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心灵解密:走进典型初中生的心灵花园
13116700000061

第61章 后记

“应该对多年的教育教学有所反思”,当这一想法闪现的时候,我就想到当代典型中学生的相关问题值得探讨和总结,于是就拟出了相关提纲。但写好它,仅靠自己的经历是难以写出有代表性、科学性和丰富多彩的内容的,因此,就想到组织周围的老师,成立一个课题组边研究边撰写。幸运的是,我们如愿以偿,并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收获,本课题成为市重点课题、省级规划课题。

在研究过程中,为了积累素材,我进行了一些社会调查,查阅了不少书籍报刊,还走访了几座城乡不同类型的学校,得到有关老师的热情支持。然而,光听班主任反映,难免会有疏漏,于是就走访了有关派出所,走访了典型人物的家长及其同学。记得去年放寒假时,我到城郊一位学生家访问,总共跑了三次。第一次没碰上人,在等待过程中,又因急事而返回。第二次是一个周六风雨交加的傍晚,我穿着雨衣、骑上电动车去了以后,还是没遇上人,我就一直在其家对面的公路旁耐心等着,九点已过,刚要回家,突然一辆摩托车轰隆隆地驶到了这家门口,我就快速赶了过去,结果“砰”的一声,门就关上了。我看太迟,没去敲门,也就掉头返回。第二天,天刚蒙蒙亮,天空仍飘着细雨,我又去了他家,敲了门没人应,于是找了一位已开门的邻居,她帮我从别人处查到了电话号码,打了几次,发现夫妻住在家里还没起床。过了一会儿,这位学生家长接待了我,我讲明来意,承诺所写事实不露真实地址和姓名,并说能帮他们分析情况,提供建议,他们才坦然地与我交流,后来我们谈话很投机,他们还留我吃午饭。通过调查访问,我深深体会到只有从各个侧面、不同角度来反映相关的人和事,了解对同一事情处理的不同看法,才能写出真实、全面、有价值的内容。

当积累了一定的素材后,便开始撰写。平时工作太忙,小块时间也用不上。只好在暑假期间撰写,因此,暑期几乎天天爬格子,累了就骑车到野外溜达。当写了大部分类型后,就设计了表格让十多位已读高中的原学生和课题组老师进行阅读,并提出修改意见。

重庆师范大学出版社的一名负责人看了部分稿件后,觉得文稿“文笔生动,可读性强”,并打算作为名师工程系列丛书出版,但后来审稿组其他成员认为与该出版社已出版的《转变棘手学生施教艺术》一书有些雷同,只能作罢。

为了拓展和提升理论,我学习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名师工程系列丛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刘儒德著的《教育的心理效应》、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的《中学健康教育案例指导解读》等书,也注意学习《班主任》、《班主任之友》等刊物和网络上的相关文章,应该说收获颇多。

我曾写过一本历史题材的小说《三代情仇》,但写不同题材的书,辛苦是有侧重的,前者难调查,写起来要轻松些;后者第一部分“典型案例”写人物故事与写小说有点类似,但第二部分“案例解读”必须紧绕第一部分来写,第三部分“理论拓展”要尽量避免与第二部分的重复,还要有所补充和提升。因此,每写一种类型,前后一定要紧密呼应,浑然一体。

这也是零碎时间不能用的道理所在。

本书第十二部分、十三部分、十四部分、十五部分分别由课题组成员张建英、陈文明、宋保家、徐云琅老师提供了部分素材,在此一并致谢。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兼职硕士生导师,浙江省首届教育年度新闻人物,衢州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姚宏昌同志(现为衢州学院副院长)对书稿欣然作序,在此表示真挚的谢意。

思考是对教育问题认识的一种深化,调查是对真实教育情境的一种呈现,写作则是对自身成长的一种鞭策。令人鼓舞的是,本校初中部举行校庆文艺表演,我将其中“运用规则类”改成小品,搬到舞台上演出,受到广大师生的喜爱和热评。教育之路任重道远,今后我将继续坚守教学第一线,边思边写,为教育事业尽绵薄之力。