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20世纪中国名曲鉴赏
13233400000053

第53章 中国管弦乐的第一座里程碑

——何占豪、陈钢的小提琴协奏曲《粱祝》赏析

梁茂春

中国管弦乐这条年轻的音乐河流,流到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初期,进入了一段风光绚丽,波光闪烁的水域,产生了一系列较有影响的管弦乐新作。如罗忠镕的序曲《庆祝十三陵水库落成典礼》,霍存慧的《蹦蹦组曲》,朱践耳的《节日序曲》(以上均作于1958年),刘诗昆、孙亦林等人的《青年钢琴协奏曲》,瞿维的交响诗《人民英雄纪念》,吴祖强、杜鸣心的舞剧《鱼美人》组曲(以上均作于1959年),施万春,魏作凡等人的《节日序曲》(1960年),施咏康的圆号协奏曲《纪念》(1962年),王西麟的交响组曲《云南音诗》,秦咏诚的声乐协奏曲《海燕》(以上均作于1963年)等。这些作品以此比较丰富的艺术形象,表现了较为广阔的社会生活。它们形成了我国当代管弦乐创作的一个高潮期。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是这一时期的一部出类拔萃的作品,在当代管弦乐作品中居于重要地位,可以说是我国管弦乐创作的第一座里程碑。

这部作品完成于1959年,同年6月在上海举行的“音乐舞蹈会演”中首次公演,一举成功,此后逐渐在国内外享有盛名。作者是两位青年作曲家——当年二十六岁的何占豪和二十四岁的陈钢。何占豪当时是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的小提琴进修生,陈钢是作曲系五年级学生。他们学生时代的这部作品为我国管弦乐的发展做出了开创性的成功的探索。这部小提琴协奏曲作品是根据我国家喻户晓的传说《粱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写成的,乐曲着力表现了祝英台这位典型的中国女性的内心感情和反抗封建礼教的叛逆精神,她那热烈追求自由生活和以身殉情的行动,曾深深地感动过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小提琴协奏曲《粱祝)采用了单乐章的自由奏鸣曲形式,运用了我国人民所熟悉和喜爱的越剧等民间音调,集中地、概括地突出表现了《梁祝)故事中“相爱”和“反抗”这两条主线。乐曲并没有拘泥于故事情节韵叙述,而是深刻、形象地表现了人物心理的细致变化,是人物内心的诗意刻画。实际上它是一部真正的交响诗,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交响诗与协奏曲这两种音乐体裁的交融结合。

乐曲开始是11小节的引子,在竖琴和小提琴声部轻柔震音的背景上、独奏长笛吹出散板的,具有中国竹笛特色的音调,幻化出虚幻的、仙境般的景色,烘托了传说故事的朦胧的背景。双簧管接着吹奏下行的旋律,音乐带着忧郁的神情,好像预示着悲剧性的结局。

显示部开始,由独奏小提琴在竖琴伴奏下奏出优美的“爱情主题”(即主部主题):

例83

这个主题悠长委婉、悦耳动听,由四个乐句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乐段。它是纯洁的少女祝英台的美好内心的写照,因而也可称之为“祝英台主题”乐谱第31小节处由大提琴奏出潇洒幽雅的曲调,独奏小提琴与之作亲切的对答呼应,这里令人联想起男女主人公“草桥结拜”的情景。当“爱情主题”以乐队全奏出现时(第39小节),这是乐曲的第一个高潮,音乐进一步表现了梁山伯与祝英台心心相印、情投意合的形象。

经过一小段小提琴的散板华彩乐段后,音乐进入呈示部的副部(第5l小节)。这是一段活泼的小快板,在轻捷欢快的节奏背景上,独奏小提琴奏出轻盈灵巧的主题:

例84

副部本身形成一个回旋曲式结构,上方谱例即回旋曲的主题,在这一主题反复出现的中间,插入了两个从这一主题衍化出来的插部。通过主题与插部的交叉出现,表现了梁山伯与祝英台三年同窗、共读共玩的愉快情景。

副部之后是呈示部的结束段(第244—290小节).这里又转为慢板,独奏小提琴奏着从“爱情主题”派生出来的忧郁、深沉的旋律,形象地表现了两位主人公即将离别时难分难舍的感情与祝英台欲言又止的羞涩心态。

如果说呈示部的表现重心是“相爱”,展开部描绘的重点就是“反抗”了。反抗也正是为了相爱——争得爱的权利。展开部在乐曲情绪和表现内容上,可以明显地区分为“抗婚”、“楼台会”和“哭灵投坟”三个段落。在音乐材料上,展开部是对前面出现过的音乐素材的自由发展。

在定音鼓轻声滚奏和沉闷的锣声背景上,低音弦乐器与大管奏出惶惶不安的主题,这个主题的音调来自于引子中双簧管吹奏的下行曲调。接着,代表封建势力的主题由铜管吹出:

例85

这个主题在各个声部以各种变形出现,并越来越粗野、凶暴。而独奏小提琴则以和弦和双音奏法,演奏散板性的主题,表现了祝英台对封建包办婚姻的愤恨和反抗。在由副部主题素材发展而来的“反抗主题”(第346小节开始)中,小提琴借鉴了琵琶“扫弦”的演奏手法,突出了强烈的切分和弦,成功地表现了祝英台悲痛欲绝的心情和她满腔的怨恨。音乐逐渐推向反抗的高潮,乐队与独奏小提琴全奏出悲愤的抗婚音调:

例86

这里形成了全曲戏剧冲突的又一个高潮。

展开部的第二部分是慢板抒情的“楼台会”(从第446小节开始)。这里独奏小提琴采用了更多的戏曲音调,其旋律与越剧唱腔有着天然的联系:

例87

曲调如怨如诉,情绪缠绵哀伤。再次引出了小提琴与大提琴的对答,这段大、小提琴的“二重唱”生动地表现了粱、祝沉痛的倾诉,表达了他们内心深处的爱和憎。

粱山伯在得知祝英台已被迫许配人家后愤然死去,祝英台为了挣脱封建的桎梏,决心以死殉情。展开部的第三段“哭灵投坟”集中表现了这段悲剧。独奏小提琴采用了京剧“倒板”和越剧“嚣板”的紧拉慢唱式的唱腔,表达了祝英台悲愤的控诉。接着,锣钹齐鸣,祝英台含恨投坟,乐曲在这里达到悲剧的顶点,乐队强有力的全奏仿佛是对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忠贞爱情的歌颂。

音乐进入再现部,在加弱音器的第一小提琴轻奏震音的背景上,长笛的华彩旋律再次将人们带入朦胧虚幻的仙境。爱情主题先后在第一小提琴与独奏小提琴上奏出,而副部主题则被完全省略。爱情主题的曲调与配器更加强了浪漫主义的色彩,好像粱山伯与祝英台化成彩蝶,翩翩飞舞于鲜花丛中,歌唱着他们矢志不移的爱情。

小提琴协奏曲《粱祝》在我国管弦乐创作的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的重要贡献和突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作品突出了我们民族传统的旋律思维的特点,整部作品充满了优美的、富有民族特点的曲调。这与作曲家们掌握了丰富的民族音乐语言有着密切的关系。西方管弦乐与我国戏曲的密切结合,《粱祝》是一个成功的范例。

第二,在和声、复调、配器等技法方面,《粱祝》都做了民族化的努力。它在创作技法上的特点,是用尽量简单的技巧,去表达尽量丰富的感情,以塑造尽量准确生动的音乐形象。这使得《粱祝》成为了雅俗共赏的一首作品。

第三,在乐器的演奏技法上,尤其是独奏小提琴的演奏技法上,《梁祝》都做了民族化的大胆而成功的尝试。作曲家、演奏家们致力于“使小提琴的特殊性能和中国民族音乐语言相结合,使小提琴的传统技巧与中国民族演奏风格的表演手法相结合”。(上海音乐学院小提琴民族学派实验小组:《致演奏者》,载小提琴协奏曲《粱山伯与祝英台》总谱。上海文艺出版社1931年出版)。小提琴在演奏技法上借鉴、采用了二胡、琵琶、古筝等中国传统乐器的手法,广泛采用了滑指技巧。《粱祝》在使小提琴演奏的民族化方面又大大地前进了一步。

第四,在乐曲结构方面,《梁祝》将西方奏鸣曲式的矛盾冲突原则,与我们民族音乐的情节展开的戏剧性原则结合起来,将严格的奏鸣曲式框架与民族传统的自由衍展的多段体结构特点相交融。这也是东、西方音乐思维方式的完美的结合。

总之,小提琴协奏曲《粱祝》在管弦乐的民族化、群众化方面,做出了十分成功的努力。在国内它受到广大听众的喜爱,被群众称之为“我们自己的交响音乐”。在国外,它被称作《蝴蝶情侣》,在欧洲、亚洲、美洲、澳洲的许多大城市演奏、广播,被国外音乐家誉为“非常迷人和神奇的音乐”。(转引自香港《观察家》第26期[1979年12月]周谦的文章)由日本小提琴家西崎崇子灌制的《粱祝》唱片,在香港曾连续获得四次“金唱片奖”。直到今天,《粱祝》仍是中国作曲家创作的、在世界乐坛影响最大的管弦乐作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