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20世纪中国名曲鉴赏
13233400000028

第28章 人生的绝响(1)

——华彦钧和他的《二泉映月》

邝晴

1893年,民间音乐家华彦钧(小名阿炳)出生在江苏省无锡市。他自幼跟随其当道士的父亲学习各种民间器乐的演奏,二胡、三弦、琵琶等乐器都有着相当深的造诣。他在与民间艺人的交流和切磋过程中掌握了各种丰富的民间音乐,使他的作品有着丰富的源泉和素材。华彦均在年轻时因患眼疾而导致双目失明,后来更沦落街头靠卖艺为生,但生活的磨难却赋予他的作品以深刻的生活感受和思想内涵。

第二个素材接着前一素材结尾的宫音作高八度的大跳,打破了乐曲开始的宁静,旋律围绕着宫音上下旋走。接下来的第三个素材在之前素材结尾的徵音基础上再次做了高八度的大跳,音区步步提高,旋律在高音区流动,并出现了切分和前十六后八分音符的新节奏,情绪因而激昂起来。

乐曲的三个素材陈述完毕后相继进行了五次变奏。在第一变奏中,第一素材的中间部分进行了删减,而第三素材却进行了扩充,音乐张力随之加大,旋律显得激动而有力。第二变奏中的第一素材变化为两个乐句,而第三个素材则用高调的手法进行展开,音乐的色彩骤然丰富起来,情绪向着新的高度发展。第三变奏在低音区中恢复平静,之前起伏的情绪也在这里得到了回收,为高潮的到来起了铺垫的作用。第四变奏旋律层层亢进,情绪随着音域的上升也变得越来越高昂,音乐在全曲的最高音区达到高潮后在宫音刹住,作者生活中饱尝的辛酸悲苦和对当时社会的怨恨全都倾泻而出,随后卫以全曲的最低音开始了最后一次变奏。音乐逐渐放缓,最后的变奏充满了凄苦的意味。全曲就像是这位民间艺人的一首人生悲歌。

总的来说,《二泉映月》的变奏手法主要是通过扩充和压缩句幅,以及旋律在音区的上下游动来表现音乐的发展,每次的变奏随着音乐材料的陈述和展开而产生情感的变化。乐曲每个乐句的起始音都是上一乐句的结束音或高、低八度音,和民间音乐中“鱼咬尾”的发展手法相似,使乐曲结构更加统一而富有逻辑,而这些八度大跳更赋予了乐曲发展的动力。全曲的速度比较统一,但力度的变化却相当大。华彦钩当时是用站立的姿势边走边演奏这首乐曲的,他运用“错乱”的弓序,随心所欲地运弓,根据感情的需要改变运弓的强弱关系,乐句中的长音也充满了力度的起伏,产生错落跌宕的效果,而二胡五个把位的宽音域,更为力度的变化提供了自由的空间,增添了音乐的色彩,使全曲充满了细微变化的妙趣。

由于《二泉映月》的曲调十分动人,所以许多作曲家都将其改编成其他器乐的演奏曲,如二重奏曲、小提琴独奏曲、二胡协奏曲、弦乐合奏以及歌曲和无伴奏合唱曲。《二泉映月》以多种形式展现于世人面前,被国际乐坛公认为世界名曲之一,并被评为“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其影响跨出了国门之外,而身为民间艺人的作者华彦钩,更是因此成为走向世界的民族民间音乐家。

30.如歌的思念

——马思聪的小提琴曲《思乡曲》赏析

张媛媛

马思聪(1912—1987),我国当代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和作曲家。广东海丰人。1923年第一次去法国,先后就学于朗西音乐学院和巴黎音乐学院。1931年回国,开始音乐创作生涯。解放后,曾任中央音乐学院院长,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等职,“文革”中因遭受迫言,逃亡后侨居美国。

马思聪的小提琴作品中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他不断地从民间音乐中寻找灵感,将本民族的风格与西方音乐融合在一起,利用西方的创作手法来体现我们民族音乐的优势。

他创作了大量的各种体裁的音乐作品:如大型声乐作品《民主大合唱》《祖国大合唱》,管弦乐组曲《山林之歌》等。到美国之后还创作了舞剧《晚霞》和大型歌剧《热比亚》等作品。

但其中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当数他的小提琴作品,如《内蒙组曲》《西藏音诗》《第一回旋曲》《牧歌》等。在众多小提琴曲中,《思乡曲》更是家喻户晓的精品。

小提琴独奏曲《思乡曲》是《内蒙组曲》(最初名叫《绥远组曲》)的第二乐章,创作于1938至1939年。乐曲的音乐主题取材于流行在内蒙和山西一带的民歌《城墙上跑马》。作者在保持原有曲调的基础上做了充分的发挥。原民歌诉说了漂泊异乡的游子对家乡的眷恋和思念之情。乐曲以悠长、哀婉的旋律牵动着所有的离别故乡的游子的心。

《思乡曲》是在复三部曲式框架下的一个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带有变奏性质的“自由多段体”作品。全曲大致分为七个段落。在诸多学者的论著中,对《思乡曲》的曲式结构有着不同的看法。包括“带再现的三段体”“变奏曲”以及多段体等等。而马思聪本人对《思乡曲》的曲式结构曾这样解释道:“我采用的是一首短的民歌。我没有移动原调的思乡的意思,但后面却接上了六个原本是民歌的旋律。相关连的旋律可以扩大或缩小,以达到我所要求的曲式的完整。”(引自马思聪的《创作的经验》,1942年)这些新的“民歌的旋律”中,有的是通过对主题旋律的变奏而产生的,与主题在音乐风格上保持了一致;有些是以主题旋律为基础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变化而产生的,与主题的风格是相对比的。这七个段落又可组合成带再现的复三部曲式。

复三部曲式的A段,由三个较为独立的乐段组成。第一段作者完整地引用了《城墙上跑马》这首短民歌。主题在小提琴D弦的五把位奏出,利用D弦那种忧郁的音色来抒发作者内心淡淡的忧愁。后两个乐句基本上是对前两个乐句的重复,旋律和缓柔情。

例33

第二段接上了第一个“民歌的旋律”(也可视作第一次变奏),但整个音乐形象还是以开始的主题为基础。

第三段紧接着进入了第二个“民歌的旋律”(或第二次变奏),小提琴在高音区如泣如诉的动人旋律,似乎萦绕着每一位听众的心。忧伤的曲调中民族特有的滑音和十六分音符相交替的处理使得音乐又呈现出浓郁的民族风格。

中部(B段)达到了乐曲的高潮。在内部结构、调性、速度、织体等方面与主题都有了较大的变化。这一段又出现了三个新的“民歌的旋律”。在音乐的整体形象上与主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里的主题由小提琴的双音奏出,调式也由较为忧郁的D商调转为明亮而富于激情的E宫调。作者在这里不单单只表现他对故土的思念之情,更多的是寄托着对祖国未来的一份期盼,期盼着和平和美好的未来。

最后一部分(A’段)是对第一段的减缩再现,又一次巩固了主题形象和作者内心的思乡之情。全曲在PP的安静气氛中结束。

《思乡曲)是作者早期创作中具有开拓性意义的一部代表作,马思聪也是第一位创作带有民族特色小提琴作品并获得成功的中国艺术家。创作手法上他找到了西方音乐与本民族音乐的“契合点”。他不拘泥于西方或者自己民族的某种形式,而是在灵活地运用这些创作法则的前提下,丰富了音乐所表达的内容。作者运用民歌进行创作,既可以体现出我们民族特有的音乐文化,同时也为民族音乐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和影响。

31.在明月与炮火下思乡

——夏之秋的欹曲《思乡曲》赏析

唐晓飞

思乡是中华文化的一个永恒主题。古往今来,思乡题材的中国诗歌数不胜数,乡愁似乎是中国人的一种性格,隐藏在心里,显露于言表,抗战时期,夏之秋先生的一首《思多曲》,深情,质朴,至今广为流传。

夏之秋原名夏汉兴,不仅是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还是中国铜管乐的奠基人之一。他1912年出生于武汉,五岁学习风琴,八岁学习小号,1936年考入上海国立音专作曲系,师从黄自、吴伯超、李惟宁等。抗战开始后,夏之秋回到武汉,积极投身救亡歌咏运动,组织“抗敌工作团歌咏队”。当时正逢中国的“危急存亡之秋”,因此更名夏之秋。1940年以后,他致力于音乐教育工作,为我国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铜管乐表演人才。他一生的作品有歌曲《歇八百壮士》《思乡曲》《卖花词》《邹韬奋先生挽歌》,合唱《长江大桥颂》等,著作有《小号吹奏法》等。

《思乡曲》写于1938年,当时夏之秋担任武汉合唱团的团长兼指挥,他带领合唱团赴南洋宣传抗日,筹措抗日经费。途径澳门时,听到街上流浪盲艺人的胡琴声,他不禁想起了陷落在日寇铁骑下的家园,便以此为素材,写下了此歌的旋律。1939年,当时的合唱团员戴天道为其填入歌词,黄源尹演唱,深受听众喜爱。后来此曲灌制了唱片,流传很广,还曾被故事片《吉人天相》选为片中插曲。

这是一首带再现的四部曲式的歌曲,主题(歌曲第一、二段)为起、承、转、合的四句式乐段,中间部(第三段)展开主题材料,并转到了下方三度的远关系凋,但仍为起、承、转、合的四句式乐段,第三部分(第四段)是主题的完全再现。从整体上说,四个乐段正好构成全曲的起、承、转、合。

歌曲质朴无华,气息舒缓悠长,感情真挚沉郁。第一乐段即景抒情,用明月和静夜诉说乡愁,在平淡的物象描绘中蕴含着真切的愁思。流畅的四个乐句,构成两个抛物线状的旋律,使乡愁在平静中缓慢舒展。富有民族色彩的旋律和天空高挂的明月,代替了声嘶力竭的痛泣,涌动着听众内心的无限乡情。

例34

第二段引入了抗战的背景和对自我遭遇的诉说,音乐在情绪上有所上升,伴奏由第一段的分解和弦织体加进了柱式和弦,但仍没脱离“静”的总格调,使得乡愁与国难交融,思乡之情与亡国之恨合为一体。

第三段转到远关系调,主题素材进一步展开,把国恨与乡愁推到了最高潮。旋律委婉流畅,以级进为主,虽然有一个五度与八度的大跳相连,但并没有明显的起伏跌宕之感,仍在平静中诉说,亲娘牵肠挂肚的“盼望”拨动着听众思乡的心弦,非常巧妙地将思乡愁苦的根源揭示出来——思乡愈切,抗战的决心愈坚。

第四段主题完全再现,在平静中将思乡之情化成了抗日的烈火。歌曲把民族音乐的素材、旋律思维与西洋的曲式思维相结合,充分的体现了曲作者深厚的中外音乐素养。

歌曲旋律与歌词完美结合,歌词的平静叙述与旋律的质朴舒展,使歌曲雅俗共赏。歌曲在当时抗战的热潮中鼓舞了士气,团结了民心,用真切的感情表达出对沦亡家乡的怀念,叩动人心,使抗战时期人们的痛苦、仇恨等多种情感相互交织,并将个人内心的苦难上升为爱国热情,充分表现了当时的国难、民恨,唱出了时代的心声。

1997年,在迎香港回归的北京主会场上,夏之秋的《思乡曲》又一次响起,但是,此时的《思乡曲》却别有一番韵味,似乎让国人在欢呼之余,铭记住百余年带着血泪的屈辱史。可以说,这首歌曲的现实意义,不亚于他自身的艺术价值。

1993年5月,夏老走完了他八十一个春秋的风雨人生,追思会上没有挽歌,而是雄壮的《歌八百壮士》和质朴委婉的《思乡曲》,这位我国第一代有突出贡献的铜管乐专家、乐坛的一代宗师就这样离开了我们,但他留下的歌,我们还将一代一代继续唱着。

32.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浅析何士德的歌曲《新四军军歌》

宋歌

前一段时间去上海,早早起来打开电视,正好听见上海电税台播放的晨间曲。乐曲旋律气势磅礴,让人听了精神为之一振,它就是1939年由阵毅作词、何士德作曲的《新四军军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