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粉丝经济
13244300000006

第6章 重构粉丝信任(4)

同时,由于信任是企业与消费者的一对一的关系,因此具有广播式媒体属性的微博是不适合的,反而是一对一交互的QQ、微博私信、微信、易信等更适合,由于智能手机终端的便捷性和即时性,而且可以基于智能手机进行一对一的识别,所以依托于智能手机的微信、易信等便成为企业重构粉丝信任的关键工具。

品牌社群

很多人热衷于分析苹果的果粉(苹果手机的粉丝,简称果粉)和小米的米粉,都在大谈1000粉丝理论或者参与个性化等,却忽视了最根本的一点:果粉和米粉等粉丝经济模式的核心本质是品牌社群。

2001年国外著名学者Muniz和O’Guinn首次明确提出了“品牌社群”(Brand Community)的概念:“建立在使用某一品牌的消费者间的一整套社会关系基础上的、一种专门化的、非地理意义上的社群。”

品牌社群已突破了传统社区意义上的地理区域界限,是以消费者对品牌的情感利益为联系纽带的。它的概念包含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品牌社群是围绕特定的品牌(有形产品或服务)而成立的社群,因此品牌社群是特定的;其次,品牌社群已经超越了地域的限制;最后,品牌社群建立在品牌使用者一整套社会关系的基础上,所以它是一种社群。

Muniz和O'Guinn同时指出,品牌社群有三个类似于“传统社区”的基本特征,即共同意识、共同的仪式和传统以及责任感。

共同意识:一种集体意识,它指社群成员彼此间存在固有的联系,并和社群以外的人相区别。

共同的仪式和传统:品牌和品牌社群的意义通过共同的仪式和传统得以复制和传递,社群所共有的历史、文化和意识也因此得以传承。

责任感:社群成员感到自己对整个社群和其他社群成员负有一定的责任或义务。

上述三个基本特征是品牌社群本质的体现,也是形成品牌社群的必要条件,缺失任何一个特征,都不能形成品牌社群。

西方社群主义者一般将社群定义为“一个拥有某种共同的价值、规范和目标的实体,其中每个成员都把共同的目标当作自己的目标”。因此,品牌社群是有自己的共同价值观和责任的,同时构建社群的规范,要通过制度、层级和角色来进行粉丝的区分,并通过权利和权益的不同分配、激励的干预和惩罚措施等影响和控制社群的集体行动,提升社群的认同。

通过社群认同,强化社群内的粉丝之间的信任和对品牌的信任,增强社群内的情感和共同意识,就能够让社群行为具有更高的效能,也能够为社群粉丝带来更多的利益和互惠效果。在整个品牌社群的网络建构中,品牌的关系维护和资源动员非常关键,同时要建立品牌故事和品牌文化,提供粉丝们交流和聚集的需求,成为共同认同的品牌要素。

品牌社群所涉及的权威关系、信任关系和规范等,都是社会资本的特定形式,这也意味着品牌需要重新认识和重视社会资本。

帕特里克·汉伦(《品牌密码》一书的作者)对汽车、手机、服装、牙膏和食品等商品的品牌社群进行了大量而细致的研究,认为一个好的品牌社群必备:品牌故事、信仰、偶像、社区规范、黑你的人、仪式以及领袖要素。在这里,我把那个“不相信你的人”意译为“黑你的人”,当一个品牌有一批“黑你的人”时,反而会让品牌社群成员感受到压力,从而更有凝聚力。

现在,我们来对号入座分析一下:

品牌故事,是建立品牌仪式的前提,也是社群精神的基础,更是粉丝间不断传播和交流的话题,是可以加强品牌认同的关键因素;

信仰,是群内粉丝们的共同意识,比如小米的“快到极致”,针对发烧友的跑分,新机一到手,他们的第一个动作就是刷机跑分;

偶像,比如苹果的“乔布斯”,小米的“雷布斯”,再比如娱乐明星粉丝团的明星偶像等;社区规范,会有粉丝社群的层次角色、权益权力,以及可以支配的不同权利,比如小米论坛的邀请码只定向到斑竹(即版主)等角色,社区还需要有奖励、惩罚性措施等;黑你的人,比如小米的米黑,总有一批黑小米的人,这些人成了米粉的兼职客户服务人员,而且可以带来一定的社群压力,让小米内部的米粉们更有凝聚力;

仪式,在社群的品牌崇拜中建立的传统仪式,比如小米的爆米花、同城会和米粉节,这是品牌崇拜和身份认同的基础;

领袖要素,必须要有社群领袖,才能够让粉丝转让共同的控制权,实现一种集体行为,比如乔布斯、“雷布斯”。

我们会发现,打造品牌社群和粉丝经济,做一个纯粹的消费者企业,一切要以消费者驱动为目标,以消费者导向为方向,同时也要引导消费者,并要求消费者参与研发生产和创造,同时促进消费者进行消费、服务和传播。

从前几节内容可以看出,要打造一个像果粉、米粉一样的品牌社群,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首先,要从战略上建立粉丝经济的思维角度,尤其是要运用社会资本、信任、自组织、口碑、互惠关系及虚拟自我等概念来重新设计运营,这是第一步;其次,需要重构与消费者的信任,尤其是通过移动社交网络的互动建立起与粉丝的信任;最后,进一步建立起从个体消费者到粉丝到社群甚至到平台的粉丝经济模式。

我们首先需要加强的是整个企业的粉丝经济的思维角度、战略本质和趋势发展。因为我们可能忽略了,信任的本质以及品牌社群的构成,还有不同社交网络的不同类型的关系,乃至于信任与交易的互惠关系。同时,社交对话中的信息,以及社群中的虚拟自我实现,等等。

而基于微信、微博等移动社交工具来黏住消费者,进行企业的消费者信任重构,则需要从战略上进行规划,而不是一开始就研究怎么进行微信营销,怎么进行微博客服,怎么进行社交会员卡。当然,这需要了解甚至剖析这些移动社交工具与粉丝互动中的特点与优势,以便于企业结合这些特点与优势来规划自己的业务运营如何进行融合。

在了解粉丝社群的战略思维角度和粉丝互动的特点优势后,企业就需要在粉丝经济运营中通过有效的方法来分阶段地落地执行,比如第一阶段是针对个体消费者,通过分解消费者管道、定义社交触点,建立信息体系、进行社交的广告营销和客户服务,实现个体的信息交互;第二阶段是针对已经有初步类群体形式的消费者进行交互,通过线上和线下的O2O以及社交凭证打通整个业务链条;第三阶段是通过粉丝计划进行养粉和信任构建,建立粉丝圈子,设计仪式和形成共同意识和责任,最终形成初步的粉丝社群平台;第四阶段是继续发展粉丝平台,实现粉丝的虚拟自我,通过互惠的礼品和口碑推荐扩展品牌忠诚,并与更多的粉丝社群进行联盟合作,最终进化成为一个基于大数据与云平台的小社会。

由于信任重构和粉丝经济是划时代的创新,因此需要对不同行业进行深入的分析,并借鉴部分企业的实际案例,来勾勒企业与粉丝的信任情景和未来。同时,企业还需要了解微信、易信、微淘等无所不在的社交信任平台,充分利用企业级工具进行管理。

最终,围绕信任重构和粉丝经济,我们还要不断探索和研究,将思维延伸到社群经济、Social CRM、自媒体、O2O等新的领域,它将会给我们的粉丝经济创新带来更大的变化。

小米案例的米粉经济

导读 小米公司是2010年4月成立的年轻公司,它的第一款手机是2011年8月发布的。创业不到4年时间,年销售额就已达到280亿元,公司估值已超过100亿美元。更令人不解的是,小米几乎以“零投入”的营销模式,通过论坛、微博、微信等社会化营销模式,凝聚起粉丝的力量,快速打造成了一个“知名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