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张寒晖传
13238200000016

第16章 救亡宣传(4)

然而,由于蒋介石的背信弃义,西安的政治形势风云骤变。当张学良亲自送蒋介石回到南京之后,蒋介石立即推翻了他在西安被扣时作出的保证和许下的诺言,一方面拘留张学良“交军事委员会严加管束”,并派兵进逼西安。同时又对东北军和西北军实行调离、分化的手段,以便分别吞併。

张学良被扣以后,东北军一时群龙失首,内部产生了严重的分歧,并发展到枪杀王以哲将军的“二·二事件”。“二·二事件”后不久,学兵队改编为东北军总部的差遣队,转防到陕甘边界的邠州去。张寒晖领导的“一二·一二剧团”也离开了西安。

从西安到邠州的二百多里路途中,到处都是从西安撤出来的东北军部队及随军家属。陕西的早春时节,还没有丝毫春天的气息。天气阴沉,北风呼啸。纷纷扬扬,又下起了大茄,给长途行军更增添了困难。尤其是挟老携幼的家属队伍,在风雪中痛苦地一步一挪,那黄土高原的茫茫雪野里,展现了一幅活生生的民族灾难图。在这样的时刻,东北军的官兵就更怀念他们的司令张学良,时刻都在盼望他能回来为这群受苦受难的东北同胞作主。

张寒晖在一路行军中亲眼看到了这种情景。他一边行军,一边又在哼着唱着,一首新歌在编织之中。到了邠州,他拿出了一首《士兵怀念司令歌》来征求大家的意见。

这是一首刻划东北军官兵怀念张学良将军的歌曲。音乐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以缓慢的速度和沉痛的情绪,表达了战士们对张学良的怀念之情:

这部分曲调,在音调上和情绪上,都可以感到和《松花江上》的血缘关系。歌曲不指名地控诉了蒋介石背信弃义的行径,愤怒地提出质问:张学良司令犯了什么法?

歌曲的结束部分,情绪激昂起来了,音调变得坚定而有力,象呼唤,似呐喊,表现了他们要求司令回来领导他们“解放民族打回老家”的强烈愿望:

“一二一二剧团”的团员们到东北军备部队教唱过这首歌曲,它受到了东北军士兵、军官的欢迎,因为这首歌集中表达了他们当时的苦闷心情,反映了他们迫切的愿望。

在荒漠空旷的高原上,为时局的骤然逆转而感到失望的人群,经常唱起《松花江上》和《士兵怀念司令歌》来倾诉他们心中的郁愤。有一次,东北军在邠州召开大会,一位体格魁伟,面色赤红的青年军人站起来主持会议,这就是东北军总部差遣队的总队长,他操着浓重的东北口音宣布:“开会前,我们先唱个歌!”于是他带头唱起了《松花江上》。

但他刚开头唱了一句“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就呜呜地大哭起来,台下的千余战士也全哭成一片。呜咽声中,又有人唱起了《士兵怀念司令歌》,这使他们更加想念遭受囚禁的张学良将军。

东北军撤离西安,蒋介石仍然放心水下,因为邠州靠近陕北边区,与西北军驻地也挨着。为了彻底拆散东北军、西北军和红军的‘三位一体’,蒋介石又下令东北军东调苏皖。

一九三七年三,四月间,东北军总部差遣队又由邠州往安徽换防。数十万东北军及其眷属,又要来一次大搬家。张寒晖所在的差遣队随着家属列车一起往东开拔。这批东北军家属完全和难民一样。他们从东北逃出来时两手空空,现在由于有了多次跋涉的经验,在随军转防时什么都带着:锅盆碗勺、风箱、炉子,甚至连鸡、鸭、犬、羊也跟着“调防”。

列车是敞棚车,途中随时要为中央军的军车和别的任何列车让道,往道岔上一甩就是好几个小时,前进的速度就象老牛拉破车,车进河南境内,遇到了阴雨连绵天气,北风夹着小雨,浙浙沥沥地下个不停,车上根本没有躲雨的地方,大家只得用被子和破席子蒙在头上挡雨。整列车的人们都淋得周身通湿,冻得浑身打颤。于是,孩子哭,鸭子叫,老人呻吟……这种艰难困苦的遭遇,更加深了他们对故乡的思念。

每到深夜里,每当列车让道停车的时候,凄风苦雨之中不时传来忽隐忽现的歌声,“……流浪!流浪!整日价在关内,流浪!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歌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这时,佇立在风雨中的张寒晖,也抑止不住自己的盛情,眼泪和着雨水一起流淌下来。

东北军差遣队开到蚌埠附近的怀远县,实际上已进入国民党反动派设下的陷井。五月份,差遗队被遣散了。根据地下党的指示,“一二·一二剧团”继续坚持在东北军内活动,他们又随东北军总部转移到苏北淮阴。

张寒晖住宿在县城北门外的一家小破店里,古老的运河正在门前流过。在宪兵和特务的层层监视下,他们无事可干。张寒晖原想组织“一二·一二剧团”的人员再排些戏,为此他还新编了一个剧本,分配好了角色。但是国民党加强了思想控制,剧本在审查时不予通过,因而无法演出。

张寒晖坐在破店里,眼望着窗外运河的流水。河岸上曲背拉纤的船夫,唱着沉重的纤夫号子,迈着艰难的步伐,逆水顶风,远远地走来,又向无边的远方走去。张寒晖想起了这几个月来政治形势的逆转,看到了反动振,亲日派的抬头和猖狂,又听到了身边一些战友的悲观,失望的话语……他想:应该写一首鼓劲的敢于,不能者让大家只唱《松花江上》。现在,东北籍战士一听到这首歌就痛哭流涕,吃不下饭。对,编一首雄壮的新歌来鼓鼓动吧!

于是,张寒晖又整天在哼哼唱唱,寻找着有力的曲调和解气的词句了。不几天,一首新歌问世,他给新歌起名为《前进曲》。

这首歌产生于“七·七”抗战爆发的前夜,产生于黑暗的政治形势和反动势力的高压之下。歌曲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思想和要求,“快向前走,不要往后溜!”全国团结抗战的形势不能扭转!不管遇到什么阻力,都应当“挺起咱的胸膛来,眼睛都向前瞅!”这歌声,对于处在分裂、瓦解,面临被彻底吞钟的东北军来说,确实是一个有力的鼓舞。歌曲表现出来的坚定的信念和雄壮的气势,充分表达了张寒晖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体现出张寒晖在逆流面前坚强的斗争意志。

《前进曲》曾在东北军中和冀中的抗日队伍中传唱过。

“一二·一二剧团”终于在六月间被迫遣散。张寒晖从苏北到上海看望了他的老朋友之后,在“七·七事变”之前,又回到了西安。

29联欢会上

抗战爆发后,有一天,张寒晖正在西安街上走着,当他走到钟楼附近,听到了一阵锣鼓声。他看到:钟楼旁边的一块空地上,围集着数百人,正在看江湖艺人的表演。张寒晖也走了过去,站在观众后面想看看演出的效果。

卖艺的老汉看样子六十来岁,留着花白的胡子,穿着破旧的棉袍,腰间系着一根麻绳,头戴一顶无檐毡帽,一看就知道是东北来的流浪者。老汉用手和脚同时操纵着他那卖艺担子上的一套锣鼓,锣鼓声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看客。场地中间,一位身穿短袄、花裤的十七八岁的姑娘正在下腰,踢腿,做着练武术的架式,扎在她腰间的一条红绸带显得分外醒目。

观众聚集得不少了,小姑娘开始唱歌,老汉操琴为之伴奏。先唱的是《新编“九一八”小调》,透过她那婉转动听的歌声,将一句句歌词清晰地送入人们的耳朵:

高粱叶子青又膏,九月十八来日本兵,先占火药库,后占北大营,杀人放火真是凶,杀人放火真是凶。中国的军队有好几十万。

恭恭敬敬让出了沈阳城!

一曲唱完,观众热烈鼓掌。小姑娘接着又唱起了另一首歌。啊呀,好耳熟!这不是《松花江上》吗?张寒晖惊讶了,他的心砰砰地跳着,踮起脚跟仔细听小姑娘的演唱。没错,一点也没错,唱的就是《松花江上》。小姑娘好象是在用歌声叙述亲身的悲惨遭遇,完全沉醉在痛苦的回忆之中,唱到痛心之处,晶莹的泪珠哗哗地掉了下来,深搽地感动了四周的观众,观众中许多人都和她一同抽泣。当唱完最后一句时,小姑娘失声痛哭了。然后,老汉又让小姑娘表演武术,姑娘因为饥饿和心情悲痛,练不动武,摔倒在地上。观众中有人喝倒彩,急得老汉抽出鞭子抽打小姑娘。这时,从观众中走出一位青年工人,对老汉高喊,“放下你的鞭子!”他夺过老汉手中的鞭子,把老汉推倒在地,小姑娘又扑过去扶起老汉,喊着“爸爸”,父女俩报头痛哭。老人昂首问天,痛惜而又懊悔地问女儿:“孩子你恨我吗?”小姑娘说:“爸爸,我不恨你,我恨的是日本鬼子!”这时,小姑娘边哭边向观众叙述着他们从东北流亡的悲惨经历,她讲得声泪俱下,充满着愤怒与仇恨,深深地感动着千百个观众……这是什么?这是“上海救亡演剧队”在西安街头演出广场剧《放下你的鞭子》。戏的结尾是这样的:青年工人弄明白了卖艺父女的遭遇,向他们讲了一些抗日的道理后,转向观众说:“请大家帮一帮他们父女的忙吧!”这时,深受感动的听众纷纷将铜板、钞票扔到场地中间去……当然,这些钱后来都转交给了前线的抗日将士。

广场演出继续进行。卖艺老人站到一条板凳上,教观众唱《全面抗战》、《上战场》等抗日歌曲,接着由小姑娘教大家唱《松花江上》。最后,以全体群众高呼抗日口号和齐唱《义勇军进行曲》结束。

《放下你的鞭子》是产生在救亡运动中的一个著名的广场剧,它曾在全国各地广泛上演,剧本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反映了人民流离失所的悲惨境遇,对反动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发出了强烈的抗议。剧中女主角香姐所唱的插曲,最初就是《新编“九一八”小调》,后来又增加了《新凤阳歌》。待到《松花江上》传唱开以后,由于这支歌曲的内容非常适合剧中人物香姐的身份,情绪上十分符合剧情的展开,因此就普遍采用它来作为《放下你的鞭子》的插曲之一,在各处街头演出中演唱,起到了极大的宣传作用。

当二月份张寒晖随东北军离开西安时,《松花江上》还只在二中学生和东北军中流传,广大西安市民不大熟悉这首作品。到秋天,在全国抗战的隆隆炮火声中,救亡演剧队到西安的演出和广泛教唱,使《松花江上》响彻西安的街头巷尾,成为一首家喻户晓的歌曲。

张寒晖非常兴奋,因为《松花江上》真的在广大群众中唱开了,真的在抗战中发挥作用了——比他自己所想象的还要大得多!

省立西安师范学校的一向课室里,聚集着一批文艺工作者。西安戏剧、音乐界的一帮朋友。为了表示对远道而来的救亡演剧队同志的热烈欢迎与感谢,组织了这次联欢、座谈会。

张寒晖和他的老同学,“五五剧社”的老战友,现在的上海救亡演剧队第五队队长左明坐在一起。

联欢会上,大家合唱了《救亡进行曲》等很多抗日歌曲,表演了救亡戏剧的片断。最后,由香姐的扮演者独唱《松花江上》。唱者就象那天在钟楼附近一样动情地歌唱着,悲切的歌声在教室中缭绕。一曲歌罢,西安的一位同志问左明:“你们知道这支歌是谁写的吗?”

“不知道。”左明答道,“我们是在上海时根据传抄的谱子学会的。”

“远在天边,近在眼前。”西安的同志指着张寒晖说:

“《松花江上》的作者,不是别人,就是坐在你身边的张寒晖,歌词和曲词,全都出自他的手笔。”

演剧队的同志们都瞪着惊奇的眼睛,望着左明身边那位穿着旧布棉袍、戴着银丝服镜的张寒晖,这一下倒弄得张寒晖不知所措了。左明忽地站起来,一把抓着张寒晖的手说:

“蓝璞!这是真的吗?”

张寒晖眯缝着眼睛,谦虚地说:“丑媳妇难见公婆哟!”

左明抢着说:“哪里是‘丑媳妇’这是一位绝顶漂亮的‘姑娘’哩!真没想到你还有这一手本领。我们在上海时听说:《松花江上》是由东北流亡者创作的,不料倒是你这个河北人写出来的!”

张寒晖慢条斯理地说:“如今,咱们的遭遇不是和东北人一样了吗?”

左明有力地摇晃着张寒晖的手:“我代表演剧队的同仁谢谢你!不,应该代表东北人民和全国人民谢谢你,你的作品为我们大家说出了心里话。”

会场上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

张寒晖欠身向大家致意,“这首《松花江上》,不应该算是我个人的功劳。我只不过是编了个词,哼了个调子。大家在传唱中都进行了许多加工和创造。这次你们演剧队唱的《松花江上》,就比原稿有了发展,我觉得都很好。所以,应该谢谢你们大家。”

课室里响起了更加热烈的掌声。

30汉中宣传

张寒晖从苏北返回西安之后,仍以二中教员的公开身份,进行抗日宣传工作。一九三七年九月,他担任《二中校刊》的编辑委员,主持编写校刊的“小辞林”专栏。张寒晖通过这块小小的阵地经常向学生进行革命理论的宣传、教育。

这时,张寒晖导演“西安实验剧团”排演了话剧《春风秋雨》(阿英编剧)。这是一出反映爱国青年与日本特务机关进行斗争的抗日戏剧,张寒晖特为此剧写了一首插曲《抗日军进行曲》,这首歌强调了话剧“团结抗日”的主题思想。

《抗日军进行曲》是一首威武雄壮的进行曲,它代表了张寒晖歌曲的另一种风格。曲调一开始就强调了切分音的强烈节奏,突出了歌曲刚毅坚定的性格。可以看出,张寒晖从当时的抗日救亡歌曲和苏联革命歌曲(如《青年近卫军》

等)中吸收了新鲜的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