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20世纪中国名曲鉴赏
13233400000088

第88章 扬琴上的“西北风”

——黄河的扬琴曲《黄土情》赏析

邝 晴

黄河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扬琴演奏家和教育家,早年他跟随著名的扬琴大师项祖华教授和郑宝恒教授学习,在中央音乐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现为中央音乐学院的扬琴教授,兼任中国扬琴学会副会长。黄河的扬琴演奏热情奔放、风格鲜明、技艺娴熟,音乐表现内涵深刻,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黄河在1981年赴美国坦戈屋德艺术节中精湛的演奏及出色的音乐表现,被小泽征尔誊为“天才的扬琴演奏家“此后,他曾在北京,东京和汉堡等地举办过多场个人独奏音乐会。

黄河在扬琴演奏上的丰富经验和成就,为他的扬琴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多年的努力下,他相继创作了《黄土情》《占道行》《天山诗画》《川江韵》《滇寨春色》《拉萨行》《潮江抒怀》《巫峡船歌》和《黄梅随想》等一批具有崭新扬琴音乐风格的作品,还成功移植改编了《卡门主题随想曲》《帕格尼尼变奏曲》和《引子与回旋》等多首外国乐曲,并出版了《天山诗画》《黄土情》《古道行》和《川江韵》等扬琴CD专辑数十张。黄河的这些作品因其丰富多彩的地方音乐风格、较高的技术含量和独特的演奏手法而赢得了人们的广泛喜爱,其中在2002年首届中国青少年艺术大赛民族器乐独奏比赛中获“新作品奖”的扬琴作品《黄上情》,可以说是他创作中的一个里程碑,其创新的扬琴技法和深邃的音乐内涵使当代扬琴作品的创作攀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黄土情》完成于2000年,是一首极富西北风味的扬琴曲。

全曲分为引子、主题、赋格、快板和尾声五个部分,其深情的曲调和深邃的意境展示了黄土高原的自然风貌和西北人民的淳朴热情。

引子段落节奏自由,凄婉的音乐充分表现出西北地区的苍凉。低音区快速浑厚的带装饰音齐竹、高音区清晰干净的上行半音音阶,以及之后最低音区厚重的单音揉弦组成了引子开头的两个呼应乐句。这两个乐句在音域和音色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引子最后慢起渐快的一串齐竹,右手旋律由高向低进行,音乐向恬静优美的主题段落过渡。

主题段落的音乐描述了在黄土高坡上纵目远眺一望无际的景色,其中黄河独创的“八连弹技法”在表现这种连绵不断的意境和情感时显得尤为到位。这种快速度的连弹有更为连贯的线状效果,乐曲的氛围也因此得到进一步的渲染。这种新技巧可以说是对扬琴线性发音技巧上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而这种技巧在该作品中的运用取得了以往扬琴演奏所不及的感染力,使扬琴的演奏效果更为丰富。在一连串八连弹的音型之后,是一个轮音长句,音乐感怀往事,百感交融,左右手演奏的旋律线缓慢交替,预示着赋格段落音乐的到来。

例132

赋格段的音乐亲切自然,富于对比的高低旋律错落有致地描绘出轻快括泼的情绪。在赋格音型结束后,轮音和拨弦将音乐重新带回到富有想象空间的连弹音乐中,空旷缥缈的低音泛音和最后的抵弦演奏为这段音乐的结束营造了美妙深远的意境。

例133

热烈的快板表现的是西北地区万象更新的生动景象。快板乐段中的复合节奏音型带来了蓬勃焕发的生气,不规则重音以及急速变化音弹奏对演奏者的演奏技能有着较高的要求,这赋予音乐极强的节奏感和震撼力。该段的音乐情绪步步递进,最后将乐曲带进了热烈的高潮。

在尾声部分,弱奏的轮音透出人生的丝丝惆怅,而最后的低音轻弹则使音乐显得更加意境深远。

从《黄土情》的音乐中,我们可以听到许多取自西北民间音乐风格的旋律素材,同时还能感受到演奏技术含量的提升和技巧的创新为这首作品营造的更多的自由空间。黄河在创作中特别往重传统和创新的有机结合,这使扬琴这件乐器的性能和表现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挥和提升,其创作使扬琴音乐艺术体现了更高的欣赏价值,也适应了现代观众的审美情趣。以《黄土情》为代表的一批扬琴作品在创作上的成功,以及越来越多的专业音乐院校扬琴工作者对这首作品的青睐,都足以说明以黄河为代表的扬琴创作新风格的形成。

跋——人人都可以写音乐评论

梁茂春

音乐院校的音乐学专业本科生的入学考试需要考一门“音乐评沧”(或叫“音乐论文写作”)。在我们中央音乐学院,“音乐评论”是初试时单独考的一张卷子,其它许多音乐院校则是放在综合考卷中的一个部分。因此,我常常遇到一些中学生中的音乐爱好者问我:怎样写音乐评论?我明确地告诉他们:你们都学过作文,音乐评论就是作文,即”音乐作文”。凡是会作文的,又是音乐爱好者,就应该都会写音乐评论——一篇评论音乐的议论文。

的确,音乐评论一点也不神秘,因此我认为:人人都可以写音乐评论。

当然,写音乐评论也需要一些基本的条件,这些条件归纳起来有几点:第一,要有比较敏锐的对音乐的感受能力,这种能力简称为“乐感”。听过某种音乐之后,你的耳朵和内心会产生某种反映,会觉得它好听或不好听,喜欢它或不喜欢它,或者会产生一些形象的联想。第二,要有一定的文字表达能力,能够把你对音乐的感受用语言写出来,得于心而应于手。第三,要有一定的文化历史知识,这是你评价音乐的文化基础。第四是要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即能够将你对音乐的感受用一定的逻辑结构方式,在你的文章中表现出来。

上述四种能力——音乐感受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文化历史知识、逻辑思维能力中的后三种,都是中学生在作文课和其它文化、历史课中已经接受过比较充分的训练和准备的,而音乐感受能力则是你们在喜爱音乐和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接受过熏陶的。这四种能力,又是学习音乐学专业的基础能力,因此各个音乐院校都很重视对考生的这几种能力的考查。

于是,会有喜爱音乐的学生或音乐爱好者进一步向我提问:“写音乐评论应该从何处入手呢?”

这是一个比较难于回答的问题,因为音乐评论的切入点是非常多的,很难用某种方式来概括:但是也可以告诉大家,音乐评论至少能够将下列几个方面作为切入点:

第一是评论作品的音乐形象。对很多音乐作品来说,音乐形象的鲜明与否,往往是音乐作品成功与否的关键。音乐形象也可以理解为作品所表现的感情或内容。对音乐形象的理解,要依靠自己丰富的想象力,想象力是理解音乐形象的关键。想象力不是胡思乱想,而主要是根据音乐作品提供给你的各种声音材料,同时还可以依据作品的标题,声乐作品还可以依据歌词来展开你的想象。

第二是评论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并推及到作品产生过的历史意义。每一首(部)优秀的音乐作品,都是一定时代绽开的艺术之花。时代是土壤,音乐是花朵。要把这“花朵”评论透彻,就应该了解产生它、培育它的土壤。只有把产生作品的时代背景了解清楚了,才能将作品的历史意义评论清楚。

第三是评论作品的音乐风格。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音乐,都有不同的民族风格和艺术特色。我们中国音乐的风格极其丰富多彩,它有丰富多彩的调式和音阶,显示出与西方音乐不同的风格特点。每一位成熟的作曲家又都有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分析和评论作品的不同的音乐风格,就能够把握不同的音乐特点。

第四是评论作品的曲式结构。音乐作品的结构和文学作品的结构原则是类似的,有共同性,它也能够分为句(乐句)和段(乐段),这就需要你在曲式结构方面有简单的基本知识。和文章的总体布局一样,音乐作品也讲究“起承转合”,有开头,有承接,有对比和转折,有呼应,即有头有尾,有高潮。作品的高潮安排好了,满篇皆活,优秀的作品的高潮处理都是非常有特点的。评论音乐作品时也需要注意这一点。

以上是音乐评论的几个主要的切入,当然还可以有其他许多切入点,如艺术歌曲的伴奏方面,声乐作品的歌词特色,器乐作品的演奏手法,作曲家的历史贡献,等等。不同的评论者,从不同的方面切入,就可以写出丰富多彩的角度不同、观点各异的音乐评论文章。所以,音乐评论活动的天地是非常宽阔的。

从2004年初开始,北京《音乐周报》的编辑房巍小姐委托我在这份报纸上开辟一个“20世纪中国名人名曲”的专栏,每周一篇文章,由我和一些学生执笔写作,学生中有音乐学的研究生,也有本科生,甚至还有中学生中的音乐爱好者。一年多之后,这一专栏引起了一定的社会关注,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还获得了一个北京市宜传部门的“优秀专栏奖”。这件事也引起了安徽文艺出版朴的关注,在该社编辑洪少华同志的建议和策划下,将这一专栏的文章集中出版,这就是本书能够迅速编辑和出版的原因。

由于有以上过程的限定,如报纸版面的限制和对字数的要求(每篇文章一千多字,最长在两千字左右),因此许多作品在艺术上没有能够评论透彻,一些20世纪的优秀的大型音乐作品,也就无法纳入我们的评论计划。这当然有些遗憾,也只好另外设法弥补了。

本书所有的文章都可以列入音乐评论的范围之内。我想再次强调这一观念:音乐评论是人人都可以写的,每一位真正热爱音乐的人,都可以对音乐“品头评足”,都可以写好音乐评论文章。练习音乐评论的写作,可以从小的音乐作品人手,从你最有感触的音乐作品人手,从你最喜爱的音乐作品人手。慢慢锻炼,你就一定可以掌握音乐评论的写作方法。

话还要说叫来:音乐评论是人人都可以写的,但是,音乐评论家就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当的。那是一门专门的学问,需要长年累月的学习和积,需要高深的专业音乐知识和文化积淀。就拿耳朵来说,真正的音乐评论家就应该有一副“天耳通”式的耳朵,能够听人籁,听地籁,听天籁,能够倾听大地的呼吸,欣赏高天的流云,聆听大海浪涛的涨落,那都是绝妙的自然音乐。还要能够倾听人们心脏跳动的声息,倾听民间疾苦的呼声……慧耳所闻,能够穿透音响的层面而直逼文化的奥秘。

巴赫(J.s.巴赫)的儿子、作曲家C.P.E.巴赫(人称“小巴赫”)曾经说过:“我们很少见到一位具有四样必须有的素质的音乐评论家——同情、智慧、诚实和勇气。对音乐界来说,可惜的是,音乐评论那么重要,但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常常不具备这些素质。”C.P.E.巴赫所讲的“同情、智慧、诚实、勇气”这四种素质,都是音乐之外的人格修养。所以,我们不仅要在“音乐”中学习音乐评论,更为重要的还要在音乐之外学习音乐评论。

希望我们的这本小书,对你的耳朵,对你的音乐想象力,对你的音乐素养,能够有一点小小的帮助。

2005年7月28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