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20世纪中国名曲鉴赏
13233400000030

第30章 皇冠上的明珠

——王洛宾的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赏析

梁茂春

如果我们将中国艺术歌曲比喻为一顶艺术的皇冠,那么,王洛宾的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就像是皇冠上的一颗明珠,闪耀着永恒的芝术光芒。

《在那遥远的地方》这首歌曲从20世纪30年代未在西北地区产生之后,不久就以它独特的艺术魅力传遍了全国,后来又传向世界上的许多地方。但是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只知道它是一首“青海民歌”,不知道它的作者是谁。直到80年代,人们才开始获悉原来它是作曲家王洛宾的作品,才开始熟悉王洛宾的传奇式的生平和丰富多彩的音乐创作。

王洛宾是最早下力气开掘我国西部各少数民族音乐宝库的作曲家,他从30年代后期就开始陆续将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蒙占族、藏族等少数民族的民歌记录、译配,并根据少数民族音乐风格创作歌曲,这样就产生了配上汉文的像《达坂城》《掀起你的盖头来》《青春舞曲》《阿拉木汗》《半个月亮爬上来》等一系列精彩绝伦的西部民歌。这一工作具有特别的开创性意义,这些歌曲成为中国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音乐中的一个特别的亮点。

关于《在那遥远的地方》的创作时间,说法不一,连王洛宾自己的记忆都不甚准确了。因为在他自己的手稿上,有的说“作于1938年”,有的写“作于1939年夏”,还有写“作于1941年”的。我觉得其中的“1939年”说比较准确。此前我曾根据王洛宾自己给我提供的资料将《在那遥远的地方》产生时间断定为1940年,因为王洛宾告诉过我:他是在随郑君里的摄制组到青海湖畔拍摄电影时,与当地藏族千户长的女儿卓玛相处中产生灵感而偶然创作出来的。据查,郑君里拍摄的电影叫《民族万岁》,是“中国电影制片厂”1940年的出品,这部记录片记录了抗战时期蒙古、藏、苗等少数民族支援抗战的动人事迹。1986年5月1日王洛宾在和我谈话时又明确说:“1940年下半年在青海湖北边的海北草原刚察地区拍电影,千户长在那里住。”由此我得出了“创作于1940年”的结论。最近我又看到了一些可信的证据,即当年参与其事的人的回忆,证明王洛宾在1939年下半年在西宁组织了“青海儿童抗战剧团”,并排练了他编剧、作曲的小歌剧《沙漠之歌》。剧中的插曲《我愿做个牧羊人》即《在那遥远的地方》的前身,此歌在小歌剧《沙漠之歌》首演之前,“已被我们一些同学唱得很熟了”。(见周宜逵《60余年前王洛宾在青海》一文,2004年)由此可见,1939年的下半年,即王洛宾去海北草原拍摄《民族万岁》之前,《在那遥远的地方》一歌已经在西宁的学生中传唱开了。

王洛宾还说过:他在创作《在那遥远的地方》时采用了哈萨克民歌《羊群里躺着想念你的人》的音调素材。但是王洛宾对原素材做了相当大的变化和发展,我认为完全可以说《在那遥远的地方》是作曲家在学习、消化了哈萨克族民歌、藏族民歌之后的创作,因为从《在那遥远的地方》的歌词和音乐来分析,这里既有哈萨克族民歌的旋律特点,也有藏族民歌的风格,甚至还有汉族民歌的因素。应该说:这是王洛宾经过了1938至1939两年学习西部民歌之后的最大收获,也是他艺术创造智慧勃发的结晶。

《在那遥远的地方》是一朵草原上的野花,一朵永远散发着淡香的鲜活的花。

《在那遥远的地方》的音乐结构十分简单,它是“上、下句”式的民间分节歌形式,全曲只有六个小节,音域亦只有一个八度,商调式七声音阶旋律。上、下句之间用同音相连,即民间称为“鱼咬尾”的连接方法。整首歌曲几乎都是级进旋律,只有在第二乐句的后半部分有一个五度跳进。la—do的小三度进行可以说是全曲的“核心音程”,两个乐句(每个乐句又可细分为两个小分句)、四个小分句都是以这一小三度音程开始的。可以说,作曲家用最简练、节省的音乐手段,表现了最深情、丰富的内心情感。情意像草原一样宽阔无垠,意境似沙丘一样连绵起伏。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千锤百炼的“民歌境界”。《在那遥远的地方》的可贵之处,是歌曲的深情、真挚的抒情气息,纯真到痴情的程度。真诚的爱情,就是这样纯洁无私和带着痴情的。

例42

这首歌曲产生的年代,正是抗日战争的艰苦年代。在这一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很多作曲家谱写了无数的威武雄壮的抗战歌曲,即或是抒情歌曲,也都有思乡、怀念母亲的爱国主题。而《在那遥远的地方》却是一个独特的例外,它是一首纯情歌曲,从表面来看完全游离于时代主题之外。但是如果从深一层次来分析,每一首爱情歌曲的主题都是可以多释的,那“美丽的姑娘”,完全可以理解为“可爱的祖国”及一切心爱的东西。还有一件有意思的事情是刚才已经提到的:《在那遥远的地方》原来是两幕歌剧《沙漠之歌》的一首插曲。而《沙漠之歌》的剧情是描写一位流浪的汉族歌手通过歌唱与哈萨克族民众建立了友谊,他向兄弟民族宣传了抗战的道理,于是,在一个早晨,一支哈萨克兄弟的抗日远征军,浩荡地开赴抗战前线了。歌剧的音乐是用哈萨克民间音调写成的。因此,这首歌曲和抗日的主题也是能够联系起来的。

《在那遥远的地方》流传到内地之后,1946年由作曲家陈田鹤为之编配了精美的钢琴伴奏,这个伴奏是用民族调式和声编配的,加以支声复调的衬托,和主旋律珠联璧合,相得益彰,从此它更为广大的歌唱家喜爱。

王洛宾1913年12月28日生于北京东城牛角湾。1931年人北平师范学校艺术科,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离开北京到山西.参加了丁玲领导的“西北战地服务团”。1938年春到兰州,开始接触到西北各少数民族的音乐,并深深地为之迷恋。从此就有了一大批王洛宾译配、改编的两部民歌。王洛宾译配的汉语歌词不但在节奏、情绪上与原民歌曲调相配合,还符合汉语的韵律和语气,唱起来朗朗上口,也表现出汉语的声韵美。王洛宾发挥了一座桥梁的作用:经过他这座桥梁,西北各民族的优秀民歌,得以传向全国各地。王洛宾的这个历史功绩是不应被埋没的。但是王洛宾在生活的漩涡中几度沉浮,因复杂的政治原因几次含冤入狱,曾被国民党逮捕关押了三年。解放后又含冤被关押了十五年,于是人们不再听到王洛宾的名字,《在那遥远的地方》被当成了真正的民歌。直到1975年王洛宾刑满释放,1979年他的冤案得到了彻底的平反。此后,王洛宾就像“出土文物”一样,光彩重新闪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