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学生作文辞海(金榜作文通关宝典)
13230800000018

第18章 写作技法积累(2)

看到文题,我们应认真领会词义本身的意义,明确它所限定的写作对象、选材范围,然后引申联想。如《足迹》这个题目很宽,可写足球运动员的足迹,老师的足迹,父母的足迹……各个材料互不相干,如果将这些材料堆砌在一起,就如一盘散沙。我们应从中选出自己最熟悉、最有表现力的材料。某作者把这个泛题具体化为“人生的路上要留下攀登和进取的足迹”这一中心,并围绕中心选择了采药老人坚毅的足迹、邻居大哥追求知识的足迹来加以表现。这样就变抽象为具体,变宽为窄了。

超凡脱俗法

有的隐形文题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如果只就文题写,会落俗套,只有跳出文题选材,才会写出新意。此谓之超凡脱俗法。

这种方法的关键是跳出文题。不能就文题而写文题,要跳出文题的隐义,到生活中广泛寻找具体的生活素材来表现文题。不过,既要跳出文题,还要紧扣文题。所选择的材料必须根据文题所确定的意向来确定,绝不可放野马。

譬如《撞击》这个文题,应跳出它的物理概念,到生活中去寻找那些情与情的相撞,心与心的相击,改革与保守等观念的冲突等等具体的生活素材。然后,紧紧围绕着“撞击”这个方向,着重写个人感情的撞击,美与丑的心灵的撞击和新与旧的观念的撞击等等。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跳出文题的思路是:由文题的本义分析文题的引申义,再联想符合文题引申义的材料。

立意

立意就是指作者在动笔之前将文章或作品内容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所要揭示的生活真理确定下来。立意,也叫中心思想,或称主旨、主题,它是统率文章的“纲”,要为文章确定一个正确、深刻、新颖的主题。

所谓正确,就是要符合生活发展的客观规律,要积极向上;

所谓深刻,就是要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和较高的认识价值;

所谓新颖,就是要新颖别致,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立意好,才能唤起人们的共鸣,引起人们的思索。作者的生活积累、思想水平和知识储备,是立意高下的关键。

立意要求

立意要求有以下几点:

(1)立意要正确。文章要体现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要宣传健康的、美好的事物,批判消极的、错误的事物。

(2)立意要集中。一篇文章只能有一个中心思想,如果出现几个“中心思想”,结果什么也说不清,讲不透。

(3)立意要新颖。要想立意新颖,必须选取新颖的材料,要尽量采用新近发生的,别人不常用的,或是自己有新的感受的材料,使文章具有新鲜感和时代感。

(4)立意要深刻。要在文章的内容上去挖掘开拓,由表及里,抓住事物的本质。如《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作者将雷峰塔是镇压白蛇娘娘的塔升华到封建势力镇压人民的塔,从而表现出彻底的反封建的革命精神。这个主题就非常深刻。

立意的步聚

“意在笔先”,立意必须在下笔之前,在辨清体裁,找到题眼,明确范围的基础上进行。

一般说来,“题眼”就规定了文章的中心思想,《一件有兴趣的事》中“有兴趣”,《我尊敬的一个人》中“尊敬”就是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体裁不同,立意的角度也有别。写“人”的文章,要着力于对人物“思想”的挖掘,要努力寻求出支配人物一切言行举止的那种思想境界的“制高点”。记“事”的文章,要着力于对事件“意义”的探求,要在事件所具有的多方面的思想意义中找出你认为最重要、最动人、最独特的“闪光点”。论“理”的文章,要着力于事物“矛盾”的剖析,要善于在事物众多矛盾中抓住主要矛盾,并以此作为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出发点。

材料作文要根据所给的材料来提炼中心。

求新立意

由于同学们生活在集体中,学校的学习生活、课余活动都可能是一起参加的。这样,选材可能就会雷同。因此,必须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立意,力求避旧求新。

如《记一次春游活动》,立意各有千秋。有的赞美祖国山河美,有的抒发热爱大自然之情,有的表现在春游中同学们团结互助的精神,有的赞美同学们的创造精神,有的赞美同学们积极向上、努力进取的精神,有的表现同学们在春游中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有的抒发春游中的欢乐。其中最新颖、具有独特性的是表现创造精神及表现努力进取精神的立意;最陈旧、一般化的是表现春游欢乐的立意。

依题立意

在命题作文中,有的文题本身就规定了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应该是什么,我们就要依据文章题目来确定中心思想。

例如《我们班里的新气象》,题中“新气象”要求抓住学习、文体活动、生活等方面的点滴,写出班里的集体主义精神,共产主义风格等,表现班级气象之新,人们思想境界之高,这就规定了本文的中心思想。又如《可爱的家乡》应抒发热爱家乡之情,《辛勤的园丁》应歌颂老师不畏辛劳的精神。这种方法只适用于已经规定了题意的命题。运用时,首先要能准确判断文题中体现文义的词。一般说来,能体现文义的词语都是题目中的题眼。

量材立意

这是一种根据所选定的作文材料确定中心的方法。有的文题没有规定文章的中心,如《游泳》只限定了事件,《济南的冬天》只限定了时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只限定了事件发生的地点。对此,我们只能根据自己所选定的材料来提炼中心,力求立意新颖。譬如:

一篇文题为《游泳》的习题,作者以“游泳”事件为线索,写一条清澈的小河,是孩子们游泳的乐园,但今年却被一家新建工厂排出的废水污染了,不能游泳了。工人叔叔了解到这一情况,就动脑筋,想办法,从治理“三废”入手,变废为宝,净化了水流,河水又变清了,孩子们又能游泳了。这篇文章立意新颖,根据所选的材料,赞美了工人们的创造精神,富有时代气息。

运用这种方法贵在“提炼”。有了材料并不意味着有了好的中心。还必须对所掌握的材料进行提炼加工,去粗取精,透过现象抓本质。如一个同学在一篇文章开头写道:“我的爸爸是一个不自私、不爱占小便宜的人”,而下文所写的事是:舅舅为孩子升学,特地向身为校长的爸爸送来了“红塔山”和一瓶名贵的酒,爸爸严肃批评了舅舅,拒绝了礼品。从所写的材料,他的爸爸就是“坚持原则,为政清廉”的人,而这个同学未抓住事情的本质,只概括为“不自私,不爱占小便宜”,就失之偏颇。

主题掘进

开掘要深是提炼主题的一个根本要求。为了深刻地揭示文章的中心,必须透过事物现象,准确地抓住事物本质。

运用这种方法,难点在于:事物的本质隐藏在事物的现象之中,不能一眼望见;同时,事物的本质也是有层次的、有分别的,不容易一下抓住,必须经过不断探究和掘进。

著名歌剧《白毛女》是根据1940年,流传在河北西北部某地的一个民间传说——白毛仙姑的故事创作的。主题的确定经历了三次认识的深入。有的人认为,把这个材料作为一个“破除迷信”的题材来处理,针对当时广大农民“敬神拜鬼”的落后现象,宣传一下“无神论”;有的人提出,这一主题不够深刻,应该把“反迷信”和“反封建”结合起来,处理在同一题材里,使它的这一主题更有思想意义。

最后,经过反复讨论、研究后,作者们感到,上述两种认识虽有所深化,但仍未能准确地发掘并抓住它的本质,仍然是不够的。其本质应是:“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这就是他们最后确定的主题,与前两次相比,意义就深刻得多。

因此,提炼主题不能浅尝辄止,而应深挖,深挖,再深挖。

以小见大

以小见大是构思立意的技法之一。所谓“小”,是指从小处着眼,即选材小,写作的角度小;所谓“大”,是说思想内涵容量大,这种方法的特点是以个别表现一般,以小事反映大主题,即选材虽小,而韵味无穷;取事虽小,而意义重大。

王愿坚的《七根火柴》一文就用了以小见大法。在恶劣的环境里,生命垂危的无名战士舍不得用这七根火柴救命,饥寒交迫的卢进勇舍不得用这七根火柴来求温饱,而把它保存好交给了部队,让战友们胜利地走出了死亡之地,这就有力地表现了无名战士等人一心为公、舍己为人的共产主义精神。七根火柴虽然微不足道,但它放射出共产主义思想的光辉,照亮了人物的灵魂。

运用时应注意两点:第一,要善于发现有深刻意义的小事。抓住富有表现力的小事物。第二,胸中要有“大”。对所选取的小事,要站得高,看得远,想得深。为此,必须注意积累生活经验,又要注意提高思想认识水平。

对比立意

对比立意就是从对同一事件的不同态度和看法,或同一人物对不同对象的不同态度的角度进行立意。

如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用对比手法描写了制台对洋人的奴颜婢膝,对手下及百姓盛气凌人,揭露了制台的卖国嘴脸。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让于勒三次变化着身世,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也变化三次,前后迥异,强烈对比,从而揭示了菲利普夫妇虚伪、自私、贪婪、冷酷的本质。

议论文有时也用“对比论证”立意。

对比立意能使主题深刻,写出新意,但须从全文整体入手。

辨证立意

一种事物,一个问题总有两个方面。立意时,要用“一分为二”和发展的观点,既要肯定它的一面,又要指出它的不足。这就叫做辩证立意。

如写《马说》读后感,应用辩证观点立意。“伯乐识马”的观点就封建社会来说是非常确切的。那个时代,当权者是“人主”,他统治下的百姓,以及手下的文武百官,都是他的奴仆或者牛马,但不能用这个观点来对待今天的干部。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主人,干部是人民的公仆。

如果立意时只说了一面,而忘记了另一面,就会犯片面性毛病。

辩证立意时,特别要用全面的观点,应从事物的正反或相互联系的方面,分析立意。

反向立意

“反向立意”是就“正向立意”相对而言,即从材料的反面,确定中心,反其意而用之。

人们惯于说:伯乐识马。可有人反其意提出“马识伯乐”,写道:

有些干部也以“伯乐”自许,这是不是有点本末倒置呢?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主人,干部也是人民的公仆。这是人所共知的。所以,真正的伯乐应该是人民,干部应该是“马”。

这里的立意新颖,切合现实。现在的领导者是人民选举的,是人民的公仆。用“马”来喻指非常确切,不落俗套。

反向立意能写出新意。

正向立意

有人看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古训,有所感受地写道:马克思主义教导我们,应当全面地、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而不能片面地、孤立地、静止地看问题。由此看来,“近墨者黑”是有一定的道理。环境对人的影响不可忽视。肮脏的环境常常是个大染缸,使人不知不觉腐化变质。例如,解放前有个名叫穆时英的青年作家,以一本揭露旧社会黑暗的小说《南北极》轰动文坛,可进入十里洋场后,受到腐朽生活方式的影响,竟歌颂起纸醉金迷的生活来了。

这里用了正向立意法。所谓的正向立意,就是从材料的正面来确定中心。如由“伯乐识千里马”来论述领导者要识辨人才,重用人才。

正向立意比较平稳,难以离题,但易于千篇一律,写不出新意。

引申立意

确定主题时,不要停留在事物的表面,就事论事,要根据事物间的内在联系,由此及彼,深化主题,升华感情。这就是引申立意法。

如朱德《回忆我的母亲》的结尾:

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

作者将爱母推广到爱劳动人民,决心尽忠革命事业,深化了主题。

又如叶圣陶《多收了三五斗》,主要写一天农民去粜米,因丰收价跌,农民吃了亏。如果就此而止,只能表明事件的局部。可作者最后写道:“第二天又有一批敞口船来到这里停泊。镇上便表演着同样的故事。这种故事也正在各处市镇上表演着,真是平常而又平常的。”这样引申立意,就揭示出这种现象的普遍性,使主题深刻。

借理立意

借理立意分为两类:就事论理、借物喻理。

有些议论文常常开头先写一件具体的事情,尔后生发议论讲道理。如马南邨的《从三到万》,就是以“从三到万”的故事为根据,生发并论证了学习要虚心,要循序渐进,要重视老师的作用等道理。

借物喻理就是从赞扬或评析某一事物着手,以揭示一个深刻的道理。借物喻理可以把精湛深刻的思想巧妙地寄寓在具体的、浅显的、常见的事物中。

运用这种方法要选准物,并把握物和理之间的联系。如陶铸的《松树的风格》,就抓住松树“要求于人的甚少,给予人的甚多”和为人类而“粉身碎骨”的本质特点,来论述共产主义者的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总之,借理立意要根据具体的事和物,来揭示某一道理。“事”“物”与“理”之间要有内在的联系,要紧密配合。

借物立意

借物立意就凭借某一具体的事物来阐述某一道理或抒发某种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