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让你的歌声更美妙:歌唱的具体方法与训练
13236200000017

第17章 深情细腻的艺术处理(1)

人们由于各自的思想水平、文化素养、生活经历、艺术实践经验以及个人的气质、性格、爱好等的差别,对同一事物的感受和反映就不尽相同。因此,同一戏剧、影视角色,同一首歌曲,不同的演员就有不同的理解和表达手法,从而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这是表演艺术正常的、必然的、又是可喜的现象。

但是所有的歌唱家,表达一首歌曲时,又总是先分析它的歌词、曲调、伴奏和声,以及对作品的创作时代,作曲家的风格、特点等等进行综合研究,深入理解歌曲的感情基调及其发展,并使自己受到感动。然后再依据音乐的表现规律尽情地进行演唱。这一分析、研究、表达的过程又是共同的。因此,尽管每人表达的深浅程度有别,侧重面各异,表现手法百花齐放,异彩纷呈,总的都符合歌曲的基调,不仅不会损伤歌曲的原意,相反,不同的处理、表达手法,更利于揭示歌曲的丰富内涵。每位演员既忠于原作又对作品有独到的见解、独特的表演,这是表演艺术领域可喜的、值得大力提倡的好现象。

有些学唱歌的人,其文学水平相当高,对歌词能作很好解释,也有满腔激情,但唱起来很平淡,这是由于不懂或未掌握音乐的表达规律的缘故。本文试就一般歌曲的艺术处理作一论述。

一、有律动的节奏

节奏是音乐的支柱、乐感的核心。节奏既要求准确、稳定,更需富有律动,充满活力。

有的人歌唱时生怕忽略某个音,唯恐“不卖劲”,对不起观众,于是他们不但非常认真地、准确无误地唱出每一个音,而且对每个音符都很强调,这样他们的演唱效果是拍拍都重、音音皆强、声声响亮,一曲下来唱者气喘吁吁,听者索然寡味,这说明他们没有把握节奏的律动。实际上,歌唱时只要把节奏中的强拍,歌词中的重点字突出唱出来即可。节奏的处理可注意下面几点:

(一)把握节奏的基本律动

这是基础乐理中讲到的知识和手法,即强弱拍的规律。大家知道:二拍子是:强、弱/强、弱;三拍子是:强、弱、弱/强、弱、弱;四拍子则是强、弱、次强、弱。演唱时强拍唱出来,弱拍带过去,这样才有律动。这虽是极普通的知识,但实践中常被忽视,且也很不容易做到。一般是强有余而弱不足。

(二)细心唱好后半拍

节奏不仅要注意强弱拍的规律,更要注意后半拍起音的唱法。歌曲中有的乐句常从后半拍起音,甚至从弱拍的后半拍起音,这常使初学者感到一定困难,他们掌握不好准确时间。唱好后半拍最主要的还不在于时值的准确性,而是要掌握律动上的分寸感。有的人将后半拍唱得如同正拍,以为准确唱出就对了,更有的生怕唱不准,而用气息来打拍子,他们在前半拍一顿,后半拍一冲,把声音冲出来,故后半拍唱得比其他音还强,这就失去了后半拍的意义,破坏了音乐的律动。显然正拍与后半拍的强弱对比关系是:后半拍的音应比正拍的音要弱,弱拍的后半拍音应更弱。

一般说,从正拍起音的乐句通常是叙述、肯定的情绪。而从后半拍起音的乐句则通常表现感怀、赞叹和询问、思考的意境。因此,这个作为乐句起音的后半拍音,应起得非常轻柔,富有流动感,呈不稳定性。唱这样的句子应有请进来或流出去的感觉。当这个起音很轻柔地流向正拍时再把声音放出来,在正拍上形成相对的稳定感。细心比较,差别明显,用心唱好,效果迥然。

(三)用心唱好休止符

有人恐怕会说,这是一个奇怪的提法。既是休止符,就是让声音休止;既然不出声,何谈“唱好”?殊不知休止符也是音符的一种。既是音符,如何不唱?只不过它不是用嗓音而是用心声去唱,故曰:“用心唱好休止符”。

首先,当休止符处在乐句与乐句衔接处,那么它不是让歌者休息,而是为前面的音符(确切地说是乐句)向后面的音符或乐句作情绪的转换、发展而安排的必要时间,它不仅使前面的乐句告一小结,主要是为后面的乐句作感情上的必要准备。休止符的作用主要是属于后面乐句的。可见,在休止符的时值内是充满感情的,有时甚至比其他音符更强烈,因此,唱休止符应是声停情不断,无声胜有声,更需丰富的内心情感方能表达好。

其二,歌曲的前奏、间奏、后奏部分只是伴奏乐器在演奏,歌声的旋律部分常没有写,如果写出来将是一长串的连续休止符。对这种长时间的连续休止符,演唱者也不能休息,而应用丰富的内心感情,随着伴奏的进行用心灵来演唱。常见一些演员此时思想离开了歌曲的感情,脑子空白,肌体休息,使具有丰富情感的伴奏部分变成多余,歌曲的完整性受到破坏,这种现象一定要绝对避免。

其三,有一种在句子中间出现的仅有一拍或半拍的短暂休止符不能换气。这种休止符,一般是表现情绪非常激动,感情很深沉,心里的话无法顺利说出来,因而出现哽咽,脑子突然空白,需要思索一下方能再说下去的复杂、激烈的心情,此时不仅声音突然停顿,气息也暂时屏息,这种短暂休止符如处理得好,演唱时便会出现感情的火花,既感动自己又抓住观众的心,真正达到“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可惜的是有的人常用来换气,也有的人将前面的音延长过去,把休止符干脆取消了,这是因为他们不了解这种休止符的妙用所造成的遗憾。由此说明,从练习开始就必须十分重视作者所写的每一个音符及表情记号的涵意,并竭力将它表达出来。

现就细心唱好后半拍和用心唱好休止符这两点举例略加以说明。

请看谱中的“大”字上标有“f”,却安排在第四拍,是弱拍起,即说明全句是强的声音,但它又是弱拍起音,应表现出气势宽广、舒展、流畅的状态。假如“大”字放在重拍,则这一句就应表现出威武雄壮、刚劲有力的气势。“浪”字前有1/8休止符,而且标明“p”,表明情绪是内心的赞叹,“浪”字轻柔,语气重音落在“淘”字上。假如“浪”字放在正拍唱:

情感则大不

相同,成了平铺直述。“尽”字唱出之后,有一个渐强记号,这个记号主要不通过音量来体现,而是要求内心激动一些,将情绪推至下一句。“千古风流人物”的“千”字又是放在强拍的后半拍上,而将强拍的正拍位置让给了一个半拍的休止符,说明这个1/8休止符应比“千”字还要强烈,还重要。试想一想,这个既不能出声又要表现出强烈情绪的重要的休止符,如何“唱”?我个人理解:唱“尽”字,心情要开始激动,到了这个休止符时,很舒展地深吸一口气,同时积蓄好感慨万千的心情,从后半拍唱出这句歌词:“千古风流人物”。这个休止符能使心情很充分地表达,一定要深刻理解其含义,想方设法唱好它。

再看从“pp”开始渐强到“f”的“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这一句,前面连续用了几个1/4休止符——在“故垒”与“西边”之间和“人道”与“是”之间的两个1/4休止符,不要用来换气,但声音一定要停顿住。“是”字标明“sf”(特强),又立即停住,只用了前半拍,后面是一拍半的休止,这许多休止符如何理解与表现?我设想:诗人苏轼站在船头,既尽兴地观赏风景,更急切地寻觅历史遗迹,一处一处地分析判断,在这种情态下,曲作者为之设定了几个1/4休止符。当曲作者随词作者的情绪走到“是”时,即已经确凿无疑地看到了赤壁的遗迹,万分惊喜,便情不自禁地以“sf”大声喊出,随即停顿,激动的心情继续膨胀,最后以按奈不住的心情,从强拍的后半拍起,向大家宣布:这就是闻名遐迩,流传千古的赤壁之战的古战场——“三国周郎赤壁”。下句是点题句:

它是由景及历史及人物,由现实将要过渡到“神游”的段落,依然是感怀的心情,自然也就用了后半拍起句子。

我感悟到:所有的后半拍起句的词,多是表现心情激动感慨的,其前半拍常都用休止符。演唱者只有用心“唱”好这休止符,才能表达好这一句音乐的意境和歌词的内涵。

在《教我如何不想他》这首经典作品的四段歌词中,从头至尾的每一句,曲作者都安排在小节的最后一拍(弱拍)起句。因为,歌词的每一句都是在“深深地思念”之中。假如每一句都是从第一拍强拍开始,这首三拍子的歌曲很可能变成圆舞曲的性质。

在这里,“花”字只用半拍,后半拍休止。很多人把“花”字唱成了一拍,无端地取消了这个极有意境的半拍休止符,这是绝不应该的。要唱好这个休止符,声音一定要止住,一定不能换气,连缓一下气都不行,此时是声音、气息都停顿,出现哽咽,心微微震颤。我理解:虽说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但落花随着流水或许还能回到故乡,而客居海外的游子却仍在极度的思念之中,此情此景,如何不揪心、不激动而出现哽咽。

“鱼儿”的“儿”字,两拍之后加了一个1/16的装饰音“6”,这个装饰音不必实实在在地唱出声,只需用抽泣一下的声音来体现。海外游子正在揪心地思念祖国、亲人,怎忍见“鱼儿”还有如此闲情地慢慢游。装饰音也是为了表达情感的,所以要分析它是要表达何种情感?再确定用什么声音色彩去装饰。

从旋律上看,主人公的心情是比较急地对“燕子”进行质问。为什么?试想连慢慢游的“鱼儿”都有悖于主人公此刻的心情,更那堪无知的“燕子”叽叽喳喳,欢快穿梭地嘻闹,当然就会有所嗔怪罗!

请再注意:在“你”字前有一个1/16的休止符,它虽短,但一定要顿一下,而且一定要缓一下气。为什么这么短还要缓气呢?因为“燕子”后面有一个逗号,说明语气上要与下面有所分开,只有缓一下气,才能分得开,而且缓一下气才能更好表达下面这句话的急切与激动。

在“没能把你”之后的1/8休止符,也一定不能换气,要让气、声哽咽住,然后再唱“忘掉”。如果不休止而唱成:

这就没有表现力了。

在“你把我的奶名儿”之后,曲作者出人意料地改变了节拍,并专门安排了一个1/8的休止符单独占用一个小节,这种做法极为少见。我想,曲作者在创作这一句时,一定是很激动地无数次地反复唱,觉得一定要如此安排这个休止符,才能突出、显明,才能充分表达这句词的情感,真是用心良苦。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唱过这首歌,又有多少人对这整小节的1/8休止符作过认真研究和认真表达……?

如何唱好它,要根据每个人的理解,以及其情绪的连贯和发展,每个人可以不一样。

依据谱面上对我们的提示,我的理解是:当唱到“你把我的奶名儿”时,声音应该渐弱,尤其“奶名儿”三个字应该更弱、且渐慢,而在“名儿”两字底下有一个连线符号),说明“儿”字要轻轻连过去,不要发出实实在在的声音,即如同于北京地区讲话带“儿化音”的意思。“奶名儿”三个字可以用呜咽的音色唱。当进行到下一小节的1/8休止符时,要哽咽住,以最内心地、又最激动地心情吸气来“唱”这个1/8休止符(也可以不吸气),随后发出含强烈激情又很微弱的内在的“叫”字声音来。此处的情感,我认为是:远在天涯的游子,沉浸在对母亲的极度思念之中,两眼凝视前方,热泪盈眶,似乎进入了幻觉之中,又好像在小时候听见母亲呼唤自己的奶名,就一头钻进母亲温暖的怀中,尽情地、又无声地接受母亲的抚爱。演唱者在此处的演唱状态一定是眼中噙着泪花,并以极弱的“pp”唱出这个“叫”字。

“用心唱好”休止符的例子不再多举了,因为文字很难表达。尽管我在写这一段文字时,脑海里总出现我那九十高龄的老母亲的慈颜,心情总是激动不已,眼睛也总是湿润,但当你们读这段文字时,就不见得受感动。这就是不能面对面地进行讲解示范,不能展现直观的形象和声音之故;这正是文字表达声音所不可避免的局限。愿朋友们在演唱时,自己能很好地研究与表达。

二、细腻流畅的行腔

如果说节奏是歌曲的骨架,行腔则是歌曲的肌肤。行腔要求圆润、细腻、流畅。要达到这一要求,应注意下面几点:

(一)思想连贯,一气呵成

行腔的目的是表达歌曲的思想感情。每一首歌都有自己的中心思想,而中心思想又是由每一乐句的意思相联结所形成。也就是说,思想连贯才能使行腔流畅。歌唱时一定要很清楚地交代每一乐句的思想,进而才能把歌曲的内容表达出来。因此行腔时一定要以乐句为单位,即歌唱要一句一句地唱,且是每一句都一气呵成将它唱完。如果只是一拍一拍地唱,这样,唱腔一定是一顿一顿地,既缺乏美感又不能深刻地表达歌曲的感情。

(二)抑扬顿挫,层次鲜明

节奏讲究律动,行腔讲究抑扬顿挫,平铺直叙就没有表现力。每首歌都有高潮,高潮之前应有准备,之后应有收尾。每一小乐段也有小的起伏,每一乐句也都有小的变化。就是一个延长的单音,演唱时也应流畅有发展,可以渐强,也可渐弱;可以弱—强—弱;也可以强—弱—强。对抑扬顿挫应进行研究,着意刻画安排。安排时应依据:1.歌词意思的感情发展;2.节奏的律动;3.旋律的行进。安排得当之后,表达时层次对比要鲜明。在舞台上,假如层次对比差别不大,观众就体会不到。所以行腔时的抑扬顿挫一定要给予极大的夸张方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三)拖腔细腻,意味深长

拖腔指的是一字多音的唱腔。歌曲中并不是每个音符都有字的,常有一个字要占用二至三个音符,有的甚至占用更多。如《草原之夜》中有一“琴”字,它占用了11个音符,跨越两小节。当“琴”字唱出之后,其余的10个音符就是这个“琴”字的拖腔。在拖腔部分只保留“琴”字的韵腹,并以很轻柔、流畅、连贯的声音带过去即可。切勿用唱字时的同等音量,更不能在拖腔时有棱有角,这样处理拖腔就优美,意味深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