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20世纪中国名曲鉴赏
13233400000077

第77章 台湾音乐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马水龙的《梆笛协妻曲》赏析

梁茂春

80年代的台湾音乐创作走向了多元发展的道路。这时,从台湾派送到欧、美去留学的一批年轻作曲家已经先后学成。

回到台湾,他们将世界各地的音乐创作技法,风格和观念带进台湾,使台湾音乐呈现了比较多样的势态。马水龙的《梆笛协奏曲》是台湾音乐在80年代初的一大收获,至今可以说是支撑着台湾音乐殿堂的柱石之一。

《梆笛协奏曲》完成于1981年11月。这部作品最大的艺术特色是通俗易懂,旋律流畅、形象鲜明,雅俗共赏。《梆笛协奏曲》的音乐材料十分简练,长约二十分钟的两个乐章的大型管弦乐作品,音乐上题主要的只有一个,即采用一个带有大陆西北部音乐风格的羽、商调式自由交替的七声音阶旋律,这个旋律以八度、四度跳进为特点。第一乐章的结构为奏鸣曲式,序奏(雄壮的行板)音乐庄严雄伟,表现了祖国大地的广阔无垠和中华民族坚忍不拔的精神。主部主题(活泼的小快板)轻快跳跃:

例116

这个主题刻画了人们纯朴、乐观的精神面貌和幽默达观的性格,梆笛演奏以跳音为主。上例中第三小节的几个音,可以说是《梆笛协奏曲》的“特性乐汇”,它贯穿全曲。如果我们细心倾听,还可以捉摸到这个“特性乐汇”和台湾歌曲《橄榄树》的主题的某些相似之处,这非常有意思。

第一乐章的副部主题富于歌唱性,音乐安详而甜美,梆笛演奏以连音为主:

例117

上述两个主题在旋律风格上和音乐性格上是互为补充的。展开部和其后梆笛独奏的“华彩乐段”都是在这两个音乐材料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再现部省略了副部主题,在像序奏一样宽阔的音乐中结束。

第二乐章(柔板)的音乐缓慢悠长,好像是在描写中华民族的悠远的历史、苦难的遭遇和博大的襟怀。五声性的七行三音列主题与第一乐章的旋律是派生关系,第二乐章的前半部分就是这一主题的自由变奏。

《梆笛协奏曲》结构上一个特殊的处理是在第二乐章的后半部:这里重又再现了第一乐章序奏和主部主题,只在配器上做了一些变化,结构上做了压缩。这样,全曲在音乐上获得了首尾呼应的艺术效果,《梆笛协奏曲》就在雄壮辽阔的高潮中结束,象征着中华民族美好、光辉的未来。

从总体上看,《梆笛协奏曲》有着非常独特的结构形态:两个乐章在曲式上就像是一个带再现的大型三部结构,即“快—慢—快”式对比,统一的大三段体。所以,《梆笛协奏曲》在多乐章结构里面,又包含着单乐章的构想,甚至也可以用“ABA”的单乐章曲式结构来分析和理解。并且,《梆笛协奏曲》乐思的展开是典型的中国式的:在同一材料基础上作自由的变奏、衍展,类似民间音乐的自由加花变奏。这部作品的不足之处是原样的重复显得多了一些,节奏的变化少了一些。但瑕不掩瑜,《梆笛协奏曲》在中国民乐史上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梆笛协奏曲》不仅是马水龙创作上的一座里程碑,也是台湾音乐发展的一座里程碑式的作品。

马水龙是台湾新一代作曲家中的佼佼者。在创作《梆笛协奏曲》这部成功的作品之前,他已经经历了二十来年的学习、探索的艰辛过程。在经历了对现代西方音乐技法的多方面尝试之后,周而复始,他的《梆笛协奏曲》重又回到了最简单、最传统、最民间的风格之上,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马水龙的成功经验是十分富有启发意义的,也是非常值得重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