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伦敦郊外漫笔
13242400000005

第5章 乡间小路(2)

早春的时候,我就是在这片小树林附近采集白色芳香的紫罗兰,说它白色是因为真正的野生紫罗兰其实非常接近白色。离我不远有位负责种树篱挖沟渠的工人,他正站在一块板子上清除沟里的淤泥好让水流顺畅地通过。他没有停下,一直埋头工作,丝毫没有注意到我这个闲人,看得出来他确实是位实在的好人。不过我后来跟他攀谈起来,却发现他总是用清晰的、精心选择的语言回答我,发音标准、“辞藻考究”。

他没有含糊地发辅音或者故意拖长元音;他从不顾及听众原有知识和理解力的情况,刻意由浅入深或是化繁为简地表述观点;他只用正确完整的句子解释问题,从来不说半句话暗示自己的意思。他的鞋子几乎沾满泥浆,黝黑的双手看上去脏兮兮的,棕色的脸上溅满了淤泥,他站在壕沟深处倚着自己的铁锹和我谈话,只有头和肩膀从沟里露出来,因此那声音听上去仿佛是这片土地发出的,在讲着有关教育、变化和机遇的问题。

此时,小树林下面已经长满了灌木;黑刺莓丛四下铺开,石南向周围伸展,荨麻一片一片,蓟的大小和和高度与小树苗一般,挤满梣树之间的缝隙。岸边大株的白芷或者叫“吉克斯”已绽开宽大的白花冠;起绒草也已经长高,出现在视野里,覆盖着每一片空地。空气中有一股接木骨花的清香,甜甜的草味不断泛上来,很快就会完全涌出,微风中还飘着新割的干草的气息。

绿色的毛毛虫吊在自己吐的丝上,从橡树滑落到下面的灌木丛里,不过它们这样做却给自己招来了巨大的危险。因为此时有一对白喉莺,也叫“荨麻树上的潜行者”,正死死地盯着它们,并一把逮住这些绿色爬虫,把它们横七竖八地叼进嘴里。之后,这对白喉莺飞到了离我仅三四码远的树枝上,无声无息纹丝不动,先瞥了我一眼,然后又瞄了瞄一簇从路缘探出的黑莓刺丛。只要我把眼睛转向一边,或者半闭着,其中一只的胆子就渐渐地壮了起来。但就在我睁开眼睛、盯向它或者朝它瞥去的瞬间,即使我的头和手脚都没动,它也立刻逃离到橡树上去了。

它小小的眼睛时刻注意着我的眼睛,与我目光相对的瞬间,它就立即撤退。不过半分钟后,对同伴依依不舍的爱意又把它带了回来,它嘴里仍然叼着毛毛虫,飞回到原先的树枝上。这次我很有耐心,故意朝它驻足的另一边看,但仅是一瞥又把它惊走了。就这样重复了四五次,最后,尽管它心有余悸担心我会改主意,但终于相信我没有恶意,一个俯冲钻进了黑刺莓丛中。

它穿过灌木丛,把捕来的食留给附近鸟巢里的孩子,没一会儿又出现在黑刺莓丛的另一边。确信它没有任何闪失,它的同伴便紧跟过来,一路上也顺顺利利。就这样它们不断叼来毛毛虫,在树丛和灌木丛之间快马加鞭地穿梭。那灌木丛离我不到两码远,它们总是从灌木丛的一边钻入,每次都沿同样的方向穿过去,然后又出现在另一边,因此这两个地方应是固定的出入口。

就在我观察白喉莺的的时候,一群白嘴鸦正好飞过,它们刚各自离开栖息的树林,又聚在一起飞走了。白嘴鸦年复一年在同一片相连的树林里群居,它们的习惯也许免不了让独居此处的小白喉莺分外关注和羡慕。去年三月,我靠近一片白嘴鸦的群栖地观察,发现那里的鸟儿之间常有各种争斗、争吵、赤裸裸的残暴,还有抢劫。那刺耳愤怒的鸦叫本身就传达着一种忿恨嫉妒的情绪。

我曾看到两只白嘴鸦相继飞到一个主人不在的鸟巢,故意把一大块鸟巢啄得支离破碎,然后偷走其中的小树枝为己所用。除非白嘴鸦永远待在自己的鸟巢里,否则它辛苦建立的城堡就一定会被其他白嘴鸦拆毁。而且正如人为财死一样,白嘴鸦也会为得到一些蝇头小利而互相争斗。它们的喙非常强壮,即使是粗壮的大树枝上长着的那种较粗小枝,它们也可以用嘴折下来。不过白喉莺倒从不像白嘴鸦那样喜欢嫉妒争斗。

从这里我沿着小路离开小树林,下行至一个山谷,一条溪水涓涓流过一块不到一英亩的小草地,草地中心有棵橡树被截去了树梢,山谷两边的高地遮住了山谷外的一切,只留下蓝天,还有一边通向另一片树林。这样梦幻的山谷简直就是亚登森林[2]林中空地的写照,人们可以坐在草地上,倚着古老的橡树,静静地看着剧本,从头至尾没有一个路人打扰。在我几步之外有个梯蹬通向一条通道。

通道上有一个马队正好经过,马脖子上挂着几排亮晶晶的铜片,有的铜片上装饰着麦捆的图案,有的装饰着天鹅的图案。假如你沿着这条通道走,它会把你带入一条河谷中,在那儿,马队必须淌过一条十五到二十码宽的小河;因为这种轻型四轮游览马车结构设计粗糙,哪座桥都过不了。河上有一条狭窄的木制架板是给徒步的行人过河用的;过到一半的时候你会忍不住逗留一阵,看看下面清澈的河水。这条小河从田野里流出,在一块水障处形成一个小瀑布跌落下去,阳光来回扫过水面与之嬉戏。

河岸上长着一大片山楂树丛;五月春天,花开得洁白无瑕;秋天,结出的山楂、球状的果儿一片艳红。小河的浅滩处,流水冲刷着打火石,润湿了灰土,毛脚燕跑到这儿衔泥。溪水清澈,鸟儿整天接连不断地来溪边喝水,它们常常飞落在白垩碎石或者打火石上,这些石头虽然都在水里,但对它们来说却是用来落脚的岩石。

还有一条小路从这条通道叉出,穿过草地,通往一座横跨小河的极为奇特的桥。这座桥由砖头垒成,有一个桥拱,但桥的宽度仅够一人通过,矮护墙也只有四五英寸高。这座桥不是直跨而是斜跨过小河,有条砖铺的小道通上桥面。你在东部旅行时会看到一些桥和这座有些相像,只不过这座更小些。此外还有一条小路通向一个小村庄,村庄里有一座教堂、一个农舍和三四间小屋——称它为小村庄真是名副其实。

几英里外有一个村子,当你漫步在村里的樱桃树和梨树之间,会路过一家小店,里面的橱窗内摆有各种糖果、线团和杂货,一百英里以外相仿的商店橱窗里才会有这些东西。小店里有一种称坚果用的木制量器,很久以前偏远乡村里的人们经常使用,十分古老,几乎被时间尘封。走出小店回到路上,太阳正西沉,风在西面扬起一阵尘土,尘土被穿过的夕阳照亮,呈现出玫瑰般的颜色。这就是夕阳之美,它甚至可以赋予尘土光辉。

所以还是那句话,一定要翻过每一道梯蹬(除非是私人的),顺着小路走下去。但是所有小路最终都汇聚到一点。沿着小路有长满荆豆和石南的荒野,有深色的冷杉林,你从中漫步而过;有覆盖着毛茛的草地,有野鸡啼叫的小树林,你于其间徘徊前行;六月里有石南玫瑰,晚些时候有黑莓和熟得开裂的坚果,你采摘玫瑰、品尝果子,嘴唇也被染上了颜色,之后你继续沿着小路走,没多久就会看到一个火车站。头脑里一股莫名的力量会促使你走向火车站,走上站台,随着火车的几次喷汽、车轮的几下翻滚,你就来到了查令十字[3]、或伦敦桥[4]、或滑铁卢[5],或鲁德门山[6]车站,那时你挤入人潮,衣服上还散发着清新的草地的味道。

伦敦郊外每一条小路都必将终于伦敦,每一条小路都通往那里。

如果是在遥远的乡村,你也许会找个荫凉的地方坐在干草上睡觉,或是接连几个小时做着白日梦,一动也不想动。但如果是在这儿的草地里,有条小溪从草地上流过,坐在古老的橡树下,橡树的树梢已被砍去,树林里的空地就像我之前描述的那样,像极了迷人的亚登森林的林中空地,那么,刚才你在遥远乡村里会做的事在这儿就不可能了。这就是大城市的牵引力,一种精神上的,让你的神经永远兴奋不安的力量。你坐下来时,会梦到一种力量不停地抓着你的思绪,好像在催促着什么;你不能沉浸在梦里太久,必须醒过来离开这个地方,转到任何想走的路上,但最终那条路还是会把你带到伦敦。

这力量似乎有一种魔力;还有种磁力,比拔掉辛巴达[7]船钉的磁山[8]还要强大。你就像只被线拴住脚的小鸟,虽然被放飞,但扑腾不了多远就得回去。回去不是为了事业,因为一般来说你可能没什么事业;不是为了“社会”;也不是为了使自己愉快。而是为了和众人一样待在那里。一旦远离那里,你的心就有某个角落得不到满足。

令人好奇的是,也许你觉得自己的邻居是个陌生人,但置身于芸芸众生之中时,所有的陌生人就都没有陌生感了。他们之间都有某种联系,或者可以这样说,面对一个陌生人时你可能会对他产生怀疑,但面对一群陌生人时就不会了。当然,我不是在对这种向往伦敦的冲动做任何评判,这些话只是想要承认伦敦存在着某种力量。高山和河谷、草地和树林就像辛巴达航行的海洋;但因为离伦敦这块磁山太近,这艘船一定会驶向那里,无论怎样。

至少我的这艘船就是这样。我经常会毫无目的地去伦敦,仅仅因为感到必须去,而且到了伦敦后,行色匆忙的人潮把我带到哪里我就在哪里徘徊。

[1]五朔节(May-day):五朔节欧洲传统民间节日。用以祭祀树神、谷物神、庆祝农业收获及春天的来临。

[2]亚登森林(Forest of Arden):亚登地区主要位于英格兰中部的沃里克郡,这一地区原先被森林覆盖,所以也被人称作“亚登森林”。此外,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就出生在沃里克郡,他将自己的作品《皆大欢喜》(As You Like It)里的大部分戏剧场景都设在亚登森林。

[3]查令十字(Charing Cross):是位于伦敦西敏市(City of Westminster)的一个交汇路口,是伦敦传统的中心点。文中应该是指附近的查令十字火车站,该火车站是伦敦地铁及国家铁路局教会的车站,兼伦敦首要交通枢纽。

[4]伦敦桥(London Bridge):是一座横跨泰晤士河(River Thames)的桥,举世闻名,也是伦敦所建的历史最悠久的桥。文中应该是指位于伦敦桥东南面的伦敦桥火车站,该火车站建于1830年代,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车站之一。

[5]滑铁卢(Waterloo):位于伦敦中心区,是兰贝斯区(London Borough of Lambeth)的一部分。文中应该是指附近的滑铁卢火车站,伦敦一个重要的铁路与交通转运的复合车站,该车站最早在1848年7月11日通车。

[6]鲁德门山(Ludgate Hill):是伦敦市的一座山,靠近鲁德门(Ludgate)。文中应该是指鲁德门山火车站,该火车站曾经是伦敦市的火车站之一,开放于1865年6月1日,1990年被拆除。

[7]辛巴达(Sindbad):是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中记载的阿拔斯王朝时期一位著名的航海家,他自巴士拉出发,游遍七海,有无数的奇遇。

[8]这里的磁山是指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中航海家辛巴达遇到的磁山,故事中辛巴达的船航行至海中一座山的附近,但是这座山具有磁力,把辛巴达的船钉全部吸了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