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验方大全
13229800000012

第12章 内科(11)

6.慢性肠炎、便秘

6.1仙桔汤

〔组成〕仙鹤草30克桔梗6克乌梅炭4克白槿花9克炒白术9克广木香5克生白芍9克炒槟榔10.2克甘草4克

〔功效〕补脾敛阴,清化湿热。

〔主治〕久泻,包括慢性菌痢、阿米B痢及慢性结肠炎,经常泄泻,时轻时剧,时作时休,作则腹痛、腹胀,大便溏薄,夹有粘液,间见少许脓血,反复发作,久治不愈者。

〔用法〕一日一剂,水煎两次,分二次服。

〔方解〕凡慢性痢疾,迭治不愈,缠绵难解者,往往既有脾虚气弱的一面,又有湿热稽留的存在,呈现虚实夹杂之象。因此,在治疗立法上,既要补脾敛阴,又需清化湿热,方能奏效。仙桔汤即据此而拟订。仙鹤草除善止血外,并有治痢、强壮之效,《滇南本草》载“仙鹤草治赤白痢下”,因此,本品不但可治痢下赤白,还能促进肠-吸收功能的恢复,对慢性泄泻亦有效。桔梗《别录》载:能“利五脏肠胃,补血气……温中消谷”;《大明》载:桔梗“养血排脓”;《本草各要》载:桔梗治“下痢腹痛”。因此,本方用桔梗不是取其升提之效,而是取其排脓治痢之效,凡泄痢大便夹杂粘冻者,取桔梗甚效。白术、木香健脾而调气;白芍、乌梅、甘草酸甘敛阴,善疗泻痢而缓解腹痛;白槿花味甘性平无毒,能清热利湿凉血,常用于肠风泻血、血痢、带下,用治痢疾,有一定疗效,其不仅能迅速控制症状,且长于退热;槟榔本为散结破滞,下泄杀虫之物,若用小剂量则善于行气消胀,故对痢疾、泄泻而腹胀较甚者,颇有功效。诸药合之,共有补脾敛阴、清化湿热之效。

〔加减〕本方用治阿米巴痢疾时,应另加鸦胆子14粒,去壳分二次吞服;慢性痢疾、慢性结肠炎肝郁脾滞征象较著者,去槟榔,加柴胡45克,萆15克,秦艽9克;腹痛甚者,应加重白芍与甘草用量:白芍15~30克、甘草9~15克;泄泻日久,体虚气弱,而腹胀不显者,去木香、槟榔,加炙升麻45克、党参12克、炙芪15克。凡久泻症属脾肾阳虚或为肾阳不振者,则非本方适应症,当以附子理中或四神丸治之。

〔按语〕中医药治疗痢疾,已有两干多年历史,且疗效肯定,已为世人所公认。

中西医虽同有痢疾之名,但内容略有不同。西医所说的“痢疾”,其诊断是建立在病因学基础上的,是指由痢疾杆菌引起的细菌性痢疾和由阳米巴原虫引起的阿米巴痢疾。而中医学所称的痢疾,是一种症状诊断,它包括临床上出现的腹痛、脓血便、里急后重等症候。因此,中医学的“痢疾”不仅包括了西医的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还包括溃疡性结肠炎等疾病。

痢疾病名在《内经》中称为“肠”,如《素问·通评虚实论》中说:“肠下脓”等。至隋代(公元5~6世纪间)始称“痢疾”,巢元方所撰《诸病源候论》中有专述痢疾的《痢疾诸候》章节,痢下“重者状如脓涕有血杂之”;“轻者白脓上有赤膜薄血,状如鱼脂脑……”在治疗上,历代医家皆强调了“新感而实者,可通因通用;久病而虚者,当以塞因塞用”的准则。

朱氏之“仙桔汤”用治慢性痢疾、阿米巴痢疾和慢性结肠炎等病,通常5~7帖即可见效。值得一提的是,“仙桔汤”的拟订与药物组成,突破了千余年来“久病而虚,当以塞因塞用”的治则。因为患者痢下缠绵,时休时作,迭治不愈,既有久病而虚的一面,又有湿热之邪留恋的客观存在,非“塞因塞用”所能顾及,必须在清除湿热的基础上,运用健脾敏阴之法,方能相得益彰,这是朱氏自拟“仙桔汤”治慢性痢疾,古训新知,融一炉冶的成功之处。

6.2清理肠道汤

〔组成〕小条芩12克赤白芍各15克粉丹皮12克桃仁12克生苡仁30克冬瓜子30克(杵)马齿苋30克败酱草30克

〔功效〕清肠燥湿,除积导滞,解毒消炎。

〔主治〕湿热停渍大肠而引起的大便次频,中带粘垢,便后有不尽感,或见肛门下坠、疼痛等证,在现代医学多认为系结肠炎或结肠溃疡。

〔用法〕先将诸药浸泡在清水中,水须没药渣一寸左右。约半小时后,以文火煎煮,沸后再煎10分钟,然后倒取药汁约100毫升,温服。第二次煎药时,用水可较头煎略少,因药渣已经湿透,其余煎煮同前。服药时间宜与吃饭隔一小时以上。饭前饭后均可。

〔方解〕本方系脱胎于“芍药汤”、“大黄牡丹皮汤”,去除其中的因于泻下而增添病人痛苦的大黄、芒硝等药,增加消炎、锯毒的败酱草、马齿苋等药,着眼于大肠的炎症。通过“肺与大肠相表里”的基础理论,选择一些既治肺又治大肠的药物,如黄芩、桃仁、苡仁、冬瓜子等。这样既使大肠积垢之腑实证与脾虚水泻有所区分,同时又与便脓血的痢疾划清界线。特别是把民间治痢疾、消大肠炎症的马齿苋用进正方,为治疗本病增加了疗效。为此,本人认为:药无论其贵贱,能治病就是好药;方无论其大小,能对症就是好方。我的老师,多至记数不清,但对于说空话不会治病的,就从不服膺。

〔加减〕后重甚者,加广木香3克、槟榔6克以导滞行气;热象明显者,加川黄连6克,以清热燥湿消炎:病延日久,加肉桂3克以厚肠化湿;下腹胀满,加炒菜菔子15克以下气宽膨。

〔按语〕便垢不爽,病在大肠。大肠乃六腑之一,以通为顺,不利于藏;且肠垢乃湿浊所成,留于肠内有碍传导,消除出肠则利于降浊,故本方用开利肺肠之品,其意在消肿消炎解毒,而无致痛致泻之弊,故较之枳实导滞、木香导滞诸方,均为兴利除弊之作。有以为今人不如古人者,不足信也。

6.3乌梅败酱方

〔组成〕乌梅12~15克败酱草12克黄连4.5~6克木香(后下)9克当归10克炒白芍12~15克炒枳实10克太子参12克炒白术10克茯苓15克葛根12克炙甘草6克

〔功效〕清热化湿,调气行血,健脾抑肝。

〔主治〕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长期腹泻,大便粘滞或带脓血,腹痛坠胀,或里急后重,脘腹痞闷,纳少乏力,面色黄白,舌质暗滞,苔腻,脉弦缓滑。

〔用法〕(1)水煎服,每天一剂,分二次服。(2)乌梅用50%醋浸一宿,去核打烂,和余药按原方比例配匀,烘干研末装入胶囊。每服生药1.5克,每天2~3次,空腹温开水送下。

〔方解〕白术、太子参、茯苓、炙甘草四君健脾益气,使脾健而行其运化水湿之职,不止泻而泻止:乌梅、白芍柔肝,缓急止痛,乌梅擅涩肠止泻:木香、黄连擅治泻痢;当归养血和血;败酱草辛、苦、微寒,功擅懈毒排脓;葛根升阳止溺;枳实抑肝理气。诸药合用,共有健脾、抑肝、清热、利湿之效。

〔加减〕大便脓血,口苦急躁,舌红苔黄腻,脉弦滑,热盛邪实者,减太子参、白术等健脾益气药,加白头翁、秦皮、大黄炭、炒榔片等清肠导滞之品:胃脘痞闷,舌苔白腻,湿阻气滞者,酌加苡米、白蔻。

〔按语〕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缠绵难愈,易于复发,临床治疗颇为棘手。其病理,既有湿毒滞肠的一面,又有久病入络脾虚的一面。故治疗既应扶正,又当祛邪。本方即为扶正祛邪并施的代表方剂,故用于临床多获效验。

6.4久泻断下汤

〔组成〕炙椿皮9克土茯苓9克川黄连6克炒干姜6克石榴皮4~6克防风4克广木香4克炙米壳9克元胡4克

〔功效〕燥湿开结,寒热并调,理气涩肠。

〔主治〕久泻久痢之湿热郁结、虚实交锗证(过敏性结肠炎,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症见长期溏便,杂有脓液,或形似痢疾,先便粘液脓血,继下粪便,左下腹痛,或兼见里急后重,时轻时重。

〔用法〕用清水浸过药面(约350毫升),煎至150毫升,滤出药液,渣再用水250毫升,煎至100毫升。滤出药液合一处,搅匀,分两份,先服一份,另一份间隔6小时服。也可加大剂量改作散剂或丸剂。丸剂每服9克,散剂每服6克,一天二次,勿在铜铁器中煎、捣。

〔方解〕“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其发病原因,现代医学虽有多种学说,但都难以证实。此病在中医则属于久泻、久痢范围。痢之急性发作,多为饮食不节、不洁,积滞于中,或湿热、秽浊、热毒侵犯胃肠的邪实症;或痢之日久缠绵,既可因急性期误治、失治而迁延不愈,更多属肝郁脾虚,湿聚酿热,邪郁肠道,久则入络损肠所致。临床上多呈寒热,虚实交错之症。“久泻断下汤”是苦寒辛热同用,开泄敛涩并举之方。以椿皮、土茯苓、黄连燥湿清热治病因;以干姜之辛热配黄连之苦寒解肠之寒热郁结;乌梅、米壳敛肠止泻以固其本;复以木香、元胡理气活血,防风胜湿升清,共复其用。诸药相合,则湿热清,郁结解,溃疡愈,肠气和而功能复,是治疗久泻、久痢的一个通用效方。

〔加减〕便下粘液量少而后重甚者,去米壳加槟榔6克,以降泄肠中气滞;大便溏,量多有热感者,加慧苡仁:15克~20克,以利湿健脾止泻:日久气虚肢倦乏力者,加党参12克。

〔按语〕本方重在涩肠与解毒祛湿,扶正之力不足,故应中病即止,不可久服,或与健脾方药交替使用,则收效更著。

6.5姜莲养肠汤

〔组成〕干姜3克毛姜10克阿胶10克翠莲草20克当归10克黄连6克白术10克木香6克防风6克炙甘草6克

〔功效〕燮理阴阳,祛邪厚肠止泻。

〔主治〕慢性腹泻(慢性结肠炎等)。症见腹泻经久反复不已,大便溏薄,日二三次,夹赤白粘液,腹痛隐绵,按之不减,形体消瘦,四末不温,神疲倦怠,纳谷不馨,脘腹不适,口干粘或苦,不甚喜饮,舌质淡红或暗红,多细裂纹,苔薄白微腻,脉虚濡或细弦略数。

〔用法〕每天1剂,头煎2煎药液合并约400毫升,早晚2次空腹分服。其中阿胶应另炖烊化,分2次兑入药液中。症状缓解取得疗效后,可以上方剂量比例,研末(阿胶烊化)为丸,每服10克,日二次空腹吞服,以资巩固,以2~6个月为宜。

〔方解〕慢性腹泻,机因复杂。因其经久不已,阴阳亏虚,精血不足自不待言;气血郁滞,寒热湿浊壅遏不化更为习见。肠腑既失气阳阴精之温煦滋养,又遭内蕴结邪之侵扰,彼此互为因果,虚实两极分化,传导失职,变化不及,腹痛便泻有增无减。本方以干姜、白术、炙草温中健脾益气,合补肾温阳,暖土止泻之毛姜温补脾肾,煦养肠腑;阿胶、旱莲、当归滋阴清热养血,其中阿胶必不可少。杨士瀛尝谓:“阿胶乃大肠:之要药,有热毒留滞者,则能疏导,无热毒留滞者,则能平安。”阴精耗伤之慢性腹泻,非此无以滋填厚肠,如斯阴阳燮理,益气养血,虚损肠腑始有补益之望。毛姜、当归尚能活血行血,与行气止痛之木香为伍,可使郁滞日久之肠腔脉络流畅,气血通运;黄连清热泻火,燥湿厚肠,与辛热之干姜同用,久结之寒热可得清散,内困之湿浊亦能于苦辛通降中消化:更佐风中润药之防风,升散调运于胃肠间,使补而不滞,滋而不腻,结者能散,郁者能达,醒脾悦胃,活泼气血,若此气血两调,寒温并没,壅遏之客邪可消。

〔加减〕湿热偏盛者,加马齿苋30克;便血或赤冻多者,加地榆10克、鸦胆子(每服15粒,去壳吞服,日2次);阴虚偏甚,泻下量多者,加乌梅20克。

〔按语〕本方为胡翘武主任医师多年治疗慢性结肠炎之效方,从大量病历反复验证筛选中得出。凡慢性腹泻属上述机理者,投之无不奏效。然效方之效全在紧扣病机,随症化裁,如只按图索骥,胶柱鼓瑟,效方未必即效也。临床运用应掌握其辨证要点:以病程久远,形体消瘦,面容憔悴,腹痛隐顿,按之不减,畏寒肢冷,唇红口干,不甚喜饮,便泻鹜溏为主症。

〔典型病例〕万某,男,32岁,1991年3月12日诊。

腹痛便泻赤白粘液,时或便血半年余。多方医治乏效,乙状结肠镜检查发现18~20厘米处充血、糜烂,有出血点。见其面容憔悴,形体清癯,畏寒肢冷,四末不温,口干唇红,腹痛隐隐,按之不减,大便溏薄夹赤白粘液,日三四次,近几日以赤冻为多,舌淡暗有浅细裂纹,苔白薄微黄,两脉虚濡且细。证为阴阳两虚,气血不足,寒热气血壅遏为害,治当标本兼顾,缓调为要,遂拟姜莲养肠汤加地榆10克、鸦胆子30粒(去壳2次吞服)。一月后诸症大减,大便成形,只后段略稀。4月18日镜检,患处已无糜烂,仅见出血点。继服上方去地榆、鸦胆子,加乌梅20克、白芍10克以养阴和营。又20剂后临床症状痊愈,纳增便调,形体气色恢复正常。5月7日镜检,已无出血点,溃疡已愈合。

6.6扶正祛邪汤

〔组成〕党参20克黄芪20克苍术12克广木香10克肉豆蔻10克制附子10克骨碎补12克荜拨10克败酱草20克白花蛇舌草20克

〔功效〕益气健脾,温肾清肠。

〔主治〕慢性结肠炎、久泻虚实夹杂者。

〔用法〕日1剂,水煎分服。

〔方解〕党参补中益气,善理脾胃诸疾:黄芪补气升阳,为扶正之佳品;苍术燥湿健脾且有强壮之效:木香行气止痛,为疗肠胃气滞之要药,功专温里止泻:肉豆蔻性涩,以温中涩肠为主效,用于久泻;制附子功能温中止痛,性纯属阳,走而不守,内则温中焦暖下元;骨碎补温肾阳:荜拨温中止痛,且能温肾:败酱草活血散淤、解毒,为消炎排脓之要药;白花蛇舌草为清肠之品。诸药合奏益气、健脾、温肾、清肠之效,以达扶正祛邪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