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浙东学术(第二辑)
13119100000035

第35章 编辑后记

按照原来的计划,《浙东学术》(第二辑)早就应当出版了,而由于我本人的懒惰,却一直拖到了现在。

本辑收入10篇论文。王中江教授的《枙唐虞之道枛与王权转移的多重因素》一文,结合先秦传世文献,对郭店简《唐虞之道》进行了重新解读,对“禅让”制度进行了新的综合考察,由此而对古代王权转移的多重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实为关于古代政治哲学研究的一篇力作。作者关于古代帝王“七十而致政”的论述,含有深意。日本关西大学吾妻重二教授的《儒教仪礼研究的现状与课题》,基于“儒教仪礼”与生活关系的一般理解,相当全面而又系统地论述了朱熹《家礼》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并从文献传播的角度对《家礼》在日本、韩国、越南等地的流传与研究进行了细致考察,文末所附的有关研究目录,则翔实地反映了《家礼》的域外影响。作者的敦朴学风,尤足为吾人今日所仿效。关于孟子的“性善论”,研究作品已然可谓之“汗牛充栋”,然郑臣博士的《孟子性善论刍议》,则观点新颖,主张摆脱从“心性论”的视域来研究孟子,或不妨视为孟子研究的一种“新动向”。何善蒙副教授所著《荒谬:在加缪和庄子之间》,则是一篇别开生面之作。作者将存在主义哲学家加缪与庄子进行了对比研究,揭示了他们对于现实世界之“荒谬”的领悟的共性,又论述了他们对治荒谬而超越荒谬的不同思想路径,在比较哲学的视域之内,本文在讨论的方法以及思维的深度上都可能给我们带来某种有益的启迪。

在以浙江学术为主的地域研究方面,本辑主要有4篇文章。我写的《多元融合,批判创新——浙江地域文化之历史、传承及其整体特征》,如“附记”中所说的,该文原是为“浙江地域文化通览”所写的“绪论”,因此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视为关于“浙江文化”的“导论”。我试图说明:浙江文化几乎从一开始就具有“多元融合”特征,这一特征在历史过程之中不仅没有消失,而且变得愈加明显,体现于各不同的文化部门,成为浙江文化在不同历史阶段获得其自身充分发展并保持其活力的内在动力。田浩教授的《陈亮与中国的爱国主义》,则是一篇学术视野相当开阔而又具有相当理论深度的论文,作者兼具史学与哲学之所长,充分论述了陈亮在其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爱国主义”思想特征,以及这种“爱国主义”与“国家”观念之间的关系。田浩教授的观点,对于进一步深化陈亮思想的研究,尤其在政治哲学的视域之内,无疑会给人们带来新的启示。蒋伟胜副教授的论文《叶适经典诠释的旨趣与方法》,则论述了叶适“学自外入”的独特思想路径,并认为叶适所体认的儒家之道,是经世济民、开物成务的外在之道,但同时又坚持内圣理想,提出了习学以成德的内圣新路径。张琴博士的《史学与理学融合相通之实学精神》,主要论述胡安国的《春秋》学思想,作者相当敏锐地捕捉到了胡氏思想中融会史学与理学的独特维度,给予发掘与论述,不仅颇见新意,而且包含了浙东学术与湖湘学派之间在学术精神上可能内在相契的某种预示。

本辑还有两篇与佛教研究有关的作品。冯国栋副教授的《枙俄藏黑水城文献枛辽代高僧海山思孝著作考》一文,认为TK323中的《往生净土偈》及TK132《慈觉禅师劝化集》中所收之《人生未悟歌》、《未悟歌》皆为思孝的作品,论文对思孝的行实、著作及其作品的意义都进行了考证。本文不仅对了解辽代佛教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佛教文献学的一篇力作。罗颢先生所撰写的《僧格与人格》一文,详论弘一法师的僧格与人格,虽其行文似不若通常学术论文的旁征博引,但说理透彻,令人信服。本文实不仅论弘一而已,更对当前学术界、知识界的道德“退堕”提出了强力针砭,语句流畅,言词犀利,令人掩卷而三思。

“浙东学术”的精神是博摄而兼融,整合以创新,主张学有宗主,唯是之求,而不偏执门户。我们编辑《浙东学术》,意在重续南宋以来“浙东学术”的精神气脉,唯愿海内外学界同仁为之鼎力襄助!

董平

2011年8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