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验方大全
13229800000043

第43章 儿科(3)

〔加减〕凡症见咳嗽气喘、声高息诵、痰液浓稠或黄,发热面赤,烦躁口渴,大便或干或秘,小便短赤,舌苔中心黄腻,脉滑数者,即为本方的适应症。若病初起具有表症者,应根据发热情况酌加解表药,使邪从外解。如发热轻、微恶风寒、有汗,加薄荷、蝉衣、芥穗,疏风解表;如发热较重,少汗、口苦,加柴胡、葛根,发表解肌;如连日阴雨,天气潮湿,表为湿郁,热虽不甚,但肢体酸困拘急,加浮萍、桑枝,解表祛湿;邪入气分后,高热汗出而热不解,加生石膏、知母、银花,清气透热;热痰壅肺、高热喘促,加生石膏、麻黄,清热宣肺平喘;如病人汗多或平素肝阳上亢不宜使用麻黄,加地龙、桑白皮,泻肺平喘;热邪灼液痰稠不易咯出,加桔梗、海浮石祛痰软坚;热邪伤津,口干欲饮,加花粉、麦冬生津润肺;如肺移热于大肠,肠腑热结,大便数日不通,加大黄、元明粉、瓜蒌,泻热通便,肺与大肠相表里,腑结通,热得外泄,肺热亦常随之减轻。

〔按语〕本方系从《千金方》苇茎汤、《温病条辨》桑菊饮、《清太医院配方》太极丸等方化裁制成。

〔典型病例〕患者常某,男孩,5周岁。

于1987年春节前,因起居不慎发病。初起发热咳嗽,鼻流清涕,当地医生按感冒予以治疗。后因热不解,经当地的卫生院化验、胸透、诊为肺炎,改用青、链霉素治疗。连续用药四天,病情不见好转。农历正月初四邀郭氏往诊。当时,患儿壮热(体温39℃),有汗而热不解,喘促咳嗽,喉间痰鸣,唇色紫绀,鼻翼煽动,舌苔焦黄而燥,脉滑数有力。询之已五日未大便,遂诊之为;风温,邪在气分,痰热阻肺,肠腑热结。按照上方酌减用量,并减去紫菀,加地龙、大黄、元明粉,令一昼夜服药两剂,分六次服完。服后,当晚泻下燥粪五六枚,次日体温降至37.5℃,痰喘明显减轻。遂依原方改为每天服药一剂。又服二剂后,体温降至正常,喘促痰鸣消失,但仍时有干咳。再依原方减去大黄、元明粉、地龙。加紫菀,又连服三剂,诸症消失而治愈。

5.小儿肾炎、肾病

5.1五草汤

〔组成〕倒叩草30克鱼腥草15克半枝莲15克益母草15克车前草15克白茅根30克灯芯草1克

〔功效〕清热解毒,利尿渗湿,活血降压。

〔主治〕小儿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症,泌尿系统感染。

〔用法〕每天一剂,水煎,二次分服。

〔方解〕鱼腥草、半枝莲性味辛寒,功能清热解毒,活血渗湿;倒叩草、灯芯草清热解毒,利水消肿;益母草可活血通络,去淤生新(现代实验证明有明显的利尿降压作用);车前草甘寒滑利,可清热渗湿,利水消肿(现代实验证明有抗菌消炎、利尿降压作用);白茅根清热凉血止血。诸药合伍,有很强的清热利水,活血解毒作用。同时根据临床不同症候,分别配合以传统的“发汗、利尿、逐水、燥湿、理气、清解、健脾、温化”等八法,灵活配伍,辨证论治。

〔加减〕五草汤不仅对小儿肾炎疗效卓著,而且对泌尿系统感染及肾病综合症亦常收到满意的效果。如血尿严重,可加用女贞子10克、旱莲草15克,止血效果更佳。

〔按语〕小儿肾炎,中医将其归于“水肿病”、“水气”的范畴。临床应用辨治水肿的方法治疗小儿肾炎,有些病例往往迁延不愈,说明须在传统辨证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药理研究,探索新的治疗途径。

临床症状表明,小儿肾炎除水肿外,尚有高血压、蛋血尿或白尿等临床表现。部分病例出现高热、头痛、恶心等;部分病例水肿不明显,或水肿消失而肾炎未愈。故小儿肾炎一病,与中医的“水肿病”虽相近似,但也不尽相同。现代医学认为,该病病因与感染有关,其病理变化过程中,有免疫复合物沉积,血管通透性改变而造成血尿、蛋白尿等变化,故中医在治疗上,应该配合清热解毒、活血化淤之品。

五草汤系刘氏从民间单验筛选、验证并加以充实而成。通过临床验证,90%以上的肾炎患儿,服用7天左右浮肿明显消失,血压下降;服用2周左右,肉眼血尿消失。

〔典型病例〕于某,10岁,男,1986年3月1日初诊。

半月来下肢生疮,多为脓疱疮,日渐增多,继而逐渐浮肿,尿少色黄,食少神疲、头晕头痛,舌苔黄腻、脉滑数。化验尿蛋白(艹),红血球15~20、白血球10~15,症系毒热内郁,湿毒内陷营分,血郁气滞,毒湿外发于肌肤腠理则为疮疡肿胀,内蓄于膀胱则尿短色赤。治宜;清热解毒,利湿消肿。用;倒叩草30克、鱼腥草15克、半枝莲15克、益母草15克、车前草15克、白茅根30克、灯芯草1克、连翘15克、泽泻10克、胆草3克。上药加减服6剂后,症有好转,周身面部浮肿渐消,脓疱渐少,大便干、小便少黄、饮食、神疲、头晕、头痛均有好转,舌质稍红、苔薄黄,脉弦滑,化验尿;蛋白+、红血球1~2、白血球3~4,湿热渐除。再拟方;苍术、黄柏各5克、银花10克、连翘6克、旱莲草10克、白藓皮10克、蝉衣3克、炒栀子5克、炒黄芩5克、泽泻6克、猪苓6克、云苓6克、姜皮3克、防风3克、生草3克。此方加减又进12剂后,症状均减,化验尿常规正常。

5.2小儿肾病合剂

〔组成〕嫩苏梗9克制厚朴10克广陈皮6克炒白术6克肥知母9克云苓9克抽葫芦10克炒枳壳9克麦冬9克猪苓5克泽泻10克甘草6克

〔功效〕健脾化湿,调整脾胃。

〔主治〕小儿肾病综合征,及脾虚不运所致的肿胀。

〔用法〕将上药放入容器内,先用冷水浸泡20分钟,然后用微火煎30分钟,取120毫升~150毫升,分两次温服。

〔方解〕“开鬼门”、“洁净腑”、“去宛陈”为治水肿之宗旨、医家治水肿之法,多遵内经此古训化裁而成,故其源一也。开鬼门即发其汗,苏梗能开腠疏表以发其汗,远比麻、桂辛温过燥为妥;洁净腑即利其便,抽葫芦,泽泻,皆有甘淡利温之效,又比过投栀子、木通苦燥伤阴为佳;去宛陈即涤肠胃之郁,使脾胃得以维持正常的受纳腐熟,俾漫渍之水可以归经,厚朴、陈皮、白术、枳壳,借其辛番苦燥,以调理脾胃升降枢机;加知母、麦冬者,一则可佐白术之燥,二则又可顾胃之阴。动物实验表明;此方对提高血浆蛋白、降低尿蛋白、胆固醇均有一定效果。

〔加减〕本方治疗因脾虚湿困,三焦气化失司所致之小儿肾病水肿。若感受风热,出现发热、咳嗽、咽痛时,可去苏梗、白术,加薄荷、芥穗、连翘、银花;感受风寒而见畏寒、身热、肢冷者,可加羌活、防风、苏叶;正气偏虚,兼受时邪者,可加太子参、葛根、柴胡,仿人参败毒散意,以扶正祛邪;病久气阴两虚,或久服激素,出现面赤火升,阴虚阳亢时,可去白术、猎苓、重用知母、麦冬或配生地以甘润滋阴。小儿肾病综合症所致水肿,症情复杂棘手,且湿性粘腻,难获速效。故用此方时,守法守方还须通权达变,方可收到预期效果。

〔按语〕小儿肾病综合症,当属中医“水肿”范畴。其病机固然与肺的肃降,肾的开合温煦有关,但小儿“脾常不足”,故主要病因为睥气不足,中焦湿困,运化失司所致。因此,如何促使脾胃功能健运,维护其脏腑升降气化作用,调和阴阳,增强体质,防止继发感染,已成为治疗小儿肾病的中心环节。

小儿肾病乃因脾受湿困为病,但感受时邪,或湿邪蕴久化热,也每多出现变症,故在治疗中,均不可“胶柱鼓瑟,刻舟求剑”一成不变。既要掌握健脾化湿的原则性,又要考虑到见是症用是药的灵活性,阴阳表里,虚热虚实,辨证确切,庶不致误。

〔典型病例〕王某,女,13岁,学生。1984年5月20日来诊。自1984年4月15日感冒低热咽痛,继之面及全身浮肿,4月20日诊为“急性肾炎”、“小儿肾病综合症”经某医院用中、西药与强的松10毫克每天三次,尿蛋白自(卅)降前(十),后持续不降,经常呕吐、面部及腿仍有浮肿。于5月20日来诊,患者面色苍白,舌苔薄腻,脉象稍滑。随属其递减停用强的松,处方:太子参20克、苏梗9克、云苓15克、猪苓10克、泽泻12克、白术10克、白茅根10克,每天煮服1剂。服用10剂后,浮肿消失,食欲转佳,尿蛋白微量~(一),前方加藿香10克、佩兰10克,又服七剂,先后复查三次尿蛋白(一),而治愈。

6.小儿腹泻

6.1六味止泻散

〔组成〕白术200克泽泻150克云苓200克猪苓150克车前子100克木瓜50克

〔功效〕健脾渗湿,分清止泻。

〔主治〕大便泻下清谷,或食后则便,或稍进油腻生冷之物则泻次增多,饮食减少,神疲倦怠,睡眠露睛,小便短少,面色萎黄,舌苔薄白、质淡。

〔用法〕以上诸药,按质分炒,共研细末,瓶装各用,开水泡服。用量;1岁以内每次10克,每天2次;1~3岁,每次15克,每天2次;4~7岁以上,每次15~20克,每天3次。

〔方解〕小儿“脾常不足”是泄泻发病的内在因素。祖国医学认为:“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脾主运化,其气宜升;胃主受纳,其气宜降。升降失调,纳运失职,致使清浊不分,则生泄泻。故调理脾胃是治疗泄泻的基本法则。利尿止泻之法常为临床所用,《景岳全书》指出:“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所以择其健脾利湿之意则寓在此中。以白术健脾燥湿为主,辅以泽泻利水渗湿,直达下焦膀胱;猪苓、云苓、车前增强利水之效为佐,使以木瓜酸收而固涩。六药合方,则脾健湿除,其泻自止。

〔加减〕本方适宜脾士亏虚,清浊不分之泄泻。若乳食不化,加山楂、神曲;久泄不止,加诃子、石榴皮。

〔按语〕本方源于四苓散加车前与木瓜而成。一是增强利尿之效,意在利小便以实大便;二是妙用木瓜一味乃借其酸收涩肠,既止泻而又防利水太过。验之临床确是治疗脾虚泄泻的有效方剂。

〔典型病例〕梁某,男,7个月。

腹泻五月,每天十余次,泻下清谷,伴纳谷不香,睡眠露睛、汗多、小便短少。曾连续3次住院,中西药治疗,时有好转,终未根除。初诊,患儿神疲倦怠,面色白、舌质淡红、苔薄白、指纹淡。治宜健脾渗湿,分清止泻。方用六味止泻散20克,每天分2次开水泡,澄清取汁加少许白糖频服。连服2日症减,服4日而愈。

6.2滞泻方

〔组成〕党参10克白术6克茯苓10克甘草5克苡仁10克陈皮5克麦芽10克黄连3克石榴皮6克马齿苋10克神曲6克

〔功效〕健脾和胃,清热化滞。

〔主治〕小儿积滞腹泻。

〔用法〕水煎服。一日一剂,药汁稍浓缩,加糖,半岁以内,一次服15毫升,每隔2~3小时一次;半岁至一岁,一次20毫升,2~3小时一次;一岁以上,一次25~30毫升,2~3小时一次。

〔方解〕本方的基础是四君子汤,以补脾健运为主:加苡仁甘淡利湿,亦是为了健脾;其次为神曲、麦芽、陈皮等,其主要作用为和胃化滞;余下黄连、马齿苋、石榴皮主要用于清湿热,清湿热而不伤阴而利于脾的健运,而马齿苋、石榴皮虽味酸,但却无留邪之弊,此三药均有良好的清湿热、治泻痢的效果,不论脾虚结滞或单纯湿热泄泻都有显著疗效。

〔加减〕小儿泄泻,伤于饮食者,最为常见。诚如《素问》所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小儿又“脾常不足”,内因与外因合而为一,构成本病好发年龄多在两岁以下。故本病治疗要点以健脾祛湿为主,扶正重在健脾,祛邪重在利湿。本方旨意亦在此也。若呕吐加砂仁;发热力懒花;积重者加槟榔;腹痛加白芍。

〔按语〕幼儿腹泻的特点,既见脾虚,又有积滞。脾愈虚乳食愈难运化而愈积滞;反之,积滞愈久,愈妨脾健运而脾愈虚,形成恶性循环,为解开这—怪圈,故本方补脾又兼导滞。还应注意的是,蕴久化热,而脾虚积滞最易蕴生湿热或易感湿热,故清湿热之品,诸如黄连、马齿苋等常不可少。

〔典型病例〕患儿刘某,男性,1岁半。

由于喂养失调,致消化功能紊乱。生后15天开始吐泻,少者4~5次,多至10余次。经服西药吐止,但仍泄泻,初泻水样便,后有乳块,曾在某医院住院治疗月余未效。于1989年9月初来我处就诊,望患儿眼窝下陷,呈严重脱水状,二目无光、精神不振、表情淡漠,但手足心热,舌红苔光嫩,舌尖尤赤。指纹紫红色。其母代诉患儿近来每天大便10余次,泻下物如豆瓣,有时精神萎靡,有时烦躁不安,口渴欲饮,乳食不香。此症乃久积化热,脾阴受损,宜清不宜补,宜凉不宜温,以清热化滞,育阴健脾为治,处以太子参9克、茯苓6克、甘草3克、苡米9克、石斛9克、山药9克、连翘3克、焦三仙10克、黄连1.5克、桔梗3克、车前子3克,水煎频服,一日五次,二日一剂。服药3剂,泄泻明显好转,每天4~5次,精神好转,乳食香,手足心热大减,舌质由红变淡。又服3剂,泻全止,每天大便一次,一切恢复正常。以参苓白术丸和黄精丹善后,至今随访八个月,患儿健康无恙。

6.3加味益脾镇惊散

〔组成〕党参9克白术5克茯苓6克甘草3克钩藤5克朱砂0.3克琥珀1克

〔功效〕益气镇惊,理脾养血。

〔主治〕惊吓泄泻。症见惊惕不宁,睡中时惊醒,泄泻粪便如水或粪青如苔,目珠淡蓝,指纹淡红,或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