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20世纪中国名曲鉴赏
13233400000009

第9章 中国扬琴的一声春雷

——简评严老烈的《旱天雷》

邝 晴

著名的广东音乐小曲《旱天雷》是严老烈第一首改编创作的、具有代表性的扬琴曲。严老烈(约1850—1930),我国早期著名的广东音乐演奏家兼作曲家。他原名严兴堂,广东人,擅长演奏扬琴。他运用他对扬琴演奏的丰富经验和知识,创造了以右竹为开始演奏旋律,左竹演奏某一持续音为特点的“右竹法”,并将这种扬琴演奏竹法糅人到他的创作中,以传统的广东演奏曲目为基础,成功改编创作了如《旱天雷》《倒垂帘》《连环扣》等十几首扬琴独奏曲。这些乐曲是最早的一批具有真正意义的、独立性较强的扬琴作品,于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在广东地区极为流行。作品中新的竹法和加花手法丰富了扬琴的演奏,并增加了当时广东音乐在旋法、节奏、结构和风格等方面的变化,促进了“广东音乐”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严老烈首先将其创造的“右竹法”运用到《旱天雷》的创作中。《旱天雷》是根据古曲《三宝佛》中的《三汲浪》改编而成的

原曲《三汲浪》的旋律简单朴素,有较多大幅度的跳进音程,音乐线条在没有加花的情况下略嫌单调。严老烈将《三汲浪》改编为《旱天雷》后,原曲的开头之前以及每个休止符的空隙位置都被加上了“冒头”这种加花手法的花音,原曲的旋律部分也被作为骨干音加上了与之构成级进关系的花音。各种形式的花音的填人,使得原曲的旋律得到了扩充,而原来简单疏散的节奏音型也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较之密集的更富色彩性的旋律,体现了民间音乐创作中放慢加花手法的运用。增加花音后,《旱天雷》旋律音的时值比原曲旋律音的时值短,从而增加了音乐的流动性,而且密集的音符使原曲大幅度的跳进音程显得更为突出,也增加了乐曲的跳跃性和活泼感,因此与原曲形成对比,《旱天雷》显得欢快流畅、生机盎然,展示出了一个全新的意境。新加的花音与原曲旋律共同构成了《旱天雷》的旋律,而新的竹法就使《旱天雷》更加复杂化和精彩。在旋律运用“右竹法”的地方,左手持续音的加入成为扬琴新的加花手法——衬音,音符的时值被进一步缩短,旋律因此更为密集和热烈,从而形象地描绘出雨滴错落的景象。

乐曲表现了人们在早天时节听到雷声大响,进而天降大雨时喜悦激动的心情。从《旱天雷》表现的情感发展来看,真正在乐曲中表现的是雷鸣和降雨这两部分的内容。《旱天雷》是无再现的反复单二段曲式,两段之问通过“台尾”形成呼应的关系。全曲为4/4拍,乐曲共有14小节,7个小节为一段。原曲《三汲浪》每段还可划分为三个乐句,但经过加花处理后,密集的旋律音型冲淡了乐句与乐句之间的结构感,乐句的划分不再清晰明显,却使整首乐曲更加一气呵成,浑然一体。

例9

乐曲由农民渴望下雨的心情为起点,引出乐曲开头两遍急速的三十二分音符以及铿锵有力的两个八分音符和一个八分“齐竹”,犹如旱天中忽然震响的雷霆。接着在第二小节之后,一串串密集的三十二分音符及用“右竹法”弹奏的衬音,还有弹轮的演奏技巧,生动地描绘出倾盆大雨直泻而下的画面。全曲贯穿着乐曲开头代表雷声的节奏音型和代表雨声的密集的三十二分衬音音符,而在乐曲结尾处一连串热烈的扬琴衬音演奏在扬琴余音的衬托下达到了高潮。乐曲在情感发展的不同阶段体现出了变化的幅度和力度,并清晰地呈现出全曲情感发展的脉络。

《旱天雷》是具有鲜明扬琴演奏特点的扬琴独奏曲。由于《旱天雷》在当时相当受欢迎,因此逐渐成为其他乐器独奏或广东音乐合奏时共演的乐曲。面随着其进一步的推广,《旱天雷》更被改编为民族管弦乐曲、钢琴曲、小提琴曲和弦乐四重奏。在结构方而,《旱天雷》也有了不同的变化。解放后由广东民间音乐团演奏的《旱天雷》,被改编为一首有再现的单三段体民族管弦乐曲,而近年来又经整理井由广东音乐曲艺团乐队演奏的《旱天雷》,曲式则进一步变为有再现的复三段体乐曲。

《早天雷》曲谱最早见于1921年丘鹤俦编的《弦歌必读》,但它的形成肯定要更早一些,约在1919年“五四”运动的前后。有些研究者认为《旱天雷》产生于“清末民初”,也是有可能的。以《旱天雷》为代表的严老烈的一批作品,其明朗欢快的曲调在当时是极富新意的。严老烈充分发挥了扬琴擅长演奏快速音乐和大跳音程的特点,又首创了“右竹法”,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演奏风格,开创了扬琴独奏的演奏形式,为扬琴创作提供了更为多样化的写作手法和选择。《旱天雷》的产生是中国扬琴独奏曲创作的一声春雷,以其为代表的一批广东乐曲的产生标志着扬琴这件外来乐器的彻底民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