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向毛泽东学写作:中国离不开毛泽东
13129600000062

第62章 雄文佳作:妙手妙笔妙文章(3)

第三条罪状是:“无的放矢,不看对象。”他说:“许多人常常以为自己写的讲的人家都看得很懂,听得很懂,其实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因为他写的和讲的是党八股,人家哪里会懂呢?‘对牛弹琴’这句话,含有讥笑对象的意思。如果我们除去这个意思,放进尊重对象的意思去,那就只剩下讥笑弹琴者这个意思了。为什么不看对象乱弹一顿呢?何况这是党八股,简直是老鸦声调,却偏要向人民群众哇哇地叫。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听众,写文章做演说倒可以不看读者不看听众吗?”

第四条罪状是:“语言无味,像个瘪三。”他写道:“上海人叫小瘪三的那批角色,也很像我们的党八股,干瘪得很,样子十分难看。如果一篇文章,一个演说,颠来倒去,总是那几个名词,一套‘学生腔’,没有一点生动活泼的语言,这岂不是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像个瘪三吗?……我们很多人没有学好语言,所以我们在写文章做演说时没有几句生动活泼切实有力的话,只有死板板的几条筋,像瘪三一样,瘦得难看,不像一个健康人。”

第五条罪状是:“甲乙丙丁,开中药铺。”他风趣地说:“你们去看一看中药铺,那里的药柜子上有许多抽屉格子,每个格子上面贴着药名,当归、熟地、大黄、芒硝,应有尽有。这个方法,也被我们的同志学到了。写文章,做演说,着书,写报告,第一是大壹贰叁肆,第二是小一二三四,第三是甲乙丙丁,第四是子丑寅卯,还有大ABCD,小abcd,还有阿拉伯数字,多得很!幸亏古人和外国人替我们造好了这许多的符号,使我们开起中药铺来毫不费力。”

第六条罪状是:“不负责任,到处害人。”他灵机一动,拿洗脸作个比方:“我们每天都要洗脸,许多人并且不止洗一次,洗完之后还要拿镜子照一照,要调查研究一番,生怕有什么不妥当的地方。你们看,这是何等地有责任心啊!我们写文章,做演说,只要像洗脸这样负责,就差不多了。”毛泽东几乎带着愤怒的语调:“许多人写文章,做演说,可以不要预先研究,不要预先准备;文章写好之后,也不多看几遍,像洗脸之后再照照镜子一样,就马马虎虎地发表出去。其结果,往往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仿佛像个才子,实则到处害人。”

在批评有些人对大众化问题口是心非时,毛泽东带着诙谐的口吻说:现在许多人在提倡民族化、科学化、大众化了,这很好。但是“化”者,彻头彻尾彻里彻外之谓也;有些人则连“少许”还没有实行,却在那里提倡“化”呢!所以我劝这些同志先办“少许”,再去办“化”,不然,仍旧脱离不了教条主义和党八股,这叫做眼高手低,志大才疏,没有结果的。例如那些口讲大众化而实是小众化的人,就很要当心,如果有一天大众中间有一个什么人在路上碰到他,对他说:“先生,请你化一下给我看。”就会将起军的。如果是不但口头上提倡而且自己真想实行大众化的人,那就要实地跟老百姓去学,否则仍然‘化’不了的。有些天天喊大众化的人,连三句老百姓的话都讲不来,可见他就没有下过决心跟老百姓学,实在他的意思仍是小众化。

毛泽东还讲道:这里叫洋八股废止,有些同志却实际上还在提倡。这里叫空洞抽象的调头少唱,有些同志却硬要多唱。这里叫教条主义休息,有些同志却叫它起床。”

他提出: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仔细听这些语言,再认真揣摩其中意思,简直妙极了!欣赏这样的文章,读着这样的语言,不仅能够使人在思想上受益匪浅,而且也是语言艺术的享受,真叫人感到酣畅淋漓!

《反对党八股》一文有太多值得拍案叫绝的地方。在此,毛泽东把他的写作艺术发挥到了极至。他嬉笑怒骂、机智灵活、生气勃勃、妙语连珠,尽现创造精神。尽管文章产生在延安整风时期,但是其深刻的思想内容至今仍然是指导文章写作实践的重要法宝,其语言艺术方面的卓越成就将永远放射出璀璨夺目的光芒!

三、领袖尊师见真情

——《致徐特立》赏析

毛泽东的内心是一个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里面装着绵长细腻的夫妻情、父子情;装着淳厚质朴的同乡情、同窗情;装着纯洁高尚的同志情、战友情;也装着真挚深厚的师生情。他留下的大量书信,就是他的情感世界的真实写照和缩影。

在毛泽东的书信手稿中,有一件是1937年1月30日他写给早年最钦敬的老师徐特立的。毛泽东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求学时,从老师那里学到了丰富的知识和做人的道理,可谓终生受益。师生二人因此而情谊甚笃。

1937年2月,延安为时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教育部部长、被中共尊称为“五老”之一的徐特立60岁寿辰举行庆贺大会。会上,毛泽东按照湖南风俗,将一顶镶了红边的黑布帽子和一个红布锁给徐老戴上,并充满感情地朗读了他写给徐老的祝寿信:

徐老同志:你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当革命失败的时候,许多共产党员离开了共产党,有的甚至跑到敌人那边去了;你却在1927年秋加入共产党,而且取的态度是十分积极的。从那时到现在长期的艰苦斗争,你比许多青年壮年党员还要积极,还要不怕困难,还要虚心学习新的东西。什么“老”,什么“身体精神不行”,什么“困难障碍”,在你面前都降服了。而在有些人面前呢,却作了畏葸不前的借口。你是懂得很多而时刻以为不足,而在有些人本来只有“半桶水”,却偏要“淌得很”。你是心里想的就是口里说的与手里做的,而在有些人他们心之某一角落,却不免藏着一些腌腌臜臜的东西。你是任何时候都是同群众在一块的,而在有些人却似乎以脱离群众为快乐。你是处处表现自己就是服从党的与革命的纪律之模范,而在有些人却似乎认为纪律是束缚人家的,自己并不包括在内。你是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而在有些人却是出风头第一,休息第一,与自己第一。你总是拣难事做,从来也不躲避责任,而在有些人则只愿意拣轻松事做,遇到担当责任的关头就躲避了。所有这些方面我都是佩服你的,愿意继续地学习你的,也愿意全党同志学习你。当你六十岁生日的时候写这封信祝贺你,愿你健康,愿你长寿,愿你成为一切革命党人与全体人民的模范。

此致

革命的敬礼!

毛泽东

一九三七年一月三十日于延安

赏读此信,关键要抓住一个“情”字。

此信通篇感情真挚,毫无矫揉造作之态。信中蕴涵的丰富情感唯有仔细体会才能领悟到。

抬头一句“徐老同志”的称谓,既打破常规(要么称呼“某某老”,要么称“某某同志”),又合情合理,在传达着对花甲恩师的崇敬之情的同时,也体现了能有这样一位志同道合者的自豪之感。

开篇前三句,从结构上说是全篇的引子,以时间为序,从“二十年前”讲到“现在”,再讲到“将来”,始终尊称徐老为“先生”,寥寥数语,言简意赅,表达了毛泽东内心深处对恩师的崇敬与感激之情。常言道:“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毛泽东对恩师的推崇和钦敬,与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是那么契合一致。

信的主体是毛泽东对徐老崇高品质的高度评价,他冒死加入共产党、不怕困难、虚心学习、表里如一、联系群众、服从纪律、勇挑重担、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平实质朴的语言,饱含了毛泽东对恩师的褒扬与钦佩之情。正反对比的修辞方法,把一个真实的、立体的、可钦可佩、为人师表的徐特立形象,推到了我们的面前。

作为一封祝寿信,不仅切时切景、感人肺腑,而且有着更深刻的思想内涵。当时,中央红军刚刚到达陕北不久,立足未稳。党和红军不仅面临着很多物质上的困难,思想建设的任务也异常艰巨,革命队伍中存在着不少需要解决的问题。毛泽东以共产党和红军领袖之尊,为自己的老师祝寿,在褒扬和钦佩徐老的优秀品质的同时,实际上也起到了号召全党学习徐老的革命精神的效果。

祝寿信的结尾,表达了毛泽东对徐老发自肺腑的祝愿之情,愿他健康长寿,成为一切革命党人和全体人民学习的模范。这个结尾使尊师重教的主题思想得到进一步深化和升华。

从毛泽东流畅而灵动的手迹中可以看出,这封祝寿信是饱含深情、一挥而就的。这说明毛泽东对徐老的革命气节、学识修养、为人品格、道德风范知之甚深,仰慕已久,只是选择了为恩师祝寿的这个特殊时机,才开启了感情的闸门,一任崇敬之情、自豪之情、感激之情、褒扬之情、钦佩之情、祝愿之情倾泻而出。这些真挚的情感集中到一点,就是人民领袖尊师重教之情的充分体现。

运用平实的语言,表达真挚的情感,是这封祝寿信的突出特色。通篇把对比与排比交叉使用,对比中包含排比,这样的修辞手法,对于强化文章表达效果,突出文章主题,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柔中带刚,委婉说理

——《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

《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一文,是毛泽东为中原、华东人民解放军司令部写的一篇广播稿。文章主要采用口语形式写成。语言柔和却不失刚毅坚定,语气委婉却不失态度明朗,通篇是在规劝和敦促对方,但是也明白地交代了对方已经没有后路的意思。这种柔中带刚的表达方式,似乎再得体不过了,很难想象还有什么方式更适合。

阅读全文,给我们的一个明显直觉是,毛泽东正在与几个人像兄弟般地推心置腹,促膝交谈。谈话的中心很明确:你们放下武器,停止抵抗才是唯一的生路。虽说意思是这样,但是话却说得温中含火,柔里带刚。其突出的特色是揣摩对方的心理活动,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

既然是敦促对方投降,说明形势十分紧迫,对方已经回天乏术。所以,毛泽东在第一段开头就以极其简洁肯定的语言,向“杜聿明们”摊了底牌:你们现在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黄维兵团已在十五日晚全军覆没,李延年兵团已掉头南逃,你们想和他们靠拢是没有希望了。

这是为了打消对方的侥幸心理而必须明确交代的。接着,毛泽东站在“杜聿明们”的角度替他们着想:既然依靠黄李兵团这条路已经堵死,按常规只好自己突围。毛泽东则连续用几个设问,柔中带刚地敲击着对方:你们想突围吗?四面八方都是解放军,怎么突得出去呢?你们这几天试着突围,有什么结果呢?你们的飞机坦克也没有用。我们的飞机坦克比你们多,这就是大炮和炸药,人们叫这些做土飞机、土坦克,难道不是比较你们的洋飞机、洋坦克要厉害十倍吗?你们的孙元良兵团已经完了,剩下你们两个兵团,也已伤俘过半。你们虽然把徐州带来的许多机关闲杂人员和青年学生,强迫编入部队,这些人怎么能打仗呢?

毛泽东的话环环相扣,步步紧逼,从想过的,到做过的,从武器装备的较量,到让学生充军,毛泽东权衡了对方的所作所为,也很为对方着想,但是除了“山穷水尽”外,看不到一丁点儿“柳暗花明”的景色。

然后,毛泽东设身处地,向“杜聿明们”发起了攻心战术:十几天来,在我们的层层包围和重重打击之下,你们的阵地大大地缩小了。你们只有那么一点地方,横直不过十几华里,这样多人挤在一起,我们一颗炮弹,就能打死你们一堆人。你们的伤兵和随军家属,跟着你们叫苦连天。你们的兵士和很多干部,大家很不想打了。你们当副总司令的,当兵团司令的,当军长师长团长的,应当体惜你们的部下和家属的心情,爱惜他们的生命,早一点替他们找一条生路,别再叫他们作无谓的牺牲了。

伤兵和家属叫苦连天,兵士和干部无心恋战,成堆人的性命无谓丧失……谁愿意看到这种令人心酸的情况?谁不知道生命的可贵?难道你们就是一些无情无意之人?毛泽东真是苦口婆心,大仁大义之人。他善待生命、体恤人情的良苦用意,在充满人情味的、诚恳委婉的语言中袒露无遗。

在第二段,毛泽东采取举案说法的方式,继续与“杜聿明们”交心。

他先是历数了淮海战役前40天,人民解放军节节胜利而国民党军队损兵折将的客观事实,又把黄百韬、黄维和孙元良所部被彻底歼灭,郑洞国、孙良诚、赵璧光、黄子华等国民党将领率部弃暗投诚的举动摆在杜聿明等人的面前。照理说,陷入人民解放军重重包围之中的“杜聿明们”,已如笼中困兽,瓮中之鳖,虽说还在垂死挣扎,却已难逃败局。毛泽东可以随时下令彻底消灭这些国民党军队。但是,他毕竟不愿让更多同种同宗的人们成为内战的牺牲品。所以我们看到,他以真诚的态度和极其简洁的语言,为“杜聿明们”指点迷津:立即下令全军放下武器,停止抵抗,本军可以保证你们高级将领和全体官兵的生命安全。只有这样,才是你们的唯一生路。

最后,他把生死攸关的选择权交给了“杜聿明们”,带着轻松幽默的语调说道:你们想一想吧!如果你们觉得这样好,就这样办。如果你们还想打一下,那就再打一下,总归你们是要被解决的。

一句“总归你们是要被解决的”,像法官的一声不容置疑的判决,预示着胸有成竹的毛泽东,已经把“杜聿明们”当成了随时可取的囊中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