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国共产党治理新疆史
13130700000055

第55章 开创新疆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19)

(一)新疆林业的曲折发展

新疆和平解放后,新疆省人民政府根据“造林必先护林”的原则,将护林工作列为林业建设的首要任务,颁布了《新疆省森林保护法》,1950年8月12日又发出《保护森林指示》,指出,新疆天然森林在国民党反动统治时期,根本没有进行合法合理的管理,任听军民乱行砍伐,致天然森林遭受严重的摧残和破坏,同时由于森林缺乏,气候失去均调,干旱现象日益严重,不但直接影响农业的发展,同时也直接影响工业、交通、建筑等事业的发展。为使森林有确切的保护,专区以下各级人民政府,应重视护林工作,切实执行下列各点:“一、切实执行封山育林工作,这是护林造林唯一的有效的办法,凡没有成材、不合砍伐规定的森林,应一律禁止砍伐。二、贯彻合理采伐,根据中央林业工作指示的规定,进行合法合理的管理和采伐,绝对禁止乱砍滥伐现象,对木商居民要有合法的管理。三、严禁烧山,破坏森林。四、严禁耕种峻坡山地兴林争地。”并先后批准建立了伊犁、喀什两个林业局和阿克苏、库尔勒、焉耆、迪化、哈密等地林管站,加强对林区的管理。

1958年开始的三年“大跃进”,全民炼钢铁,砍伐了大量的树木;提出开荒1000多万亩,许多地方是成片毁林开荒;林业部门也不甘落后,1959年和1960年搞所谓“开门红”,开展山区采伐大竞赛,许多天然林被毁。在以后的几年里,由于大规模垦荒,大量采伐森林和过度放牧,致使山地森林和平原荒漠林遭到严重破坏。

实事求是地说,当时自治区党委发现并试图纠正这些问题,1958年8月14日,自治区党委对林业厅工作组《关于农建一师在塔里木河流域毁林开荒情况的报告》作出指示:塔里木河两岸有1000多公里长的胡杨林,这是自治区一个很重要的森林基地。这片森林不仅对保护河堤、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和发展河流两岸地区的农业生产有着直接的关系,而且可以供应南疆地区工业建设用材,因此必须加强管理和保护。但从林业厅工作组的报告看,农一师在该河流域开荒造田中已毁掉了森林30多万亩,其中有些地区正是不应开垦的林区,但却毁林开荒了;同时在采伐基建用材中也存在着惊人的浪费木材的现象。这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请兵团党委即派得力干部前去进行调查处理,对于不认真执行党的林业政策的人员必须予以严肃的批评和教育,迅速停止乱伐森林的做法,以保护森林的发展。1959年3月13日,自治区党委又发出《关于石油管理局钢铁团、农六师大黄山炼铁厂、煤炭管理局大黄山煤矿等单位在阜康县乱砍滥伐森林的通报》。

在那缺乏保护生态环境意识的年代里,人们首先考虑和追求的是经济效益,毁林开荒,种棉种粮,当年开荒,当年就有收获,经济效益立竿见影。

而生态破坏造成的恶果,要等若干年后才会显现,往往被人们忽视。所以,不可能有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到1978年,全区保留下来的胡杨林比解放初期减少了43%,只剩下460万亩,作为战略通道的塔里木河下游的绿色走廊面临沙化的严重威胁;山地森林资源量减少1/5以上;虽然这期间在平原造人工防护林145.52万亩,但毁林比造林多得多,致使森林覆盖率由1949年的1.5%,1978年下降为1.03%。

吃一堑长一智,改革开放以来,人们逐渐增强了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1978年国务院批准“三北(东北、华北、西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新疆所有县、市均被纳入“三北”防护林体系。新疆开展了以农田林网化为重点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全区造林面积迅速增加。1985年“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第一期工程完成,新疆累计造林保存面积18万公顷(270万亩)。到1995年,“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第二期工程结束,两期全区共完成人工造林80多万公顷(1200万亩),封河封沙育林113.3万公顷,人工种草及改良草场240万公顷,全面完成“三北”防护林一、二期工程建设任务,森林面积净增104万公顷(1560万亩),森林覆盖率由1978年的1.03%提高到1.68%。1996年,“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三期工程启动。结合国家“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自治规划了“九五”到2010年要抓好以下十大工程:天山、阿尔泰山百万亩山林再造工程;准噶尔盆地南缘防风固沙基干林工程;“三河两盆”天然林封育工程;粮棉基地县高标准农田防护林建设;南疆百万亩优质干果经济林工程;50万亩优质库尔勒香梨基地建设工程;北疆50万亩逆温带经济林开发工程;南疆百万亩薪炭林能源工程;额尔齐斯河流域水土开发绿化配套工程;沙漠公路绿化工程。

从1996年到2007年,全区共植树造林、退耕还林193.92万公顷(2908.85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94%。

(二)林果基地建设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有名的“瓜果之乡”,吐鲁番的葡萄、鄯善的哈密瓜、伊犁的苹果、库车的杏、喀什和阿图什的樱桃和无花果、和田和阿克苏的薄皮核桃、库尔勒的香梨等,不仅蜚声全国,也闻名于国外。但种植面积不大、产量有限,1995年全区林果种植面积只有225万亩,水果产量160万吨,而且没有很好解决保鲜、浓缩、包装储运的问题。自治区制定“九五”计划时,决定以建设名、优、特经济林基地为突破口,加快调整林业结构,大力发展林果业,使之成为新疆新的经济增长点。当时确定了南疆百万亩优质干果经济林工程、50万亩优质库尔勒香梨基地建设工程。2003年,又提出建设特色林果基地1500万亩,其中环塔里木盆地林果基地1200万亩,果品产量达到1000万吨,并要求建立特色林果种植、采收、保鲜、储运和加工体系。

到2007年,全区特色林果业种植面积达1329万亩,其中环塔里木盆地超过1000万亩;挂果面积660万亩,水果产量450万吨;林果产值近百亿元,农民人均收入中仅林果收入就有365元。这几年,林果面积每年以百万亩的速度递增,2008年新定植林果面积192万亩。

林果业逐步由数量型扩展向以提高品质、效益为主转变。在塔里木、吐哈盆地,形成了库尔勒香梨、吐鲁番葡萄、阿克苏红富士苹果、克州木纳格葡萄、阿图什无花果和田皮雅曼石榴、哈密大枣、若羌楼兰红枣、轮南白杏等一批知名品牌。目前,全区果品储藏保鲜和精深加工企业57家,其中自治区级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2家。从2007年起,自治区财政每年拿出引导资金3000万元,带动社会资金数亿元投入建保鲜库,最终将在全疆形成350万吨的鲜果储藏能力;每年投入引导资金2亿元,发展果品精深加工产业。

四、从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

畜牧业这一人类所从事的最古老的生产活动,在新疆有着悠久的历史,曾在西汉以来的2000多年的历史中成为新疆的主导产业,创造过西域文明的辉煌历史。然而,历史上新疆畜牧业的发展却是曲折缓慢的,直至新中国成立前,畜牧业仍然停留在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状态,不修居室,以毡房为屋。

不过到民国盛世才统治新疆时期,在传统畜牧业中终于渗入了现代畜牧业的基因。当时在全疆设立畜牧分局5处,在迪化、伊犁、塔城、喀什(皮山)设种畜场4处,在全疆设配种站15处,兽医院4处、兽医分院8处。迪化设立兽医学校,有蒙古族、哈萨克族学生100多人。并从苏联购买种羊275只,分发给各畜牧分局、种畜场、配种站用于杂交改良,到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全疆改良羊达到22850只。从民国二十三年起,开始了新疆细毛羊漫长的育种工作,迪化种畜场(今乌鲁木齐南山种羊场)用从苏联购进的卡夫卡孜种公羊和泊列考斯种公羊分两系与哈萨克母羊和蒙古母羊进行杂交。民国二十八年育种工作由迪化种畜场迁往伊犁种畜场(今巩乃斯种羊场)继续进行。民国三十一年开始选用优秀杂种横交自群繁育,称其后代为“兰哈羊”。

后来由于政局动荡,育种工作处于停滞状态。

(一)牲畜品种改良工作成效显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巩乃斯种羊场及该场的“兰哈羊”十分关注,多次派工作组到该场检查指导工作,充实领导和技术力量,建立饲料生产基地,改善羊群饲养管理和放牧条件,加强选种选配和建立育种记录,开展鉴定、分级、整群、大幅度淘汰品质差的羊只,通过以上措施使该场羊群的体形外貌趋向整齐,生产性能有所提高。1953年11月,国家农业部畜牧兽医司、西北军政委员会畜牧部和新疆畜牧厅联合工作组,并邀请苏联专家特罗依茨基到该场了解和检查羊群品质和育种工作情况后认为,该场的羊群已具备和符合新品种的条件,建议报请农业部审批。农业部根据联合工作组的申报材料和建议,于1954年3月20日批准巩乃斯种羊场的细毛羊群为国家第一个细毛羊新品种,并命名为“新疆毛肉兼用细毛羊”,简称“新疆细毛羊”,同时废除“兰哈羊”称谓。据当时的调查材料,新疆细毛羊成年公羊平均体重83.5公斤,母羊55.8公斤,公羊年剪毛10.3公斤,母羊7公斤,毛长7厘米以上,细度60支纱以上。全疆的新疆细毛羊平均每只年剪毛5公斤,相当于4只哈萨克羊的毛产量,10只哈萨克羊的羊毛价值。

此后,又相继育成了伊犁马、伊吾马、新疆褐牛、新疆羔皮羊、新疆军垦细毛羊、中国美利奴羊(新疆型、新疆军垦型)、新疆白绒山羊、新疆白猪、新疆黑猪、伊犁白猪等优良畜种,并建立了有相当规模的种畜场20个,其中呼图壁种牛场、巩乃斯种羊场、昭苏种马场、紫泥泉种羊场被列分国家重点种畜场。在建立优良种畜繁育基地的同时,自治区各地畜牧部门还集中人力、物力,大力推广良种,改良原有品种,在20世纪70年代建成伊犁、塔城、博尔塔拉百万细毛羊样板以后,又相继完成了百万中国美利奴羊推广、百万肉羊推广、百万绒山羊培育推广等项目。到20世纪末,全区良种及改良细毛羊已达1000万只,改良肉羊达300多万只,良种及改良牛97.7万头,良种绒山羊250多万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