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验方大全
13229800000029

第29章 外科(2)

患儿1972年中左髋部时痛时愈,1973年3月疼痛增加,外展、外旋功能受限,先后在某骨科医院及某医院按扭伤及化脓髋治疗,未效。1973年4月18日在某医院照x线片示:“右髋臼边缘毛糙光滑,同时伴有骨质增生及破坏……有半脱位,右侧化脓性髋关节炎。”1973年4月15日来诊。根据临床症状,按右股骨头骨骺软骨症治疗。一月后有好转。由于家属对“化脓髋”的诊断有顾虑,1973年5月16日在某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照x线片示:“右髋关节间隙稍增宽,内有多个大小不等的骨片,髋日象有轻度变深……股骨头变扁平,股骨颈变短,股骨头稍向上半脱位……综上所述,经晨会讨论,多为扁平髋表现……。”治疗:按上法治疗,并手法整复半脱位,先后治疗4个月,疼痛消失,肌力恢复,双腿等长,外展、外旋功能恢复,拍片示:已愈合。

4.运动损伤

4.1化淤通痹汤

〔组成〕当归18克丹参30克鸡血藤21克制乳香9克制没药9克香附12克延胡索12克透骨草30克

〔功效〕活血化淤,行气通络。

〔主治〕损伤后遗症,网球肘,肩凝症等。

〔用法〕水煎服,分早晚两次服。

〔方解〕淤血痹系由局部闪扭,外力损伤,慢性劳损等引起经络损伤,血行不畅或血溢脉外,留滞局部,筋脉肌肉失养,抗御外邪能力低下,风寒湿热之邪乘虚而入,加重脉络闭阻,导致痹证,此症临床实为多见。此类病症局部疼痛明显,且与气候变化及寒热有关。治疗时单用祛风除湿药收效甚微,而以活血化淤为主,佐以祛风除湿药物则收效甚捷。乳、没,前者治血,后者散淤,相得益彰,为治本要药;延胡索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香附理气解郁,为血中之气药,气行则血行,加强活血祛淤之效;当归,丹参、鸡血藤活血养血,祛淤而不伤正;透骨草祛风,除湿、通络以治标。诸药相合,共同达到活血化淤、行气通络之目的。

〔加减〕凡见局部疼痛明显,且与气候变化及寒热因素紧密相关者即可投用本方。偏寒者加桂枝、细辛、制川乌;偏热者加败酱,丹皮;气虚者加黄芪;久痹骨节肿大变形者加穿山甲、全虫、乌梢蛇。

〔按语〕轩痹症病之邪恋,往往导致气虚血虚,而且治痹之药又多辛燥,过服则耗气伤血,故治疗时,祛邪治血同时不忘益气养血。气虚则行血无力,驱邪无能,宜加芪术之类,益气健脾;血虚则脉道干涩,血行不利,如江河水枯,船舶搁浅,病邪、淤血难除,故治疗时应注意养血,临床多选用既能祛邪治血,又有养血功能之药,诸如当归、丹参、鸡血藤等。血虚者加白芍,阴血亏虚者重用生地。此增水行舟之法,既缓急止痛,又制诸药之辛燥。

〔典型病例〕刘某,女,16岁。

一年前不慎摔倒,左膝关节着地,当时听到“咔嚓”声响,随后膝关节处肿痛,经治疗局部肿胀消失,留有持续性左膝关节疼痛,经常“打软腿”,甚则跌倒,遇冷加重,局部怕凉,舌质淡红,脉弦。证属外伤淤血,复感寒湿,经脉闭阻。用化淤通痹汤加细辛6克、桂枝9克、川牛膝9克、木瓜18克、薏苡仁30克,水煎服,每天一剂。进服15剂,疼痛消失,未再出现“打软腿”。随访8年未复发。

5.骨结核

5.1郑氏虎挣散

〔组成〕制马钱子30克制附片30克(炒炮)甲珠30克蜈蚣15条薪蛇40克虎骨20克

〔功效〕解毒散结,活络止痛。

〔主治〕寒湿痹、流痰、附骨宜,以及流痰、附骨疽引起的截瘫。

〔用法〕(1)制马钱子法:先将马钱子沙炒去毛,然后用健康男孩童便泡7天,每天换1次,晒干;另取麻黄、甘草各20克,煎汁去渣,再将马钱子100克,加入药汁内,文火煎至药汁完全津入马钱子为止,晒干各用。

(2)按本方组成份量,共研细末,蜜丸,分为60粒,每天2丸,早晚各服一丸。

马钱子有毒,每天剂量1克为安全剂量,且可达到治疗效果。

〔方解〕马钱子苦寒,散血热消肿痛,可治重症肌无力等:附子温阳散寒,止痛,其性善走,无处不到;山甲活血消淤,消肿排脓:蜈蚣熄风止痉,解毒散结:靳蛇祛风通络,除湿攻毒;虎骨祛风止痛,强筋健骨。

〔按语〕王洪绪《外科证治全生集》的祛风除湿散,由马钱子、附片、甲珠三味药组成。五十年代《中医杂志》报导“虎挣散”治疗骨结核,药同祛风除湿散,本方即虚挣散加味而成。

〔典型病例〕杨某,男,30岁。

主诉:参加抗美援朝住石洞年余,回国后,于1955年自觉腰背痛,时而缓解,按风湿医治,效果不佳。次年日益严重,疼痛加剧,劳动更甚,身体日益消瘦。经地区医院拍x光片,第五胸椎骨质病变,诊断为骨结核,服抗痨药3月不效,且病情日益加重,下肢麻木腰背痛更剧。采用石膏床治疗不到1月,两下肢麻痹,不能行动,继而排尿困难,必须导尿管排尿,大便10余日不行,需经灌肠排便,延至1957年,病人求治于余。

诊查:症见消瘦,下肢寒冷无知觉,肌肉有萎缩征象,食欲不振,舌质淡,脉细无力。

辨证:一派寒湿凝滞,脾肾气血亏损症候。

处方一:制马钱子30克、虎骨20克、蜈蚣15条、附片30克、甲珠30克、薪蛇40克

共为末,分为90包,1日3包,早、中、晚各服1包。

处方二:黄芪30克、当归15克、麻黄6克、鹿角胶10克、白芥子10克、肉苁蓉30克、淫羊藿15克、桂枝10克、白术15克、炙甘草6克、干姜10克

上方仿阳和汤加当归补血汤,温通经络补气血,重用肉苁蓉,既能补骨,又能润肠通便,且白术益脾气,可治气虚便秘。

上二方药服至半个月,病人自觉有尿意时,能用力排尿,初仅点滴淋滴,后逐渐通畅,大便时有感觉。服药至1个月,大小便能自己控制,不用导尿,灌肠。

从服用加味虎挣散半月后,自觉下肢逐渐有感觉,至1个月即能起立于床旁,沿床边活动。服药两个月,能借助双杖行走。3个月后,只需用单杖稍加助力既可行走,后期内服药还用过补阳还五汤,右归饮等方,半年后痊愈出院。

1958年因过劳,病人又感腰背痛,下肢微麻木,来信求治,仍用前法,月余治愈。经几年观察,病未复发。

5.2新骨痨丸

〔组成〕当归15克熟地15克牛膝9克威灵仙9克木瓜9克杜仲9克茯苓9克川芎9克乳没各9克川断12克补骨脂15克骨碎补15克茜草根15克羌活15克黑木耳250克

〔功效〕滋肾温阳强筋骨,补气养血通经络。

〔主治〕骨结核。

〔用法〕上药共为细末,炼蜜为丸,丸重6克。每服一丸,一天两次,亦可煎汤,常以三日为一疗程。

〔方解〕熟地、牛膝、川断、补骨脂、骨碎补、杜仲为补肾益精之品,又能坚骨强筋;归芎行血以补血:茯苓健脾以祛湿;羌活、木瓜、灵仙祛风湿而通上下经络:乳香、没药祛淤止痛义能生新;更有茜草根一味,据临床和现代药理研究有抗结核之效,故为必用之品;而黑木耳又有益气活血之力,丸方每每用之。全方共具滋肾温阳强筋骨,补气养气通经络之效,故骨结核用之常能收效。

本证之前期,当发热盗汗等全身中毒症状明显时,亦可短期合用抗结核药物。

当结核外溃及瘘管形成时,应进斤病灶消除术,剔除死骨,并用红粉纱条换药,可去腐生肌,有治漏管及促进愈合之效,而现代药理抑菌试验亦证明红粉纱条对结核杆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及化脓性球菌均有抑制作用,故临床用之常获良效。

附:红粉纱条制法:红粉3克、朱砂12克,共为极细末,与生肌玉红膏(《医宗金鉴》)60克调和均匀,制成纱条,消毒后各用。

〔按语〕本病中医谓之骨痨,因其易流窜他处,溃后脓液稀薄如痰,古人又多称之为凉痰,多以气血虚寒痰阴清阳凝结而成,但因其病在骨,而肾主骨,肾虚则骨骼失养、易痰易凝,故实属流痰为标,而肾虚为本之证,其病多发于儿童、青年,或因年稚先天不足,肾气示充,或因劳倦伤损,皆可导致三阴亏损,气血失和而骨节空虚,遂致寒痰流注,酿为骨痨,故其治疗当以补肾固本为主,而以化痰消肿为辅。本方所设正是以此立意。

〔典型病例〕马某,女,24岁。

1978年4月来诊,自述胸壁处有一肿块月余,患处疼痛,并兼身有低热,夜间盗汗,腰痛乏力,心悸气短,纳食欠佳。视其肿物在肋弓第九肋骨处,大小约3×3cm,按之质软,皮色不变,验其血沉40mm/1小时,结核菌素试验(艹),舌质淡,脉沉细,病属骨痨,为肾虚骨弱,痰核流注之证。予上方加减;夏枯草30克、茜草根30克、桑寄生15克、川断9克、菟丝子15克、补骨脂9克、当归12克、鱼腥草30克、狗脊15克、黄芪25克、党参15克、白术9克、山药9克、百部9克、羌活9克、丹参30克、益母草30克,水煎服,每天一剂。二月之后改为隔日一付,三月之后症状俱减,而肿物渐消,血沉转为19mm/1小时。后改汤为丸,又服三月,脓肿全部消失,全身无何不适,随访一年来未有复发。

6.淋巴结核

6.1消瘰汤

〔组成〕鲜泽漆10克(干品减半)大茯苓30克黄精30克夏枯草30克连翘15克山楂15克枳壳12克甘草3克

〔功效〕解毒散结,行气和胃。

〔主治〕瘰疬(淋巴结核)。

〔用法〕诸药纳陶罐内,清水浸泡1小时,煮沸10分钟,取200毫升,煎3次,将药液混匀,分3次温服,1日1剂,连服1~两个月,通常可愈,不愈再服,服药期间加强营养。

〔方解〕本瘸由瘵毒侵袭少阳之经,导致痰凝气滞而成。泽漆、土茯苓、夏枯草、连翘解毒化痰,其中泽漆能抑制结核杆菌的生长,治结核性瘘管有专长:夏枯草《本经》谓“主寒热,瘰疬,瘿瘤,破症散瘿结气”,二药堪为专病专药;山楂化淤消坚开胃;枳壳行气化痰和胃;黄精、甘草益气养阴、扶正祛邪;而黄精一药,《本草纲目》称其“补诸虚,止寒热,填精髓,下三尸虫”又与本症相符。

〔加减〕若瘰疬已溃加黄芪30克、制首乌15克,以补气血,托毒排脓,敛疮生肌;未溃则配合外治,用生川乌、草乌各30克研极细末,蜂蜜调敷患处,纱布固定,一日一换,忌食辛辣燥烈之品。

〔按语〕瘰疬以其颈部结核累累如贯珠状而得名。以结核为第一症状。古人云:“无痰不成核”,故本病与痰的关系最密切。本病痰之生,是由于肝郁气滞,脾失健运,痰热内生,痰凝气结而成瘰疬,因此实证偏多。但不仅有气滞之实,亦有肝血不足,脾气虚弱之虚,故拟疏肝养血,健脾化痰,扶正驱邪为治,也有因肺肾阳虚,虚火灼津为痰,痰火凝结而成瘰疬。总之需抓住“痰”,辨证施治,痰邪一消,结核则除。

〔典型病例〕李某,女,23岁,1988年入院。

病史:1988年5月,发现右颈部有一结块,大如核桃,皮色不变,推之可动,无发热等全身症状,即至某医院诊治。诊断为“颈淋巴结结核”。经肌肉注射链霉素,口服异烟肼片等治疗,左基部亦有结核发生,日久结核固定,皮色变暗红,于7月2日切开排脓,流出稀薄脓液(脓液涂片找到结核杆菌)。术后,继续使用链霉素异姻肼,后转本院治疗。检查:颈部两侧有疮口两处,周围皮肤暗红,两疮口均有白色腐肉,疮口呈潜行性。四周有空腔,流出稀薄脓液,并夹有败絮样物质。诊断:瘰疬(颈淋巴结核)。治疗:内服消瘰汤加黄芪30克、玄参10克。入院当日即行清创,术后撒三七丹,敷以红油膏纱布盖贴,之后腐肉渐脱落,脓水减少,肉芽组织逐渐生长,最后用生肌散收口共治疗40天,疮口愈合。随访1年,未见复发。

6.2消瘰丸

〔组成〕玄参500克象贝母240克夏枯草240克猫爪草240克羊乳240克地龙240克重楼240克煅灶蛎500克僵蚕240克制乳没各120克柴胡120克白芍240克当归240克梓木草240克

〔功效〕清热化痰,软坚散结。

〔主治〕瘰疬、痰核,未溃、已溃各期均可。

〔用法〕将夏枯草、煅牡蛎、昆布、海藻、柴胡、地龙、梓木草煎水浓缩,余药共研细末,加炼蜜与浓缩剂滚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5克,一天2次(儿童酌减)。

〔方解〕淋巴结核乃肝郁化火,或肝肾阴亏,虚火内生,灼津为痰,痰火凝结而成。

玄参、贝母、夏枯草、猫爪草、煅牡蛎冀收滋阴降火,化痰软坚,消核散结之效,但正如《本草求真》云:“瘰疬痰核,多属毒结不化”,故辅羊乳、重楼井海藻、昆布、僵蚕、梓木草以加清热解毒,化痰软坚之力,促令毒解结散。佐以青皮、柴胡疏肝郁,泄蕴热,当归、白芍养血和营,乳香、没药行气活血定痛,散结之效可期。又地龙功善清热通络,导诸药入经,直趋病所。至若溃破窜注,乃肉腐为脓之故。腐脓因于热胜,本清热解毒,滋阴降火诸药,正可托毒援外,有如断流排浊,蕴热郁毒一举荡涤无遗。所以用治溃腐不敛的瘰疬痰核,亦乃切症之方,可收清热化痰,软坚散结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