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青少年应该知道的甲骨文(阅读中华国粹)
13121500000001

第1章 从汉字起源到甲骨文的诞生(1)

很多朋友都听说过甲骨文这种文字,就连一些“老外”也被它的神秘感所吸引。可是,如果具体说到甲骨文的知识,大概就连咱们中国人也知道得很少。

具体说来,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我们平常说到甲骨文时,主要是指殷墟甲骨文,又称为“殷墟文字”、“殷契”,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甲骨文是19世纪末年在殷代都城遗址被今河南安阳小屯发现的,研究者认为它继承了陶文的造字方法,是中国商代后期(公元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可以说,甲骨文是商朝的主流文字,或者说是官方文字。在殷商灭亡、周朝兴起之后,甲骨文依然延续使用了一段时期。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一、甲骨文是怎么产生的呢?二、为什么它是用刀刻在龟甲兽骨上,而不是用笔写在纸上呢?

后一问题很容易解决,虽然说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造出纸张的国家,但那也是到汉代才出现的发明创造啊。咱们这里探究的甲骨文,可是早在公元前三千多年就出现的文字,一方面那时候纸张还没有被发明,一方面它被刻在龟甲兽骨上也有着特殊的意义,这在后面会讲到。而要回答甲骨文产生的问题,则要牵涉到汉字起源的知识了。

第一节汉字起源的传说

中国真不愧是世界上文明史最悠久的国家,不仅汉字的流传十分久远,就连有关汉字起源的文献记载,早在两千年以前的周秦时期的典籍中就已经存在着了。不过,这些记载的内容相当一部分是传说,有的干脆带有浓厚的神话色彩。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种传说,即:1.八卦画字说;2.结绳刻契说;3.仓颉造字说;4.起一成文说。其中,影响最大、被认可度最高的,是结绳说与仓颉造字说。

一、八卦画字说

伏羲氏太昊是古代传说中先于黄帝和神农的君主。神话中说伏羲氏是人头蛇身,客观上分析,他可能是以蛇(或龙、麒麟之类)为始祖图腾的一个古老的氏族首领。伏羲氏的领地在我国中原东部和黄河流域,这一带遗留下的古代绘画和墓葬绘画中,都把伏羲氏作为人类的祖先。

传说中的伏羲氏是一位大发明家,他发明了八卦、瑟和乐谱、鱼网等,被后世尊称为“有王之先”、“人祖”。他仰观天文,俯察地理,旁观鸟兽身上的花纹和大地的特征,远取天下万物,近取身上的器官,在如此这般的广搜博取之后,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和提炼,用阴、阳来涵括天下万物。具体做法,是用一条长画代表阳,即—,称为阳爻;用两条短画代表阴,即––,称为阴爻。在此基础上,规定由三个爻(阳爻或阴爻)组成一个卦,这样进行了一番阴阳爻的搭配,用现代话说就是排列、组合之后,就形成八种图案,称为“八卦”,象征八种自然现象,而原始社会里的一切事情包括祭祀神灵、安民告示等,都可以创造性地用“八卦”来进行。

《尚书·序》中说:“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

这里说的“书契”,是指刻在可以啮合的两块骨片、竹板、木块等材料上的文字或类似文字的笔画、符号。《尚书》中这段话是说,伏羲氏发明了八卦符号和刻书契刻的做法,取代了原先的结绳记事的旧办法,由此产生了文字和书籍。

八卦符号代表了八种自然现象。八卦中,代表天,称作乾;代表地,称坤;代表雷,称震;代表山,称艮;代表火,称离;代表水,称坎;代表泽,称兑;代表风,称巽。任意两卦相叠合,就可以得出八八六十四卦,从而也就揭示了宇宙万物的演变。八卦用蓍草或小竹棍之类的筹策来演算。以上记载将“画”与“造”并列,“八卦”与“书契”同举,似乎二者又是同时产生的了,但还没有明确说由八卦而生文字。

(请排版的老师将下图中的八卦符号分别移入上一段相应位置,谢谢。或由作者将来在清样上另作标注。)

到了宋代,便有人认为八卦就是汉字的发端。宋朝学者郑樵(1104~1160年)在《因文成象图》中认为“天、地、山、泽、水、火、风、雷”八个字直接来源于“乾、坤、艮、兑、坎、离、巽、震”八卦。他在另一篇文章里,又具体解释了“水”、“火”、“地”三个字,说明它们分别起源于坎、离、坤卦。

近代以来,一些学者接过了郑樵传过来的接力棒,把八卦说进一步发挥,认为由八卦变化出来的六十四卦便是“文字之祖”,越说越离奇,仿佛八卦的符号跟孙猴王身上揪下来的一小撮毫毛似的,迎风一吹,就变成了成千上万个文字。

当代学者对于八卦说,已有明确的理性认识。唐兰在《中国文字学》中说:“八卦的起源,既是巫者用算筹排列出来的方式,用来做事物的象征,就和文字无关,而且巫术的盛行,恐怕就在殷时,文字久已发生,所以八卦的卦画,决不是文字所取材的。”也就是说,古文字资料中出现的一些用数字组成的符号,只能说明八卦形成过程中曾借用数字来组成,并不能证明文字来源于八卦。

二、结绳刻契说

作为一个现代人,如果你手上没有纸和笔,也没有手机、I-PHONE、MP4之类可以记录信息的工具,如果有需要记录的内容,你怎么办呢?当然,最简单也最直接的方法,是记在自己的脑子里,等回到家里再找纸和笔或录音设备进行记载。可是,如果需要记的内容很多,脑子记不下那么多,怎么办呢?是不是没辙儿了?

其实,当汉字还没有产生的时候,古人也会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有些他们认识很重要的事情要记录下来。那么,他们是怎样做到的呢?在那时候,咱们的先人采取的有效办法是用实物记事,其中最常用的是结绳和刻契。

结绳记事的说法最早见出现于《易经·系辞上》:“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决。”《庄子·胠箧篇》也说:“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伏羲氏、神农氏,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一般说来,这十二个古代氏族是代表了前后不同的时期,可见,上古有很长一段时期先人们是用结绳的方法来记事的。神农氏是十二氏族中的最后一个时代,也是黄帝轩辕氏出现之前的一个有文字可考的时代。应当说,在文字出现之前使用结绳的办法记事是可信的。

中国古代文献实在是过分丰富了,就连结绳这种记事方法的具体做法,书中都有详细记载。《周易正义》引《虞郑九家易》说:“古者无文字,其有约誓之事,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结之多少,随物众寡;各执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易经·系辞下》郑玄注也说:“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

结绳记事起源于旧石器时代后期,绳索是当时原始人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项发明,用来捆束东西、捆扎武器、捆绑野兽、捆绑俘虏,当然,还用它编成片状的东西来遮盖或装饰身体,这是它的日用价值,而用绳子打结的方法来记录大小事情,则是赋予了它文化记载的功能。当然,古人为了记住某件事情,比如某一次打猎的收获,或者某一次不同部落之间的战斗结果,也可以用石子在自己穴居的石洞壁上画上长短、数量不一的线条,但相比来说,结绳记事更具有方便、实用的特点,当部落迁居的时候,也可以随身带走。结的大小、多少和位置的不同,他们都会规定代表不同的意义,有大事在绳上结大结,有小事结小结,等以后需要回忆某事的具体情况时,看到绳结的形状和大小、疏密排列,就能条件反射似的提取出大脑中的记忆信息。

在今天的西南部族中仍然有一种结绳记事的传统,只是在一根主绳上挂着象征发生过的事情的物件,比如挂一个镰刀形的东西表示收割,挂一条红色的布来表示孩子出生等等。根据记载,古埃及、古波斯、古代日本都曾有过结绳之事。人类学家和民俗学家考察,现在世界上还有一些民族保留此法。

这表明,结绳记事确实是历史的遗存。人们把结绳与文字联系在一起,主要是因为人类创造结绳记事的方法与发明文字的想法是很一致的。

结绳之后出现了刻契。作为帮助记忆以及作为契约用的刻契,比结绳前进了一步。刘熙载《释名·释书契》:“契,刻也,刻识其数也。”早在《列子·说符篇》已有刻契的记载:“宋人有游于道,得人遗契者,归而藏之,密数其齿。告邻人曰:吾富可待矣。”这里所说的“齿”,就是契刻上的齿痕。

刻契主要用于战争和交换,在超越空间的限制来传递信息方面,它的功能和郑重程度都大于结绳,但它记事的功能更弱,历史的普遍性也较差。不过,以齿记数的做法,对文字的产生也会有启发,作为前文字的一种现象也是可信的。中国历史上,居地偏远的少数民族中间采用这种方式的比较多,自宋代以来,苗族、瑶族等有关刻契的记载很多;清代海南岛的黎族长期使用刻契,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前还能见到。现在的云南省博物馆都保存有彝族、景颇族、佤族、拉祜族、哈尼族等少数民族的刻契遗物。

三、仓颉造字说

“仓颉造字”的传说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的文献,它的流行应当出现得更早。黄帝是传说中的远古五帝之首,为原始社会晚期部落联盟首领,中国古代的许多发明,如养蚕、舟车、文字等,相传就始于黄帝时期。传说中,仓颉生而神灵,十分聪慧,在小时候就是一个小发明家,喜欢刻画不同形状的符号来表示各种事物。长大以后,他被选为黄帝的史官,经过努力和实践创造出一套文字,从而使后世的史官有了可以记事记言并集册保存的文字工具。因而,仓颉被公认为中国文字的鼻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