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向毛泽东学写作:中国离不开毛泽东
13129600000033

第33章 语言篇:经纶珠玑致精美(8)

五、“杀头不比割韭菜”

毛泽东对于处理反革命分子的问题历来极为慎重。

1956年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讲述《论十大关系》中的“革命与反革命的关系”一节时,指出:机关、学校、部队里面清查反革命,要坚持在延安开始的一条,就是一个不杀,大部不捉。真凭实据的反革命,由机关清查,但是公安局不捉,检查机关不起诉,法院也不审判。一百个反革命里面,九十几个这样处理。

并且说道:一颗脑袋落地,历史证明是接不起来的,也不像韭菜那样,割了一次还可以长起来,割错了,想改正错误也没有办法。

毛泽东用轻松幽默的语言,确立了一项政策,说明了一个事实,也揭示了一个真理,这反映了毛泽东对人的生命的充分尊重。

六、“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

“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是一句俗语。字面意思是说打伤一个人的十个手指,不如打断其中的一个手指。人们运用这句俗语时往往用的是其引申意思:与其让很多有害的东西受到损坏,不如彻底根除一部分有害的东西。

毛泽东写于1936年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就用到了这句俗语。

当年,红军与比自己强大得多的敌人作战,讲究战术就显得很重要。在阐述红军的作战方针时他写道:对于几乎一切都取给于敌方的红军,基本的方针是歼灭战。只有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才能打破“围剿”和发展革命根据地。给敌以杀伤,是作为给敌以歼灭的手段而采取的,否则便没有意义。因给敌以杀伤而给我以消耗,又因给敌以歼灭而给我以补充,这样就不但抵偿了我军的消耗,而且增加了我军的力量。击溃战,对于雄厚之敌不是基本上决定胜负的东西。歼灭战,则对任何敌人都立即起了重大的影响。对于人,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对于敌,击溃其十个师不如歼灭其一个师。

毛泽东以“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这句俗语,引出“击溃其十个师不如歼灭其一个师”的道理,形象深刻地说明了红军作战的基本方针应当是歼灭战,而不是击溃战。只有不断地歼灭敌人(哪怕只是局部地歼灭)的有生力量,才能逐渐地补充和扩大自己,进而打破敌人的“围剿”,发展革命根据地。击溃敌人的办法,对于力量对比相当雄厚的敌人来说,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毛泽东提出的“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的思想,与他一贯倡导和实行的“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战略方针,在本质上是完全一致的。

七、“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

“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是从三国时期诸葛亮草船借箭的历史故事流传下来来的一句谚语。

毛泽东在《组织起来》一文中说明共产党人要与群众相结合的道理时,引用了这个谚语。他指出:我们共产党员应该经风雨,见世面;这个风雨,就是群众斗争的大风雨,这个世面,就是群众斗争的大世面。“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这就是说,群众有伟大的创造力。中国人民中间,实在有成千上万的“诸葛亮”,每个乡村,每个市镇,都有那里的“诸葛亮”。我们应该走到群众中间去,向群众学习,把他们的经验综合起来,成为更好的有条理的道理和办法,然后再告诉群众(宣传),并号召群众实行起来,解决群众的问题,使群众得到解放和幸福。

毛泽东借助俗语,阐述了一个非常深刻的道理:人民群众中间蕴涵着无穷的智慧和创造力,是共产党的力量源泉。与人民群众相结合,向人民群众学习,善于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我们就会产生无穷的创造力,就有取之不竭的力量。

八、“挂羊头,卖狗肉”

“挂羊头,卖狗肉”,是一句民间俗语。比喻用好东西做招牌,兜售伪劣物品;或打着漂亮的幌子,实际上干着不可告人的勾当。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的宪政》一文中,引用了这句俗语:所谓宪政,所谓民主政治,实际上都是吃人政治。这样的情形,在中美洲、南美洲,我们也可以看到,许多国家都挂起了共和国的招牌,实际上却是一点民主也没有。中国现在的顽固派,正是这样。他们口里的宪政,不过是“挂羊头卖狗肉”。他们是在挂宪政的羊头,卖一党专政的狗肉。

然后,毛泽东话锋一转说道:真正的宪政决不是容易到手的,是要经过艰苦斗争才能取得的。

毛泽东用一句通俗爽朗的群众口语,无情地戳穿了国民党顽固派嘴里讲宪政、讲民主,实际却从骨子里企图取消陕甘宁边区、取消八路军新四军、取消共产党、取消人民团体的两面派嘴脸,将国民党顽固派主张一党专制的本质,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

九、“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

“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是一句民间常用俗语,比喻只要把最重要、最根本的东西保留下来,即使暂时受到一些挫折或损失,将来仍然可以得到恢复和发展;也可以说是牺牲眼前的局部利益,换取长远的整体利益。

民间俗语中也包含着许多辩证法的思想。

善于在语言上兼收并蓄的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论述抗战中的决战问题时,引用了这句俗语。

他首先将决战分为三类:一切有把握的战役和战斗应坚决地进行决战;一切无把握的战役和战斗应避免决战;赌国家命运的战略决战应根本避免。在抗战第一、二阶段,敌强我弱,因此敌人希望与我们决战。我们则要以持久战破坏敌人的“速决”计划。毛泽东分析后指出:

这种方针,在领土狭小的国家是做不到的,在政治太落后了的国家也难做到。我们是大国,又处进步时代,这点是可以做到的。如果避免了战略的决战,“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虽然丧失若干土地,还有广大的回旋余地,可以促进并等候国内的进步、国际的增援和敌人的内溃,这是抗日战争的上策。

显然,毛泽东主张在一定的时间内避免战略决战,并非出于惧怕,而是为了以暂时的局部的损失,争取更多更好的时机和条件,维护中华民族的长远和根本利益,最终还是为了彻底战胜日本帝国主义。引用这句俗语,体现了毛泽东正确处理和把握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关系的思想。

老舍先生在《关于文学的语言问题》一文中说过:“世界上最好的文字,就是最亲切的文字。所谓亲切,就是普通话,大家这么说,我也这么说,不是用了一大车大家不了解的词汇。世界上最好的文字,也是最精练的文字,哪怕只有几个字,别人可是说不出来。简单、经济、亲切的文字,才是有生命力的文字。”

毛泽东在语言运用上巧用口语、突破陈规的创造精神,值得我们很好地学习和借鉴。

第七节质朴自然,平中见奇

在享誉世界的领袖人物当中,毛泽东无疑给人留下了质朴自然、平易近人的深刻印象。文如其人,他的文章语言平易质朴,具有明显的大众化风格,主要表现为通俗易懂、朴实率真,深入浅出、平中见奇。

毛泽东的文章从来不装腔作势,借以吓人。为什么呢?因为他心里始终装着普通老百姓。他深知,自己写文章不是为了给少数人欣赏,而是要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马克思主义真理,传达党的政策主张,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问题。这样的写作目的,决定了他的文章具有平易通俗的特色。

综观毛泽东的文章,无不集中了广大人民的意志和要求,反映了亿万群众的思想和情绪。这正是毛泽东的文章能够普及化的根本原因,也是中国老百姓喜欢读毛泽东文章的根本原因。

一、“脚盆里有鱼有肉”

通俗易懂,运用大众化的语言是毛泽东文章风格的重要特征之一。

无论写文章还是作演说,毛泽东都喜欢使用大众化的语言,目的是要让普通百姓读了能懂、看了清楚、听了明白,重要的内容或观点还要能够记得住。如他所说: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听众。正因为如此,他的文章普通百姓一看就懂。这一点深为世人称道。

在《关于重庆谈判》一文中,毛泽东讲到目前时局问题时,首先指出国共双方签定《双十协定》后,国民党军队并没有停止进攻解放区,所以要把纸上的“协定”变成现实,还要经过很大努力。然后,毛泽东讲道:为什么国民党要动员那么多的军队向我们进攻呢?因为它的主意老早定了,就是要消灭人民的力量,消灭我们。最好是很快消灭;纵然不是很快消灭,也要使我们的形势更不利,它的形势更有利一些。

这就通俗地说明了国民党的反共方针是一贯的,是“老早定了”,而不是心血来潮,所以不要对国民党抱有任何幻想。

为了说明和平并未实现,共产党必须采取针锋相对的政策,毛泽东用了通俗形象的口吻:太行山、太岳山、中条山的中间,有一个脚盆,就是上党区。在那个脚盆里,有鱼有肉,阎锡山派了十三个师去抢。我们的方针也是老早定了的,就是针锋相对,寸土必争。这一回,我们“对”了,“争”了,而且“对”得很好,“争”得很好。就是说,把他们的十三个师全部消灭。

你瞧!他把群山环抱的上党区形象地比作“脚盆”;把八路军的根据地形容为“有鱼有肉”;把共产党针锋相对,寸土必争的方针简略说成“我们‘对’了,‘争’了”,语言是多么鲜活明了,通俗易懂!

然后,讲到敌人为什么要进攻解放区时,毛泽东轻松自如地写道:我们解放区的地方,他们要拼命来争。这个问题好像不可解释。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地争呢?在我们手里,在人民手里,不是很好吗?这是我们的想法,人民的想法。要是他们也是这样想,那就统一了,都是“同志”了。可是,他们不会这样想,他们要坚决反对我们。不反对我们,他们想不开。他们来进攻,是很自然的。我们解放区的地方让他们抢了去,我们也想不开。我们反击,也是很自然的。两个想不开,合在一块,就要打仗。

毛泽东的这番话,简直就像讲故事一样,所用的都是些极普通的语言,说着轻松,读着浅显,听着明白,在娓娓到来的同时,已经把时局问题交代得很清楚。

二、“蒋介石拿刀,我们也要拿刀”

毛泽东在《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一文中,阐述共产党针锋相对,寸土必争的方针时,把道理讲得通俗明白,妇孺皆知。

他这样写道:蒋介石对于人民是寸权必夺,寸利必得。我们呢?我们的方针是针锋相对,寸土必争。我们是按照蒋介石的办法办事。蒋介石总是要强迫人民接受战争,他左手拿着刀,右手也拿着刀。我们就按照他的办法,也拿起刀来。这是经过调查研究以后才找到的办法。这个调查研究很重要。看到人家手里拿着东西了,我们就要调查一下。他手里拿的是什么?是刀。刀有什么用处?可以杀人。他要拿刀杀谁?要杀人民。调查了这几件事,再调查一下:中国人民也有手,也可以拿刀,没有刀可以打一把。中国人民经过长期的调查研究,发现了这个真理。军阀、地主、土豪劣绅、帝国主义,手里都拿着刀,要杀人。人民懂得了,就照样办理。

毛泽东用极其通俗的语言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在蒋介石要发动内战的时候,中国人民必须用革命武装扞卫胜利成果,用针锋相对、寸土必争的方针对付蒋介石寸权必夺、寸利必得的反动方针。舍此,别无他途。

接着,毛泽东从历史的经验教训出发,用生动的事实,进一步说明了必须坚持针锋相对、寸土必争方针的道理。他指出:我们有些人,对于这个调查研究常不注意。例如陈独秀,他就不知道拿着刀可以杀人……我们采取了和陈独秀不同的办法,使被压迫、被屠杀的人民拿起刀来,谁如果要杀我们,我们就照样办理。不久以前,国民党调了六个师来打我们关中分区,有三个师打进来了,占领了宽一百里,长二十里的地方。我们也照他的办法,把在这宽一百里,长二十里地面上的国民党军队,干净、彻底、全部消灭之。我们是针锋相对,寸土必争,绝不让国民党轻轻易易地占我们的地方,杀我们的人。当然,寸土必争,并不是说要像过去“左”倾路线那样“不放弃根据地的一寸土地”。这一回我们就放弃了宽一百里,长二十里的地方。七月底放弃,八月初收回。在皖南事变以后,有一次,国民党的联络参谋问我们的动向如何。我说,你天天在延安还不清楚?“何反我亦反,何停我亦停”。那时候还没有提出蒋介石的名字,只提何应钦。现在是:“蒋反我亦反,蒋停我亦停。”照他的办法办理。现在蒋介石已经在磨刀了,因此,我们也要磨刀。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继续坚持独裁、内战的反动方针,积极准备发动反人民的内战,屠杀中国人民。对此,在广大人民群众和共产党内有许多同志中间还认识不清。有许多人认为,不一定要打内战,还有许多人怕打内战。在这样的局势面前,毛泽东鲜明地提出了蒋介石拿刀,我们也要拿刀的主张,要用战斗来保卫人民已经得到的权利。他把问题讲得尖锐突出,把态度表达得鲜明肯定,把方针提得果断正确。他的这些思想和主张,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起来,打败蒋介石及其国民党反动派,起到了很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