大的利润。

但是对于老板宣称的事情,员工要有正确的理解。从利益角度看,在一家公司内部,股东的利益往往是第一位的,第二位才是客户的利益。

只有正确理解了老板的意思,工作的时候才能把握重点。

小李是一家专卖店的店员,她所服务的品牌,以耐心的服务精神为人称道。除了她,店里还有另一名店员小王,两人在工作上暗中较劲。

小李对顾客的服务比小王更周到,尤其是对于客户的投诉非常有耐心,她能够永远耐心地接待顾客,不辩解,认真倾听。有时耐心地倾听之后,顾客的怒气就消了,对公司的不满也就不知不觉化解了。

小王对工作的耐心远不及小李,当顾客倾诉不满的时候,她有时候还会打断。而且,当一个顾客购买了产品之后,小王就不那么热情地和顾客闲聊了,而是迅速办好手续,开始服务其他刚进门的顾客。小李则不会如此,她会等到顾客满意地离开,再接待其他顾客。

小李的工作得到了很多顾客的表扬,有的顾客也会在店长面前表扬小李耐心服务的精神。从人品上来说,小李是一个令人放心的、踏实的员工。

后来店长调走了,要在小王和小李中间选出一个新的店长。令小李想不到的是,小王成为了店长。

如果你能判断出老板眼中看到的事实,那么这件事其实并不难理解。

小李显然没有小王眼疾手快,店面的业务量和成交量是考核业绩的最大重点,所以小王广泛接触顾客,在一个客户付款之后能迅速投入下一次销售行为中,这对业绩是大有益处的。至于顾客能否接受她的这种态度,则要根据情况而定,一般在产品没有问题的情况下,顾客的情绪也是稳定的,态度的细微变化未必会造成大的伤害,顾客也不应该要求一个销售人员只负责自己一个人。

面对投诉,小李的态度很好是优点,但是售后的首要目的是解决问题,而不是增进感情。小李的倾听虽然是很多人都提倡的方法,其中却存在一个漏洞,就是无休止地纠缠在问题里,虽说让客户满意是售后的宗旨,但是客户的满意和非常满意之间并没有特别明显的界定。小王的提问和打断,有时候恰恰是因为发现了问题的根源,也许正是客户自身的原因导致的。例如,顾客初次使用产品的方法不对,或者客户自身存在一些小题大做的问题。小王的迅速提问意味着她发现了问题,有望快速解决问题,而小李的耐心容易让顾客的期望值不断被满足,反而越来越不满意。

最后要注意的是,有时候,客户的表扬没有老板的表扬重要。况且有的服务在顾客看来是品牌的力量,这一切是理所当然的,并不会认为是小李个人有多好。

节奏不一致才是大问题

在公司工作,要兼顾整体的利益,要与公司整体的工作环境保持一致,至少不应该掉队。

从事设计工作的董逸凯,是个做事严谨认真的员工,他因为过于追求完美,成为了公司内知名的“慢半拍”。董逸凯做设计总想做得十全十美,哪怕是一个小小的细节,如果发现不妥也会全盘重做,后来想法太多反而导致行动根本跟不上,结果时间就一点点拖下来了。到最后,一件工作往往会比预期拖延很长的时间。

刚开始做设计的时候,老板很赏识他这种严谨认真的态度,但有一次他的这种行为引发了众怒,也让他站在了老板的对立面。

有一个大客户突然要求“晚上之前必须交设计图”,于是大家全面提速,加快进度。没想到就在这样的时候,董逸凯还是保持着以往的风格,不紧不慢地做事,以至于最后所有同事都在陪他加班,等着他完稿。

虽然项目组最后还是完成了任务,但大家议论董逸凯的时候,再也不是“严谨认真”了,而是“做事太不分重点了,不能适应团队的节奏”。

董逸凯听到这样的议论,心里很委屈,他觉得精益求精是对的,认为自己是“一切为了工作”。

其实,他没有正视的现实是:你不是一个人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