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体育传统杨氏太极剑
13233900000002

第2章 传统杨式太极剑概述

引子

传统杨式太极剑是杨式太极拳械系列中最负盛名的短器械之一,亦称太极十三势剑,有刺、点、撩、崩、搅、劈、拦、抹、扫、削、挂、截、提13种剑法,另外还有13种剑法演化过来的架、托、腕剑花等。传统杨式太极剑是在传统杨式太极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既体现出太极拳术的功法原理、技术原则,又保留了太极剑独特的风格:起势即分阴阳,收势阴阳结合,每动即显虚实、上下左右相系,前进、后退、闪避、升降、内外结合、刚柔相济,精气神与剑法合而为一,练剑、练体、练用。传统杨式太极剑以攻人之腕、刺人之心、伤人之膝为主脉,凭借剑法的灵活运用,身法、步法的灵活躲闪、避让,达到以巧制胜,以静制动的目的。传统杨式太极剑,在纵横逆顺、连贯缠绵的运动中,随时蕴藏着变化莫测、攻中有防、防中有攻的技击内含招法。因此,练习传统杨式太极剑,尤须注意几点:其一,不可用手抽拉剑刃;其二,不可用剑刃贴靠身体;其三,不可用剑盘头拦腰;其四,一手执剑,掌心空虚,腕部松活,整套剑法以心运气,以气运身,以身运剑,身剑协调。

一、杨式太极剑结构及各部位名称

剑的结构包括剑身、剑柄两大部分。剑身由剑刃(又分为前刃和后刃)、剑身、剑锋、剑血槽构成;剑柄包括剑格(护手)、剑柄、剑首,其次还有剑袍(剑穗)、剑鞘等附属物。详见剑各部位名称。

剑身——全身带有刺进之两刃和尖,同时兼有拔退之血槽。

剑刃——可分为前刃和后刃,即剑身两侧锋利的薄刃。

剑尖——剑身锋锐的尖端。

剑锋——剑身前端尖端的部分。

剑血槽——剑身中轴凹进的部分,长血槽约占全长的三分之二。二道短血槽约占全长的三分之一。

剑柄——又称剑茎、剑荚,是手握之处。

剑格——又称护手,是剑身与剑柄连结的突出处,一般呈“v”形或“A”形。

剑首——又称剑镡、剑环、剑口、剑鼻、剑耳等,多因其端上小孔而命名。剑袍一又称剑穗,是拴在剑首孔内的穗子,犹如衣袍随剑而动。

关于杨式传统太极剑,自杨澄甫宗师传至京城第四代传人崔立志(字毅士),一直运用带血槽的剑演习太极剑,但至今为数不多。崔师原来保存有杨澄甫宗师所赠带血槽的剑,在“文革”中不幸丢失,至今下落不明,实为可惜。现仅存有“文革”前仿制的剑,此剑身长2尺3寸,剑柄约长5寸5分(可用于双手握剑),剑重约2斤2两。

据先外祖文崔立志讲述,杨式太极剑可分为三制:上制剑身长3尺,剑柄6寸,剑重3斤多;中制剑身长2尺5寸,剑柄6寸,剑重2斤多;下制剑身2尺,剑柄6寸,剑重1斤6两。仿制的剑为中制剑。

现代剑的长度与重量。为适应武术运动的发展,满足广大群众习武健身的需要,为更好地开展武术竞赛活动,规定剑的长度,以练习者直臂垂肘反手持剑姿势为准,剑尖不得低于本人的耳上端,重量约为0.5—1千克(武术竞赛规则规定,成年男子剑不得轻于0.6千克,成年女子剑不得轻于0.5千克)。

二、杨式太极剑基本握法和剑指

(一)基本握法

1.抱剑手心向前贴紧护手,食指附于剑柄后,拇指和其余三指扣紧护手,剑后刃平面轻贴前臂,称为阳手,用于起势。(图1-2)

2.持剑手心向后贴紧护手,食指附于剑柄前,拇指和其余三指扣紧护手,剑后刃平面轻贴前臂,传统太极剑的持剑为阴手,用于起势。

3.正握立剑(刃朝上下),五指卷握剑,虎口朝护手,多用于劈剑等。

4.仰握

平剑(刃朝左右),拇指和食指贴靠护手,其余两指并拢握紧剑柄,多用于刺剑等。

5.俯握

平剑(刃朝左右),手心向下,拇指、食指和虎口钳夹,其余三指松握剑柄,多用于抹剑、撩剑。

6.反握

立剑(刃朝上下),手臂内旋,拇指顶于剑柄下方,其余四指向下勾压,为反撩剑。前臂外旋,手心朝上,贴身弧形撩出,为正握正撩剑。多用于撩剑。

7.直握

立剑(刃朝前后),拇指、食指和中指夹紧剑柄,虎口向上,其余二指松贴靠于剑柄,多用于崩剑等。

8.提握

腕关节屈提,拇指和食指下压,其余三指轻贴剑柄上提,多用于点剑等。

9.刁把

以虎口将剑柄刁牢,拇指、食指和中指自然扣紧剑柄,其余二指松贴剑柄,多用于搅剑等。

10.压把

由满把握住剑柄,拇指和食指松握剑柄,中指、无名指和小指随腕根下沉,压于剑柄后端,使剑身斜向上,多用于压剑等。

无论是哪一种握剑法都应注意:①腕部要松活,手指要灵活,手心要有空隙;②握剑以拇指、中指、无名指为主,食指、小指配合,随动作变化灵活掌握,时紧握时松贴,顺其自然。

(二)剑指

剑指也称剑诀。剑指握法是食指、中指伸直,其余三指屈握于掌心,拇指压在无名指前端指首上。

剑指应与剑法相呼应,配合协调,既可借势助剑力,也可平衡上下、左右、前后之虚实。正所谓“眼神剑指神贯顶,点穴指引剑法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