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中国网络传播研究2010(第四辑)
13118100000048

第48章 被放纵的成见——论网络谣言发生中的技术偏向(2)

正是因为主体的解释机制,即成见的存在,意义在传播中才存在变形的现象,此亦谣言所以成行的关键。但在人与人的意义传输中,主体尚存在一种“学习”机制。马克思将学习过程对进化的重要性局限于生产力的侧度,而哈贝马斯(Jürgen H aberm as)则创造性地将这一过程纳入交往行为之中。哈贝马斯(1989)认为,“学习过程同样发生于道德洞见、实践知识、交往行为以及对行为冲突的交感性调整这类侧度内。这些学习过程乃是在社会一体化的更为成熟的形式中、在新生产关系中被沉淀化的,这种沉淀化使新的生产力的引发成为可能”。可见,作为受者的主体学习并非自为的,而是指向交往的对象——传者,更具体的是学习传者的解释机制,即他的成见。这种交往行为中的学习意味着某种“融合”状况的可能。伽达默尔(2003)在《文本与解释》提出了“视域融合”的概念,他认为在文本的视域与读者的视域之间存在着张力,而作为第三方的解释者则“克服了文本中混乱的地方,从而帮助读者理解文本”。这样,原有的张力消失了,“被分离的视野,就像各种不同的观点,互相交融在一起”。在伽达默尔这样鲜明的“读者中心论”坚持者那里,作者被置于不那么重要的位置,因此他所谓的“融合”是指文本与读者间的视域融合,解释者成为消弭二者间张力,实现融合的力量。而在现实的交往行为中,解释者未必是第三方,而完全可以是读者本人,这时主体的学习机制就承担了解释者的“融合”功能。如果抛弃伽达默尔读者中心论而采取主体交往的视角,那么学习机制的实现其实是交往主体间的“视域融合”,也暗示了所谓的“主体间性”的存在维度。如此,作为传者的主体变得可及,主体间的视域融合意味着形成了共同的符号系统和观看框架,亦即形成了共同的解释机制,对文本的理解因而达成共识。“学习”造就了“融合”,“融合”消弭了“成见”,学习机制制约了成见机制,沸腾的所指终趋平静,这就是锚固的原理。

毫无疑问,以上所谈论的仅是单程(单向度且单次)的交往状况,是交往的基本单元,本文暂且称作“元传播”(unit of communication)。需要强调的是,本文所谓的元传播与帕洛阿尔托学派(school of Palo Alto)界定为“关于传播的传播”的元传播(meta communication)截然不同。

在真实的交往中,元传播往往被不断复制或被转向后给以不断复制,即真实的传播是元传播的代数和。可以发现,在现实的传播行为中,主体往往兼具传受双重身份,更重要的是,元传播的复制揭示了受者的“学习”过程常常是一个“修正”的过程。这恰恰说明,受者的“学习”同时意味着传者的“教导”,即主体的学习往往并非自在的,而是“教导”之下的不断自我“修正”。在“教”与“学”的不断交替中,主体间的“视域融合”得以实现;就其微观动态而言,这种“融合”其实是一个“磨合”的过程。可见,试图在一次元传播中实现视域融合虽非天方夜谭,亦是一场不小的冒险;但也唯有从分析元传播中意义流变的状况入手,才能揭示出网络技术造成的意义之流的结构性改变。因此,本文将全力针对元传播进行分析,仅就空间的状况作出谈论。由于时间在本文的逻辑中可被认为用于讨论空间的代数重复状况而缺乏根本的揭示力量,因此,后文略去时间维度的考虑,不再提及“对话”等产生自时间性维度的现象。

基于此,本文将文本观界定为空间性的。即无论言说的文本还是书面的文本,笔者都将之视作空间的展开物,而不从线性时间上予以考察。在通常的意识中,言说的文本会被认为隶属于时间范畴,而书面的文本才被认为属于空间范畴。但这仅是粗浅的直觉,书面的文本亦以其阅读的先后而可以有时间性的观看,而言说的文本亦因其处于结构之中而具有空间性。上文将元传播认定为基本研究对象,所基于的正是这一空间性的文本观,而下文提出与文本相应的语境概念理亦在此。

2.“元传播”中的锚固策略:语境策略与文本策略

上文提出了元传播中文本的锚固原理,其根本是学习机制制约了成见机制,但学习本身需要“学习资料”,因此“学习资源”成为锚固的物质基础。在元传播中,“学习资源”理所当然就是文本的环境——语境,因为此外再无其他。利科尔(P.Ricoeur)曾在《诠释学的任务》中这样谈论语境对于文本的作用:“字词的多义性要求在确定某一信息中字词的当下意义时,要有语境的选择作用作为补充因素,该信息是特定的情境中由一特定说话者传与某一听话者的。这样,对语境的敏感性就成为字词多义性的必要补充和不可缺少的补充因素”(利科尔,2001)。在此处,语境的诸要素不必分列亦不必究察,真正需要讨论的是“语境的有效性”问题。也就是说,锚固机制中所谈的“语境”,并不仅仅是使元传播中的受者对文本的理解最终确定下来,而是要使受者对传者生产的文本的理解朝着传者认定的方向行进,最终实现信息的等量传输,既无意义的流失,亦无意义的增溢。否则作为学习资源的语境则是无效的。那么什么样的语境才是在这一意义上有效的呢?传受双方共同感知(共知)的语境才是有效的,语境作为一种作用于感知的存在,共知即共有,因而即意味着共治和共享,此处可将这一语境称作“共同语境”。所谓的“共同语境”,从文本与语境的关系来看,就是文本产生于这一语境,同时也在这一语境中被接收。拥有这一语境的传播类别就是人际传播,最为纯粹的是面对面的交谈。作为最基本的传播类别,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锚固策略在本节都将被讨论,以保证从根本上对传播做全景式的探讨,而其他任何更为复杂的传播形态都是这两类基本传播形式的运算所成。在作为人际传播的元传播中,文本生产的语境与文本接受的语境是共同的。由于共同语境的存在,学习机制得以启动与运行,从而制约了成见机制,保证了文本的单义出现,这就是传播在文本锚固中的“语境策略”。

如上所说,人际传播中“语境策略”的语境指“共同语境”;但与人际传播不同,在大众传播的元传播中,文本生产的语境与文本接收的语境相异,并无“共同语境”,学习机制无法启动。由于大众传播面临没有“共同语境”的问题,锚固文本的语境策略也无从施展,这时,文本的锚固就需寻找另外的出路。值得注意的是,上文所谓的“学习机制无法启动”是指向作为特殊主体的传者。主体需要特殊学习(专门学习)才是可及的,而大众传播为了实现文本的锚固,不得不采取普遍主义的策略,即化身成为普遍主体,有意识地置身于普遍语境之中。就学习的视角而言,大众传播中作为传者的主体转变为普遍主体的姿态,是将“特殊学习”置换成“普遍学习”,而将学习机制的启动提至元传播之前。就其操作而言,这一锚固机制即是生产“普遍文本”。这在消息的写作上体现得尤为明显:一切个性化的叙事都是被禁止的。在缺乏共同语境的情况下,大众传播回到文本做起了锚固的文章,这就是传播在文本锚固中的“文本策略”。

三、网络谣言:锚固的全面溃败

以上提出了元传播中的两种基本锚固策略:在具有共同语境的条件下,文本的锚固可采取语境策略;而一旦缺失共同语境,主体则必须化身普遍主体,生产普遍文本,采用文本策略,以保证文本的单义出现。语境策略与文本策略分别是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文本锚固策略。而网络技术造成了这样一种日常情形:缺乏文本策略的大众传播。这正是网络谣言之发生不同于传统谣言的关键所在。

前文曾认定,谣言所以发生是因为锚固的失败。在前网络时代,锚固的失败或因共同语境所含学习资料不够,或因传者化身普遍主体未竟,总之仅是量的问题,即仅是具体锚固中的力量不足,具有偶然性。而在网络时代,网络技术使大众传播变得“低成本”和“低风险”。低成本指成为大众传播传者的门槛几乎消失,人人都可成为面向大众的传者。而此处的“低风险”,正是基于此前的“低成本”而言。“低风险”并非指网络的大众传播是低风险的,而是指与传统媒体需投入巨资与构筑品牌方能达成的大众传播相比,网络的大众传播可以是“低成本”的,因而与传统的大众传播相比,网络的大众传播中“成本”并不足以成为文本锚固在结构上的“提醒”。也就是说,在网络的大众传播的元传播中,指向锚固文本的“策略意识”只能依赖“自觉”,而没有外部的“唤醒”。网络技术造成了元传播之文本锚固的全面溃败的状况:语境策略无法施展,文本策略无心施展。即,以“低成本”而得以成行的大众传播意味着共同语境的缺失;基于“低成本”的“低风险”又致使“策略意识”的缺乏。可见,网络技术导致了元传播的结构性改变,这与前网络时代锚固失败来自量的不足相比,有着质的不同。网络技术所致的锚固失败意味着一个事关谣言的全新时代的来临。

[参考文献]

[1]陈雪屏(1939),《谣言的心理》。长沙:艺文丛书编辑部。

[2]弗朗索瓦丝·勒莫(1999),《黑寡妇——谣言的示意及传播》(唐家龙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3]哈贝马斯(1989),《交往与社会进化》(张博树译)。重庆:重庆出版社。

[4]伽达默尔(2003),“文本与解释”。严平(编),《伽达默尔集》(刘乃银译)。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

[5]罗兰·巴特(2009),“形象修辞学”。陈永国(编),《视觉文化研究读本》(张玫玫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6]利科尔(2001),“诠释学的任务”。洪汉鼎(编),《理解与解释诠释学经典文选》(李幼蒸译)。北京:东方出版社。

[7]奥尔波特,波斯特曼(2003),《谣言心理学》(刘水平、梁元元、黄鹂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8]卡普费雷(1991),《谣言》(郑若麟、边芹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Runaway Prejudice:

On the Bias of Technology during the Production of Rumor on the Internet

Liu Yang

Abstract:This article attributes the production of rumor to the failure of anchorage of text,and reveals the mechanism of text ancho-ring:the mechanism of learning restricts the mechanism of prejudice,and contextual strategies and textual strategies realize the audience's learning of communicator's mechanism of interpretation separately in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nd in mass communication.However,Internet technology has resulted in mass communication which is lack of textual strategies,so that the anchorage of text fails totally.

Keywords:unit of communication,anchorage,learning,context,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