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现代物流运输管理
13237500000049

第49章

12.1供应链管理概述

12.1.1供应链与供应链管理

1.供应链的概念

供应链这个名词译自于英文的“supply chain”,不同的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界定。斯蒂文思(Stevens)认为通过增值过程和分销渠道控制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到用户的用户的流就是供应链。它开始于供应的原点,结束于消费的终点。马士华等提出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的一个整体的功能性网络结构模式。本书把供应链界定为:商品从原材料开始到最终到达消费者的整个过程中,参与该商品价值形成的上、下游企业相互连接所形成的网络。其主要含义包括:①商品的价值形成活动包括制造、加工、采购、配送、销售等活动,这些活动的目的在于为消费者创造和提供价值。②供应链的跨度从提供原材料的企业开始,经过制造商、分销商、批发商、配送中心和零售商中的全部或部分企业,最终到达消费者。③供应链中企业之间是上、下游的关系,这些企业按商品流动的顺序连接而成的网络便是该商品的供应链。

一条完整的供应链包括供应商(原材料供应商和零配件供应商)、制造商(加工厂或装配厂)、分销商(代理商或批发商)、第三方物流公司(储运公司或配送中心)、零售商(百货商场、超市、专卖店、便利店和杂货店等)以及消费者。任何一个企业都必然处于某条供应链当中。在供应链中不仅有商品的流动,还有相关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流动.供应链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它以市场组织化程度高、规模化经营的优势,有机地连接生产和消费,对生产和流通有着直接的导向作用。

供应链是个动态系统,它包括不同环节之间持续不断的信息流、产品流和资金流。供应链的每个环节都执行不同的程序,并与其他环节相互作用和影响。因此,供应链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1)复杂性。由于供应链的组成环节的跨度(层次)不同,供应链往往由多个、多类型甚至多国企业构成,所以供应链的结构模式比一般单个企业之间的结构模式更为复杂。

(2)动态性。由于企业战略和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需要,供应链中的不同环节常需要动态的改变和更新,这使得供应链具有明显的动态性。

(3)面向用户需求。供应链的形成、存在、重构都是基于一定的市场需求而发生的。在供应链的运作中,用户的需求拉动是供应链中信息流、产品或服务流、资金流运作的驱动源。

(4)交叉性。对于产品而言,每种产品的供应链都由多个链条组成。对于企业而言,每个企业既可以是这个链条的成员,同时也是另一个链条的成员,众多的链条形成交叉结构,增加了供应链协调管理的难度。

2.供应链网络结构

对企业来说,清楚知道和了解其所在的供应链的网络结构是如何构成的无疑十分重要和关键,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不同,供应链网络结构会具有不同的特点。一个企业的供应链网络有三个主要的结构性因素:供应链的成员、网络结构维度和跨越供应链的不同类型的业务流程连接。

1)供应链的成员当要决定网络结构时,首先必须找出谁是供应链的成员,将所有类型的成员都包括进来,可能导致整个网络变得高度复杂。供应链成员包括从原产地到消费地,核心企业通过供应商或客户直接或间接地与之相互作用的所有企业和组织。

当然,为了使非常复杂的网络更加容易管理,还有必要区分主要成员和辅助成员。供应链的主要成员是指所有那些自主管理的公司或战略业务单位;辅助成员是指那些仅仅为供应链主要成员提供资源、知识、公共设施或资产的公司和组织。

2)网络结构维度在分析、说明和管理供应链时,网络的三个结构维度是必不可少的,它们是网络的水平结构、垂直结构及核心企业离供应链终点的水平位置。

(1)水平结构。这是指跨越供应链的层次的数目。供应链可以很长,有数不清的层次,或者很短,只有很少几个层次。

(2)垂直结构。这是指每个层次中所出现的供应商/客户数量。一个企业可以有很窄的垂直结构,每个层次只有几家相关企业,或者很宽的垂直结构,每个层次有许多家供应商或客户。

(3)企业供应链中的水平位置。一个企业可以位于初始供应源或其附近,位于最终的客户或其附近,或位于供应链两端之间的某个地方。

3)业务流程连接的类型

贯穿整个供应链的所有业务流程非常之多和复杂,一般的,在供应链的成员之间可以识别出四种基本的不同类型的业务流程连接。它们是:

(1)受管理的流程连接。此即核心企业认为是重要的、需要进行集成和管理的那些连接。

(2)受监控的流程连接。这些流程在其他成员企业之间得到适当的集成和管理,但对核心企业来说却很重要。因此,核心企业仅仅按必要的频率,监控或审核每个流程连接是如何得到集成和管理的。

(3)不受管理的流程连接。此即核心企业不积极参与,或者是其重要性不足以让核心企业花费资源进行监控的那些连接。

(4)非成员流程连接。这是指供应链中核心企业的供应链成员与非成员之间的流程连接。非成员连接不被看做是核心企业供应链结构中的连接,但是它们能够而且经常会影响核心企业及其供应链的运作绩效。

如上所述,企业供应链的网络结构。

3.供应链管理的含义及其特征

1)供应链管理的含义供应链管理是一种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它执行供应链中从供应商到最终用户的物流的计划和控制等职能。对于供应链管理的几种典型定义。

本书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术语对供应链管理的定义,即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SCM)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全面规划供应链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盒流等,并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

供应链管理是在现代科技条件下,产品极其丰富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管理理念,它涉及各种企业及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是一种跨行业的管理,并且企业之间作为贸易伙伴,为追求共同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而共同合作。

供应链管理是一种运作管理技术,它包括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全部职能。这些职能都以最佳的方式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对供应链管理的运作进行高效管理,可以确保围绕着企业的战术目标,将所有的工作职能优化,并为顾客创造价值。

供应链管理是物流一体化管理的扩展,其目的是将组织的物流职能和供应链中合作伙伴使用的对等职能的物流部分进行合并或紧密连接,以便将企业内部物流职能和外部供应商和顾客,或者第三方物流联盟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集成化系统。对物流环节的集成,是供应链运作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

供应链管理强调和依赖战略管理。尽管供应链管理的运作方面能为企业提供生存能力及市场竞争能力,然而供应链管理的战略作用可以使得供应链中的合作伙伴达成共识,构筑发展和互利的供应链联盟,管理复杂的客户和供应商之间的关系,以便在市场中处于领导地位,并开拓业务,探索新的机遇。

2)供应链管理的特征供应链管理具备如下特征:

(1)管理目标呈现多元化特征和超常的性质。在传统的管理活动中,管理目标一般是针对现有问题来制定的,设计的管理行为主要着力于最终解决问题,因此管理的目标比较单一,以最终能解决问题为管理的追求。供应链管理的目标则较复杂,它不仅追求问题的最终解决,而且还关注解决问题的方式,要求以最快的速度、最优的方式、最佳的途径解决问题。这就使得管理的目标既有时间方面的要求,也有成本方面的要求,同时还有效果的追求。在供应链管理中,企业的管理目标往往较少受到自身资源实力的限制。这是因为通过内外资源的集成使用,企业可以超越自身实力来进行管理目标定位,从而延伸企业的目标,显示出超常的性质。

(2)管理视域极大拓宽。管理视域代表着管理主体行为的活动范围。管理视域越窄,管理行为就越受限制,管理的影响力度也就必然越小。在集成思想指导下,供应链管理的视野得到极大的拓宽,过去那种围绕企业内某具体部门,或某个企业或某个行业的点、线或面式的管理疆域,现在已被一种更加开放的全方位、立体式的管理空间所取代。在这里,管理的触角从一个部门伸到了另外一个部门,从企业内伸到了企业外,从本行业伸到了其他相关的诸多行业。

(3)管理要素更加多样、包容度大大增加。在供应链管理中,管理要素的种类和范围都比以往有更大的拓展。从人、财、物,到信息、知识、策略等,管理对象无所不包几乎涵盖了所有的软、硬资源要素,因而使得管理者的选择余地大大增加,同时管理难度也进一步加大。尤其应引起管理人员注意的是,软性要素在供应链管理中的作用日渐重要,由于供应链管理中知识、智力的含量大大增加,在许多情况下,信息、策略和科技等软性要素常常是决定供应链管理成败的关键。

(4)管理系统的复杂度增加、系统边界日益模糊。供应链管理行为所涵盖的不只是企业内部的技术行为,而是涉及一系列广泛而又复杂的社会经济行为。它融合了宏观与微观、纵向与横向、外部环境与内部要素的交互作用,并且彼此之间形成一个密切相关的、动态的、开放式有机整体。而且,其中的各项要素之间又交织成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链,从而使得供应链管理行为极其复杂,难以把握。另外,由于供应链管理打破了传统管理系统的边界限制,追求企业内外资源要素的优化整合,即企业的内部资源、功能及优势与外界的可以相互转化、相互协调、相互利用,形成一种“内部优势外在化、外部资源内在化”的态势,从而使管理的系统边界越来越难以确定。

12.1.2供应链管理思想的发展

1.供应链管理的发展阶段从国际范围内来看,供应链管理是和工业化的普及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真正受到人们的重视也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际上对供应链管理的早期研究主要集中在供应链的组成、多级库存、供应链的财务等方面,主要解决供应链的操作效率问题。近来的研究主要把供应链管理看做一种战略性的管理体系,研究到了所有加盟企业的长期合作关系,特别是集中在合作制造和建立战略伙伴关系方面,而不仅仅是供应链的连接问题,其范围已经超越了供应链出现初期的那种以短期的、基于某些业务活动的经济关系,更偏重于长期计划的研究。简单来说,国际上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0~1989年。斯蒂文思在1989年提出的供应链管理概念,是一个集成的思想,包括在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集成。这段时期供应链管理还处于萌芽阶段,供应链的整个链条各相关成员之间的合作显得非常重要。

第二阶段:1990~1995年。这段时期供应链管理处于形成阶段,供应链各成员之间有时存在利益冲突,这种利益冲突导致整个供应链管理绩效不高,并削弱了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在这一阶段,问题主要出在信息流在向上传递时发生信息曲解现象,以及顾客的不满意现象。信息不能有效共享成为这一阶段企业提高竞争力的一个重要障碍。

第三阶段:1996年至今。这段时期供应链管理处于强调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有学者先提出了协调供应链( coordinated supply chain)概念,主张各合作公司之间一致“协调对外”。随后,有学者进一步提出合作伙伴关系概念,强调与尽可能少的供应商合作,对合作伙伴的选择应该是分步骤的、考虑多种因素的综合评价过程,并保证合作的有效性。

2.供应链管理在中国的发展在我国,供应链管理的发展要相对滞后一些,但一些相关的思想却早已开始形成。供应链管理在我国的发展也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年以前。我国的制造业相对比较落后,企业对“供应链”这个概念几乎是一无所知。企业要生产什么,往往不是自己决定,而是被原材料推动,直至成品销售给客户。此时由于计划经济和短缺经济的条件,企业拼命争技改、抢项目、扩建厂房、更新设备,导致制造能力大量过剩,而销售和供应能力则很弱,是典型的“腰鼓型”呆滞式企业。这个年代又被称作供应链的“推式”时代。

第二阶段:1979~1992年。中国的对外贸易蓬勃发展,在这个阶段,企业开始注意充分利用内部资源,客户的需求也逐渐成为影响企业经营活动的重要因素。在客户需求的“拉动”下,企业开始注意对整个经营活动(最初意义上的供应链)加以控制和管理。这些年又被称作供应链的“拉式”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