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国共产党治理新疆史
13130700000092

第92章 结束语 中国共产党治理新疆的历史经验(10)

关于全国节水灌溉示范基地。世纪之交,一种被称为“膜下滴灌”的节水灌溉技术在兵团农业生产中推广和应用,其意义更为深远。1996年,由农八师石河子市水利局主持,在300亩棉田里进行了喷灌、膜上滴灌、膜下滴灌对比试验。试验数据表明:如果种植棉花,喷灌亩用水450立方米,膜上滴灌亩用水340立方米,膜下滴灌亩用水仅为133立方米。后期的大面积试验结果表明,膜下滴灌亩用水平均节约50%。到2000年兵团采用膜下滴灌新技术的棉田已达5万亩。这项新技术很快引起兵团领导的高度重视,2000年2月,兵团将“400万亩节水灌溉工程”列为兵团西部大开发四大战略工程的首要工程。2007年兵团高新节水灌溉面积达到760万亩,兵团已成为全国大田农业生产中应用高新节水灌溉技术范围最广、面积最大、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

在推广节水灌溉的过程中,发展壮大了一家生产节水灌溉设备的高新技术企业——“新疆天业”。由于“新疆天业”创制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节水灌溉器材,使成本降低,使大面积推广成为可能。“新疆天业”目前已超过以色列,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节水器材生产商,它每年生产的节水器材可满足500万亩耕地的需要,节约下来的水可再灌溉500万亩土地。

关于建设全国农业机械化推广基地。截至2007年底,兵团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299.66万千瓦,拥有大中型拖拉机27034台,小型拖拉机36320台,联合收割机1505台,农用运输车18341辆。有大中型拖拉机配套农具61012台(架),小型拖拉机配套农具27354台(架)。每1万公顷耕地配备大中型拖拉机268.70台,每台大中型拖拉机负担耕地面积37.21公顷。2007年,兵团机耕面积100.61万公顷,耕作机械化程度100%。机播面积100.61万公顷,播种机械化程度100%。机械收获面积42.60万公顷,收获机械化程度42.34%。机械覆膜面积66.86万公顷,覆膜机械化程度100%。机械化除面积80.41万公顷,化除机械化程度100%。机械中耕面积63.17万公顷,中耕机械化程度100%。综合机械化水平85%,居全国领先水平。虽然小麦、玉米、水稻、油料作物收获全部实现机械化,由于棉花机收率只有12%,所以,农作物机收率只有42.34%,这成为制约进一步提高兵团机械化水平的瓶颈,成为兵团攻关的重点。1995年兵团实施棉花机械采收试验示范项目,1996年引进美国采棉机3台,清理加工线1条,2000年试验项目取得成功。2007年,兵团采棉机保有量315台,机采棉清理加工线66条,推广棉花机采面积6.87万公顷(103.05万亩)。可以预见,要不了多长时间,兵团的棉花将主要使用机器采收,大量的拾花工将逐年减少。以农八师一五〇团场为例,2007年,全团实施机械采棉面积4万亩,节省拾花费用400万元左右,节省拾花劳力4000人左右。

关于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从1999年起,兵团率先在全国实施“精准农业”,推广精准种子工程技术、精准播种技术、精准灌溉技术、精准施肥技术、精准收获技术、精准田间动态监测技术等6项技术。同时,又研究总结推广了棉花高密度高产栽培综合配套技术,使棉花种植密度比过去增加60%。

另外深耕施肥、秸秆还田等十项常规技术也得到推广。截至2007年底,兵团农业高密度高产栽培模式进一步推广,面积达491560公顷;农作物种子包衣推广面积714013公顷;棉花双膜覆盖推广面积67253公顷;农作物精量半精量播种面积749293公顷;测土配方施肥面积398746公顷;并重视杂交棉的推广工作。科技进步对农业的贡献率达到51%。

农业产业化迈出较大步伐,已初步形成以新疆中基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新天国际葡萄酒业股份有限公司、新疆天康畜牧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新疆冠农果茸股份有限公司等8户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为核心,40户兵团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骨干,师、团场农业产业化企业及农产品加工企业为集群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格局。截至2007年底,兵团有国家级、兵团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8家,固定资产总额98亿元,年销售收入205亿元,增加值26亿元,利税总额9亿元,上缴税金5.8亿元,出口创汇3亿美元。

龙头企业带动种植面积80万公顷,牲畜饲养量597万头(只),禽类饲养量476万只。现有国家知名品牌2个、国家着名商标1个;自治区名牌21个、自治区着名商标28个。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逐年扩大,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带动辐射能力进一步提高。

兵团将按照中央关于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以节水灌溉和农业机械为突破口,用现代农业生产方式、高端科学技术、企业化管理模式组织农业生产和经营,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和优质安全、职工收入持续增长、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安全,逐步建成以高科技、多功能、标准化、信息化、工厂化为主要特征的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基地。

(二)兵团是增进民族团结的重要力量

1.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民族团结的产物。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中央支援地方,内地支援边疆,兄弟民族相互支援的有效形式。兵团是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援下成长发展起来的,是在自治区党委和政府、新疆军区的直接领导下,在新疆各地区和各族人民的支援和帮助下,成长和发展起来的。20世纪50年代,部队进驻垦区,缺乏生产工具、种子、不懂技术,当地政府和各民族人民热情帮助部队克服生产、生活方面的困难,卖给粮食、蔬菜、肉食,供给房屋、农具、耕畜,派出向导指点寻找荒地水源,传授农业生产技术。1955年,兵团进行现代化农场规划时,自治区荒地测量局派出人员,帮助兵团对土地进行统一规划、勘查。在修建猛进水库等大中型水利工程时,自治区派出水利专家王鹤亭等到工地指导。1961年,为解决石河子新城用地,经自治区党委批准,将沙湾县星火公社的4个大队划归石河子管辖,划给土地11万余亩。农七师在奎屯建师部时,乌苏县将1.5万亩农田、1.2万亩苜蓿地划归农七师。50多年来,农一师、农二师开发塔里木,农三师开发小海子,农四师开发伊犁河谷,农五师开发博乐,农六师开发五家渠,农七师开发下野地和塔额地区,农八师开发莫索湾,农十师开发北屯,都得到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大力支持。贺龙元帅说得好:“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关键问题是民族团结问题。生产兵团是一条大鱼,鱼再大,没有水(指各族人民)就活不成,鱼大,水就要多;水多,鱼才能大。”50多年的兵团发展史表明,这个论断是完全正确的。

还必须看到,1953年新疆部队整编时,生产部队就包括第五军(民族军)的一部分部队,第五军第十四师编为新疆农业建设第三师,驻伊犁;第五军第十五师编为新疆农业建设第四师,驻巩留。所以,兵团从她成立时起,就是一个多民族大家庭,如现在的农四师六十四团前身是民族军第五军十四师四十团。目前全团2万多人口中,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等少数民族就占了43%。目前,在兵团258万人口中,有37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近30万人。各民族共同创造了兵团的辉煌历史,可以说兵团本身就是民族团结的象征。

2.兵团是增强民族团结的重要力量。兵团牢记毛泽东主席关于“为各族人民多办好事”的教导,认真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始终坚持“三个队”和全心全意为新疆各族人民服务的宗旨,为新疆各族人民办了许多实事、好事。

兵团把自己创建的100多个工矿企业(包括八一钢铁厂、七一棉纺织厂、苇湖梁发电厂、十月拖拉机厂、新疆化肥厂、乌鲁木齐制药厂、新疆卷烟厂、天山百货大楼、新疆建工总局等)和事业单位(包括八一农学院等)无偿交给地方,为自治区的现代化建设和经济发展充实了基础。1963年自治区提出学习兵团建设“五好”新农村后,为此,兵团党委决定:自1964年起,每年从自筹资金中拿出800万元,有计划、有重点地帮助人民公社规划,建设五好新农村。1964-1966年,兵团帮助58个县市的82人民公社进行了规划,共投入资金2393.95万元,勘测土地5668万公顷,修建水渠813公里,植树造林239.7万余株,土壤详查9.4万公顷,水文详查1.42万公顷,规划建设条田11.64万公顷,平整土地4860公顷,建立试验田和丰产田2320公顷等。兵团建制恢复后,1982-1987年6年中,兵团在资金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拿出9232万元支援地方建设,据统计,帮助地方勘测设计土地27.4万公顷,规划条田7.33万公顷,修建渠道217公里,修筑公路52公里,植树造林1337万株等等。1988年以来,兵团又决定每年拨专款200万元建立支援扶持边疆少数民族经济文化基金。50多年来,兵团共支援地方农机具28台,培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近3万名,到地方巡回医疗7.2万人次,为地方群众治病700多万人次。

50多年来,兵团按照“顾全大局、尊重历史、互谅互让、协商解决”的原则,协调、解决兵团与地方间各种具体问题,坚持“边疆同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繁荣”的要求,在实现兵团自身发展的同时,帮助和带动所在地区共同繁荣发展。

(三)巩固西北边防、维护祖国统一的铜墙铁壁

兵团作为一支准军事组织,始终坚持“兵”的特点,寓兵于民,劳武结合,出色完成了党和国家交给的戍边任务。1962年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中,兵团派出民兵和驾驶员1125人,401辆汽车,翻越海拔6000多米的喀喇昆仑山运送物资弹药6039吨,并承担了抢救伤员、押解俘虏的任务,为自卫反击战的胜利作出重大贡献。

1962年“伊塔事件”发生后,为了迅速制止边民外逃,改变以往中苏边境有边无防的状况,根据中共中央、西北局、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指示,兵团于1962年5月5日起,组建了6个独立营,共21个值班民兵连,沿中苏边境布防巡逻,并在塔城、裕民、额敏三县边境地带设立了8个边防检查站。为了在“伊塔事件”发生的地区尽快恢复正常社会秩序,恢复和发展生产,周恩来总理指示兵团对边民外逃遗留下来的农牧业生产和基层工作,实行“三代”(代耕、代牧、代管)。5月11日起,兵团从农四、五、六、七、八、十师和兵团直属单位先后抽调选派干部810人、工人16750人组成工作队,奔赴指定地点执行任务。随后,又根据中央指示,沿边境线建立国营农牧场带。在新疆5600公里的边境线上,有2019公里由兵团民兵日夜守卫着。

在这2019公里的边境地带,有兵团58个农牧团场,兵团民兵与人民解放军共同筑起了坚固的国防屏障。

民族分裂主义是影响新疆稳定的主要危险,兵团是反对民族分裂主义、维护祖国统一的坚强力量。1962年伊宁发生“5·29”反革命暴乱时,兵团农四师派出两个民兵排守卫州政府大楼。5月30日,伊宁市成立卫戍司令部,兵团又从农八师调来2个基干民兵连,加强伊犁地区警备力量。1969年8月,反革命组织“东突厥斯坦人民革命党”南疆局书记阿洪诺夫在喀什、麦盖提发动反革命暴乱,兵团民兵协助人民解放军平定了暴乱。1981年5月,分裂主义分子艾山·司马义发动反革命暴乱,兵团民兵参与了平暴战斗。1990年4月5日,在阿克陶县巴仁乡发生、以则丁·玉素甫为首的“东突厥斯坦伊斯兰党”策划的武装暴乱。兵团农三师在深夜接到命令,迅速调集机动民兵营232名民兵,连夜与增援部队同时赶到现场平暴。共抓获暴徒14人、嫌疑分子15人,缴获了一批武器,受到了中央军委和解放军三总部的表彰,参战的6个民兵集体、94名个人立功受奖。1997年2月5日,伊宁市发生严重的打砸抢骚乱事件。农四师民兵应急营奉命出动武装民兵500人(投入200人,300人待命)平暴制乱。在长达22天的维稳行动中,他们担负了41条街巷的昼夜戒严、巡逻和配合公安、武警制止骚乱,驱散和围捕暴徒,守护重点部位,看押民族分裂主义分子等任务,因行动迅速,处置果断,表现出良好的军政素质,受到解放军三总部通报表彰,并荣立集体三等功。目前,兵团除预备役外,有民兵12万人,各师、团场都建立了民兵应急营和民兵应急连,形成了一支布局合理、结构科学、规模适度和编制落实的民兵队伍,分布在全疆各地,一旦有事,“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半个多世纪来,新疆发生大大小小的边境事件和暴乱上百次,一次次事件和暴乱的平息再三证明,兵团是维护新疆稳定的中流砥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