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菜根谭(第三卷)
13215700000021

第21章 大处规划,小处着手

“原文”小处不渗漏,暗处不欺隐,末路不怠荒,才是真正英雄。

“释义”做人做事不能忽略掉细节,越是细微之处就越不能有所疏漏;即使在独处时也不能做见不得人的事情;越是在失意、潦倒的时候,就越不忘自己的雄心壮志。这种人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英雄豪杰。

勿轻小事,小可大成

被评为湖南省十大杰出青年农民的刘九生,是靠做木梳起家的。刘九生高中毕业时正赶上父亲因不慎失足而摔成了残疾,他为了照顾家庭,放弃了高考回到家里,整日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年轻气盛的刘九生不安心这种一潭死水般的生活,梦想着有朝一日自己能够发家致富,创一番大事业。为此,刘九生曾做过多种生意,但总未能成功。刘九生的父亲有一手做木梳的手艺,劝他做木梳,可刘九生认为一个大男人,靠做小木梳有什么出息,不愿意学。有一天,刘九生正坐在墙角叹气时,父亲走过来,心平气和地对他说:“孩子,是我对不起你,耽误了你考大学。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如果你能把木梳做好,也可以发财啊,你如果愿意学,我明天就教你。要从小事做起,才能有大的成功。”

第二天,刘九生就跟父亲学起了做木梳。他专心致志地学,几天就学会了,但每天只能做几把木梳,他们家住的地方比较偏僻,拿到集市上去卖,价格很低,慢慢的刘九生有点灰心了。但有一天,他到城里办事,发现城里一把木梳比家乡集市上要贵几毛钱,于是,他便挨家挨户去收购木梳,做起了木梳的批发生意。他很快就赚了五六万元钱,看到村里人手工做木梳靠的是传统的方法,生产速度慢,有时货源还短缺,他萌生了办一个木梳厂的想法。

厂子建起来了,他又四处寻找销路,1993年12月的一天,刘九生突然接到衡阳市一家公司老总打来的电话,说想订一些货经销,但不知木梳质量好坏,刘九生放下电话,一看手表,已经下午3点多钟了,如公共汽车不晚点,今天还来得及把梳子送到那家公司,刘九生没有犹豫,马上动身了……当刘九生走进这家单位时,正好碰上这家公司的员工下班,他的心猛地一沉,以为老总可能早就下班了!正当他有点灰心丧气时,忽然发现一个夹着公文包的人从公司走了出来,他怀着碰碰运气的心情上前去问道:请问经理的办公室在哪里?没想到那个人就是那位老总。他看到刘九生如此勤勉,十分感动,紧紧握住刘九生的手说:小伙子,你的精神感动了我,我相信你的梳子质量也是最好的。这一笔生意,给刘九生带来了2万元的利润,刘九生就是这样,从小事做起,凭着用心和刻苦,走上了事业成功的道路。

现在、刘九生的“天天见”公司一跃成为全国最大的木梳生产企业之一,产品远销东南亚各国,公司总资产已达到3000万元。刘九生的经历告诉大家,要成功首先要从小事做起,一点一滴去积累,许多人追求快捷的成功方式,终其一生也一事无成,因为他的精力主要耗损在焦躁的期盼之中,对要做的事情并未真正投入必要的精力,看上去很忙,实际上是“泡沫现象”。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人,故能成其大。”要想度过人生的危难,战胜人生中的种种挫折,完成天下的难事,要在年轻单纯的时候,觉得为人处世容易和顺利的时候就开始。要想成就高远宏大的事业,实现理想和追求,必须从最细小最微不足道的地方做起,从最卑贱的事情起步。

统观全局,小事细心

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个能够着眼全局,细处着手的人。

在准备推翻隋朝的行动中,李渊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十分注意网罗人才。他指示李建成“于河东潜结英俊”,李世民“于晋阳密招日友”。而李建成、李世民则按照父亲的指示,倾尽财力,礼贤下士,只要有一技可用之人,无论出身皆养于门中,所以在当时,有许多人都纷纷归附李家。

当时,地主阶级中一些有政治眼光的人,已经认识到隋朝的灭亡是必然之势,因此纷纷寻找自己的政治依托,而李渊父子礼贤下士,宽厚仁慈,成为他们的最佳人选。

在李世民“密招日友”的过程中,刘文静、裴寂为酝酿起兵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们成为了李世民的得力助手。

当李渊出任太原留守后,刘文静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认为李渊“有四方之志,深自结托”。此后,刘文静又通过对李世民的细细观察,认为李世民必定能成就大事,是不可多得的英才。因而私下里对裴寂说李世民不是非常之人,是一位英才。后来,刘文静因与瓦岗农民起义军的首领李密结为姻亲的消息传出,隋炀帝十分恼怒,于是下令把他投入太原大狱中。

李世民深知刘文静是一位可以共同图谋大事的人才,因此,利用自己的便利条件,私下到狱中探望刘文静。

刘文静见李世民到狱中看望自己,十分高兴,两人心照不宣。他对李世民说:“天下之乱,非有汤、武、高、光之才,不能定也。”

李世民则非常明朗地回答说:“卿安知其无,但恐常人不能别耳。今人禁所相看,非儿女之情相忧而已。时事如此,故来与君图举大计,请善筹其事。”

刘文静见李世民毫无保留地向自己说明来意,图谋共举大事,心中也就没了顾虑。便胸有成竹地谈出了自己对形势的分析,提出了起兵反隋的方略。

李世民听完刘文静的一通见解后,笑着说:“君言正合人意。”然而,李世民对于父亲的深谋远虑和行动部署,尚不十分清楚。在形势未明朗之下,为促成李渊不失时机地及早起兵,他们决定利用裴寂同李渊的亲密关系进行说服。

裴寂有赌博的嗜好,李世民为了投其所好,自己出钱数百万,命令龙山令高斌廉与裴寂赌博,故意输钱给裴寂。当裴寂赢钱后,十分高兴,每日同李世民尽情游乐。从此,李世民与裴寂结成亲密关系。这样李世民就把想要敦促父亲及早起兵等实情告诉裴寂,裴寂答应从中可以帮助他提及此事,得到许诺后,李世民心里十分高兴。

一日,裴寂与李渊饮酒,饮至半酣之时,裴寂乘机向李渊说:“二郎密缵兵马,欲举义旗,正因寂以官人奉(侍)公,恐事发及诛急为此耳。今天下大乱,城门之外,皆是盗贼。若守小节,旦夕死亡;若举义兵,必得天位。众情已协,公意如何?”李渊见形势已经发展到如此地步,便对裴寂说道:“我儿诚有此计,既已定矣,可从之。”

在各方面的条件准备就绪后,李渊从五月甲子日起兵,到六月癸巳日建立政治、军事组织,只经过四十几天,就取得了重大进展,为进一步西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可以说在李渊起兵的前前后后,李世民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功不可没。他所做的事情,并不是直接地去催促父亲,而是纵观全局,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通过影响李渊身边最亲近的谋臣来最终促成大业。

智慧总结

欲成大业,必须凡事都从长远利益出发,从小处着手,如果忽略了细微的小事,很可能会造成“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