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食育:从摄取营养到重视饮食行为
13125200000004

第4章 对食育的思考(3)

这里,我们再重新思考一下“吃饭”这个话题。婴儿时期,婴儿自己知道自己吃母乳的量(=自己决定自己能吃的量),而后来却决定不了了(自己吃不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据说,婴儿原本就具备的“生存能力”未经过整理,在脑中好似迷宫一样。而“生存能力”需要在与外力折中后经过整理,在成长过程中留下必要的部分,增强这部分的能力。

婴儿本来自己可以决定自己的量。但是改用奶瓶喝奶后,家长会在一定的时间内让孩子喝完一定的量。于是,孩子自己决定食量的能力在对应家长的要求(家长给的量)时受到阻碍,婴儿就不再自己决定自己的量,他们把自己决定食量的能力封存起来,开始吃家长给的量。也就是说,在生存过程中,孩子会失去这部分能力。最近,孩子以及大人中出现了过食症或者拒食症等疾病。这其中有精神压力等时代特征。但是,追根溯源,也有大脑发育方面的原因,即孩子失去了与生俱来的部分能力。

引发孩子的生存能力

以前,食物的数量不多,质量也不好,那时人们是不计算营养的。

现在生活富裕了,富裕的代价是人类失去了一部分生存能力,如上面提到的“自己决定食量”的能力以及类似的能力。比如婴儿在某一时期,会舔自己的手指以及周围的东西。现在人们卫生意识较高,对婴儿舔的地方非常注意,进行消毒或抗菌。其实,人在生存过程中,为了加强自身的免疫力,会在合适的时期将周围的细菌带入自己的身体,以提高自身的免疫力。婴儿在某一时期会去舔周围的东西,这是婴儿为了生存下去所必要的行动,是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中,DNA遗传下来的能力。喂母乳时,为了避免把杂菌带给婴儿,曾经提倡用酒精给母亲的奶头消毒。现在人们也认识到了,喂奶时带入杂菌反而会增强婴儿的抵抗力,是有益的、必要的。

其实,很多问题并不需要最新的研究成果解答,我们回顾一下迄今为止人类所走过的历程,就会发现同样的问题。在漫长的历史中,人类是在与现在无法想象的不卫生的环境中生存下来的。如果因为周围有杂菌就会生病,人类不可能延续至今。挑食也是一样。本来,人类就具备摄入各种营养的能力,而由外人劝说“你吃呀!你吃呀!”也许反而会丧失这种能力。最近的调查表明,如果有人在耳边一直说“你吃呀!你吃呀!”反而会更挑食。人类在生存过程中,原本就有自己摄取各种食物、满足自己需求的能力,后来逐渐自己不能控制了。吃饭的时间也是一样。我们在11点30分或者12点吃饭,是因为到了这个时间肚子会饿,但要是统一要求在这个时间内必须吃饭,便会养成到了12点就吃饭的习惯。

如果习惯养成了,就连“在想吃的时候吃饭”这样最基本的事情也不会做了。

现在,孩子们就像上课一样,在规定的时间,做规定的事情。

午餐时间到了,就开始吃饭。而人类本来就会有“肚子饿了”“等不到午餐”这些感觉,有在想吃的时候自己吃东西的欲求和能力。

人们往往认为,小孩子什么都不知道,必须教给他们。然而,这只是对知识而言。“生存能力”是孩子本来就具备的能力,很好地引发、提高这些能力,才是教育。“education”一词是从引发一词转化过来的。人本来就会对奇怪的事情感到好奇,知道硬的东西不能咬、大的东西用前牙咬、应该咬碎了再咽下去。因此,人的牙齿各有各的用途,人会很自然地区分和使用牙齿。如果无视人与生俱来的这些能力,一直吃流食,人就会丧失原本就具备的能力。

不要妨碍孩子的成长

“婴儿刚刚出生,还什么都不会”,这也许只是保育人员的“想当然”,实际上婴儿可能已经具备了很强的能力。当我开始思考这个问题时,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遇到了脑科学家小西行郎。小西行郎是日本婴儿学会理事长、同志社大学婴儿学研究中心教授。他从脑科学、发育行为科学的角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的研究成果为儿科学研究注入了新鲜血液。小西行郎教授对婴儿的行为进行了仔细的观察,从婴儿身体和智力发育的角度,证明了婴儿具有各种能力。他告诉我,经过脑科学以及发育行为儿科学的研究,已经证明了婴儿的各种能力。实际上婴儿除了不会说话以外,他们具备与大人同等的能力。

婴儿虽然不会说话,但是会以其他方式代替语言进行交流。比如婴儿模仿人的面部表情,也是交流的一种形式。“笑”就是其中之一,是婴儿获取母爱的一种能力,是一种战术。据说,婴儿从2个月左右开始,就可以敏感地感觉到母亲的面部表情变化。和婴儿在一起时,家长变换表情就是在与婴儿交流。婴儿看到家长的表情会安心,家长面部表情没有变化,就会吓着孩子。到了7、8个月后,婴儿会主动对没有面部表情的人笑,据说那是为了修复与那个人关系的一种能力。

就是说,婴儿即使不会说话,也有着与人交流的能力。婴儿还具备更惊人的能力,比如以自力垂下手、以直觉识别母乳(嗅觉能力)、识别眼前物体(视觉能力),等等。

小西行郎教授指出,照顾好婴儿固然重要,而相信婴儿自身的能力,不妨碍婴儿的成长更加重要。因为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下成长的不是大人,而是婴儿自己。不要单方面地给予,有时候不给予也是必要的。重要的是大人不要妨碍孩子的成长,因为孩子具有自己成长的能力。因为“发育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不是家长教给孩子的,在孩子发育过程中守护孩子非常重要”。这也是我所指向的保育目标。

现代科学研究中,我们发现许多观点仅仅是出于情感,却没有确切的根据。比如“母亲应该专心养育孩子,3岁以前应该由母亲带”;“不喂母乳,孩子会缺乏爱”;“吸吮手指是欲求没有得到满足的表现,应该制止”;“从0岁开始太迟了=主张胎教”“天才在3岁之前就形成了=主张早期教育”;等等。这些说法都是没有科学根据的。我们保育人员是从事保育工作的专业人员,更应该很好地了解科学事实,并把科学知识运用到保育实践中去。在保育中,当婴儿(孩子)自己不会做时,不要替他做,而是要相信孩子自身的能力,不要妨碍他们发挥自己的能力,这才是最重要的。

以前,人们认为保育园是代替家庭看护孩子的地方,尤其对婴儿的专人负责制,对于在保育员和孩子之间建立依附关系方面非常重要。可是,保育员与孩子之间形成的依附关系与母子之间形成的依附关系还是有区别的。孩子与保育员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信赖关系”。在保育员和孩子的信赖关系中最重要的是“信”,即我们能够相信孩子到什么程度。我们需要构筑与孩子之间的信赖关系,引发孩子的能力。那么,今后我们应该如何去实践“食育”呢?比较一下日本的新旧保育指针,我们就可以找出大的方向。旧保育指针中如何定义“食育”,修改后的指针又如何定义“食育”?下面,我们来具体看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