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非洲:坦桑尼亚·卢旺达·布隆迪(世界我知道)
13123500000010

第10章 邂逅卢旺达(2)

在此期间,交战双方在坦桑尼亚、乌干达、布隆迪、扎伊尔等邻国和非洲统一组织的调解下,曾在扎伊尔的巴多利特、金沙萨,坦桑尼亚的阿鲁沙等地进行过谈判。双方谈谈打打,直至1992年7月10日才在非洲统一组织主持下,在阿鲁沙正式开始和平谈判,陆续达成了关于实行法治、分享权力、整编军队和解决难民问题等议定书。

尽管双方在谈判过程中讨价还价,甚至谈谈打打,因此协商时间较长,但最后签署的协定及其制定的一系列实施办法比较具体,所以,国际社会对《卢旺达和平协定》的实施曾普遍持乐观态度。联合国安理会相应在1993年10月5日通过第872号决议,决定在卢旺达分期部署“联合国卢旺达援助团”,进行维和行动。11月1日起,开始在卢旺达部署联合国军事观察员。

正当卢旺达和平进程步履艰难地向前推进时,哈比亚利马纳总统的遇难,使该国来之不易的趋于稳定的局面毁于一旦,而且爆发的是一场比三年内战更加残酷的全国性混战。

卢旺达酿成这样令人痛心的局面,原因错综复杂,可以说是多种矛盾长期积累的结果。大体上有以下这些因素:

部族矛盾

卢旺达的居民由三个部族组成。其中胡图族约占85%,图西族约14%,特瓦族1%。特瓦族是当地原始居民,以狩猎为生。胡图人大约于公元2世纪从乍得湖、尼日尔河一带迁移来,主要从事农耕。公元10世纪以后,图西人游牧部落从索马里半岛南部(一说埃及)相继迁入,建立了王国,逐渐统一了全境。图西贵族通过“布哈克”(即“牛群契约”或“放牧契约”)建立了对胡图人农民和特瓦人的封建保护制度,宣称国王是牛群和土地的唯一所有者,也是最高保护人,从而将广大胡图人农牧民降到农奴地位。但在殖民主义入侵以前,图西人和胡图人尚能和平相处。不同部族的人混杂居住,讲同一种语言,信仰同一种宗教,而且异族间经常通婚。

随着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涨,胡图族上层分子开始对图西贵族长期把持行政和经济部门不满,要求废除图西贵族的特权,胡图人应享有平等权利。1959年,许多地方还发生胡图人农民暴动。比利时殖民者挑起图西人和胡图人的激烈冲突,造成严重流血事件。殖民当局以恢复秩序为名进行镇压。大量图西人难民流亡邻国。由此埋下了图西人和胡图人之间部族矛盾的祸根。1962年卢旺达独立后,卡伊班达政府(胡图人)对图西族实行报复和排斥政策,使两族间的矛盾十分尖锐。1963年、1967年和1973年又先后发生三次部族间的大规模流血冲突。大批图西族难民逃往国外。从此,这两个部族间的矛盾成为卢旺达政局不稳的根源。

难民问题

1959年到1973年间,卢旺达发生四次大规模的部族间流血冲突,使大量难民(主要是图西族)逃居邻国。据卢旺达官方估计,流亡在邻国的卢旺达难民有50多万,其中乌干达30万,布隆迪20万,坦桑尼亚5万,扎伊尔1万。

人口爆炸、土地紧缺

据世界银行提供的材料,有些外国传媒认为卢旺达人口已超过800万,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超过300人,是非洲人口密度最高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出生率最高的国家之一。

经济发展缓慢

卢旺达是农业国,工业和第三产业不发达。卢旺达长期被联合国列为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经济增长率长期低于人口增长率。

4.战乱进程:西方各国的垂青

卢旺达内战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联合国、非洲统一组织以及坦桑尼亚、乌干达等邻国都积极采取措施,进行调解。同时,1994年6月8日,联合国安理会同意向卢旺达派出5500人的维和部队。非洲统一组织秘书长6月15日宣布已有8个非洲国家同意派兵去卢旺达维持和平。但都迟迟未能付诸行动。美国采取拖延的态度。非洲国家以西方不给它们提供必要的装备为由而没有派兵。其原因说到底,恐怕是担心像当初美国军队陷入索马里内战那样不能自拔。正是在这种国际背景下,联合国批准了法国派兵去卢旺达的代号为“绿松石行动”的计划。6月23日,法国军队在联合国同意下从扎伊尔进入卢旺达,声称帮助该国早日结束内战。法国为何表现如此“积极”呢?法国总理巴拉迪尔解释说:“政府作出这项决定……是出于它同非洲的古老而活跃的休戚相关的关系。”众所周知,法国在非洲有着特殊的利益。法国历届政府对非政策的核心是一心想维护其在法语非洲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并扩大其在整个非洲的影响。

从地缘政治角度看,卢旺达有着特殊的地位。它处在非洲法语地区和英语地区的结合部。其邻国乌干达和坦桑尼亚是前英国殖民地,而布隆迪和扎伊尔曾是比利时海外帝国的一部分。比利时在扎伊尔、卢旺达和布隆迪的殖民统治崩溃之后,法国便力图加强其在这个地区的影响,并逐步取代了比利时的位置。特别是从1973年起,历届法国政府都支持和武装哈比亚利马纳政权。

1990年在拉博勒举行的法非首脑会议上,法国总统密特朗宣布将政治民主化作为扩大合作的条件。尽管后来许多法语非洲国家迫于西方的政治、经济压力,陆续实行了所谓政治民主化,但在当时首脑会议上,非洲国家首脑响应者寥寥,而卢旺达总统哈比亚利马纳即是其中之一。

虽然卢旺达政府是迫于当时国内政治、经济的困境而有求于法国,不得已而为之,但这立刻得到法国的回报:法国立即向卢旺达大量提供武器,赠送一架配有机组人员的专机,加紧帮助训练卢旺达军队和胡图族民兵。

在1990年开始的卢旺达三年内战中,法国的行动也明显倾向于基加利政府。总而言之,法国采取“绿松石行动”有其自己的打算。国际舆论对法国此举颇有微词。为此,法国的言行颇为谨慎。1994年6月22日,即法国部队进入卢旺达之前,巴拉迪尔总理即提出把“不深入腹地采取行动”和法国军队不成为一支“干预部队”作为出兵的条件,明确宣布将法国军队的活动严格限制在人道主义救援行动上。7月5日,正在南非访问的法国总统密特朗重申,法国不想介入卢旺达战争。他在开普敦举行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说:“法国不打算在卢旺达对任何人采取军事行动。”法军参谋长雅克·兰克萨德也表示,法国在卢旺达的干涉是“中立的”。

鉴于卢旺达形势的发展(战斗加剧、大量难民、发生新屠杀的危险),法国在卢旺达西南部建立了人道主义安全区,占全国1/5的领土,接纳了100多万难民。联合国秘书长布特罗斯-加利7月5日对法国建立安全区表示支持。但国际舆论对法国此举颇感忧虑,担心法国军队成为一支“干预部队”,引发法军与爱国阵线武装直接交火。

法国的行动在卢旺达国内两头不落好。政府方面曾要求法国部署部队,阻挡爱国阵线武装前进,遭到拒绝后明显感到失望,指责法国人未能防止他们的失败。爱国阵线对法国一直存有戒心,指责法国人帮助许多滥杀无辜的胡图人。7月16日起,法国士兵数次同试图进入安全区的爱国阵线武装发生冲突。爱国阵线及政府的反对派明确要求法军撤出卢旺达。受命组织卢旺达全国团结政府的福斯坦·图瓦吉拉蒙古7月7日在布鲁塞尔说,法国军队应当在7月底撤离卢旺达领土,并声称他坚决反对法国参与联合国下一阶段的行动。

有鉴于此,法国总理巴拉迪尔表示,法国军队最晚于7月31日离开卢旺达。尽管联合国和美国一再要求法国暂缓撤军,等待联合国援助团部队接替,但法国仍坚持从7月29日起正式开始撤军,8月21日全部撤完。联合国驻卢援助团指挥的联合国维和部队2000名非洲士兵已开赴“安全区”接替法军。

美国一贯以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自居,在热点地区到处插手,包打天下。过去它在卢旺达并无特殊利益,但并非没有兴趣。只是在这次卢旺达内战中它的行动跟它以前在索马里的做法大相径庭,显得更加“高明”。

当卢旺达两派打得难解难分之时,它持观望、拖延的态度,坐山观虎斗。待卢旺达局势渐趋明朗,爱国阵线武装攻占首都并控制了全国2/3以上的领土,宣布将组建民族团结政府,而法国军队在卢旺达的行动难以为继准备撤离之时,美国政府于7月15日宣布断绝与卢旺达胡图族政府的外交关系,关闭卢在华盛顿的大使馆,限定使馆工作人员在5天之内离开美国。

美国国务卿克里斯托弗说:“我们正采取适当的外交步骤来结束他们(指卢旺达政府)在华盛顿的代表权,而将让我们有机会与新政府一起工作,希望帮助在那里成立联合政府。”美国此举既向未来的卢旺达爱国阵线政府抛出了绣球,又顺水推舟地挤走和取代了法国。7月19日,五角大楼宣布,正在考虑向卢旺达难民提供78架次飞机的救援物品,并表示愿意帮助扎伊尔扩建临近卢旺达边境的戈马机场,提供空中交通控制设备和车辆,以帮助国际机构开展人道主义援助。美国还愿意考虑帮助卢旺达人重建家园。美国不费一兵一卒,就轻而易举地在卢旺达取得了立足点。

5.新政府任重而道远

20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卢旺达的4次部族仇杀,使50万难民流亡国外。难民问题成为爆发这次卢旺达内战的直接原因,但这次内战又出现了空前规模的难民潮。从1990年10月开始的3年内战期间,又增加了100万难民。这次从4月初开始的三个多月的战争和大屠杀,据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估计,卢旺达有50多万人被杀,爱国阵线估计受害者人数“在50万~100万之间”。有200万难民逃亡国外,其中50万在坦桑尼亚,150万在扎伊尔。据联合国粮农组织说,在卢旺达境内还有200万人流离失所。这些难民的处境极为困难,由于缺乏食品、饮用水和药品,每天都有上百人死亡。

以爱国阵线为主的新政府就职后立即呼吁那些因躲避战火而逃到邻国的难民尽快返回家园。比齐蒙古总统说这是“新政府面临的首要任务”。但是,对于一个经济落后又饱经战乱创伤的小国来说,要妥善安置这许多难民确非易事。

爱国阵线一开始就避开了尖锐的部族矛盾,而把解决难民问题置于首位。它组建之初即把“消灭导致产生难民的制度”作为政治纲领。

其成员除图西族外,也吸收胡图族和特瓦族难民。

爱国阵线武装攻占首都之后,及时宣布将成立一个民族团结政府,表示保证同胡图族分享权力,旨在使这个国家避免部族报复,不再自相残杀。新政府中,总统、总理和副总理三人均是胡图族人。1994年7月20日,卢旺达新内阁在首都基加利举行的首次会议上,作出的第一项决定是取消注有部族出身的身份证。这是一种民族和解的姿态。

新政府也注意尽可能缩小打击面。爱国阵线发言人称,由于在屠杀中所扮演的角色而应该受到审判的胡图族极端分子不超过“300~400人”,但是,胡图族和图西族之间的矛盾年深日久,双方积怨很深,因此,要消除隔阂,互相信任,真正实现民族和解对新政府来说任务极为艰巨。

显而易见,引发内战的上述各种矛盾都不是能轻易解决的。无论是部族矛盾、难民问题,还是人口爆炸、经济发展问题,哪一个都不可能在短期内获得根本解决。在这些矛盾中,经济是基础。只有经济发展了,其他各种矛盾才有可能逐步缓解。

第三节卢旺达的政治状况

卢旺达,非洲经济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其血腥的宗教残杀让世界人民对此有了更多的认识与关注。

1.主要政治机构与党派

2003年10月19日卢旺达政府重新组成,2004年9月、2005年8月和2006年3月三次改组。由总理、18位部长和11位国务秘书组成。

卢旺达的政党主要实行多党制,大概有17个政党,1994年后仅剩8个。1994年下半年,除爱国阵线外的其他各党基本停止活动。1998年5月,卢政府同意部分开放党禁,要求各党修正在大屠杀期间所犯错误,改革党的领导机构。2003年6月23日,卢国民议会通过政党法,强调团结与平等的原则,反对民族、地区、宗教分裂。规定成立政党须有全国120名创始成员的签名,法官、检察官、军人、警察及治安人员不得加入政党。

目前,重新登记获政府承认的合法政党有:卢旺达爱国阵线、社会民主党、自由党、中间派民主党、理想民主党、卢旺达人民民主同盟。

卢旺达爱国阵线

执政党,其前身是20世纪80年代在乌干达成立的卢旺达全国统一联盟,1987年12月改为现名。成员主要是原流亡乌干达、布隆迪的图西族难民和前哈比亚利马纳政权的胡图族反对派。党员约60万人。

1994年成为执政党。2002年12月,卢旺达爱国阵线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制定了未来行动计划,选举弗朗索瓦·恩加兰贝为卢旺达爱国阵线总书记。2005年12月,卢旺达爱国阵线召开第六届全国代表大会,重点讨论了未来三年行动计划、推进国家行政制度改革、促进民主与发展等问题。会议重新选举了党的领导机构,卡加梅和恩加兰贝分别再次当选党主席和总书记。该党在议会中占33席。

社会民主党

参政党。1991年7月1日成立,南方知识分子居多。主席万桑·比鲁塔。该党在议会中占7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