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20世纪中国名曲鉴赏
13233400000046

第46章 欢乐的儿童节日

——浅析丁善德的钢琴曲《节日舞》

郭翔

著名作曲家、钢琴家、音乐教育家丁善德在1953年创作了儿童钢琴组曲《快乐的节日》。他在《创作回忆》一文中谈到了有关这部作品的创作动机:“解放初期,上海音乐学院的校址在郊区江湾,我到校时在途中见到新中国儿童高高兴兴去郊外远足的情景,促使我写了这部描写儿童节日郊游活动的儿童组曲《快乐的节日》。”

不难看出作曲家当时是在非常欣然,欢快的心境里创作出这部作品的。同时,这部作品也反映出在新中国成立后,人们对生活的憧憬和对未来的期望。在这新时代的感召下,丁善德步人了音乐创作的旺盛期,儿童钢琴组曲《快乐舶节日》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快乐的节日》是由五首钢琴小曲组成,即《郊外去》《扑蝴蝶》《跳绳》《捉迷藏》《节日舞》。终曲《节日舞》是以舞曲的形式,快速的、托卡塔式的弹奏风格,来表现少年儿童在郊游中生动、活泼、顽皮、快乐的场景。其曲式结构是带再现的三部曲式。

第一部分的调性是c大调,主题为4小节,之后有一个主题扩充,音乐结构工整严谨。主题和主题扩充共出现两次,其中主题第一次出现时,左手是功能性的分解和弦,而主题旋律就像是从这些和声中间脱颖而出似的。

例67

例68

主题第二次出现时提高了八度,而左手已加人三度模仿、密集的和弦伴奏音型。左手的变换无疑给节日舞蹈增添了许多热闹情绪,并使节日的欢腾气氛越来越浓。连接句的妙用,把极度欢快的音乐经过由高而低的三个八度的处理,迅速进入到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的创作手法与第一部不同,整段音乐用了周定的节奏和音型,并且以第一部的引子作为材料,用钢琴“托卡塔”式的演奏构成了一气呵成的效果;另外,突然换调是第二部分写作中突出的特点,一连串的换调使音乐不断地向前发展,为节日舞增添了丰富的色彩。其调性关系大致是以C—E—A—a—G—b—A—降A—f—C排列的。不难看出,作曲家善于用最经济的材料,求得最丰富的音乐效果。同时,这种固定节奏和音型的运用,使音乐变得极为严谨规整,而频繁的换调又使音乐产生散淡的色彩变化。这更说明了作曲家既有严密的音乐逻辑思维,又有钢琴键盘上的即兴创作意识。这一“严”一“散”的音乐创作手法,使《节日舞》的第二部更富有魅力。

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再现,继续描绘热烈欢腾的舞蹈场面,最后的尾声既是《节日舞》的收场,也是整个儿童组曲《快乐的节日》的结局。这段音乐使用一连串短小的乐汇由低向高跨越了五个八度,把整个乐曲推向了最高峰并戛然而止,令人回味无穷。

《快乐的节日》代表了作曲家丁善德50年代创作的艺术水平,同时也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精神面貌。应该说50年代是丁善德先生创作的高峰期,在这期间他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既是时代的产物,又是他艺术才华的高度体现,对当时和现在都有不可磨灭的影响力。在中国钢琴音乐史上,丁善德的名字永远不会被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